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共情策略研究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度报道曾经作为传统媒体的中流砥柱,在新媒体时代正逐步适应融合发展也体现出许多新价值、新特点。《南方周末》的微信公众号将深度报道作为其主打内容进行发布与传播,其多方面的共情策略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但同时,因深度报道自身内容深刻性、目标主流性的特点使得其存在例如形式单一化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在未来,它是否能很好地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移动化、碎片化的时代抗衡而不被淘汰,是否能在微信8.0版本中重新发挥其价值和吸引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但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公众号的深度报道板块必须始终需要坚持从受众的需求和立场出发来进行内容和形式升级,去培养新媒体赋能下的新共情思维。
  【关键词】深度报道;微信公众号;共情传播;南方周末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6..077
  1. 作为“慢新闻”的深度报道的价值
  传统意义上的深度报道,是深层次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是新闻报道追求深刻性的理念,是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事件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对于受众而言,它的意义在于提高对新闻事实的认知。但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深度报道在网络上开始转型,体现出其融合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质,而位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深度报道也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来吸引受众。
  2. 《南方周末》的公众号深度报道中的共情策略
  《南方周末》公众号发展至今仍将深度报道作为主打内容,正在逐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字化转型,渐渐被受众接纳并得到广大赞誉和好评。其所秉持的人文关怀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也是其深度报道的显著特点。
  深度报道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是因为调动了人们使用共情的能力。《南方周末》的公众号采取“共情”也并非僅仅指内容方面,而是指双方之间的“感同身受”与“换位思考”,它体现在从他人角度对问题进行认知和理解。这种共情更多体现在传播者在公众号运营过程中制作的各个方面对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起情感共鸣的作用,是增强用户粘性形成稳定用户群、在情感认同过程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我们”意识的较好策略,使得效果和影响的传播更加高效和深入。
  2.1 角色共情:平等的对话“姿态”
  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在文章的切入角度秉持着以“受众”为先,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的原则。在每一个深度报道的内容开始之前,都在导语开头设有“全文字数”和“阅读时间”的提示。这种提示会使得受众感到发布者是在和自己进行平等的对话,也暗示着受众的“选择权”,如果受众没有时间则可以选择退出阅读,避免在阅读中产生因时间矛盾而影响现实生活和阅读进程的体验。
  2.2 内容共情:适应新媒体转型的“语态”
  南方周末公众号的深度报道紧跟时事热点,架构严密逻辑对事件进行分析使得受众在阅读时更具有代入感,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内容的选取、标题的设置中。
  2.2.1选题选取着重人情味和关注性话题
  在内容的选取中,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不只是起到为大众“设置议题”的作用,而且还报道反映一些现实生活中受众关心的社会议题等。除了对国家新闻、调查事件和时政时评之外,还包含了反应小众人群、平民生活、生活科普等多样化选题,例如对整理师这一小众职业的介绍和探讨学英语是否还具有当代适用性等内容。
  2.2.2标题设置多采用共情技巧
  在标题的技巧上,标题的设置颇有“共情”技巧。网络深度报道标题多以主题为主,不设辅题,且多用第一、二人称视角交流的方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以一种独特对话的方式吸引读者。同时,也多采用悬念和名词解释、修辞手法的技巧使得标题具有软化新闻的严肃性,吸引受众点击阅读的作用。
