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家的管理经

来源 :财经界·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fcyw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僚体制是要摧毁的”
  
  管理学家:作为一个未来学家,你是怎么看待未来学的?
  奈斯比特:我不能算是“未来学家”,因为我写的是现在正发生的事情。世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我会收集这些信息,从中获得一些线索,预测未来的两年、三年或者更久。事情是前后关联的,未来学家的想象空间并不大。未来就在我们周围,它孕育在现在之中,一切都在我们周围,都在发生之中。有些事物是没有前途的,很快就会消亡,会过时,但另外一些会成长起来,持续发展下去,进而成为未来的主流。我的工作就是去观察、思考和辨别,把未来的主流辨别出来。我喜欢这个工作。
  
  管理学家:有人说你的预测是报喜不报忧?
  奈斯比特:电视报纸最喜欢的就是坏消息,但是我认为人类发展的大势是越来越好,越来越进步。我谈的都是一些大的趋势,给人的感觉好像都是很乐观的。我的书不是写给学者们看的,那些人要经过周密的论证,他们太理性了。我是写给大众看的。在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大众不知道情况是什么样子,所以要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真正发生的事情。
  有个标准,价值应该让市场来检验,由市场做最后的判断。我的书在全世界卖出900万册,在中国的销量不好统计,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说明在大家看来,我讲的东西对大家有用。如果学者们还有什么抱怨的话,等他们的书也卖到几百万册的时候再来跟我讨论吧。
  
  管理学家:《大趋势》中,哪些预测后来没有发生?原因是什么?
  奈斯比特:我的预测基本上都实现了。没有发生的?无可奉告。说实话,我的确曾经做过一个不太准确的预测。在《女性大趋势》那本书里,我曾经预测,妇女会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生活,男女越来越平等,并且认为这一趋势会很快到来。可惜,现在这只是我的愿望。
  
  管理学家:你说过,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但你说的“电子政府”似乎并未出现。
  奈斯比特:我所说的“金字塔”是指垂直化的管理体系,也就是官僚体制,这个是要摧毁的,而且我认为现在已经摧毁了。比如说,现在组织越来越扁平化,分权越来越厉害。至于电子政府,事实上西方国家现在确实是正在朝这个方向转变,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跟政府用电子化的系统来表达意见。
  
  管理学家:在《大趋势》中说,新的权力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阿尔文·托夫勒也说过类似的话,他用的词是“知识”,你认为“信息”和“知识”有什么不同吗?
  奈斯比特:我和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没有区别,它们是一回事。你可以说是信息,可以说是知识,也可以说是智慧。这些词汇传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管理学家:有没有兴趣写一本预测人类自身发展(或者文化发展)的、非技术性的《大趋势》?
  奈斯比特:没有。那不是我的特长。未来学家如果离开“技术”去预测世界,那就成了算命先生。在过去的中国,这样的人很多,有的似乎还很有名气。
  
  管理没有想象的复杂
  
  管理学家:你在《定见》中说:“在21世纪初的几年中,世界已经从非连续性变化时期,进入一个长期的连续变化阶段。”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奈斯比特:查尔斯·汉迪所界定的不连续时代,现在已经结束。整个世界的变化变得缓慢了,打个比方,再出现马云这样的互联网传奇人物,会很困难。对于企业家来说,依靠一个杰出的创意缔造一个企业帝国的事情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会很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构建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组织上。
  
  管理学家:创新在中国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创新,您有什么建议吗?创新可以流程化吗?
  奈斯比特:首先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应该弄清楚需要什么形式的创新,是技术、组织结构、还是商业模式?然后寻找自己的机会。当然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另外创新无法流程化,但有一点,必不可少,就是要讲诚信。
  
  管理学家:你在《定见》中说过:“大型的实体,只有分散成小的、更有效的部门,才能保证有效运行。”然而,一个问题,高层管理者会发现,面对这样的分散结构,他们失去了控制,你认为怎样解决这种矛盾?
  奈斯比特:我是一贯主张分权的,如果权力过于集中,企业虽然在执行上会更容易些,但企业的活力就没有了。这样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何况很多大公司的利润率明显不如小公司,所以很多大公司,分散成小的部门,让它们像小公司一样去竞争。大和小之间,各有利弊,大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当然喜欢企业像小公司一样灵活,又拥有大公司的强壮。我觉得要解决分权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只能依靠协调。不但要仅仅依靠制度,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往往更重要。
  
  管理学家:您在《大趋势》中说:“大企业合并的情况就像恐龙在交配。”能不能预测一下联想和IBM个人电脑部门这两只恐龙合并后的前景?
  奈斯比特:嗯,大规模合并像两只恐龙交配。我认为,这两家公司,情况有些特殊,他们并非“交配”。IBM无疑是科技界的恐龙,而联想是一个新品牌,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
  中国企业并购跨国公司,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经济表现。我要说的是,在企业整合上,中国显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有一个路标,就是实现企业全球化,打造国际品牌。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当然,中国融入国际社会,途径显然不会只有这一条,但并购是个好方法。
  全球经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远远高于政治。我在《定见》里做了一个预言,今后世界经济的划分将不再以国家为界限,而是根据经济行业来划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把国家看做国家。相反,随着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各个国家都会通过民族或者国家文化来增强自己的民族性或国家性特征。国家的任务将会越来越侧重于发扬自己的文化特征和遗产,以及发展教育。
  
