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兆汉反省“白云山”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kpu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7月8日,广州白云山企业集团董事长贝兆汉被免去一切党政职务,结束了
  20多年的"白云山"生涯。一年后的7月,笔者采访了从粤东揭西老家归来的贝兆汉。
  "白云山"为什么失败?贝兆汉认为,主要是外部条件捆住了"白云山"的手脚。
  一是1992年的全国经济过热。"白云山"全面开花,盲目追求多元化,特别是在房地产方面大上项目。波峰之后是波谷。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实施银根紧缩的金融政策。银行付款方式也由以前的"托收承付"改为"汇票承付",即由以前的凭发货依据付款改为凭收货依据付款,银行不再承担企业的付款责任。这对金库建在银行里的"白云山"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不到一年时间企业的各项应收款超过10亿元,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
  二是在实际管理中政企不分。贝兆汉向笔者透露,"白云山"发展壮大后,一些行政主管要求它"扶贫帮困",兼并和接管一些积重难返的企业。1988年10月,上级部门动员刚建成集团公司不久的"白云山"兼并负债4000万元濒临破产的白云山电子厂,包括贝兆汉在内的集团领导成员开了三次讨论会,均无一人同意,但迫于上面的压力,他们只有顺从。"白云山"兼并该厂后,不但没有享受到有关的优惠政策,反而承担其亏损累计达1.4亿元,企业元气大伤。
  在房地产方面,由于行政干预,"白云山"被压住大量的资金。广州同和镇南湖地块是"白云山"早期开发的地产,直接投资达3000万元,后来被迫无偿转让,企业因此损失应得收入约8000万元;耗资数千万元建成的白云温泉酒店,其资产的归属权却属于上级主管部门;在"白云山"和港商合作经营的云景花园房地产项目中,按合同港方欠付国土部门征地款,但上级部门却指使"白云山"用自己的地块去抵偿,并不许和港方打官司,这使得企业蒙受了近10亿元的巨大损失。贝兆汉说,"白云山"用于开发房地产的资金有20多亿元,全部为银行贷款,由于巨额投资不能按计划实现效益,债务和利息与日俱增,一天天将企业拖向高负债、高亏损的泥沼。在组织人事方面,贝兆汉上任时争取到的独立人事权,在"白云山"升格为市属企业以后被取消了,主要干部的任免需经主管单位通过。贝兆汉曾打算启用原青海省医药管理局的一位副局长,但因为上级单位的反对难以任命。想调整一下副总们的工作,也遭到主管部门的阻挠。一些早年跟随贝兆汉创业的老干部们借此居功自傲,自成山头,集团内部派系林立,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消耗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
  三是企业严重缺乏资本金。"白云山"原为农垦系统一家不起眼的小厂,不属于医药行业,是在国家没有一分钱投资下发展起来的。20多年来,"白云山"累计上交国家利税13.7亿元,但企业的留利比较小,"交了大头,留了小头",企业资金积累有限,抗风险能力低,经营一旦失误便会导致亏损。贝兆汉对政治和经济大形势很清楚。他说:一个金融危机,李嘉诚损失600多亿港元,印尼的苏哈托下台,香港的百富勤倒闭。胜败本是兵家常事,但像"白云山"这样的国有企业却不许失败,必须是"常胜"的,只许打赢,否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失败,就体无完肤,像赌博一样,输掉所有的荣耀和成就。但不管怎么说,昔日那个辉煌无比的企业王国衰落到如今这般负债累累、亏损连连的地步(编者注:最近公布的中报显示,在深交所上市的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终于扭亏为赢),曾长期作为一把手的贝兆汉不能说没有责任。在笔者的提问下,贝兆汉认为他个人的失误主要有:领导班子老化,没有主动及时更换、调整;企业机制不规范,董事会决策层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对下属企业分权过多,缺乏监控,导致粗放经营,乱花了钱;在分配上一直沿用福利型企业的做法,大锅饭和铁饭碗问题严重,没有及时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曾有人把贝兆汉与当前议论颇多的"59岁现象"联系到一起,贝兆汉认为:"59岁现象"的提法对企业家不公平,是把个别问题一般化,无形中形成了对国有企业家队伍的一种压力,好像他们都不可靠,都不能安全着陆。笔者问贝兆汉日后如何打算,这位老企业家壮志未泯。早年,贝兆汉在广州某高校回答大学生提问时,表示自己最理想的职业莫过于做个体户。如今,贝兆汉真的想去做"个体户"了,他决定从头干起,并认为未来能够再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另一个"白云山"。
  嫌疑人将有权保持沉默,任何人不得强迫他证明自己的罪行,拒绝回答不会被加重刑罚。"沉默权,离我们越来越近。
  (编辑:周汉民)
其他文献
"我要说的还是保护四合院的事儿,我净给市领导找麻烦,有人给我起了个外号叫爱国者捣蛋(导弹)。"舒乙身体前倾,情绪激动,高亢的声音震得麦克风嗡嗡作响。  这是在北京市政协召开的一次专题讨论会。按照惯例,政协委员在会上,会相对集中地对北京市某些专业领域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小组讨论的专题是北京市的城市建设。或许因为城建问题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最明显的标志,所以,市政府的有关领导也到会列席。舒乙激动地说他
期刊
