不拘陈规,让教材畅销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教材的出版,也可以打破常规,和畅销书巧妙地结合起来;教材可以在灌输知识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材也可以创造良好的销售利润。
  掐指一算,笔者从事教材编辑工作已经整整10个年头。作为一名在高校出版社工作的编辑,策划的选题大多是教材,打交道的对象也大多是高校的教师。由于教材的编写,是有其自身的系统性、继承性,不可随意打破。因此,工作多年下来,职业习惯让我们的策划方式也变得程序化、刻板化,总是缺少激情和创新。一本教材的销售,在使用三五年后,随着国家和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教材也该进入修订阶段,教材的生命随着修订而得以延续。有时看着市面上的文学类畅销书,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册的销量;而一些经典文学图书也一如既往地受读者的青睐,销量不俗。不能不说心里有点失落,觉得自己的工作缺乏一种成就感。作为一名出版人,缺少一种身份的认同感。
  教材的策划和编写真的就这样程序化?教材的编写体系、编写风格真的就只能这样一成不变?直到笔者策划了《中国茶文化》一书,才发现:原来教材的出版,也可以打破常规,和畅销书巧妙地结合起来;教材可以在灌输知识的同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教材也可以创造良好的销售利润。下面结合《中国茶文化》一书的策划过程,笔者谈谈体会,希望能给同行业的朋友一点启示。
  锁定目标,量身定做
  “中国茶文化”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陆续进入国内一些农业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自1998年开设“中国茶文化”课程后,大受学生的欢迎,最多时一学期选课人数高达800人。当时市场上只有2本相关的教材,一本是刘勤晋主编的《茶文化学》,另一本是黄志根主编的《中华茶文化》。《茶文化学》介绍了茶的起源、分布、栽培加工,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等内容,多涉及茶学,较少涉及文化。《中华茶文化》系统地介绍茶的由来,茶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走势,虽然文化内容较《茶文化学》有所增加,但是基本停留在茶文化现象介绍的表层。经过一番调研后,笔者发现“中国茶文化”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现今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不多,是个很好的选题方向。因此,笔者在策划“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丛书”的过程中,将这门课程纳入拟出版的丛书之一。笔者拟出版的《中国茶文化》,在内容体系上需超越上述的两本教材,突出“茶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确定图书的选题后,寻找作者显得尤为关键。一本图书是否有特色,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主编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在调研之后,我们找到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徐晓村老师,他曾承担过“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的工作,内容与茶文化有关。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发现徐晓村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班,文学功底深厚,在茶文化领域颇有积累,曾发表《饮茶起源考论》和《饮茶在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等多篇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学术论文及《旧京茶事》《祁门红茶》《品味龙井》等17篇学术随笔。徐晓村老师还是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华茶苑》栏目的撰稿人,曾撰写了52集茶文化专题片的台本,该专题片在2002年获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栏目一等奖,其中《茶马古道》一集更是获全国教育电视片三等奖。自1998年起,徐晓村老师在中国农业大学及北京市学院路16所院校中讲授“中国茶文化”课程,经过多年的钻研,其讲稿已经比较详细和完备,讲稿内容抓住“茶的物质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这个关键问题,比较完满地解决“茶在中国如何形成一种文化及这种文化的本质和特性”,具备成就教材的基础。
  打造教材图书特色
  徐晓村老师主编的《中国茶文化》一书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比以前的茶文化教材有了较大的突破。笔者在编辑的过程中深有体会。
  第一,读者对象,准确定位。作为在校本科生的教材,《中国茶文化》一书有明确的适用对象,其内容、结构首先是为了便于教学而设计。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章节设计方面,既突出了科学性、系统性,又兼顾知识性与资料性,从而为更深入地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为了让大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初步了解,本教材采用了以史带论的叙述模式,兼顾从历史与理论两个层面认识中国茶文化。除了作为高校教材,本书销售的另一对象就是社会大众,使其成为爱茶人士的休闲读物。茶作为一种物质性的饮料能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成为一种精神的滋润物,《中国茶文化》旨在突出这种联系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由多种复杂的原因而形成的,但其决定性的因素则不外乎两点:一是茶这种饮料特殊的性质;二是中国人特殊的性格和特殊的思维方式。从功能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功用是使人清醒;从滋味的角度说,茶最突出的特点是微妙。正是茶的这两个最本质的特点,使茶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生联系,从而形成茶文化的物质基础。本书根据辩证法,拟紧紧抓住茶的物质特性与中国文化的特性相结合这个关键,并把其作为核心线索,贯穿全书,这是此前同类教材和相关著作中所没有的。
