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rff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指出:“就许多小学内容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堂课都在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在研究探索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具体的课例研究为载体,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和应用数学模型。
  一、借助数形结合,让学生理解数学建模思维的本质
  学生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时候,他们对这一单元十分感兴趣,特别是比较聪明的学生,他们情绪高涨,而对于潜能生而言,由于教材编排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紧密,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兴趣,但建模思维难度较大,要想让这部分学生深入地思考并建立数学模型还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教师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建立数学模型的本质。如例2“烙饼问题”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解决了“3 张饼”的最佳烙法这个问题后,再次提出时间到底节省在哪里?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回答是次数减少了,时间就节省了,很多老师也觉得问到了这一步就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我认为有些偏差,那么怎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呢?我在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次数的多少和时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对比,不仅让学生从次数的维度上进行考虑,而且能够更直观地从空间的维度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如图)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从视觉上更加理解时间真正减少的原因是空间上的充分利用,这才是时间节省的真正本质。
  二、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思维的过程
  如例1“沏茶问题”教学:
  笔者多次参与县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观摩课活动,而在例1“沏茶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并注重了数学模型的建立,但过于强调的是数学模型的构建,忽视经历数学建模思维的过程,导致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这节课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经历”和“体验”数学思想和模型建构的形成过程,以学生平时帮家里做家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起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学生熟悉的“沏茶”作引例,通过自己设计沏茶活动的时间,再通过与同学交流,使学生初步体会不仅要考虑事情的安排顺序还要考虑可以“同时做”这两个思维的角度。先出示4道工序,让学生摆出沏茶的流程图,初步让学生感受事情的先后顺序和同时制作的方法,体会到同时做事情可以节省时间的理念。接水、烧水(烧水的过程中可以找茶叶、洗茶杯)、沏茶,让学生考虑有序地同时做事情。(如图)
  在此基础上又出示“喝茶和洗茶杯各2分钟”,让工序增加到5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增加一件事情,一种方案的时间不变,而另一种方案的时间变了呢?”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观察和比较,讨论自己是怎么安排的。
  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事情发展的顺序和同时做的两种思维角度的不同,所以时间也会有所不同。这一次通过纵向的比较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同时可以完成的事情越多,那么越节省时间的道理。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要思考怎样安排,而且要知道这样安排的原因,并动手画流程图,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自然地涌现出很多新奇的想法,通过自我经历—自觉生成—自我发现,进一步体验合理安排,体验运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建构出直观的数学模型流程图。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妈妈下班回家做家务,淘米3分钟,煮饭15分鐘,烧水10分钟,洗拖把2分钟,拖地8分钟,如果只有一个炉子,妈妈做好家务至少要多久?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尝试、应用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小组商议,探讨最佳方案的过程中感悟到合理安排时间做事,不仅要考虑时间,还要学会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巩固,又引发了学生新的思考,让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经历数学建模过程,带给学生的是探索中体验、创新中尝试、实践中会学,进而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总之,教师通过有目标、有层次地引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根据课例特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设计和指导,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在体验学习中,教师还应结合课例采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构建,积累学数学、用数学的经验,使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理解、掌握知识,由“学会”到“会学”,达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省罗山县东铺中心校 )
其他文献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各课都安排了形式多样的习题,用于巩固和深化理解新授知识,对学生习题的指导和评点也就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怎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来丰富教学内涵,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是值得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平时听课和教研活动中,发现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中习题应有的作用,直接抛出答案,就题解题者有之;先扶后放,嚼碎喂食者为数不少;以“参”为本,顺思
期刊
网上戏称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写作对于学生的难度可见一斑。不仅学生,多年来,教师也是“谈写色变”。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从简单、直观的看图写话,过渡到段落、整篇的习作,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是一个跨越。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化、理论化的知识对他们而言有难度。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要遵循三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和学习特点。  笔者在教学统编
期刊
在教育焦虑越来越普遍甚至呈无边界泛滥之势的当下,张文质老师挺身而出,呐喊“教育的勇气”,唤醒校长、教师、家长们谈教育、做教育的时候要回到生命源头,因为“回到生命源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常识与道理,更好地扶持一个生命更正常地、更自然地发展自己”。读毕张文质老师《教育的勇气》一书,我突然明白了:在各种抢跑教育、功利教育甚嚣尘上之际,张老师能够以清醒的理智、不苟同的勇气喊出“回到生命源头”,这一切都源于他内
期刊
“听了这堂课,我的第一感觉是舒服,这是一堂从导入到结尾,听起来都很舒服的课。”  “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智慧,课堂里少了灌输,将知识、情感、技能等教学目标智慧地融为一体。”  “这堂课的角色扮演设计很有创意。像这样的学习,不再是纯粹的记忆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身临其境的体验。”  开学第二周,应学校教科室安排,我打头阵为全校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课后,很快得到了组内外同伴们的肯定,欣慰之余,不得不感
期刊
不同的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解读方式,我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这是参加一次同课异构互动教研活动,听了两节地理课给我的感受。  先来看居老师的这节课,上课前先给班级进行小组划分,全班分成5组,每组7人,围坐在一起。随着铃声的停止,课堂活动开始了
期刊
瑾山小学是玉山县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学校有四千多名学生,七十多个教学班,两百多位教师。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了瑾山独特的校园风情。管理这么大一所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16年9月,原城东小学校长郑美莲调入瑾山小学担任校长,她深知肩上的担子之重、责任之大。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既然来到瑾山小学,我就要让瑾山小学有个全新的样子。”郑校长常常这样告诫自己,她也千方百计地让学校
期刊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指出:所谓的“阅读素养”,指阅读者参与阅读活动,并通过理解、运用、评估、反思等,实现自我追求,增长知识,挖掘潜能。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特别是小说类课文教学,学生必须通过阅读文本培养阅读能力。而阅读测评则是借助阅读材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检测的评价方式,由此循序渐进,使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评同步进行。笔者以《钓鱼的启示》教学为例,从“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阅读鉴赏力、阅读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学教学是数学建模的基础,是数学建模的初始阶段,数学建模促进了数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数学建模的本质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期刊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也是为了打造卓越课堂而创设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具体说来,就是在一节语文课上,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導学生围绕议题展开立体式、全方位的自主阅读,从而在自主阅读中发现自己未曾发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不同作家、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本着这
期刊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一切科技发明的基本工具,而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数学的建模与用模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看建构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