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梁启超家风传播策略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y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风文化是梁启超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梁启超家风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辉,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实践价值。过去,家风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书籍文献、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形式或载体进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阵地、传播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上述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限制,新媒体为梁启超家风传播拓展了新的时空场域。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构建传播矩阵,创新传播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梁启超家风精准传播、精准育人,真正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新媒体;梁启超家风;教育;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25-03
  基金項目:本论文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门分院2021年度立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梁启超家风传播策略探析”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Y202110
  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其深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对家庭成员起着强大影响作用”[1]。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家教对家庭或家族成员的凝聚、教育作用。《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说的就是“家国天下”。家虽小,却是国乃至天下的根本,而家风“深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之于个体,即“家之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家教有许多重要论述。他明确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代表的梁启超家风,在新时代依然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意义与传播价值。问题在于应该传播什么,又当如何传播,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一、内涵: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教育范本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的梁启超(1873—1929),可谓家风教育的典范[3]。
  梁启超家风内涵与家教实践集中体现在《梁启超家书》中。据席志武考述,市面上《梁启超家书》至少有22个版本[4]。依据《梁启超家书》等材料,学术界对梁启超家风、家教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朱中原认为,“梁启超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核心来说就是培养人的天性”[5]。著有《新会梁氏:梁启超家族文化史》的罗检秋认为,“数百封家书充满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综观梁氏家教,其荦荦大旨”包括五个层面:其一,“深沉的父爱”,践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原则;其二,尊重儿女个性与爱好,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其三,重视“磨炼人格”教育,时常告诫子女保持“寒士家风”“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其四,以爱国为立身之本,珍视和阐扬中国文化;其五,注意追随时代潮流,“重视汲取新知新理”[6]。
  简言之,梁启超家风内涵可归纳为表现在亲情教育(满满的爱)、趣味教育(尊重个性)、挫折教育(寒士家风)、爱国教育(立身之本)与学问教育(汲取新知)中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教育精髓。在如是家风教化、家教实践下,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非常成功,“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九子皆才俊”;梁启超也被誉为“中国家教第一人”。
  二、意义:发挥家风教育社会治理功能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汲取、体现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融合了国家、社会、公民价值要求,生动反映了时代精神。
  《战国策》名篇《触龙说赵太后》有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风就是影响、引领子女,为子女“计深远”的精神航标。梁启超家风既是梁氏家族的精神航标,也成为当时甚至现时社会行稳致远的价值缩影。梁启超的子女们在各自的领域皆出类拔萃,个人成就完全体现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实践行动之中,足以证明以梁启超家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教育文化之于个人的教化作用,以及之于社会的治理功能。
  新时代,深入传播梁启超家风,就是要将其作为最生动、最可观、最直接的“计深远”的载体,创新方式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构建新型家风范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痛点:传统媒体难以满足受众之需
  过去限于技术条件,家风传播主要依靠口耳相传、书籍文献、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形式或载体。特定历史环境下,传统方式、传统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梁启超家风便是依靠口耳相传、书信往来等传统方式传承,形成了今日可见的《梁启超家书》等书籍文献。
  口耳相传体现了家族文化的延续,但也有范围局限,家庭变故、社会变迁容易导致缺失、中断;书籍文献体现了文字的可靠性与文化的生命力,但内容方面存在时代局限性,加之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效率至上,数字媒介重塑阅读形式,改变着传统纸质媒介阅读习惯;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体现了一定时期、较大范围内的传播普及性,但信息单向输出的传播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多元互动需求。此外,这些传统方式还难免带有一些灌输式教育的意味。
  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凭借即时送达、多端呈现、多元互动、精准推送等优势,解构传统媒体,重构信息生产方式、呈现形式;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阅读习惯甚至生活习惯亦随之发生重大改变。正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年轻群体是家风传播、家风教育的主要接收者、受教对象,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年轻群体乐于表达与分享,也易于接受新媒体带来的互动式教育新场景、新形态,某种意义上也逐步脱离了灌输式教育的限制。   可以说,新媒体创造了新的契机,拓宽了梁启超家风传播的时空场域。梁启超家风传播,须在新媒体环境中作出新思考、新谋划。