  第二,注重茶史,凸显人文。在形式上,本书沿用教材的编写体系,共分七章,分别是:茶类与名茶、中国茶文化史、茶事与茶书、文人与茶、茶馆文化、中国茶具、中国当代茶艺。在章节的具体编写过程中,作者不囿于教材的局限性,以史带论,对与茶有关的历史典故、文人轶事、诗词佳句,娓娓道来,既翔实,又生动。作者在介绍名茶蒙顶茶时,就写道:蒙顶茶从古至今广受茶人们喜爱,历代诗人雅士争相写诗作赋对其盛赞不已。如唐黎陽王《蒙山白云岩茶》诗:“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宋文彦博赞蒙顶茶曰:“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宋文同在《谢人寄蒙顶新茶诗》赞道:“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而“杨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一赞美佳句,更是古今群众耳熟能详,妇孺皆知。本书的写作风格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再加上清新活泼、优美典雅的文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品读文学作品般得到美的享受。
  第三,装帧设计,鲜亮夺目。本书在《茶文化史》及《中国茶具》等章节中,将反映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图片尽量收入,例如,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茶具,中国历代名壶、名碗、陆羽肖像等图片。在“中国当代茶艺”一章中,插入了由艺鸿文化传播中心陈艺鸿女士亲自操刀,表演冲茶方法及艺术的图片,图片精美鲜亮,不仅让读者直观学习到各种冲泡方法,更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封面设计上,美编紧密契合“茶”和“文化”的特质,用清新淡雅的茶绿色做基调色彩,书名用白色楷体,突出一个大而醒目的红色“茶”字。底案配以千年古松、小桥流水和依稀的远山,更显出其文化底蕴。
  教材图书的畅销可能
  笔者最初策划《中国茶文化》时,设想将其定位为高等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教材。但是,在编辑的过程中,不断和主编、高校教授、爱茶人士交流后发现,《中国茶文化》不仅仅可以打造成一本高校教材,还可以成为社会上爱好饮茶人士的休闲读物,茶学或茶文化学人士的研究参考书。以教材的策划思路,尝试走畅销书之路,为图书营销赢得更大的空间,这是笔者最深的感受。
  茶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渊源。茶叶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对外贸易产品。历代爱好茶、品味茶、研究茶的人士非常多,文人墨客留下不少关于茶文化的文字,如陆羽的《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周作人的《喝茶》等。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茶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食的喜好引起人们的兴趣,饮茶更多地表现为中国人对古代文化的传承,饮茶能休闲生活,饮茶能修身养性,茶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联系,品饮艺术有利于人们培养高雅的情趣,可以说,饮茶已经成为一种“盛世之清尚”,这是茶文化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有了更多的人关注茶,那么关于茶文化的图书必然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中国茶文化》这本普通的教材问世之时,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只是被多所高等院校选为教材。但是,短短半年之后,笔者却发现多家图书公司、图书大厦、新华书店都批量进货该书,零售业绩很好,这本教材图书被大众喜爱的程度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更可喜的是,《中国茶文化》还被四川数家茶馆和茶道文化传播中心等机构选为参考用书,用于培训和馈赠客户,这些机构每年都通过四川新视觉教育图书有限公司购买近千册。《中国茶文化》一书出版仅两年多的时间,销售近三万册,实现教材和畅销书的完美结合。
  通过《中国茶文化》的策划出版,笔者深深体会到我们既要服从于教材的规则,又不能被这个规则所限制,在思想上我们要突破成规,要有创新精神,一旦有合适的选题、合适的机会,我们可以做到教材与畅销书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美国出版商对传统出版业的未来抱有信心,不认为传统出版业会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崩溃。不管书的形式如何变化,出版者是内容的提供商这一性质不会改变,内容仍然是第一位的。  2011年5月23日,我参加由中国版协培训部组织的“赴美培训班”赴美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听课,主办方约请若干美国出版界的知名人士,为我们上课;一是参访,参观那些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出版社,并和他们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在这次时间不
