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革。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将现代教育技术带入了崭新阶段。多媒体技术辅助科学教学的作用日益突出。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应用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和大屏幕显示技术的日益完善,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许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一下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在科学双基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组成、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运动过程,这些内容是很难通过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是讲一节课,学生也难以理解,反而只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畏惧感。如讲解呼吸运动中隔的升降与呼吸时,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则能变“暗”为“明”,呈现出来,供学生观察,掌握了:隔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肋骨升降——胸腔体积变化——胸内气压变化——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帮助学生发现呼吸运动的规律,气体交换的原理。解决了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难于讲清楚的现象和理论,使学生感知直接,理解容易,简化了将抽象语言转换为自己知识的复杂过程,以强化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在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而多媒体又展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往往能起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有些科学实验常常由于客观现实所限,或仪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或危险性较大,或实验结果易受客观条件影响等,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此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整合可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这堂课研究的是平面镜成像规律,至于是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当一个物体靠近或远离镜子时它的像的变化现象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后提出假设,再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此需要通过启发、讨论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开始时学生都选择用蜡烛为物体,镜子作为平面镜进行探究,这种选择自然是符合他们的生活实践。当要确定像的位置时却发生了困难,因为镜子遮挡住他们的视线。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改用玻璃代替镜子,并通过在成像位置附近再放置蜡烛以观察是否与像重合作为确定成像位置的精确判据,这样很容易确定像的位置。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物体的大小与像的大小,及观察像的虚实,自然就得到了平面镜镜面对称的成像规律。在完成实验探究得到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进一步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得出平面镜作图的方法。考虑到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或未认识到镜面对称的成像规律,在此使用多媒体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在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科学总复习阶段,一方面要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求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高效地复习已成为科学教师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技术与科学复习教学整合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方式以及多级菜单结构设计形式,正好适合复习课内容多、知识跨度大的特点。复习课选择多媒体教学可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科学这门学科涉及到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如地球与通信卫星信息的传递、月相的变化、四季星空的运动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由于现象受空间限制我们无法看清其全貌。复习这部分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电脑来压缩空间,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露在我们眼前。如日食和月食现象,学生平时很难看到,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知道日食的原理后,再让学生想象自然界日食和月食的实际形成过程。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发展了想象力,才有创造的源泉。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必然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与科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辅助作用。但是,要注意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一切表现手段都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件的设计制作要简洁实用,避免过于追求表面形式,导致似乎“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赤溪镇龙沙学校)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应用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和大屏幕显示技术的日益完善,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在教学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许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笔者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一下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一、多媒体课件在科学双基教学中的应用
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理论、原子结构、分子组成、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内部运动过程,这些内容是很难通过说就能解决问题的,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便是讲一节课,学生也难以理解,反而只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畏惧感。如讲解呼吸运动中隔的升降与呼吸时,利用现代电教媒体则能变“暗”为“明”,呈现出来,供学生观察,掌握了:隔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肋骨升降——胸腔体积变化——胸内气压变化——完成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帮助学生发现呼吸运动的规律,气体交换的原理。解决了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难于讲清楚的现象和理论,使学生感知直接,理解容易,简化了将抽象语言转换为自己知识的复杂过程,以强化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多媒体在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而多媒体又展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往往能起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有些科学实验常常由于客观现实所限,或仪器、设备不能满足要求,或危险性较大,或实验结果易受客观条件影响等,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此时采用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整合可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告诉学生这堂课研究的是平面镜成像规律,至于是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当一个物体靠近或远离镜子时它的像的变化现象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后提出假设,再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研究。在此需要通过启发、讨论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开始时学生都选择用蜡烛为物体,镜子作为平面镜进行探究,这种选择自然是符合他们的生活实践。当要确定像的位置时却发生了困难,因为镜子遮挡住他们的视线。经过启发讨论,学生改用玻璃代替镜子,并通过在成像位置附近再放置蜡烛以观察是否与像重合作为确定成像位置的精确判据,这样很容易确定像的位置。通过测量物距和像距,物体的大小与像的大小,及观察像的虚实,自然就得到了平面镜镜面对称的成像规律。在完成实验探究得到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进一步强调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得出平面镜作图的方法。考虑到在实验探究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或未认识到镜面对称的成像规律,在此使用多媒体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在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科学总复习阶段,一方面要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求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高效地复习已成为科学教师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将多媒体技术与科学复习教学整合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方式以及多级菜单结构设计形式,正好适合复习课内容多、知识跨度大的特点。复习课选择多媒体教学可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科学这门学科涉及到许多宏观世界的知识,如地球与通信卫星信息的传递、月相的变化、四季星空的运动变化、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等,由于现象受空间限制我们无法看清其全貌。复习这部分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电脑来压缩空间,使其面貌及运动规律全面展露在我们眼前。如日食和月食现象,学生平时很难看到,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视频,知道日食的原理后,再让学生想象自然界日食和月食的实际形成过程。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发展了想象力,才有创造的源泉。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必然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与科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辅助作用。但是,要注意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一切表现手段都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课件的设计制作要简洁实用,避免过于追求表面形式,导致似乎“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参考文献:
[1]高金岭.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赤溪镇龙沙学校)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