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社区建设的目标是把社区建设成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社区主体可分为厂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四个子系统,这四个子系统分别担任社区的适应、目标、整合和维模四种功能。把四个子系统简化为四种角色,社区就是由四种角色构成的社会系统。社会组织在社区行使整合功能,是社区的功利型角色,其目标定位就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实现目标的路径是组织、推动社区各角色之间的互动,并建设互动规则,使各种互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协同效应,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实现社区发展。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区角色;互动;协同
社区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一直比较关注的话题。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都是围绕社区建设、管理和治理问题的多元的主体划分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的假设是把主体简化为个体,运用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分析社会组织角色在社区的权利、职责和规范等要素。考察其特征、互动及其协同作用。
一、社会组织作为社区角色的理论依据
我国的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农村的村落和城市的街道、里弄等群体。社区既不是“组织人”、“单位人”,也不是市场的“经济人”,只是地域的利益集合体。街道单位制从城市淡出后,政府采取的多种举措将社区建构为城市居民的基层治理单元,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包括了公益性的团体组织,环保类团体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类团体组织等。本文的社会组织主要指非盈利性的组织,目前社会组织对社区的介入根据社区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在社区结构的重构中,社会组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的介入使得社区从原先的二元结构转化为具有多元主体的结构。这种转变使得社区具有了新的功能,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空间为核心的区域转化成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成为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单位。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由经济、政府、社会和文化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四个子系统分别担任适应、目标、整合和维模四个功能,并且,社会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是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据此,我们可以把社区主体划分为厂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四主体元构成的系统(这也是社区主体研究的主流划分)。
在社会互动理论中,有一种认为个体是通过承担一种身份地位和相应角色行为的职责与社会系统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角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角色概念在社会学理论中随处可见。特纳用米德角色领会的概念来描述社会行动的本质,他假定,“把现象世界形塑成角色——这是作为互动中心过程角色领会的关键所在——是大势所趋”。社会角色通常是指社会的个体,在许多社会学理论中,个体的概念不一定就是指个人,更多地是指研究的基本单位——元单位。据此,我们可以把社区作为厂商、政府、社会和居民四个角色互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社区的不同角色之间通过各种互动表演了一出演绎社区建设的戏剧。本文仅分析社会组织在社区的角色定位及其职能(本文中的组织角色指的介入社区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可作为社区的子系统,在社区中担负整合功能。社会组织角色的要素有权利、职责和规范,这是确定角色定位的依据,也是角色功能作用的体现。社会组织角色的要素是在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体现的,所以角色的定位离不开互动,互動即是角色之间相互联系,组织角色的职责在于以各种方式促进社区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通过角色的互动,社区形成一个具有稳定结构的整体。
二、组织角色的功利型特征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追求功利,获得最优的效益。组织角色在社区的定位是功利型角色,其行动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组织角色追求在社区的政府、厂商、居民之间取得互动的实际效果。实际利益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对于组织角色,主要是社会利益——取得建设和治理社区的绩效,实现社区发展目标。
