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强烈的需求,但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心理服务需求、内容、形式等受年龄、性别、学历等因素影响,将从宣传方式、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队伍、服务机制五个方面构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服务形式 服务队伍 服务机制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营造全国人民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构建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宋芳[1]认为河南省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在中部崛起中矛盾凸显,社区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如何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积极排除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2017年河南省2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豫卫疾控〔2017〕35号)提出要加强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設,所以研究河南省基层社区居民存在的问题,并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一、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河南省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认知态度有待提升
我省社区居民普遍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对心理疾病的了解不够,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辨别率;从心理层面来讲,即使发现了心理疾病,认为去进行心理服务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害怕受到他人的歧视,所以非常排斥心理健康服务,这就造成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这与杨笑怡、杨凤池[2]的研究一致,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片面性,不利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和开展。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精神病患者后期如果放在生活的社区,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作为一个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提升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加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提升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 河南省社区居民总体心理服务需求强烈,女性需求更高,不同年龄阶段适用的宣传方式不同,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服务内容。由于认知不到位,导致内在强烈的需求没有达到完全的释放和表达,这与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居民心理服务需求的强烈是一致的[2],庞云燕认为北京市东城区某社区96%的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有强烈的需求[3];研究中发现女性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比男性更高,这与女生的双重社会角色有关,特别是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女性更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形式不一致,15岁-30岁以下的社区居民倾向于心理热线;心理手册、报纸、宣传栏等更受55岁以上居民欢迎;心理健康讲座受到每个年龄阶段的欢迎,网络心理服务更受30-55岁居民的欢迎,这与张曼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研究一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层次对服务形式、需求不同所以在心理服务中,更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层的提供相应的服务[4]。15-30岁居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及家庭问题;其次是学习问题及不良行为的矫正;30-55岁居民关注的是如何预防和筛查心理问题及情绪与心理压力的排解问题。学历越高对心理服务需求的质量要求越高。不同婚姻状况的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差异性不大。
二、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策略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即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心理健康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服务为基础,围绕居民心理预防、保健与促进的目标,整合政府与民间组织、专业与非专业的各种资源,构建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5]。下面我构建心理认知服务的宣传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服务内容体系、提升心理服务的队伍体系、保障心理服务质量的机制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加强构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宣传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如何提升认识是关键,发挥行政单位的组织协调作用,由基层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党委联合承办,于所管辖的社区相对接,充分发挥社区物业的主动性,利用特殊的节日“3.8”妇女节、“5.25”等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积极协调社区物业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积极倡导大家关注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
(二)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情况,构建分层次的心理服务内容体系。
首先建立心理测评机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建立心理档案,排查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动态跟踪心理状况的变化;其次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针对有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进行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设立心理热线,及时为有需求的人进行危机干预;构建宣传预防、动态跟踪、及时干预、危机排查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不同的人群享受到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需求,保证心理服务的实效性,具体如图所示。
(三)构建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心理健康讲座是普遍受大众欢迎的一种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服务讲座进社区、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在线咨询,提高咨询的效率;建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公众号,针对广大群众关注的话题,例如“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如何缓解考前焦虑?”“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等话题,宣传普及公众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心理沙龙,例如针对网瘾学生、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孕产妇、失业群体、中、高考的学生、家长等;团体活动主题具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群体分层次的需求。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者与社区居民积极互动,扩大心理健康的影响力;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例如“如何辨别抑郁症?”“如果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如何管理和调节自我情绪?”形式多样,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四)构建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体系,确保服务质量。