  此外,深度报道均采用多个小标题并列的形式以及设置段与段之间的空行,以形成区隔,可以使得受众在小标题之间有机会短暂的“小憩”并留下思考的空间,不失为一种合理有序的阅读节奏。
  2.2.3.情境共情:结合新媒体手段的报道模式
  “图片+文字”是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固定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排列避免了受众被大量文字淹没的情况出现,新闻的现场图片也可以增强读者的现场感和参与感。其中的特色在于文字下方所附的一行小字,既是对图片的解说也是对下文深度报道内容的概括。这一句解说也颇具趣味性、互动性,不是主谓宾的严肃性阐述语句,更多是现象的描述和记者的评论,有利于在开头就对读者形成有效吸引和刺激,进而更快进入深度阅读。
  2.2.4.共动共情:基于用户需求的功能设置
  南方周末每日的微信两更,每一更含一篇深度报道,每一次推送共2-3篇内容。但南方周末将深度报道内容置于排版顶端,可以很快使读者了解到这就是公众号的“精品”和“招牌”。在深度报道末尾通过提供“其它人都在看”的四个信息图表转接入南方周末网站的其他深度报道,强调用户的主动性和选择权。
  同时,每日更新的深度报道的推送时间分别为下午和晚上,为读者提供了可选择的深度阅读文章。晚上七点到九点这种“完美卡点”为大多数处于“闲暇状态”的读者提供休闲娱乐的放松方式,能够精准、定时满足受众的需求,这种“卡点诱惑”也同时使得读者产生期待感和依赖感,有利于增强公众号的用户粘性。
  3. 现存的问题
  3.1 .缺乏版式“共情”
  考虑到视觉疲劳和大量的文字堆砌问题这也是深度报道的弊端之一,色彩单一也容易影响观感。相比于央视新闻擅长信息图表和可视化,《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缺少语音和视频的辅助南方周末也可以进行参考,但是不要过度堆砌,严肃类深度报道也不能影响其严肃性。   3.2 . 用户意识和服务意识欠缺
  虽然南方周末每一篇深度报道的评论区都有大量的受众参与,但读者评论都是层级式的排列,用户间的互动只有点赞功能,没有形成有效讨论区和及时的意见反馈与交流,还存在“点对面”单向传播的特点。
  3.3 核心定位模糊
  虽然个性化、定制化是受众带来的多样化内容是大势所趋,但仍应该有自身主要的内容为核心竞争力,以更好针对性吸引读者群体,不要陷入和其他媒体报道内容同质化的怪圈。
  3.4 .“慢”新闻“快消”的矛盾
  在移动化碎片化的时代,具有一定慢新闻特性的深度报道内容仍保持在五千至两万字之间,以每日两篇的速度进行推送,以及下午的推送时间两点到四点处于工作时间段,是否都能被讀者关注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如果读者没有都选择该文章进行阅读,这是否是某种意义上的浪费;如果读者选择了进行阅读,是否又存在阅读不透、理解不透的问题使得该深度报道缺乏,或产生新闻疲劳等潜在问题,都需要在改进升级时需要综合考虑。
  4. 未来发展建议
  加大垂直化内容,既要有专业领域内容的深度报道侧重,也要让推送的文章找到与读者、社会的共情力和共鸣度,最大可能普及不同领域的共情范围。
  丰富共情形式,公众号相比于客户端的特点更具有人情味,顺应“懒用户”的信息推送模式,并结合微信8.0版本的小程序下拉界面保存未读完的文章功能来弱化深度阅读与移动阅读的矛盾。
  培养新的共情思维,重塑南方周末的品牌影响力。发挥新闻深度报道的传播优势,以最大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达到交流和共情的目的,先达成情感认同再进而形成对《南方周末》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坚定自身立场,重视深度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原则。作为言论的深度报道,要注意报道内容中情感属性的渗入问题,进而发挥出“慢新闻”的作用,明确自身立场,为百姓发声,更要重视舆论的引导作用,不能出现过于明显的情感倾向,以免造成共情泛滥。
  以深度报道为基础,以读者定位为基准,打通用户交流场。与新闻网站和客户端不同的是,公众号的新闻报道以微信为依托,可以发挥它的社会化媒体属性,通过微信的三级传播来促进社交服务,既能使得深度报道的热度升温,也可以满足读者基于内容讨论的社交需求。
  5. 结语
  共情思维的培养基础是“以人为本”,在微信这一社会化媒体平台不仅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号召用户参与进来,成为深度报道选题提供和再传播阶段的参与者。如今,共享、共情、共鸣折射网络世界的三观,共情法则的适用性不仅只体现在内容方面,在形建构、宣传策略等方面和细节都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共情的价值传递。如果能够加以利用,便能进一步发挥新媒体赋能下新闻深度报道的最大价值,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促进报道形式和内容进一步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丁馨,王超群.中国“慢新闻”的地方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闻前哨,2020(12):77-78
  [2]王琪雯.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深度报道研究[J].记者观察,2018(05):31.
