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彩云间 山歌塑三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w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1)05-0001-03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过一篇散文《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人现在还能朗朗背诵,但很少人知道此文题目的出处。早在1201年,南宋诗人王正功以68岁的高龄初到桂林任职时,便写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诗句。而几百年之后,将桂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并使之名扬天下的,是20世纪60年代长影拍摄的电影《刘三姐》。
  多民族聚集的广西历史悠久,孕育了几千年灿烂多元的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像天上飘逸的云彩亦真亦幻,而不同民族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又将自己的理想与审美镶嵌其中。著名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事有多个版本,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刘三姐庙。其中,以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最为精彩,流传最广。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刘三姐的传说拍摄成中国大陆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随着影片的公映,歌仙刘三姐连同桂林山水,以及那一首首拨动心弦的壮族山歌为全世界更多观众熟知和热爱。纯朴善良、美丽聪慧、勇敢泼辣的刘三姐形象,成为那个年代人们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女神。那么,是谁出演了新中国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中的“刘三姐”呢?
  是同样生长在广西的桂林姑娘黄婉秋。她当年17岁。
  从那时起,两个桂林山水中的“仙女”,便艺术而又现实地交织在了一起。多年以后黄婉秋感慨道:“我一生的荣辱兴衰、悲欢离合,都和刘三姐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真正的缘分不仅能结缘,更能续缘。在之后的六十年里,走出银幕的黄婉秋把传说中的神女变成现实中的歌仙。她的根深深扎在广西这片红土地,她的脚步遍及海内外华人华侨居住的地方。当她的山歌流汇成一江春水,化作一杯杯回甘的清茶,刘三姐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符号,在她不断的歌声中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遇见刘三姐 
  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乔羽先生曾说:“《刘三姐》是广西沃土上开出的一朵光彩夺目的佳花,黄婉秋则是这佳花结成的果实。”相传,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自幼聪明美丽,能歌善唱,12岁便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美誉。
  而黄婉秋入行时也不过13岁的年龄。这个土生土长的小姑娘,也许受到桂林灵山秀水的自然恩泽,也许真的沾了刘三姐的仙气儿,她从小就喜爱唱歌跳舞。1956年,刚刚小学五年级的黄婉秋在寒假里看到桂剧团的招生广告,便不顾父母反对,报考了桂剧团,成为最小的一名学员。其实,她離学员的标准年龄还差一岁呢。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传统剧种。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来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它们相互融合形成以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黄婉秋就在这咿咿呀呀、一招一式的唱念做打中出落成娉婷婀娜的少女,而中国古典戏曲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为她铺垫出了温柔敦厚、纯朴友善的底色。
  一切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1959年黄婉秋学徒期满,在舞台表演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唱腔、身段、眼神等,便有更大的舞台在等着她。196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了一次全区范围的《刘三姐》汇演。目的是让各剧种、剧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创作出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桂林市根据自身特点决定由彩调剧团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因为彩调剧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广西桂北民歌、小调,其形式活泼,表演洒脱奔放,载歌载舞,适合塑造传说中的歌仙形象。为了保证演出品质,将桂剧团、歌舞团、京剧团里所有适合饰演刘三姐的骨干演员都抽调进彩调剧团,黄婉秋也是被选人之一。
  与此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将歌剧“刘三姐”搬上银幕,并委托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苏里、剧作家乔羽、作曲家雷振邦负责此事。进入到物色演员阶段,广西壮族自治区要求主要演员必须由广西人担任。团里让黄婉秋和其他几位女演员准备一张一寸黑白照片,却没提拍电影的事。全区汇演期间,黄婉秋突然接到一封信让她到长影试镜。幸福真是一个接一个,刚刚科班毕业就有机会参演舞台剧,这已经是对她的厚爱了。这回又让她去试镜头,那可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多少演员心驰神往的圣地啊!这样的好事,她原来想都不敢想。从桂林到长春,她乘的好像不是火车,而像是坐在云彩上飘过来的。