社区居民均对服务队伍有高的需求,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严重不足[6],宋芳在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中提出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较少,根据杨笑怡、杨凤池等对北方三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研究中指出经济水平中等以上的地区建立“以地区医院心理科为中心,各医疗机构为平台基础,以提高居民咨询接受率为目的的咨询模式。”[2] , 根据河南的现实情况,心理咨询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及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如何让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作用是關键。美国社区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Newbrough认为,社区心理是一个整合的功能主义[7],把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引进来与所在区域形成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丰富的资源可以为社区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定期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进行督导;鼓励盈利性社会机构进入社区,提供高质量、专长的心理咨询服务,增加居民心理服务的途径,同时加强心理服务的宣传和接受度;积极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社区心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所在区域资源,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提升心理服务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心理社团、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鼓励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壮大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提升心理服务质量。
(五)完善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体系,确保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序、有效运转。
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与顶层设计是分不开的,国内心理学学者陈雪峰在研究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7],徐春华、黄希庭等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投入体系[8]。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政府牵头的机构合作甚至国际合作已成为比较普遍的工作机制[9],美国政府在2014年采用了这样的工作机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国家卫计委联合22部门于2017年1月出台了指导意见;河南省卫计委、综治办、发改委、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河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6-2020年)文件精神,指出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有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实施,河南省西平县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全国12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中唯一一个农村试点县,西平县提出的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指导思想,理出的“创新引领、破解难题、夯实基础、注重长效、努力构建纵横交叉立体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工作思路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为构建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应该以河南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协调各个部门成立河南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安排整个河南省的心理卫生工作,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市心理卫生中心为核心,区专科医院为骨干的四级网络体系,四级体系各司其职,相互作用,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为本区域居民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如果发现超出解决能力范围的问题,应及时转介到区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开展心理治疗或者精神疾病的诊断工作,区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科负责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提供业务指导。当区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的病人处于康复期时,可以回归到社区心理服务中心,为后期回归社会提供支持。市精神卫生中心主要负责本市心理卫生工作的统筹、安排、督导、考核,同时对于前两级没有办法治疗的重性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省心理卫生中心主要负责本省的心理卫生工作统筹、安排、督导和考核,同时对难以解决的心理或精神问题进行研讨,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庞云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服务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8,12(2):40-42.
关键字: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服务形式 服务队伍 服务机制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营造全国人民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构建和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宋芳[1]认为河南省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在中部崛起中矛盾凸显,社区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如何充分发挥社区作用,积极排除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2017年河南省2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豫卫疾控〔2017〕35号)提出要加强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設,所以研究河南省基层社区居民存在的问题,并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一、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河南省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认知态度有待提升
我省社区居民普遍对心理健康服务认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对心理疾病的了解不够,缺乏对心理问题的辨别率;从心理层面来讲,即使发现了心理疾病,认为去进行心理服务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情,害怕受到他人的歧视,所以非常排斥心理健康服务,这就造成当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解决,这与杨笑怡、杨凤池[2]的研究一致,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片面性,不利于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和开展。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精神病患者后期如果放在生活的社区,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作为一个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载体,提升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加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提升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 河南省社区居民总体心理服务需求强烈,女性需求更高,不同年龄阶段适用的宣传方式不同,不同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服务内容。由于认知不到位,导致内在强烈的需求没有达到完全的释放和表达,这与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居民心理服务需求的强烈是一致的[2],庞云燕认为北京市东城区某社区96%的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有强烈的需求[3];研究中发现女性对心理服务的需求比男性更高,这与女生的双重社会角色有关,特别是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女性更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不同年龄阶段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形式不一致,15岁-30岁以下的社区居民倾向于心理热线;心理手册、报纸、宣传栏等更受55岁以上居民欢迎;心理健康讲座受到每个年龄阶段的欢迎,网络心理服务更受30-55岁居民的欢迎,这与张曼华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研究一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学历层次对服务形式、需求不同所以在心理服务中,更需要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层的提供相应的服务[4]。15-30岁居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及家庭问题;其次是学习问题及不良行为的矫正;30-55岁居民关注的是如何预防和筛查心理问题及情绪与心理压力的排解问题。学历越高对心理服务需求的质量要求越高。不同婚姻状况的社区居民对心理服务需求的差异性不大。
