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人为何专挑“妈”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l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至今关于詈语的系统性的研究不是很多,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很少谈及它。我们只是揭示了詈语世界的小小一角而已,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骂人;妈;詈语
  
   在英汉两种文化,甚至更多的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骂人”这一说法,而且更为有趣的现象是,骂人时候的选词都倾向于选择“妈妈”这一词语或者是与“妈妈”密切相关的词语。
   一、研究意义
   至今关于詈语的系统性的研究不是很多,人们囿于传统观念很少谈及它。鲁迅曾撰文《论“他妈的!”》,文中说:“假使依或人所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就可以算是中國的‘国骂’了。的确,中国无论天南海北,此骂相通。”我们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骂人的类似现象,那就是骂人时的选词都选用“妈妈”或者是和“妈妈”有关的词语。《阿Q正传》中“你的妈妈的!你连赵家的佣人都调戏起来,简直是造反的。害得我晚上有觉睡,你的妈妈的。”这里一连出现了两个“你的妈妈的”。英语中的son of a bitch, motherchud, motherfucker等,例子实在太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心理机制及语言学等方面探讨这一普遍现象存在的原因。
   二、詈语的定义
   骂人的话也叫詈言,即用粗野或恶意的话语侮辱人、伤害人。它是人类语言交际中最粗俗的一部分词语,普遍存在于社会交际群体中,其出现频率与交际者所属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及交际情景有直接关系。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詈语有着独特的交际功能,它能够更有力量地表达在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情绪。这种交际功能又植根于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现了环境和社会结构以外的社会价值观及其形成的文化对语言的重大影响。詈语的文化本质在于说话人缺失话语权,因此以骂语宣泄情绪,是说话人对其社会身份、地位在话语范围内的硬性彰显,属于暴力性话语,处于话语与身体冲突的边缘。
   三、原因探求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文化心理、心理机制和语言学三个角度来阐述英汉语言中这一有趣的语言现象的原因。
   1.文化心理
   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农耕文明里,血亲关系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基本组织,是个人与社会的首要纽带,从物质与精神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基本保障,自然得到人们格外的珍视和呵护。但是,骂语具有这样的特征:你越珍视的往往也就成为别人骂你的题材。如son of a bitch直接把妈妈的孩子贬低到了狗的程度,当然还有直接骂娘的。英汉文化共享着骂对方母亲,也就是最敬爱的人的现象。而且在农耕文明里,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女性处于卑微服从的地位,相对于男性来说,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温柔贤惠,不希望她们凶悍粗野,自然也不希望她们使用骂人的话。可以这么说,大多数骂人的话都是由男性开始,卑微的女性成了他们咒骂的对象。
   2.心理机制
   人类的攻击性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詈骂是一种攻击性社会行为,总有其攻击的对象,即詈骂的对象。由于承受着内部的心理压力和外部的社会压力,詈骂者容易对于带有刺激意味的人、事、物感到强烈的不满,并有愤怒的情绪反应发展为行为反应,导致詈骂行为。人的愤怒呈现一种臆想的激发状态,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脸色红涨或变得铁青,眼中的对象不再是平常的面貌,而是突然地改变了它们的相貌,带上了可憎的情感色彩。因此,愤怒是触发詈骂行为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詈骂的驱动力远不止愤怒一端,大凡憎恨、嫉妒、恐惧和戏谑都可以引起詈骂。与突然而生的愤怒不同,憎恨和嫉妒属于习惯性的心理状态,较大程度上受理性的支配。因此,与被詈骂对象最最亲密的母亲首当其冲成了詈骂的素材,不狠不足以泄愤。
   3.语言学依据
   人愤怒的时候,尤其是怒不可遏的时候为什么破口而出的詈语以“m”开头的为多呢?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它有其语言学的依据。现代母语习得理论认为,儿童之所以最先学会“妈妈”这个发音是因为“m”比较容易发音,张开嘴,然后闭上嘴。加上妈妈在孩子学习语言中给予的鼓励,孩子便很快学会叫妈妈了。我们认为这种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詈语中关于“妈”为什么既多又频繁。人在愤怒的时候,大脑的理想力量较弱,头脑充血,比较冲动,当然平时的语言能力也受到了影响,于是比较容易发音的“妈”便顺口拈来,“妈妈”就这样成为了受害者。
   四、结语
   语言学界向来视詈语为禁区,或退避三舍,或欲言又止,对于詈语的针对性研究就更加少了。我们只是揭示了詈语世界的小小一角而已,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詈语相当多,浩如烟海,研究起来趣味性非常强,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其中包括民俗、文化以及汉语典故等。
  
  参考文献:
  [1]陈伟武.骂詈行为与汉语骂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1992,(4).
  [2]E.O.威尔逊.论人的天性[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康罗.洛伦兹.攻击与人性[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4]余云华.丑语大观[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5]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人们在论及孟子诗学在汉代的影响时,往往仅从诗学发展角度来探讨其影响。然而通过对赵岐的《孟子章句》中的章指设置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可见,《孟子章句》的整体设置与孟子的“以意逆志”思想存在着密切关联。这不仅反映了孟子诗学观点在汉代影响之广泛而深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赵岐《孟子章句》中篇章设置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孟子章句》;以意逆志;诗学    周广业《孟子四考》曾称赞说:“媺哉,汉之尊
期刊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落实情况以及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诊断、巩固的作用,同时又为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信息。新课程下的英语课外作业旨在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策略,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开拓一个将英语应用于生活实际的广阔天地。  一、英语课外作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课外
期刊
摘 要:《一个小时的故事》作品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凯特·肖邦。小说刻画了女主人公米拉德太太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后的心路历程,很具用意识流的色彩。  关键词:米拉德夫人;凯特·肖邦     一  凯特·肖邦(1851-1904)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她出生于美国中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她四岁丧父,由母亲,外祖母和曾外祖母抚养成人。在缺少男性角色的家庭
期刊
摘 要:实验教学中并不缺少资源,缺少的是开采资源的“妙手”和“妙笔”。在实验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促进课堂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才能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课堂    和谐社会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
期刊
摘 要:圣安德鲁斯大学创立于公元1413年,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也是英国的第三所大学,选取圣·安德鲁斯大学规划作为评述的文本对国内一些大学具有极大的参考性。  关键词:规划;特色;高校职能    21世纪是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世纪,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发展规划,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已经成为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制定高校发展规划方面,英美等国的高等院校起
期刊
在美术新课改蓬勃开展的今天,有些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是学生没有作深入地思考,内心潜质得不到充分地挖掘,美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实效性的。教学实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应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点拨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让“有效”时刻穿行在美术课堂的每一分钟。  一、强化预设 
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为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水平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总结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验,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规律,必须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评价。  一、评价主体互动化  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有别于其它学科,通过单一的期末测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学科更多测重于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理论测试并
期刊
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  一、利用多媒体的渲染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生感知课文不是孤立地进行,总是跟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相联系,背景知识越清楚,对课文的感知也就越清晰,这就是感知的选择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运用音乐、图画、动画、影视等手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敬畏生命》《斑羚飞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伟大的悲剧》等,可是语文教师们忽视了这种教育,
期刊
摘 要:“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伦理中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其倡导的修身方法和推崇的修养境界,蕴涵着相当丰富而深邃的道德精神。本文通过对“慎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现实实践意义的分析,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慎独”的道德精神,发掘出了“慎独”对教师道德修养建设的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慎独;教师;道德修养     慎独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修身方法,几千年来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