  刚开始给她安排的是舟妹这一角色,而竞争刘三姐的是其他四位演员。可是,样片拿到北京文化部电影局审查时,原先定好的演员并不理想。正当大家为刘三姐这个角色人选发愁时,著名戏剧家、时任艺术局局长的田汉同志一语中的:“不用再找了,我看电影里演舟妹的这个演员就不错!”这个提议也与苏里导演的想法不谋而合,角色的改变也使黄婉秋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彻底改变。
  
  二、化身刘三姐 
  有重要的人物举荐固然非常重要,但能否胜任就得看个人造化了。这天,苏导叫她到棚里去,他说:“婉秋你来,你演几段刘三姐给我看看”。虽然之前没演过电影,但黄婉秋在那几个演员试戏时有意用心地观摩学习。她有四年戏曲的功底,演舞台剧《刘三姐》的时候,不光是彩调的动作,也吸收了很多歌舞的动作,黄婉秋就把它们融进刘三姐的表演里去了。 
  而戏曲与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夸张,一个平实。戏曲表演时笑不露齿,行不动裙,一出手就是兰花指。刚试镜时毕竟经验不足,演员站的位置就是镜头前一点点的地方,手一不小心就又出了画面,走路时怕摔跤,稍不注意眼睛就像小偷一样往地上看。苏里导演耐心地给她说戏:“演电影不需要那么做作,越生活越好,你平时怎么笑现在就怎么笑。”
  本来就资质聪颖,经名家点拨,黄婉秋一点就通。当她把“绣绣球”和“骂财主”两段反差极大的片段试演之后,苏里导演心里的石头落地了,他从黄婉秋不加粉饰的表现里,发现了这个姑娘身上带着常人不易察觉的倔强劲。   一旁的摄影师赞叹说:“哎呦,这个小舟妹的秋波好厉害啊!”这正应了那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黄婉秋在桂剧团时,著名桂剧演员、她的师傅苏芝仙说过:“眼睛不要时时用,要用在点子上,一下就能抓住观众。”很多年以后,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采访黄婉秋,她说演了《刘三姐》之后,观众都说,如果电影票价一块钱,影片结尾刘三姐抛给阿牛哥的那个秋波就值八毛。
  《刘三姐》大获成功,誉满海内外。在1962年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囊括了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和最佳美术奖。黄婉秋获得了最佳女演员的提名奖,与第一名仅一票之差。但对于刚刚出道的黄婉秋来说,比得了第一名还高兴。
  一部电影所产生的轰动效应黄婉秋从未想过。不过,与他演对手戏的“阿牛哥”刘世龙可早给她打过预防针:“不管片子出来以后是不是很轰动,但就凭着你这个形象,肯定会有很多人给你写信。你要注意,都回信你也没时间,要有选择地回信,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等分类回就行了。”黄婉秋认真记住了他的话。回来以后果然不出阿牛哥所料,好多好多的信啊堆成了山,这些信都是从长春打包寄过来的。
  此后的许多年里,黄婉秋到过我国的香港和东南亚、美国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都能遇到“刘三姐”的拥趸者。新加坡有一位马姓影迷特别喜欢《刘三姐》,百看不厌,便买来《刘三姐》电影的放映权,也因此赚到很多钱。后来,马先生因病住进医院,在弥留之际,他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见见“刘三姐”。接到马先生儿子的电话后,正在新加坡演出的黄婉秋二话没说直奔医院,了却了马先生的心愿。从医院出来20分钟后,她就接到马先生儿子的电话,说父亲走了,走得很安详。
  有个马来西亚的影迷,看了99遍《刘三姐》,写了99篇观后感寄给她,这用心血和热诚叠加的纸张和文字,可比99朵玫瑰珍贵多了,那是永不凋零和褪色的真情。还有一位马来西亚的知名企业家,看了《刘三姐》后感慨地说,“刘三姐”把华人的心凝聚在一起,我们虽身在他乡,要心向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贡献。”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60周年华诞。黄婉秋夫妇应邀参加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庆庆典大型文艺演出。她们提前到达北京,与上万名演员加紧排练。演出当晚,天安门广场华灯璀璨、焰火腾空,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外使节都来观看这一辉煌的盛典。盛装登场的黄婉秋唱起《刘三姐》中最经典的唱段“什么水面打斤斗”,她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与激情。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个活泼俏皮的少女步入了花甲之年,她个人的成长与共和国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此刻,她站在天安门城楼前充满豪情地放歌,那底气来自我们祖国的强大。绝不仅是艺术本身和商业价值,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电影所涵盖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通过观众的反馈、深远的国际影响彰显无疑。“刘三姐”成为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而黄婉秋的名片上赫然写着“广西刘三姐黄婉秋”。黄婉秋早已和刘三姐合二为一。
  
  三、戏外刘三姐 
  有人曾经问过黄婉秋,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一点名人架子,依然保持谦虚朴素的本色。黄婉秋说:“从我当演员那天起,就立志当一名观众喜爱的好演员。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在她拍摄电影《刘三姐》的过程中,剧组的所有人,特别是道具、摄影、灯光、照明这些幕后工作者,为拍好每一个镜头默默地付出令她至今难忘。
  电影重新调整开拍是1960年的盛夏,气候和客观因素的干扰给拍摄带来一定困难,还有一些突发情况都得积极应对。苏里导演意外被开水烫伤,为不耽误拍摄进程,他去医院处理后,让人把他抬回来,在担架上指挥拍摄;为赶在朝霞之前到达目的地,早晨三点就要起来化妆;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湿热气候,身上起了一个个小水泡,小水泡演变成大水泡,满身只得用纱布缠裹起来;还有那些山上和水边一群群的蚊子、小虫过分热情,贴在远方朋友的皮肤上轰也轰不走,这些小家伙可比工作难对付。