  报纸不会消亡
  
  管理学家:你说报纸文化逐渐消亡,那么在信息时代,杂志的命运如何?将怎样应对?
  奈斯比特:好的报纸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好来源。消亡的是报纸这种文化,而不是报纸本身。报纸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报纸应该做得更好,你们要把发生的事情真实地、更好地报道出来,告诉大众。虽然今天网络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大多数并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评论和观点。因此,网络的出现并不能替代报纸。事实上,我每天仍然保持着阅读几份报纸的习惯。杂志的功能是将评论做得更深刻、更全面,这是报纸和网络所不具备的。
  
  管理学家:你平时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有博客吗?
  奈斯比特:我什么书都喜欢有所涉猎,当然最喜欢看的还是传记,从中可以了解主人公的时代特征和他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所在。至于博客,我没有,我在阿富汗服兵役的小儿子有。从他的博客上可以了解他的生活和阿富汗的一些现状。虽然博客呈爆炸性增长,但我认为其中大多数信息是毫无价值的。
其他文献
技术和商业系统革命性的创新往往能带来整个行业的剧烈震动。如同尤德考斯基所讲的一个寓言,千万别在山顶上抛石子,这很可能引发一场雪崩。技术和商业世界的雪崩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并会埋葬一部分旧的、甚至曾经很成功的企业。那么,雪崩仅仅是一场意外吗?如何才能发现即将到来的雪崩?以及在雪崩到来时,企业该如何应对?    从解集开始,到模块结束  汪树义    创新永远是一个让管理者既艳羡又头疼的事。商业和技术
期刊
美国工业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选择和训练一批善于管理的人。尽管这一点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但是对于善于管理的人应具备什么条件这一问题,在经理人或教育家之间的意见之分歧,实在惊人。美国某些一流公司和大学的管理人员开发计划,在目标方面也反映出了很大的不同。产生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在寻找一些特性或属性,根据这些就能客观地识别“理想的管理者”,他具备的才能使他对任何企业中的任何问题,都能应付裕如。 
期刊
早些年有段时间(估计那时候“超女好男”们还在啜奶嘴),电视有奖问答节目曾大行其道,惹得我有空还瞄上几眼,直到有一天撞见以下场景:主持人亮出四个噪声数值,面露一贯的自得+神秘表情,答题人必须选择,其中哪一个超标了。记得结果是答题人通过电话向场外亲友求援,主持人照例兴奋地高呼:恭喜你顺利过关!第二天跟几位同行说起,大家面面相觑一致苦笑:看来只有外行才能答对。假如拿这个问题来问我们,我们会追问:是环境噪
期刊
博大精深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词语,常用来形容五千多年历史形成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即无法三言两语说清楚,言简而意义深远,内涵深广而含混,具有多重解释维度。一部《论语》,有人看出了圣人情怀,有人看出了王者之道,更流传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至今,阐释《论语》的书籍依旧洋洋大观,汗牛充栋。  解释的人都认为自己悟得了夫子的真谛,但听众群里却总有不肯买账的人。于丹借助电视媒体普及《论语》知识,这边大
期刊
斯隆是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领导下的通用汽车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建立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结构是载体,战略是组织结构的行为体现。当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时,企业就会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在这种拥有巨大包容性的制度架构下,通用汽车公司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从濒临崩溃一跃而超越福特公司,成为美国汽车业的龙头老大。    通用汽车公司的困境  任何制度都有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企业的组织结
期刊
存在过即“国学”  “国学”原意与今日之大学无异,仅指学府,是包含物质实体的机构。今日众人言之凿凿之“国学”尚未有定论,莫衷一是。根据已有的资料知,国学应“西学东渐”而生,旨在强调老祖宗学问的本位。诸位虽然就国学之内涵外延争得面红耳赤,相互不以为然,但是其动机大抵相似—无非是要整理国故,去芜存菁,汲取精华,古为今用。差异只在于究竟何者为精华,何者更能为今日所用。比如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国赋提出:“
期刊
领导行为一直是管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梳理各种领导理论,体会和品味其中的共同追求与细微差异,对于探究管理活动的奥妙,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  真正从宏观上把领导与组织、管理乃至社会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并试图把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人类群体的内在本质统一到完整的理论体系中,从新型管理原理到支持关系理论再到倡导参与式领导方式,利克特是一个佼佼者。他的观点,不仅在领导理论中具有相当影响,而且对行为科学的发
期刊
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一天,美国亨利食品加工工业公司总经理亨利·霍金士先生通过化验鉴定报告单发现,自己公司生产的食品中,起保鲜作用的防腐添加剂,虽然含量不大,但长期服用,肯定对身体有害。亨利先生经过再三考虑,毅然决定将这一事实公布于众。他诚恳地告诉消费者:“剂量虽然不大,但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删除添加剂,又会影响食品鲜度,最好不要长期大量食用。”这一危机事件使亨利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度到了濒临倒闭的
期刊
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或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无法直接测量和评价。知识型员工较之一般员工更有思想,也更为看重老板的承认与鼓励。知识型员工大多是企业各部门甚至是企业高层的中坚力量,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非常重要。  知识型比普通员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张望军、彭剑锋教授在对3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得出中国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
期刊
国学如何“入股”管理,是目前学术界与企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这一话题,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肤浅而可笑的现象”,而赞成者则认为国学“入股”管理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走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国学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强烈呼声,并且在实践上做出了各种形式的有益探讨。  那么,国学 如何“入股”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