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艺术品赝品”法律解决之道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mk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很多贪官受贿时都钟爱古董字画——既“提拔”了本身的“品位”,又遮住了“贪”的面貌;既克制了直汲取钱的危害,又坐拥升值潜力,比起赤裸裸的给钱收钱,算是一桩“雅事”了。但现在艺术品市场上真假难辨,而此类贪官中很多都没有鉴别艺术品真伪的功夫,因而贪官们难免会“上当受骗”,事情给人家办了,受贿的艺术品却一文不值,吃了“哑巴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东窗事发后,贪官们又暗自庆幸,多亏当年收受的艺术品为赝品。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受贿罪的立案和量刑标准为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而艺术品赝品的价值与真品的价值之比有天壤之别,很多艺术品赝品的价值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贪官们因而逃过了进牢房的“一劫”。我个人认为,出现此种情形,公正遭到践踏,正义得不到伸张,蠹虫仍在侵蚀国家根本,此乃国家之不幸。
  有学者主张受贿人收受的如为伪劣物品、赝品,认定受贿数额时,应以受贿方受贿时的认知价格为准。笔者认为,这方法在司法实践上操作较难,得有证据证明“受贿时的认知价格”,而此种证明“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证据是难以收集的。
  笔者认为,为有效地惩治受贿罪,不能单纯的从收受多少财物或获得多少非财产性的不正当利益上来认定;还要根据受贿罪所要保护的法益。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将受贿罪的保护利益表述为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笔者认为是合理的,与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或侵犯公私财产权作为受贿罪的保护利益相比应当说是一大进步。但笔者认为应对廉洁性说中的“廉洁”本身的含义进行明确以及对廉洁性是指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还是指公务人员本身的廉洁性也应该确定。所谓廉洁性中的“廉洁”,应指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以及职务行为的纯洁性。日本学者植松本说过,“关于贿赂罪的本质,它是保护职务的廉洁性,或者是保护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不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成立受贿罪。除此之外,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贿赂而没有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此种行为看似国家公务人员没有违反职责,笔者认为该行为违反了职务行为的纯洁性,其实也侵害或者威胁了职务行为的公正性,使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受到威胁,应该也成立受贿罪。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在《刑法理论探索》中表明“公务员即使没有实施不当行为,如果实施贿赂的收受、要求或期约,就会招致对其职务公正的怀疑,因而有害廉洁性,所以以此为处罚的对象。”事实上,从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并没有采取纯洁性说的立场,而是采取了不可收买性的立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就成立受贿罪。国家刑法规定受贿罪定性已收受多少财务或多少不正当利益为标准,而不要求违反公务人员的纯洁性。笔者认为有所不妥。笔者认为不仅违反职务行为不可收买性成立受贿罪,而且违反职务行为的纯洁性也应成立受贿罪。
  笔者认为,要有效打击、制裁公务人员的受贿犯罪,需要转变观念,完善立法,从法律制度上完善受贿罪的规定,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明确受贿罪的保护法益是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即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和职务行为的纯洁性。这样,就会明确刑法的目的,法律的目标,为受贿罪的内容和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打击受贿犯罪指明方向和路径。
  其次,应对受贿罪的对象财物或不正当利益的内容进行明确界定。我国现行刑法没有对贿赂下定义,贿赂的对象限于财物,包括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等。但是,由于没有明确对财物以及财物的价值进行法律界定,造成了艺术品赝品成了“法律的漏洞”。而“艺术品贿赂”有其社会危害性和持续性,如果不对“艺术品赝品”价值进行明确的法律确认,此危害性会越演越烈。
  第三,改变计赃论罪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融经济数额和基于对职务行为的侵害程度来界定受贿罪的处罚体系。修订后的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也就是说,对受贿罪的处罚,主要是依据收取财物的数额,即计赃论罪。这一处罚原则,至少可以追溯到《唐律》,直接的源头是解决初颁布的《惩治贪污条例》,条例实行的“大贪污”概念,贿赂是贪污的表现形式,贪污贿赂的定罪量刑适用于同一原则,即经济数额。以后虽然贿赂从贪污中分离出来,但处罚的原则仍然没有改变。应当看到,贿赂犯罪与贪污贿赂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如前者是对合犯,后者不是,在行贿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在社会转型和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还坚守计赃论罪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应改变这种传统的做法,根据受贿的财物、财产性利益、非财产性的不正当利益,以及受贿的次数,方式、数额,造成的后果,对职务行为的侵害程度等进行处罚,从而建立一种融经济数额和基于对职务行为的侵害程度来处罚受贿罪的体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惩治受贿罪的问题。
  (作者通讯地址:江西省德兴市人民检察院,江西德兴334200)
其他文献