二、完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策略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即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心理健康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服务为基础,围绕居民心理预防、保健与促进的目标,整合政府与民间组织、专业与非专业的各种资源,构建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5]。下面我构建心理认知服务的宣传体系、针对不同群体的服务内容体系、提升心理服务的队伍体系、保障心理服务质量的机制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加强构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宣传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如何提升认识是关键,发挥行政单位的组织协调作用,由基层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社区党委联合承办,于所管辖的社区相对接,充分发挥社区物业的主动性,利用特殊的节日“3.8”妇女节、“5.25”等加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积极协调社区物业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积极倡导大家关注心理健康,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
(二)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情况,构建分层次的心理服务内容体系。
首先建立心理测评机制,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建立心理档案,排查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动态跟踪心理状况的变化;其次建立心理干预机制,针对有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进行个体心理咨询或者团体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设立心理热线,及时为有需求的人进行危机干预;构建宣传预防、动态跟踪、及时干预、危机排查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不同的人群享受到不同层次的心理服务需求,保证心理服务的实效性,具体如图所示。
(三)构建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形式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
心理健康讲座是普遍受大众欢迎的一种形式,举办心理健康服务讲座进社区、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在线咨询,提高咨询的效率;建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公众号,针对广大群众关注的话题,例如“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如何缓解考前焦虑?”“如何处理夫妻关系”等话题,宣传普及公众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心理沙龙,例如针对网瘾学生、失独老人、空巢老人、孕产妇、失业群体、中、高考的学生、家长等;团体活动主题具有针对性,满足不同群体分层次的需求。专业的心理卫生服务者与社区居民积极互动,扩大心理健康的影响力;积极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例如“如何辨别抑郁症?”“如果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如何管理和调节自我情绪?”形式多样,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四)构建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体系,确保服务质量。
社区居民均对服务队伍有高的需求,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接受专业培训严重不足[6],宋芳在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中提出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较少,根据杨笑怡、杨凤池等对北方三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研究中指出经济水平中等以上的地区建立“以地区医院心理科为中心,各医疗机构为平台基础,以提高居民咨询接受率为目的的咨询模式。”[2] , 根据河南的现实情况,心理咨询的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及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如何让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作用是關键。美国社区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Newbrough认为,社区心理是一个整合的功能主义[7],把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引进来与所在区域形成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丰富的资源可以为社区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定期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进行督导;鼓励盈利性社会机构进入社区,提供高质量、专长的心理咨询服务,增加居民心理服务的途径,同时加强心理服务的宣传和接受度;积极培训社区全科医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社区心理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所在区域资源,实现人才资源的整合,提升心理服务队伍的水平,充分发挥心理社团、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鼓励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队伍,壮大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提升心理服务质量。
(五)完善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体系,确保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序、有效运转。
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与顶层设计是分不开的,国内心理学学者陈雪峰在研究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7],徐春华、黄希庭等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投入体系[8]。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政府牵头的机构合作甚至国际合作已成为比较普遍的工作机制[9],美国政府在2014年采用了这样的工作机制。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国家卫计委联合22部门于2017年1月出台了指导意见;河南省卫计委、综治办、发改委、教育厅等多部门联合下发了河南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6-2020年)文件精神,指出多部门联合的工作机制有助于精神卫生工作的实施,河南省西平县被中央综治办确定为全国12个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联系点中唯一一个农村试点县,西平县提出的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指导思想,理出的“创新引领、破解难题、夯实基础、注重长效、努力构建纵横交叉立体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工作思路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为构建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根据以往研究的经验,河南省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应该以河南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牵头协调各个部门成立河南省心理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安排整个河南省的心理卫生工作,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市心理卫生中心为核心,区专科医院为骨干的四级网络体系,四级体系各司其职,相互作用,保障系统的顺利运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负责为本区域居民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如果发现超出解决能力范围的问题,应及时转介到区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开展心理治疗或者精神疾病的诊断工作,区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心理科负责对社区心理服务人员提供业务指导。当区级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心理科的病人处于康复期时,可以回归到社区心理服务中心,为后期回归社会提供支持。市精神卫生中心主要负责本市心理卫生工作的统筹、安排、督导、考核,同时对于前两级没有办法治疗的重性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省心理卫生中心主要负责本省的心理卫生工作统筹、安排、督导和考核,同时对难以解决的心理或精神问题进行研讨,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庞云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服务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8,1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