  [3]于畅.沟通与共鸣:央视新式联播语态融合中的共情传播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02):1-4.
  [4]李文婧,林喦.纸媒官微公众号的新闻写作探析——以《南方周末》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2):81-84.
  [5]本刊编辑部.破译消费密码:内容营销的共情力[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9(09):75.
  [6]章芳.用“共情力”打造新媒体爆款[J].中国地市报人,2021(01):83-84.
  [7]周菲娅.如何打造深度报道提升传统媒体影响力[J].记者摇篮,2021(03):51-5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运用面临的问题及改善对策展开研究,先提出广播电视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然后详细阐述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运用面临的问题,最后重点阐述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改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基础元素、强化卫星信号、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技术管理力度,旨在顺利解决和处理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彰显出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技术;问题;改善对
期刊
【摘要】电视购物从美国起源发展至今,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芽,观众购买电视购物节目中的商品已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购物节目的呈现以及影响观众订购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对观众的影响。电视购物主持人是传递信息和内容的终端,是观众能够订购商品的核心。因此,研究电视购物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电视购物主持人;有声语言;东方购物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电视媒体行业随着时代的蓬勃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和令人思考。作为播音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这全国上下融媒体变革与发展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本文通过职业发展规划的理论研究,结合乐山广播电视台的个案分析,对播音节目主持人这个职业发展所面临的现状与趋势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播音专业;主持人职业发展规划;乐山广播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文化的表达与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与表达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瑰宝,需要以更加顺应时代的传播与保护机制予以传承和发展。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下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传播群体的参与度、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等方面,以洛阳牡丹文化节为个案,探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非遗;可持续发展;洛阳牡丹文化节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中国地名大会》从地名背后的故事出发,此节目探析出了地名的核心文化符号,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把地名故事讲得生动感人,而且结合地名文化与现在社会生活的关系,对核心文化符号进行扩展,延伸出更多子符号,从而建立“文化—地名”的丰富的符号系统,突破了冷知识、抽象科普的创作难题,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做出示范。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中国地名大会》;符号系统  中
期刊
【摘要】《一站到底》从播出至今,已走过七年的时光。在这漫长的七年之中,其历经多次改版,并在业界取得不小反响。本文认为《一站到底》之所以能够成为益智竞答类节目中的常青藤,与其与时俱进的节目设置和从一而终的节目特色密不可分。本文将从该节目的基本概况、创作特点与独特之处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一站到底》 平民化;碎片化;贴标签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更是难得的宝贵财富,融媒体时代来临,为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带来了传播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挑战。本文将以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分析融媒体环境下,该县级城市特色苗族文化的传播机遇及挑战,旨在探究地方少数民族在融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状,以求更好的把握发展机遇和时代挑战,进一步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电影的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营销平台和营销策略上都为电影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营销策略,以《你好,李焕英》为例,探析新媒体在电影营销过程中的优势及凸显出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
期刊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了人们社交、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备和信息技术的快速传播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短视频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并且在近几年的时间内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可以说网络短视频的应用发展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本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基于传播学五W理论视角,对网络短视频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别
期刊
【摘要】主流媒体要不断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70年 国旗飘扬在南疆”特别报道展现了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用镜头讲述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动情故事,在细微之处见精神,唱响了一首首《我爱你,中国》的主旋律。  【关键词】主题深刻;细节入手;记忆亮点;设置冲突 共鸣共情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