组织角色的权利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资源分配是资源传递、资源分配和资源整合。改革开放后,乡村的人民公社制随着乡镇制的建立已经不再存在,但城市单位组织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城市单位从国家直接获得财政供给、管理权力,人们再从单位中获得经济资源,以及政治依靠、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社区的兴起,其他社会组织形式,如社会公益、社会基金、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在单位管理之外逐渐生长,这些组织不再完全依赖国家单位获得各种资源,导致单位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发生松动和分化。社会组织身份是各种基金、公益、福利组织的代表,拥有多种社会资源,并且,政府的社会投资也通常是通过组织进入社区运行、操作的。
组织具有开放性和传递性特征。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社会资源,比如人力、知识、能力、社会关系的发掘、配置、整合本就是开放性的社会活动。组织角色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与政府部门、厂商机构,及各种人发生互动,需要根据互动要求,适宜地变换角色,所以组织角色是开放性的。在社区中,组织角色是一个集多种角色为一身的“角色丛”(默顿社会学理论术语)。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开放性要求组织角色能够根据实际场景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在与政府的互动中,组织角色主要是合作或者配合,在与居民的互动中,则主要表现为引导、启发的作用。组织角色在社区起着中介的作用。组织角色是社区与社会行动联系的通道,各种社会活动通过组织进入社区,例如环保活动,社区的活动也通过组织角色联系其他社区或社会,例如各种文体活动。
三、组织角色的社区互动
角色是与互动紧密相关的。角色定位是在角色互动中产生的,是角色互动的静态特征。互动是角色的行为表现及其相互作用,是角色特征的动态行为。组织角色的义务主要是促进社区角色的互动。 组织角色与政府角色的配合互动。政府在社区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是自觉型的、规定型的先赋角色。政府角色是社区的策动者和领导者。组织角色要配合政府,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会政府的意图,在社区发展方向和社区治理等方面要贯彻政府的目标。
组织角色与居民角色的引导合作互动。居民是社区的本体,是社区的主角。组织角色是居民有序参与的组织者,是居民的引导者。由于我国社区成员是由来自不同区域、属于不同阶层的人所构成的特殊性,居民角色一开始是不自觉的,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努力,通过自我塑造而获得的。组织角色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居民角色自我塑造。组织角色应发挥其拥有多种资源载体和掌握丰富的依托平台优势,推动社区个角色之间,特别是居民之间互动,实现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整合社区资源和各角色的通力合作。开放性使得社会组织角色功能多样,可以提供社区的公益服务,可以为社区特殊群体提供支援,可以组织社区文体互动。无论何种组织角色功能,都是使社区的多元角色在众多公共性活动中发生充分的互动,在角色的互动中,促进角色合作,增进居民融合,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
组织角色以情感为社区交流互动的基础。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将 “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情感是一种心理积淀,具有倾向性和稳固性。在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人情关系在社会互动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互动都从情感开始,或者是以情感作为突破口的。
如果经济性资源与制度性资源比较缺乏,本土性文化因素很自然地渗入社区角色互动和实际的权力运作之中。为了低成本地维持社会控制行动体系,人情、面子等本土化社会资源就会被充分地加以利用。在非正式的本土化的权力运作中,以私人感情方式在社区的各个角色互动中往往会被普遍认可和接受,而且通过社区角色中的人情往来也能够形成形成比较稳定社区互动结构模式。
通过互动建立角色之间的信任。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意味着他们寻求实践方略,道德守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从社会心理来看,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信念,维系着社会共享价值和稳定,是个体对他人话语、承诺和声明可信赖的整体期望。在社区的生成中,相互依赖的信任表示角色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交换关系,无论其内容为何,都表示双方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利害相关,对方利益需要己方的努力,同样己方利益必须靠对方才能实现。基于互动双方之间的私人性认同和关系信任,在理性化制度未完成之前,比制度化的公共角色与身份的认同更为重要,在此,信任是互动结构稳定的保障。社区互动中的角色之间信任能够使角色对会发生的情景具有一种预期,这使角色在互动中更能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社区发展需要各种角色的主动与创新。
四、组织角色的互动协同(规范)
角色是通过互动定位的,要使角色获得准确定位,必须使不同角色的互动相互协调,也就是角色的行为要符合社区目标的实现。每个角色都有行为规范,组织角色具有多种规范,既要遵守市场规则,又要遵守行业规范。但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规范不仅是自身的,更重要的是在社区中,通过自身组织的传递作用,在各种角色的互动中传递规则、规范,减少和避免不利于社区发展的冲突互动,形成社区全体角色的行为规范,即通过合作、同化等互动方式,建立社区的稳定秩序,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社区整体。