  黄婉秋目睹每个人的敬业,平凡中的偉大感动着这个善良清纯的姑娘,这种精神就像一颗种子长在她的心里,从未丢失。与词作家乔羽先生的见面是在《刘三姐》上映后的二十年。乔老爷对她的评价再恰当不过了:“刘三姐被誉为歌仙,那是就其超人的智慧而言,就其本人来说,她是一位来自山野的自然之子,她应该和广西的土地一样美丽、一样淳朴。扮演者如果有一丝卖弄,少许做作,那便不是那个人物了。作为婉秋,在她初出茅庐的时候,具有这种淳朴的品格,当然是可贵的。二十年后,她已经是红极一时的人物,这时我见到她,入眼的依然是淳朴、天真和自然。我和不少颇有名气的人物接触过,我深知一个得到过较大成功的人,身上却少有那种名人气,或者说一种庸人气息,这是十分难得的。”[BW(D(S,,)]
  乔老爷的评价,是对一位艺术家最高规格的赞誉。朴素的文字里,蕴含着为人从艺之道。道德,道德。有德,才能真正得道,艺术才有可能达到上乘境界。这个德是质地、修养、品格、信仰等的外在体现。
  1985年7月1日,是黄婉秋终生铭记的日子。她在广西法卡山前线的坑道里与新入党的战士一起入党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天,她等了太久了。
  从小父亲就教导她,没有共产党改天换地,她们一家人不可能活下来,长大后一定要入党。黄婉秋谨记父训,很早就加入中国共青团。《刘三姐》带给她耀眼的光环,也使她遭受屈辱。在颠倒黑白的日子里,被视为“大毒草”的《刘三姐》让她体尝人间的辛酸苦痛,入党更是一种奢望。1976年,毛主席逝世那天,她流着热泪,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组织上考验自己。随后的几年,她接连写了几次入党申请书都杳无回音。
  1982年,在歌舞团党员的一致要求下,党支部终于研究她的入党问题,提交市文化局党组织报批。可左等没消息,右等还没消息。
  这一年,导演郭宝昌邀请她到南宁拍摄电影《春兰秋菊》。黄婉秋接到一封家书,看完后呜呜大哭起来。大家赶忙过来,关切地问怎么回事,黄婉秋脸上挂着泪珠,哽咽地说:“我入党没批准!”郭导听后说:“嗨,我还以为家里人出什么事故了。没入上以后再慢慢申请嘛。”   联想到许多不公正和委屈,黄婉秋举家迁到南宁,她和丈夫何有才都调到广西歌舞团工作,并在1985年圆了多年夙愿。
  在法卡山前线,当黄婉秋和战士们庄严地举起右手宣誓,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千言万语化作汩汩流淌的泪水。父亲在1984年春节前一天离世,临终前还叮嘱她一定入党。如今,她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
  
  四、三代刘三姐 
  2015年2月23日,由中国艺术家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11届德艺双馨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黄婉秋获得了“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称号。这是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不懈践行文化传承的首肯和褒奖,可谓实至名归。
  1984年5月30日,黄婉秋收到了一份姗姗来迟的文件——“关于给黄婉秋同志平反的决定”,手捧文件,她泪如雨下。严冬终于过去,黄婉秋也迎来她艺术生命的春天。为了爱戴她的观众,她陆续拍了电影《漓江春》《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以及电视剧《爸爸、妈妈和孩子》《黄山情》《戏迷盛老乐》。1991年,她又回到桂林,担任桂林市文化局的副局长。她主演的歌舞剧《百鸟衣》获得广西首届戏剧节优秀演员奖。
  虽然有众多作品和荣誉,但黄婉秋最爱的还是刘三姐。观众和影迷也亲切地唤她“刘三姐”。这些年,她谢绝了中国歌剧舞剧院、广州的珠江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盛情邀请,她说,什么水养什么鱼,刘三姐就得扎根于我们这块土地,所以我哪都不想去。1992年6月,一位香港的影迷出资伍拾万元,连收据都没打,资助她成立了桂林刘三姐艺术团,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热潮中成立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专业文艺演出团体,黄婉秋任团长。她要通过刘三姐这一歌仙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广西山歌传承下去。为了全心投入,她主动辞去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和家人一起投入到这一意义重大的事业中,每天在“刘三姐景观园”演出,最多时每天演出六场。多年来,她培养了许多刘三姐,包括她的女儿小秋和两个外孙女如秋、羽秋。2001年,女儿辞去桂林电视台新闻记者的工作,和她一起演出刘三姐。如秋從五岁就开始登台,演唱《我是小小刘三姐》。如今,如秋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现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读书,准备考大学,文化课、专业课都名列前茅,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学习了芭蕾舞,民族舞,音乐剧、歌剧,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刘三姐文化。丈夫何有才是生活的中的“阿牛哥”,也是事业上的知音。风雨相携几十载,对黄婉秋更是不遗余力地支持呵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刘三姐歌谣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是文化自信的践行,在这一层面上,黄婉秋功不可没。
  年近耄耋之年,黄婉秋还受邀到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演出,只要观众有需求、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都会欣然前往。回望与刘三姐相伴的六十载人生路,她跌宕曲折的命运就像婉转起伏的山歌,欢笑里有酸楚,回味中有甘甜。晚年的黄婉秋虽然青丝变白发,眼角增添了鱼尾纹,但在亿万观众心中,她依然是那个年轻俊俏,活泼甜美、淳朴可爱的“刘三姐”。
  
  
  (责任编辑:张洪全)
其他文献