  四、现状:梁启超家风新媒体传播缺位
  研究层面,相对于梁启超家风内涵、时代意蕴方面丰富的学术研究,鲜有新媒体环境下梁启超家风传播研究。实践层面,在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梁启超家风方面,存在缺位现象,新媒体的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截至2021年5月,以“梁启超家风”为关键词搜索微信公众号,反馈“没有找到相关结果”;以“梁启超”为关键词,反馈8个结果,分别为“天津梁启超纪念馆”(账号主体:事业法人)、“梁启超”(账号主体:个人,最近一次更新于2018年9月30日)、“新会梁启超故居”(账号主体:企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账号主体:企业)、“新会梁启超研究会”(账号主体:其他组织,最近一次更新于2017年5月16日)、“梁启超与传统文化”(账号主体:个人,最近一次更新于2019年2月11日)、“梁启超研究”(账号主体:个人,最近一次更新于2015年6月12日)、“梁启超班”(账号主体:个人,最近一次更新于2018年9月7日)。未见梁启超家风传播的权威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情况类同。例如,使用微博“找人”功能,以“梁启超家风”或“梁启超”为关键词搜索,未见相关认证机构。
  五、策略:“四个创新”推动精准传播
  路径、手段不创新,年轻一代则难以受到传统优良家风的全面滋养。新媒体时代,梁启超家风传播须主动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丰富思想内涵,研究受众需求,将梁启超家风教育重点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技术、技巧相结合,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尤其注重贴近年轻一代,推动精准传播、精准育人,以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打造梁启超文化研究的新特色,为全国更多地区的家风传播与普及教育提供新借鉴。
  (一)加强策划设计,推动方案创新
  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当地历来重视梁启超文化的发掘、研究等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是当地知名景点、教育基地。2020年10月,广东省妇联、省文明办联合命名广东省首批10个家教家风实践基地,该馆名列其中,并于次月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对梁启超家风、家教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新时代传播好、发扬好梁启超家风、家教的殷切希望。
  当地可依托纪念馆入选“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契机,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同步做好新时期梁启超家风研究与传播的策划设计。一方面,设立相对固定的传播机构,组建新媒体运营团队;另一方面,与相关文化机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等组成虚拟团队,或邀请专业人士组建智囊团队,共同研制传播方案。应注意的是,新媒体虽然为受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随之也产生了“网络碎片化学习”的新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完整的叙事式信息结构”,而且信息碎片“以碎片化、非线性的形态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角落”[8]。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系统性、层次性以及延续性上做好设计,制定符合新媒体时代特性与发展趋势的系统化、专业化传播方案。
  (二)把握时代精神,推动理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梁启超家风内涵中的亲情教育、趣味教育、挫折教育、爱国教育与学问教育,实质是爱国、敬业、文明、笃学、勤俭、趣味、诚信、友善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缩影。某种意义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了素材与养分。
  无论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如何变化,中华优秀文化背后生生不息、一脉相承的精神纽带与文化内核永不褪色。由此,应提高认识,坚守文化属性、文化本真,把握网络语言自由、活泼、亲切的优点,适当结合流行元素,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注入时代内涵,融入时代精神,做好新媒体时代梁启超家风、家教的新演绎,推动实现传统优秀家风、家教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创造性转化,而不被新媒体阅读方式、视觉媒体技术消解。这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深入的阐释与传扬。
  (三)构建传播矩阵,推动阵地创新
  基于新媒体技术,推动形成传播矩阵,拓展梁启超家风的传播路径和覆盖全网的传播范围。用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传统阵地之外,大力拓展PC端尤其是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传播新优势。
  开通官网。可以“梁启超家教家风实践基地”为关键词,建设官方网站。以梁启超家风、家教文化为核心内容,设置基地简介、活动通知、动态消息、学术研究、知识科普、主题教育、服务指南、网友互动等栏目。做好基地形象展示、知识普及、网友互动等工作。通过官网加强信息收集与反馈,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还可适当嵌入《梁启超家书》以及相关读物电子版内容,加入视频点播等功能。
  开通官微。可以“梁启超家教家风实践基地”为关键词,一方面,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打通与官网的联结路径,菜单设置上更为简洁,主推知识普及、互动服务;加强推文更新,用好互联网语言,提升推文阅读量、转发率。另一方面,开通官方微博,通过有趣的动态消息圈粉,可与官网、公众号互相引流。微信、微博的内容应符合年轻群体的兴趣爱好。同时做好微信群、朋友圈、粉丝群等圈层运维。
  还可开设和运营抖音号、视频号等深受年轻群体欢迎的官方短视频平台;可开发H5产品、官方APP等等。
  重要的是,利用“中央厨房”等理念、超链接等技术构建传播矩阵的通路,实现资源共享,凝聚信息元素,整合碎片信息,完整呈现梁启超家风的逻辑架构与内容体系,避免新媒体阅读体验碎片化带來的传播表层化、低俗化。
  (四)发力精准传播,推动产品创新
  应注意结合新媒体平台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识水平的受众,创新推出相应的传播产品,发力精准传播,增强教育实效。   版块创新方面,可逐步在相关平台设置父母版、教师版、幼儿版、少年版、青年版等不同专题版面,有针对性地更新传播内容;因主要目标受众为年轻群体,所以在少年版、青年版内又可根据性别、年龄、兴趣、地域等区别,开发相应内容。
  形式创新方面,可逐步在相关平台增加故事版、图文版、音频版、视频版、亲子游戏版等不同专题入口,利用故事、音视频、小程序等形式,增加传播产品的趣味性、互动性、个性化、共享化,营造活泼、轻松的阅读、学习环境,起到趣味教学、精准育人效果。
  场景创新方面,可逐步在相关平台设置校园版、课堂版、课后版、家庭版,或亲情教育、趣味教育、挫折教育、爱国教育、学问教育等不同场景入口。可加强与校园联动,利用平台资源开展网络教育,探索与线下教育的连接点,做好全方位的教育延伸,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场景激发年轻群体的学习兴趣。
  活动创新方面,可加强线上线下活动策划,注意避免空洞说教与泛娱乐化倾向。例如,开展“十大好家风家庭”“教子有方好父亲”“孝老爱亲好媳妇”“家风故事征文”“家风模范”“家教达人”等网络评选,“家风故事微电影”“家风经典微诵读”“家风故事微演讲”“家风故事我来辩”等微竞赛。通过线上线下集中比赛、展示以及在线投票、点赞、转发、在看等方式,制造爆点,增进互动,营造氛围,以平凡人做好平凡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好家风促进好民风,激发全社会关注好家风、学习好家风、践行好家风的巨大热情。