控申部门是检察机关的“窗口”,直接接触社会,面向群众,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接待群众来访是控申举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履行检察职能,服务和谐社会”重要思想的直接体现。结合我科接访实践,就如何提高接待水平,履行检察职能,服务和谐社会,开展新形势下的控申举报工作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提高干警素质  无论何时,接待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
期刊
摘要:网络媒体是公众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也是权利制约权力这一法治原则的本位回归。本文通过分析强制网络实名制的弊端对强制实名这一做法提出反思,同时提出对网络媒体应当从他律以及自律双重层面进行规制,以期在实现公民言论表达私权利对司法公权力有效制约的同时避免网络媒体对司法的不当干涉。  关键词:强制实名制;网络媒体;司法    网络媒体对司法的影响  随着网络媒体已成为反映民意的渠道,我国的最高
期刊
摘 要: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娱乐以及参政议政、表达民意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但是,对互联网的管理,却是一道始终难以破解的新难题。执法部门从没放松过整治、打击,然而长久以来收效不大;政府部门虽然重视网络舆论,但大多属于被动的、事后的,扮演着消防队员的角色。部分官员对网络深感焦虑,难以面对汹涌的“网络问责风暴”……这些现象表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民间管理模式,在虚拟世界中成了一
期刊
摘 要: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方面的立法不尽完善,以致于检察机关在实践中不能很好的履行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职责,起不到其应有的法律监督作用。  关键词: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立法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
期刊
新形势下基层检察工作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检察保密(以下简称“检密”)工作也不例外,笔者从事多年基层检密工作,拟从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保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事求是地讲,传统意义上的保密,检察干警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保密这根“弦”还是绷得很紧的。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影响,检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定密工作随意性较
期刊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刑法》之所以对挪用公款犯罪构成的三种情形作了不同限制条件的规定,是因为三种情形的社会危害性是不同的。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贪婪性,挪用公款的目的是为获取利润,其主观恶性要明显大于挪用公款用于个
期刊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具有“法律威慑、程序衔接、法律监督、安全保障”四个职能。实践中法警所承担的车辆管理、机关安全等职责,事务性强,且在法警部门独立成立之前就有较为完善的制度管理,因此工作起来较为顺利。但是,协助直侦部门检察人员侦破案件专业性强、灵活性强,难度大,对法警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较高,存在较大的研究与提升空间。本文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在提升法警协助侦破案件的能力方面提出一些
期刊
一、加强和改进执法思想是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宪法赋予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定位意味着检察机关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法律的公正统一实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加强和改进执法思想,不断提高检察机关的监督能力和监督水平,是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正确履行检察职能,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执法思想是一项系统工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检察干警甚至部分领导干部对检察权及检察执法思想
期刊
众所周知,所有的诉讼都是围绕证据的收集、审查和认定来进行的,刑事诉讼尤为如此。目前,强化证据意识已得到政法机关人员的认可和重视。然而,对于证据意识的内涵、作用、培养证据意识的重点内容及提高证据意识的途径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一、证据意识的内涵  证据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对证据作用和价值的一种觉醒和知晓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面对纠纷或处理争议时重视证据并自觉运用证据的心理觉悟。
期刊
近年来,贿赂犯罪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滋生蔓延,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声誉,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检察机关如何立足检察职能,有力打击和有效预防贿赂犯罪,更好地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既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又是工作难点。针对行贿犯罪案件发生的态势,我们对2006年以来白银区院立案查处的贿赂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掌握行贿案件的特点、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一、案件基本情况及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