按照法规与市场规范。组织角色来自行业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它们熟悉国家各项政策、又同时具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优势,这确保了他们能够在社区中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公共信息的传输,以及在社区的监督执行发挥作用,它们能够将社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反馈到国家相关决策部门和社会机构,使社会共同担负增进公共福祉、管理社区的责任。组织角色有效填补了政府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盲区”,在社区的协同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角色协同社区互动及社区与社会合作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所做出友好型的举动,社区角色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能够确定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同时也确立合作的具体形式。合作是基于互惠的前提,社区角色认识到某种利益或目标是不能单凭一方的行动得以实现的,就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合作要求社区建设中的各个参与角色求同存异,联合起来,力求在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合作的目的。在任何的合作的具体行动中,每一个互动的角色都要符合对方所期望于他的角色。合作的组织化和长期化能够形成固定的规范和机制,最终将这种合作互动组织化和制度化,形成社区互动的结构。
在基于互惠互利的社区角色中,互动的心理动机取决于内在的需求,而行为的有效结果则由所处社区系统网络所制约,角色行动的价值取向“强制”其遵守多数角色认同的社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角色发挥组织的实践理性能力,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互动协同机制。在角色互动协同中阐明和培育具有共识性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内嵌到社区角色互动的话语体系中,并贯彻在角色的行为方式中。协同机制在持续的互动中重塑角色并生成更高层次的有序性结构,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合作的整体性跃进,使以居住地缘划分的人群“小区”转变为以共同的利益和观念为核心的社会基元——社区。
社区搭建了一个社会舞台,在社区舞台上,不同的社会角色表演了以社区发展为主题目标的戏剧,这里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是戏剧不可或缺的。政府角色作为社区的策划者,始终领导了剧情的发展;厂商角色提供了舞台需要的各种道具和服务,满足了剧情发展的需求;居民角色作为社区的本体,是各种角色互动的中心,居民在与于各种角色的互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组织角色不断提出议题,引导不同角色的互动,规范表现规则,纠正角色偏差,使不同角色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最終完成一场剧情完整、连贯的社区发展戏剧。
参考文献:
[1]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3.
[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作者简介:姚兆余,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区角色;互动;协同
社区研究是近十多年来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一直比较关注的话题。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都是围绕社区建设、管理和治理问题的多元的主体划分及其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的假设是把主体简化为个体,运用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和互动理论分析社会组织角色在社区的权利、职责和规范等要素。考察其特征、互动及其协同作用。
一、社会组织作为社区角色的理论依据
我国的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农村的村落和城市的街道、里弄等群体。社区既不是“组织人”、“单位人”,也不是市场的“经济人”,只是地域的利益集合体。街道单位制从城市淡出后,政府采取的多种举措将社区建构为城市居民的基层治理单元,其中重要的举措就是社会组织介入社区。社会组织包括了公益性的团体组织,环保类团体组织,消费者权益保护类团体组织等。本文的社会组织主要指非盈利性的组织,目前社会组织对社区的介入根据社区的发展状况有所不同。
在社区结构的重构中,社会组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组织的介入使得社区从原先的二元结构转化为具有多元主体的结构。这种转变使得社区具有了新的功能,从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空间为核心的区域转化成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成为社会结构分析的基本单位。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由经济、政府、社会和文化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四个子系统分别担任适应、目标、整合和维模四个功能,并且,社会的任何一个层次都是由四个功能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据此,我们可以把社区主体划分为厂商、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四主体元构成的系统(这也是社区主体研究的主流划分)。