  六、结语
  《礼记·大学》言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风不仅关系文化传承,更关系家庭兴衰乃至国家命运。在新时代,必须重视家风对个体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重大塑造力、引领力,进一步加强以梁启超家风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教育研究与传播。严守精品意识和底线意识,利用新媒体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放在双向平等地位,拓展家风传播的时空场域,在内容、渠道与形式之间寻求平衡,让优秀家风真正亲切可感、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厚植家国情怀,涵养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晓飞,廉武辉,刘小艳.从“家风”建设看梁启超的“梁氏家教”[J].教育文化论坛,2016(2):8-12.
  [2] 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02).
  [3] 魏宏运.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N].光明日报,2014-04-07(006).
  [4] 席志武.从《梁启超家书》看梁启超的父亲形象及其对当前家风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7.
  [5] 陈川.朱中原:梁启超家书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范本[N].信息时报,2016-03-21(010).
  [6] 罗检秋.梁启超“齐家”的现代意义[N].洛阳日报,2018-09-13(012).
  [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002).
  [8] 张克永,李宇佳,杨雪.网络碎片化学习中的认知障碍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2):88-94.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002).
  作者簡介:詹雨鑫(1980—),男,四川内江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与疫情相关的谣言信息,不仅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不安情绪,而且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引发了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本研究系统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到在中国基本得到控制期间所产生的网络造谣和辟谣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类型、传播特征、辟谣信息和危害性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谣言;建议  中图分
志愿服务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当前,越来越多人愿意在空闲时间参与公益项目.然而在目前公益服务资源整
摘要:当社会迈入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近些年,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追求利益最大化,抖音制造了不少热点并形成潮流新现象。本文从网红、微剧、热歌三个方面出发,探讨抖音时代潮流新现象的产生原因、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  关键词:抖音;网红;微剧;热歌神曲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被普遍提及,无论是媒体报道中还是一些热门话题中,都能够看到对人工智能话题的热切讨论。在传媒业中讨论的焦点便是“人工”是否会被机器取代?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其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逐渐走入人們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多的领域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影子。随着人工智能的日渐普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因此,有许多互联网企业、传媒机构等对人工
“学习强国”被众多高校应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基于用户体验理论,调查大学生对“学习强国”的使用体验,结果显示其学习性、权威性影响效果最强,使用频次和黏性受到外界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最大,用户主体使用的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需求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从APP角度、使用主体角度分别提出对策建议,以提升“学习强国”平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用。
摘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闻生产进入了全方位互动共融的全媒体时代。媒介渠道也从自上而下单向的传播变为全方位、全触感、个性化的可逆性互动。在此背景下,铁路企业新闻报道、新闻生产如何跟上媒体发展步伐,提高信息传播能力,扩大受众群体,增长经济效益,同时站稳舆论阵地,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鍵词:铁路企业;新闻报道;全媒体;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自2014年中央部署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各地媒体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劣特点对二者融合意义进行探究,并从思维、生产、市场和平台四个层面对二者融合路径展开分析,希望推动媒体发展模式创新,通过实现优势互补引领传媒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
提升外宣期刊的国际传播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的需求,在当前我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外宣期刊提高国际传播力的有效路径进
县级融媒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优势,为短视频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为短视频传播提供了更大空间.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利用好这些优势,立足当地,整合资源,发挥特色,生产
摘要:全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形态已难以充分满足人们的多元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大媒体的新闻生产方式纷纷紧随时代发展步伐进行变革,而建设“中央厨房”即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作为媒体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继人民日报建设“中央厨房”以来,众多媒体也展开了对“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方式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方式;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