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课程逻辑结构和学生思维心理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leard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是“教材”要素,与“教师”、“学生”要素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教学功能(如:师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变化)。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至今还在不断的重复“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记——背——忘”三步曲,思维的心理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与培养适合21世纪人才的要求相左。改变眼前这种(历史)间接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去研究、去创新,应当是初中教育的题中之意。
  试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内容方面
  1、选择一些教学内容,如“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作为专题,力求向课外文献资料和活的社会材料方向拓展;将基本历史结论建立在广阔深厚的史料基础之上。布置类似收集专题文献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实践等作业,设计实践性、研究性专题学习活动。如:“中西方文化发展不同趋势”、“20~30年代苏联和西方的不同经济体制、”等研究专题,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历史结论。
  2、根据史论结合的原则,将有关和历史学科方法和研究过程纳入教学内容范畴,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3、结合历史课程专题化教学的思维和讨论的需要,适时地向学生提供史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提高思维的起点。比如:让学生明白历史结论只能依据事实来得出。当发现新的历史事实材料时和原有的历史结论相矛盾时,可以改变的只能是原先的结论。要让学生知道,对历史事实作“应该怎样”的价值评价时,结论会因民族,阶级,政党,团体甚至个人的价值观的差异而不一致,这都是正常的。
  二、教学目标方面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教科书通过排斥作为思维刺激物的疑问排斥了主体的积极思维。主要表现为:①教科书所收的历史结论不仅太多而且太权威,容不得半点置疑;②课本以对历史事实符合逻辑的描述,取代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展示。这样既剥夺了学习主体了解历史原貌和选择重点描述历史的概括思维活动;又因省略了由历史事实而致结论的分析、论证过程,使学习主体因理解困难而发生心理建构障碍;③教科书缺乏第一手历史资料,对创设历史学习的问题情境和理解历史极为不利;④教科书避开史学的研究对象,原则,方法等基本问题,不提供评价和判断历史的价值尺度,使学生展开主体性思维缺乏依据;⑤教科书内容多、记忆量大,也从一个方面诱使学生为应付眼前困难而走“捷径”,将具有理解和应用(构建认知结构)价值的学习材料一概只赋予记忆的特征,从而成为助长思维惰性的又一因素。
  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发现:理解即创造,理解即通过创造去重构。作为知识经验传授型历史教学的第一要素——“教科书”,由于不断强化学科的逻辑结构,从而在排斥作为思维所必须的刺激物——“疑问”的同时,扼杀了思维的结果——个性化的理解。“唯书”的学科教学必然造成课程逻辑结构与学习认知的心理建构过程相分离。
  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历史学科制订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①展开学习的个性思维活动;②发展学习的主体意识(包括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意识);③形成社会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设计方面
  1、按“逻辑结构”、“概念”和“史料”等三个不同层次,对历史教科书进行分解。比如:初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结构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相始终的三大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殖民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主要的概念有:资本主义、革命、战争、阶级、生產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史料:是用来归结和说明逻辑结构的各国历史发展的事实。
  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一个内容相对独立的专题,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比较深入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建立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刺激学生思维建构的认知活动。
  2、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厉史人物的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如果仅仅将经过分解的概念呈现给学生,那么他只能记忆教师有关这一概念所说的一切。只有当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有可能联系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和内化历史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个性化地思维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关于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发动”的历史结论,只有当学生进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问题情境,才可能理解“错误”的政治性质,并有可能理解产生错误的原因,只有当学生在对比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具体历史事实时,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社会性质和对经济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3、提出“真问题”,布置课题化作业,激活历史学习和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所谓“真问题”是指没有现存答案,且可以从多个不同层次和侧面展开深入探讨的、能够得到多种不同结论和答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给学生收集历史资料,选择研究课题和组织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和研讨活动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方面
  在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中,作为结构要素的教师,要在学习主体展开思维活动的同时,有意识的组织和指导学习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体验,以及意志力的较量和协同,这会受到种种牵制。主要有:①学生的惰性,或教学活动由于非自身原因遭受失败而得不到理解;②错误的学生观和授道者的尊严所引起的教学的非民主化倾向;③表现在对教材和考纲的关系上,教师自身主体意识的缺失,教育责任心及钻研精神或学科能力方面的欠缺;④周围环境,氛围,领导,家长的理解等对教师的负面影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社会科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过程,是对理性知识的一个感觉体验过程,是结合社会科学知识进行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过程。这是比认知结构更为基本的个性心理素质。学习主体有理由要求学校通过结合历史教学组织的活动,使自己得到培养和发展,学校也确实有义务在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学到活的有用的知识。
其他文献
新医改方案要求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关系着群众的利益,能够缓解群众看病贵这一难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好坏反映了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药品费用可负担性、可及
【教材简析】《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想】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意境美,语言美、人格美的特点不仅能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性情。根据《墨梅》题画诗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采取
期刊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一、农村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在歷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新教材,使用老方法教学,在堂教学中普遍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授课方式,整个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定于教师讲解教
期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见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比单纯占有专业知识更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规定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
期刊
【摘 要】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是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材的文字表述一般偏重于叙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就势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历史教师不单单对学生有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依本人看来,可以从下几方面来努力:  一、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则,所以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用好教材,除此之外,还应及时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补充,熟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这样就可以明确考试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做到复习的针对性。  二、夯实基础知识  中考试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摘 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正式启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并和大家见面,从整个体系和纲目看,与现行高一年的历史大纲和教材是完全不同的。作为最后一届使用旧大纲和教材的高一年广大师生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历史 教學 改革 探索  对于课程改革的最前沿的一线老师,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上要先行一步,大胆进行改革、探索,至少在理念与方法上我们要开始改变:  一、改变教学观念,构建适合
【摘 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有其自身鲜明的学科特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寓乐于学,寓学于思,需灵活的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深化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了一些教学方法与认识,以期与同行共同研讨,共同作好政治教学工作。  【关键词】激发兴趣 教学方法 提高效率  提到思想政治课,一些学生认为枯燥难懂,索然无味;个别学生甚至认为有
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别漫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深蒂固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他性.然而这一历史阶段也是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