在社会互动理论中,有一种认为个体是通过承担一种身份地位和相应角色行为的职责与社会系统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角色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关键概念。角色概念在社会学理论中随处可见。特纳用米德角色领会的概念来描述社会行动的本质,他假定,“把现象世界形塑成角色——这是作为互动中心过程角色领会的关键所在——是大势所趋”。社会角色通常是指社会的个体,在许多社会学理论中,个体的概念不一定就是指个人,更多地是指研究的基本单位——元单位。据此,我们可以把社区作为厂商、政府、社会和居民四个角色互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社区的不同角色之间通过各种互动表演了一出演绎社区建设的戏剧。本文仅分析社会组织在社区的角色定位及其职能(本文中的组织角色指的介入社区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可作为社区的子系统,在社区中担负整合功能。社会组织角色的要素有权利、职责和规范,这是确定角色定位的依据,也是角色功能作用的体现。社会组织角色的要素是在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体现的,所以角色的定位离不开互动,互動即是角色之间相互联系,组织角色的职责在于以各种方式促进社区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通过角色的互动,社区形成一个具有稳定结构的整体。
二、组织角色的功利型特征
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追求功利,获得最优的效益。组织角色在社区的定位是功利型角色,其行动的价值就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组织角色追求在社区的政府、厂商、居民之间取得互动的实际效果。实际利益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对于组织角色,主要是社会利益——取得建设和治理社区的绩效,实现社区发展目标。
组织角色的权利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资源分配是资源传递、资源分配和资源整合。改革开放后,乡村的人民公社制随着乡镇制的建立已经不再存在,但城市单位组织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并在今后很长时间内还将继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城市单位从国家直接获得财政供给、管理权力,人们再从单位中获得经济资源,以及政治依靠、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城市社区的兴起,其他社会组织形式,如社会公益、社会基金、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等,在单位管理之外逐渐生长,这些组织不再完全依赖国家单位获得各种资源,导致单位体制中的各种关系发生松动和分化。社会组织身份是各种基金、公益、福利组织的代表,拥有多种社会资源,并且,政府的社会投资也通常是通过组织进入社区运行、操作的。
组织具有开放性和传递性特征。开放性角色是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社会资源,比如人力、知识、能力、社会关系的发掘、配置、整合本就是开放性的社会活动。组织角色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与政府部门、厂商机构,及各种人发生互动,需要根据互动要求,适宜地变换角色,所以组织角色是开放性的。在社区中,组织角色是一个集多种角色为一身的“角色丛”(默顿社会学理论术语)。人们在扮演这类角色时,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开放性要求组织角色能够根据实际场景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转换,在与政府的互动中,组织角色主要是合作或者配合,在与居民的互动中,则主要表现为引导、启发的作用。组织角色在社区起着中介的作用。组织角色是社区与社会行动联系的通道,各种社会活动通过组织进入社区,例如环保活动,社区的活动也通过组织角色联系其他社区或社会,例如各种文体活动。
三、组织角色的社区互动
角色是与互动紧密相关的。角色定位是在角色互动中产生的,是角色互动的静态特征。互动是角色的行为表现及其相互作用,是角色特征的动态行为。组织角色的义务主要是促进社区角色的互动。 组织角色与政府角色的配合互动。政府在社区具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是自觉型的、规定型的先赋角色。政府角色是社区的策动者和领导者。组织角色要配合政府,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会政府的意图,在社区发展方向和社区治理等方面要贯彻政府的目标。
组织角色与居民角色的引导合作互动。居民是社区的本体,是社区的主角。组织角色是居民有序参与的组织者,是居民的引导者。由于我国社区成员是由来自不同区域、属于不同阶层的人所构成的特殊性,居民角色一开始是不自觉的,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活动与努力,通过自我塑造而获得的。组织角色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居民角色自我塑造。组织角色应发挥其拥有多种资源载体和掌握丰富的依托平台优势,推动社区个角色之间,特别是居民之间互动,实现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整合社区资源和各角色的通力合作。开放性使得社会组织角色功能多样,可以提供社区的公益服务,可以为社区特殊群体提供支援,可以组织社区文体互动。无论何种组织角色功能,都是使社区的多元角色在众多公共性活动中发生充分的互动,在角色的互动中,促进角色合作,增进居民融合,建立良好的社区秩序。
