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养老院是“等死”还是“好活”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whuoc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学者温儒敏发微博表示,他的老同学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我们是否应当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在老龄人口已达约2.12亿、生育率持续走低的今天,这些问题显得尤为引人关切。
  日前,前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微博表示,他的老同学钱理群夫妇已在酝酿前往养老院居住,此外,钱理群教授身体一切都好,计划于养老院内继续开展研究和写作工作,据悉,钱理群教授这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其夫人罹病后,无法再长期照料二人生活。
  在祝福钱老晚年安康之余,网友也开始纷纷热议这一决定的恰当与否,有人疑问“理解,无奈,无语。搁在发达国家,钱理群这样的大学者,哪至于进养老院!”有人关切“找不到可靠的生活秘书或家庭保姆么?”也有人表示敬佩之余谈到“钱兄还不到80岁,住养老院似稍早”。不过,更多的网友持支持的态度,并表示“这就是未来人的普通生活方式”、“养老社会化是进步”。
  在原博下进行评论的网友多属于知识分子和中产阶层群体,本应在社会议题上有一定意见聚合的他们,在面对养老院养老时却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差异。我们是否应当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养老?他们能够在养老院度过一个美满的晚年吗?
  道德争议:养老院是出路还是逃避?
  在问及是否愿意将父母送入养老院时,不少网友表示支持。一位女性公务员坦诚,独生子女、双职工,4:2:1的家庭结构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中极为常见,子女必须担负起供养整个家庭的责任,工作的八个多小时基本在外,余下的时间也需要用于一天工作后的休息和消遣,真正照料和关心老人的时间可谓微乎其微,父母健康还好说,若是有任何心理、生理问题,白天八小时就成为了无人看护的危险时刻。送到养老院,有人照顾了,也有同龄人可以聊天,安全有保证的同时,老人的心灵也能得到慰藉。不過她强调,送长辈到养老院并不意味着取消了子女的义务,自己依旧有对父母在精神上、情感上慰藉、经济上扶助支持的责任。
  而对于另一些家庭而言,养老院则成为了不仅是可欲的,甚至也是必需的选择。在老人重病卧床的情况下,看护和照料的工作往往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更不要说最长一辈极为年迈,甚至子女都已退休的家庭了。不少起初极有“孝心”的子女,在亲历了长时间的精神斗争后,不得不决定将父母送往有专业看护服务的养老机构,一位有着此类经历的男性白领最后用“解放”这个词来形容这个决定对他生活的意义。
  但对此,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同的意见。养老院中老人的生存状态几乎成为了所有反对者一致的靶子。一些有着切身经历的人表示,虽然当初的决定无可奈何,但现在依旧有着一定的遗憾,在他看来,当时他所选取的公立养老院中老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就是“等死”,老人在其中的生活只有暮气,没有希望,看护照料虽然齐全,但老人的精神上却缺乏希望和乐趣。另一名网友在看到诸多社会新闻的相关报道及听到周围朋友的故事后,感到恐慌,直言无法相信老人在其中身心是否不受虐待、真正获得悉心照料。
  在谈到实际不送父母前往养老院的理由时,一些人则表示,专业优质的养老院往往收费颇为高昂,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与此同时,一些比较合算的公立养老院,却由于床位占满、排队人数多,而需要等待一年以上的排队期。
  更有民办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表示,目前该类机构往往不适合不能自理的老人居住:在利润微薄、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看护员无法做到时时刻刻地对人服务,不得不以捆绑等方式限制一些意识不清或有危险举动倾向的老人的自由,更不要提专业的聊天服务。一位养老院院长提及,国内不少养老院并没有专门的痴呆病区,如果事先没有处理好,一旦发生意外(比如自家老人伤害到另一位老人),甚至会有不小的法律纠纷。
  总之,支持将老人送至养老院的理由,往往有减轻家庭负担、老人摆脱孤单、专业看护照料等,而反对理由往往诉诸现有养老院建设不健全、费用高昂、精神关怀缺乏、社会上虐待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等,不过,就日前一个公共微博账号询问“中国人为什么无法接受将父母送养老院?”的结果而言,超过八成的网友表示,最终还是孝心情感约束着他们难以做出将父母送往养老院的决定。
  供需矛盾:机构养老现实吗?