期刊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出版产业涌现大量令人欢欣鼓舞的新闻,给遭遇2011年冰雪之夜的出版业注入许多新鲜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希望。本刊编辑部通过整理2012年新闻资讯,总结十大关键词,梳理2012年的中国出版业。  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改制、农家书屋  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的重点工作有两项,一项是继续积极稳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另一项是201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
期刊
法国作家埃里克·桑瓦萨创作的《吸墨鬼》系列丛书,曾获2009年法国荷格拉贝青少年文学大奖,2010年法国金墨水奖,2012年欧洲少儿读物大奖等奖项。2012年7月,21世纪出版社出版了《吸墨鬼》系列丛书的中文版,由著名翻译家郑迪蔚翻译。这套丛书包括《吸墨鬼来了》《吸墨鬼的双人吸管》《吸墨鬼城》《吸墨鬼小红帽》《吸墨鬼病了》《吸墨鬼的错别字》,共七册。此套童书以其耳目一新的阅读乐趣,深深地吸引中国的
期刊
一海知义是日本研究汉学的学者,之所以特别写他对陶渊明的研究,是想要了解一下海外学者对汉学研究的视角。尤其是作为一个格外重视师承流派、积淀深厚、做派繁复的日本学者,相对于中国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应当会提出与我们不同的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这些研究和写作方法的异色对于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无疑是有帮助的,笔者辨源析流、叩同问异,渴望能进一步地走进陶渊明那独特的精神世界。  一海知义的研究得出的重要观点是:
期刊
以品质赢得尊重,以专业获得认同,中国图书在国际市场的活跃度和知名度还将进一步提高,走出国门,融入世界,中国文化会让世界为之喝彩。  和家电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等支柱性产业相比,出版行业显然算不上国家的中坚产业,力量还有待壮大,但就日常文化生活和海外文化推广而言,这个行业的地位却举足轻重。虽然我们承认在图书的输送和引进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通过一年中各种国际性图书展的参展和BIBF的举办
期刊
“能力开放”是天翼阅读一贯推崇的“绿色阅读、数字阅读、品位阅读”的理念的最佳诠释,将“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广为传播,开创数字出版行业的全新合作模式,致力于为用户打造一个全新的阅读平台。  早在十年前,美国知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自己的专著《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就前瞻性地预料到手机将击败所有已知的媒体,成为其集大成者。2004年,中国大陆第一部手机小说《城外》面世,创下了高达18万元
期刊
2012年9月10~13日,全国少年儿童图书交易会在河北承德举行,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海飞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本届少儿图书交易会由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共有30多家少儿社及150多家书店参加。交易会上,各少儿社均重点推出精品好書及最新力作,与书店代表进行沟通交流,并就当前少儿数字出版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社店见面重交流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全国书市为代表的各种类型书展得以在神州大地萌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各地的书展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除全国书市(全国图书博览会前身)、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北京图书订货会三大行业盛会,还有像大学出版社订货会、少年图书订货会、羊城书市等类型不同的书展。随着21世纪的到来,出版业快速发展,数字出版异军突起,全国各类书展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经逐渐形成规模,并以其特有的组织方式
期刊
[摘要]《农村新技术》期刊创刊至今近30年,始终赢得读者喜爱,各种荣誉不断。其成功的关键在于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代性、实用性、通俗性和新颖性,认真倾听广大读者心声,贴近新生代农民美化图文设计,真情为农民快致富、解难题服务,千方百计维护读者利益,加强期刊品牌经营和延伸经营,坚定不移地打造精品期刊。  [关键词]《农村新技术》 农业科普期刊 定位 服务  《农村新技术》创刊于1983年,是面向全国发行
期刊
策划的价值要有前瞻性,要能抢得先机,把握趋势,比别人更早预见到未来市场发展的潮向,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  无数虚构堆积繁荣,睁开眼却是一片空。无法满足,不能停留。  ——题引  策划的本质是一种计划、一种预见,甚至有时就是一种战略、一种方向上的指引。策划的价值要有前瞻性,要能抢得先机,把握趋势,比别人更早预见到未来市场发展的潮向,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  一、出版策划之现状  目前书业同质化严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