1994年我还在大学念书,很多事已经飘然远去,但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母亲写来的一封信中说:『现在厂里的效益越来越不好,收入不见增长,可是东西好像什么都在涨。』她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并不是错觉。那年,物价如脱缰的野马,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21.7%,是建国以来上涨最高的一次,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成为这一年经济改革的重点。这一管理基调一直持续到了1997年。  在密密麻麻的统计数字中,专家找到了通胀的
期刊
编者按:  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拔尖的21家软件公司,有12家在印度,你相信吗?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事实,或者说,不愿在头脑里记住这个事实。因为,在通向信息产业的道路上挤得闹哄哄的中国,还没有一家这样的企业。打开国门看世界已经20年了,我们关注的、比较的、要赶超的都是世界顶尖的国家、企业和技术。这体现了我们的勇气和自信,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了我们的闭塞和浮夸的心态。我们并非已超越了其他"二流选手"
期刊
近年来,价格战一直是沸沸扬扬的热点,专家学者、媒介及企业界对此莫衷一是、褒贬不一,不过主流的观点是:企业只会单纯地运用价格杠杆层次太低,价格战属于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证、行业积累偏低、无法支持技术进步。有些人士甚至认为价格战如洪水猛兽行不得。  其实价格战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本质是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同为三大主要的竞争战略,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关键要看企业适
期刊
编者按:  是否有这么一天:当中国的汽车业全面溃败,纷纷沦为国外厂家的下游组装厂的时候,最后终于有人站出来致"悼词"---为一个行业在一个国家的沉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老总有言,未来几年内,世界上将会只有 6  家汽车厂家,美国、欧洲、日本各两家。据数字显示,60年代,全球共有大的独立汽车制造企业52家,现在已减少到18家。在今后10年的竞争中,有一半将淘汰出局,能够生存下来的最多只有10家。
期刊
今年3月,一个清华大学的在读博士和大名鼎鼎的美国微软公司发生了一次"碰撞",起因是微软公司的"维纳斯计划"。微软在深圳的轰轰烈烈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几天,博士一篇《"维纳斯计划"福兮祸兮?》的文章引发了信息产业界的一场大讨论。文章直指微软的贪婪和凶狠,指出计划蕴含极大的阴谋,是试图控制中国IT业(信息产业)在21世纪的命运。几天后,博士又撰文解释写作动机:  "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在美国本土四处碰壁的
期刊
全球化才是老虎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吗?  美国名记者弗里德曼在他1999年的新书《新型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中提出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的电脑。"但是如果因而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却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并不是老虎。全球化才是老虎。但是我们最会骑老虎,而且我们正在对其他所有的
期刊
挑战带来的3个问题    世纪之末的一连串挑战使我们的神经变得敏感和浮躁。当我们为经济疲软、人员下岗、国企改造、环境恶化、官员腐败和中国驻南使馆被炸等问题头疼不已时,微软却不知趣地控告亚都等企业盗版,引得举国上下一片喊打之声。一夜之间,爱国主义的主战场已经由在美使、领馆门前示威转移到了"挑战微软霸权"。  但是,职业的习惯使我在得出或接受一个结论前要:一、分析问题是什么,二、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
期刊
1999年7月21日下午2点半,北京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举办了"建立正常有序的中国IT产业环境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只有二三十人,但会议的意义却不同寻常,因为它实际上是微软公司的代表与《起来---挑战微软霸权》的作者方兴东、王俊秀的对话会。  今年年初以来,微软一再成为IT媒体关注的焦点,方兴东针对微软频频发言,而微软一直采取低调处理的策略。此次微软终于愿意与这个被它说成是"臭名昭著"的批评者坐下来对话
期刊
时至今日,比尔·盖茨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人物。但是15年、20年前还不是。那时我国也有一批专家在从事计算机的研制、开发、教育和应用。国门打开后,他们也先后用上了与比尔·盖茨所用相差无几的微机。那时市场上也出现了我国公司提供的ccdos、cced……等一流产品。由于当时电脑芯片的集成度还很低,国内外微机容量都不到现在的2万分之一,因而我们的专家与盖茨之间即使存在差距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悬殊。然而,十几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