  从总体情况来看,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就已重视居民的养老问题。人口控制政策、人口结构老龄化,都导致了需要养老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缺乏子女照料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然而,2014年9月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全国养老服务机构供需失衡,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仅为20张左右。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全部甚至部分需求。其中,只有9%的民办养老机构才有盈利,就在这样非常有限的数量里,仍有80%的盈利率低于5%。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政策扶植或模式转型,任何的突发状况、资金波动、政策变化,对这些已在巨大压力下的民办机构而言,都可能成为不可预测的打击。
  从我国现有的、自“十一五”规划开始的“9073”养老模式来看,最终预计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口将只有3%(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因此,也许对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先不要说送不送老人到养老院,还是得先考虑是否存在着养老院的空床位,以及在没有可能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前提下如何安排老人和自己的晚年。从现有条件来看,养老院养老,远远不是“未来人的普通生活方式”。
  那么,老人的需求是什么呢?它得到满足了吗?
  在2011年一项针对上海市居家养老的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章晓懿教授发现,对25.2万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上海老人而言,其首要的需求就是助医需求,占70%,相类似的,助洁服务的需求度则占66%,而助餐服务诸如社区统一派送盒饭、康乐服务(如陪老人聊天),需求度则只占三成和两成。针对这样一个老人的首要需求,该调查却发现,老人对助医服务的满意度却普遍不及对助洁服务和助餐服务的满意度。至于康乐服务,老人则普遍感到不理想。
  在西安交通大学左冬梅教授等人针对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研究中,学者发现,慢性病所致的护理要求是老年人意愿入住养老院的重要动机之一,慢性病越多,他们的意愿也就更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村老人极为特殊的心理就在于,当他们丧失大多自理能力时,反而更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学者推测,这或与农村老人在孝道维持的家庭中更有安全感相关。
  那么,我国现有的养老机构到底怎样回应了老人这样的需求呢?就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政府出资兴办的公立养老机构往往多收住健康老人,甚至有一部分存在着明显的排斥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情况。即使没有有意的社会排斥,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也会因为经济困难而没有办法享受在养老机构中安度晚年的机会。可以说,极为有限的公立养老机构资源却并未能用在最需要的家庭上。
  养老出路:机构兜底与居家为主
  就当前的养老问题,学者纷纷建言:
  一、关于机构养老:公立机构要兜底,民办机构要专业。
  对于公立机构,陈友华教授指出,政府应当更明确自己应处的角色。要设立一个公开的养老服务对象的标准,依照这个对象通过基层组织等进行筛查,在这个标准内的老人,应当优先和主要地享受公立的机构养老资源。也就是说,对于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政府要优先照料,在这里,公立机构养老应当类似低保,成为一个为社会问题兜底的机制。对于经济比较宽裕的、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鼓励居家养老,或在民办机构养老。
  二、关于居家养老:政府角色要清晰,医疗问题要配套。
  就学者所观察到的,政府在居家养老方面,有时不得不同时是规则制定者、监督者和服务提供者。
  在提供服务这方面,一方面对早期的基础的居家养老网络建设而言,政府具备巨大的行政资源和法律资源优势,另一方面,政府的工程往往过于粗放,缺乏市场、机构对老人需求的高敏感度,而受托的基层组织,主要是村委会、居委会,其本身工作繁重、职能复杂、专业能力弱,要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在力有不逮。政府不妨把基层组织从一些居家养老服务中解放出来,将这一部分外包给社会机构,而做好其他的两个工作。
  (澎湃新闻网 2015.7.11)
其他文献
