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的“先学后导,问题引领”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解放教师,还自由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安排好,教师有三个“导”、学生也有三个“学”,地理课堂的学科特点,应和新的教学模式相整合,寻找探索适合新教学模式下的新的地理课堂模式。
  【关键词】新教学模式;教师的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学习。并随着年龄、学段增长变成完全的自主学习者,提高终身学习能力。而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则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轻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灌输式教学,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先学后导” 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从“学”(自主学习)到“导”(有效指导)再到“学”(自主学习)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我们学校的新课堂模式改革中,结合实现教学工作,形成了八字的新模式“先学后导,问题引领”。在这里“问题引领”就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我学习,教师是一位“搭台者”,要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唱戏者”。我们地理课堂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不断将地理课堂和新课堂模式相整合,形成地理课堂的“先学后导,问题引领”。
  例如,在“日本”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先学后导,问题引领”式教学呢。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1.课前的“学”和“导”
  学生“学”的部分,教师制定本节课的导学案,将课前预习编入预习目标,配上预习题,要求学生从地图中读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分析其环境特点。这样利用课前时间,让学习先自学,初步形成对日本自然环境的认识,并对自然环境作出初眇的评价,形成初步认识,并要求学生完成自我学习的练习内容。
  教师“导”的部分,拿地理位置来说,安排多个角度的引导提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分析评价位置特点,例如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中国的相对位置等角度来分析日本国的位置特点。这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可以列在导学案中,让学生尝试完成,这些引导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利于学习讨论,也许学生会形成不同的观点,这些都可以等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再进行反馈。
  2.课中的“学”和“导”
  学生“学”的部分,先对课前的自我学习进行反馈,让学生当老师,讲课前的自习成果,学生讲的对与错都可以让其它学生进行评判。再围绕日本国的经济,分析认识日本经济强国的表现,认识到日本国的市场瞄准海外。这里要分析日本国的国情,通过课本中的原料进口图看出其资源小国的情况,还要分析日本部分产品在世界市场中的比重,认识到日本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严重。要分析日本国在海外的投资现象,是什么情况下促成了海外投资,这种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原因,是经济因素,还是考虑到环境保护等原因。学生可以自学的问题很多,学生可以合作的话题也很多。讨论得好,学生学习效果就好。
  教师“导”的部分,在日本经济强国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导,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为什么。设置“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呢?”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日本国情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影响。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只出现了一个经济强大的日本,他在发展经济的方面所依靠的其它条件还有哪些。设置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区位因素问题,分析原因要考虑对外经济往来,还要考虑日本国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沿海沿太平洋沿岸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发展变化。教师导的方向是学习学的内容,做好了导的工作,学生在这堂课中才能有目的的学习,学习到更深层次的课本内容。
  3.课后的“学”和“导”
  学生课后的“学”主要以巩固练习为主,首先巩固练习题安排日本国从自然环境到经济特点到工业的布局等方面的客观知识内容。再安排日本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和与其它国家发展经济的模式相比较这类开放性的讨论题等。
  教师的“导”的工作是,检查学生巩固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因为这是课后的“导”了,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教上,应该在对课本的学习基础上,总结规律,既完成应该掌握的内容知识,也要做拓展的分析。例如,日本经济对我们家乡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借鉴作用。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新模式的地理课堂好处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养成的。“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地理课,强调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凸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老师要在新的形势下,研究新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师和学生,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学生。
  
  收稿日期:2010-06-1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经过数学课题组的不断实验研究,得出兴趣对数学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可我常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不会有所牵制呢?后来渐渐发现应该在运用多媒体辅助的同时解决好这一些问题,使得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其对提高数学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好奇心;图文并茂;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  Theory multimedia
期刊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
期刊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师生的互动来完成 ,如果只有一方的活动,就不能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心境中学习,保持师生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学习时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我觉得才是让好每节课的关键。  1.用富有吸引力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思想政治课,头开得好,就能迅速活跃课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特别重
期刊
【摘 要】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对评价问题提出了新的理念与方法,倡导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题;设计;自我评价  Make the practice hand over to the student e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师德建设入手,提出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3个意识,进而提出对教师的三个要求,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过程的服务、学习、参与的重要性,以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育观念;三个意识;三个要求  Strengthen the teacher virtuous constructionChange education idea  Cui Shen-qiangHe Kai-fang 
期刊
【摘 要】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欲求好胜心强,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变化很有极端性,因此学校要从加强德育教育入手,多深入调查,多家访交谈,多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要把课堂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做扎扎实实,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可渗透德育教育,用正确的言论引导学生,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化学生,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激励学生,天天如此,年年如一。当正确的思想
期刊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新授课中,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对错误也是根深蒂固,再谈规范已为时过晚。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若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细节,规范教育将为时不晚。   1.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高三
期刊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潜在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挖掘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怎样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认识到:英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正确把握情感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
期刊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那么
期刊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