1、引言    1.1 论文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家族企业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企业制度形式,按照克林盖尔西克等人(1998)的“最保守估计”,家庭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在全世界企业中占了65%-80%之间,所以家庭企业被认为是最具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民营企业作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刊
[摘要]  音乐治疗这门跨学科的专业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例如老年痴呆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特殊儿童等,音乐治疗师根据其需求设置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缓解消极情绪,抒发情感,提高患者的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本文以探索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差异为切入点,根据当下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与音乐教育结合,以儿童领域为例,提供新的思考和理论基础,为音乐治疗在儿童领域中的教育与临床应用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纵深发展提供可
期刊
摘要:情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学生需要爱,有人说教师之爱比情受更炽热,比母爱更广博,这是一种最崇高、神圣的爱。用爱去激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方法之一。此外,榜样激励的方法也非常重要,用示范作用来影响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求知渴望,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励方法
期刊
摘要:《史记》中的汉文帝既是一个仁爱宽厚、从谏如流的贤君,又有凭藉个人感受,肆意而为的一面,而只有这看似矛盾的性格统一在他一个人的身上时,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帝王的全貌。  关键词:《史记》;司马迁;汉文帝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之一,汉文帝也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明君的典型。因此,诸多史学在提及汉文帝的时候都更多着眼于他的“广恩博施”(《太史公自序》)、功德无量,鲜于涉
期刊
Abstract: Sexism is a sex discrimination or devaluation directed against women. It has cultural background. American Feminism alarmed the world. People’s concept and attitude towards women changed. Wi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
期刊
[摘要]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近代中国倡导并组织实施“美育”的先驱者。他认为音乐与教育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音乐教育是达成美育目标的路径之一,因而提出音乐美育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特点、功能以及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述,为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有效的美育理论基础。本文将以“音乐胶囊”为喻,对包含在美育范畴中的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进行探析,从道德理
期刊
[摘要]  在欧洲小提琴音乐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帕格尼尼作为炫技派代表人物,对小提琴各项性能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深入挖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帕格尼尼小提琴代表作品的特点,并将其与同时期抒情派和民族派作品进行对比,彰显浪漫主义时期小提琴协奏曲的独特魅力与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巨人的传奇人生,以挖掘在当今时代仍然受用的精神与品格。  [关键词]帕格尼尼;浪漫主义;炫技派;创新;时代精神 
期刊
[摘要]  中国民间乐班历史悠久,音乐文化特色丰富,皖北的民间乐班是其典型代表。本文从应用环境、乐队编制、演出风格、常用乐器四个方面分析皖北民间乐班的特征,并通过分析曲目来源和音乐风格来剖析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最后阐释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在人生仪式和文化传播两个方面上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乐班;特征;音乐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
期刊
[摘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著名的复调大师,他所创作的《巴赫创意曲集》是钢琴演奏者学习复调音乐一般都会弹奏的作品。《巴赫创意曲集》原本是巴赫为他儿子们练习所创作的,现在也被用来作为钢琴演奏者关于复调音乐学习的教材,目的是防止钢琴爱好者对枯燥的手指练习心生厌烦。本文首先介绍复调音乐的几种类型。其次,简述巴赫《创意曲集》的创作背景,并以《二部创意曲》为例进行分类。再次,以《创意曲集》中的两首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