在调查事故的时候,民警曾经询问过很多被撞伤的老年人:“这么走、这么骑,不怕被撞到吗?”老人们最普遍的回答是:“我觉得他不敢撞我。”  在最近发生的几个重大交通事故中,老年人死亡的比例远超其他年龄段。为何老人出行所遭受的交通事故伤害比例远远超过了人口比例?是老年人自己交通法规意识过于淡漠,还是如今的交通环境对他们而言过度险恶?  老人出行的死伤都出在哪儿?  北京市交管局事故处拥有北京全市所有造成死
期刊
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几乎都选在了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这些场所均可租借于商业用途,但显然,这样的标志性地点不免为会议增添了一些重量级甚至官方的色彩。  “国际××协会”“中国××协会”……很多人一见这样的“名头”,就认为这代表了权威。其实,不少这样的协会、组织并未在民政部注册、备案,只是在香港或其他海外地注册的小公司,更有甚者,还存在注册地址查无此会等问题。  “国际协会”不国际  “国际食品包装
期刊
长期以来,欧美国家都是“重量级”贪腐人士最青睐的避罪天堂,也是追逃困难最大的地区。澳大利亚因为其壮美的自然和优越的居住环境,成为外逃贪官们悠闲、体面的“逃亡天堂”,也是最令大陆民间耿耿于怀之地。  红色通缉令百人名单中,胡玉兴、姚耿等10人可能逃亡或藏匿在澳大利亚,令澳洲成为中国贪官最青睐逃亡地的第四位。先大肆贪腐,再出逃发达之地过“天堂”般的生活,这一现象民间舆论早有不满。逃亡澳洲亦是典型代表。
期刊
近年来,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相关政策与家长刚需的社会背景下,历经数次转型,但因经营不善停业及卷款潜逃事件依旧屡有发生。  “跑路”事件频发 市场风险凸显  去年4月,北京电视台《法治进行时》、《北京日报》、《北京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在京拥有18个教学点的英特国际少儿英语老板曲威卷款而逃的消息,学校资金链断裂,仅欠员工工资就有上百万元,而学员则是以年为单位交费的,每人的学费过万。学员家长纷纷怀疑,英
期刊
公开报道显示,我国已有超百万失独家庭,每年新增7.6万个。留有第三代的失独家庭和沒有第三代的失独者相比,他们暂时得以相互慰藉,但未来却更令人人担忧。  孙子带着奶奶看病  2015年5月10日,母亲节,褚芝玲没有儿子的祝福。她在十年前离婚,和儿子一家相依为命,两年前又痛失独子,褚芝玲如今唯一的欣慰是还有孙子诚诚相伴,但她不知自己能陪孙子走多远。  褚芝玲已经感冒一周了,5月9日周末,11岁的诚诚不
期刊
失独家庭作为计生家庭特殊群体,建立保障制度十分必要。中国计生协调查数据分析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60岁以上的失独人口从32.5%上升至44.6%。老无所依等问题成为这一群体普遍面临的紧迫问题。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计生协会为失独者专门设计并购买包括住院护理险在内的专属保险,使失独者感受到政府的关爱和温暖。作为一种国家政策性保险,保障资金来源,让失独家庭吃上“定心丸”。  2013年国家提
期刊
吴泽衡妄称“佛祖转世”“皇帝转生”,自创“华藏宗门”,自封“觉皇”“始祖”,下设护法组、秘书组、各省协调员等层级;以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蒙骗招徕海内外数千弟子;以种种手段对弟子实行精神控制,对自己顶礼膜拜、追随左右……  目前,珠海市人民检察院已依法对吴泽衡及多名“华藏宗门”骨干分子以涉嫌组织、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强奸罪,诈骗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提起公诉。吴泽衡及其“华藏宗门”掩藏
期刊
“首都”或“京城”的本意,无不和规模大、人口多、市井繁华有关,因此古代不论中外,首都往往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功能最全的城市。  首都往往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功能最全的城市。但这种“大而全”的模式在古代就已凸显很多副作用,如人口过度膨胀导致物价飞涨、治安恶化、物资供应困难。“长安居,大不易”和“五陵恶少”等古时说法,以及从唐代到明清,长安、开封、北京等都城一次次因运河被切断导致粮荒的记载,都表明
期刊
除了既定的规章制度外,从驾校教育也能看出美国人是如何“讲人情”的。美国驾校教育不同于别国的地方在于,它的目的是让你懂得:比遵守交通法规更重要的是做一个诚实、友善、富有爱心的人,后者常常能在关键时候帮你化险为夷。  制度:不上驾校也能拿驾照  说到驾校,美国也有,但政府对公民的学车方式不加干涉。美国的驾校只有办公场所,主要负责招生及内务管理,驾校没有专门训练场,训练场就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与中国驾校
期刊
主动出汗才养生  同样是出汗,天气炎热时,被动出汗照样能让人大汗淋漓,为什么就不如主动出汗好呢?专家解释,不管是因为炎热而出的汗,还是桑拿蒸出来的汗,都只是在人体浅表层出汗,而运动才是真正的深表层出汗,也就是让人从里向外出汗。这种汗是人体进行的自我调节,出汗后不仅让人感觉很舒服,还有养生的作用。  排出毒素: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沈雁英表示,主动出汗能加快人体的体液循环和代谢过程,将体内堆积的乳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