组织角色以情感为社区交流互动的基础。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先将 “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情感是一种心理积淀,具有倾向性和稳固性。在我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中,人情关系在社会互动中起作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互动都从情感开始,或者是以情感作为突破口的。
如果经济性资源与制度性资源比较缺乏,本土性文化因素很自然地渗入社区角色互动和实际的权力运作之中。为了低成本地维持社会控制行动体系,人情、面子等本土化社会资源就会被充分地加以利用。在非正式的本土化的权力运作中,以私人感情方式在社区的各个角色互动中往往会被普遍认可和接受,而且通过社区角色中的人情往来也能够形成形成比较稳定社区互动结构模式。
通过互动建立角色之间的信任。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值得信任的个人或团体意味着他们寻求实践方略,道德守则,法律和其先前的承诺。从社会心理来看,信任是一种稳定的信念,维系着社会共享价值和稳定,是个体对他人话语、承诺和声明可信赖的整体期望。在社区的生成中,相互依赖的信任表示角色之间存在着利益的交换关系,无论其内容为何,都表示双方至少有某种程度的利害相关,对方利益需要己方的努力,同样己方利益必须靠对方才能实现。基于互动双方之间的私人性认同和关系信任,在理性化制度未完成之前,比制度化的公共角色与身份的认同更为重要,在此,信任是互动结构稳定的保障。社区互动中的角色之间信任能够使角色对会发生的情景具有一种预期,这使角色在互动中更能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社区发展需要各种角色的主动与创新。
四、组织角色的互动协同(规范)
角色是通过互动定位的,要使角色获得准确定位,必须使不同角色的互动相互协调,也就是角色的行为要符合社区目标的实现。每个角色都有行为规范,组织角色具有多种规范,既要遵守市场规则,又要遵守行业规范。但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规范不仅是自身的,更重要的是在社区中,通过自身组织的传递作用,在各种角色的互动中传递规则、规范,减少和避免不利于社区发展的冲突互动,形成社区全体角色的行为规范,即通过合作、同化等互动方式,建立社区的稳定秩序,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社区整体。
按照法规与市场规范。组织角色来自行业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它们熟悉国家各项政策、又同时具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优势,这确保了他们能够在社区中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等公共信息的传输,以及在社区的监督执行发挥作用,它们能够将社区管理和行业管理的信息反馈到国家相关决策部门和社会机构,使社会共同担负增进公共福祉、管理社区的责任。组织角色有效填补了政府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盲区”,在社区的协同发展和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角色协同社区互动及社区与社会合作型。合作是互动的双方所做出友好型的举动,社区角色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能够确定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同时也确立合作的具体形式。合作是基于互惠的前提,社区角色认识到某种利益或目标是不能单凭一方的行动得以实现的,就会相互合作共同行动。合作要求社区建设中的各个参与角色求同存异,联合起来,力求在互惠的基础上实现合作的目的。在任何的合作的具体行动中,每一个互动的角色都要符合对方所期望于他的角色。合作的组织化和长期化能够形成固定的规范和机制,最终将这种合作互动组织化和制度化,形成社区互动的结构。
在基于互惠互利的社区角色中,互动的心理动机取决于内在的需求,而行为的有效结果则由所处社区系统网络所制约,角色行动的价值取向“强制”其遵守多数角色认同的社区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组织角色发挥组织的实践理性能力,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从而形成互动协同机制。在角色互动协同中阐明和培育具有共识性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内嵌到社区角色互动的话语体系中,并贯彻在角色的行为方式中。协同机制在持续的互动中重塑角色并生成更高层次的有序性结构,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和合作的整体性跃进,使以居住地缘划分的人群“小区”转变为以共同的利益和观念为核心的社会基元——社区。
社区搭建了一个社会舞台,在社区舞台上,不同的社会角色表演了以社区发展为主题目标的戏剧,这里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角色都是戏剧不可或缺的。政府角色作为社区的策划者,始终领导了剧情的发展;厂商角色提供了舞台需要的各种道具和服务,满足了剧情发展的需求;居民角色作为社区的本体,是各种角色互动的中心,居民在与于各种角色的互动中,不断地表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组织角色不断提出议题,引导不同角色的互动,规范表现规则,纠正角色偏差,使不同角色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最終完成一场剧情完整、连贯的社区发展戏剧。
参考文献:
[1]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
[2]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3.
[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作者简介:姚兆余,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