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感悟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向前摸索的速度总是很慢,很慢,且有迷失方向的危险。在没有进入经典世界之前的一段漫长岁月里,我的教学依赖性相当强,几乎窒息在陈旧的语境里。
  在起初那两三年里,灌输的手段与粗鲁的态度成了我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伎俩。当时的我放弃了对文本的独立解读,依靠别人的理解完成草率的备课,从来不知道“生活即教育”“用一辈子准备一节课”为何物,在缺乏对话与交流的境遇里,所有的灵思都消失怠尽。翻阅十年前写下的第一篇文字,我内心羞愧难耐,不看还行,一看才知大跌眼镜。
  曾经,一个关于应试的老话题竟然成了困扰我的主要命题,而我当时并没有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那么低,一如在最底层的陈述,很难见出真实的个性。我早就放弃了真实生命的呈现,把自己交给了惯性思维,宁愿作被宰制的一员。更可悲的是,我用如此糊弄的方式忽悠着学生,而学生竟听得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令人后怕的现象。不愿学生总是认同自己所言,我期待他们有更多振聋发聩的声音,可是,这样的期待历来都是我的奢望--无法兑现。
  就这样,7个年头过去了。我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对教育的理解仍然是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见解。在实践领域,可供盘点者有三:一是对教育的浅层思考依然在继续,虽然没有更多实质性的突破,有时也显得很不自在,但隐约中,能够保持着教学生活的点滴热情;二是完成了初期的知识积淀,阅历不够丰富,离自我定位尚有一段遥远的距离;三是不断调整“十年磨一剑”的计划,一旦遇到太多的浮躁与市侩主义,我的这个计划便会调后,它或有遥遥无终期的可能性。
  2.不断调整方向,在于寻找自我在现实的位置,在于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证。在教学的沙漠中,我犹如负重的骆驼,在最富有锐气与创造的青春年代,最黄金般的岁月竟在蹉跎中浪费了。这是我觉醒后的明显痛感,有时,还真无法言说清楚,又或是自己不愿意提及。让它遗忘,过上类动物般的生活,我又太不甘愿。
  为了使负累感有所缓解,为了使沉思更有效果,为了使教学的生命状态更勃发以呈现本有的活力,我于5年前,意外地撞入了教育博客。由此,获得了教师作为个体的生命尊严,在每一天的笔耕中获得了多元伸展的空间。
  写,带动了我的读,直至此刻,我的阅读才进入了自主选择的时期。当别人奔波于生活的琐屑而茫然的时候,我却逐渐在经典世界里找到了困顿之后的明晰感,这对彷徨中的我而言,犹如沙漠里见到绿洲,尽管是海市蜃楼,却也能起到望梅止渴之效。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我把自己交给了文字,那些真实之语使我对教学现场的一些思考有了条理性,虽然思考的体系性离我依然遥远。但是,写使我增强了对教育的信心,使我更知道未来思考的指向。我浅薄异常,却不想停留在短浅的事务纠缠上,当别人对仕途乐此不疲时,我却嗤之以鼻,弃之如敝履,尤其是那些属于体制内的荣誉,我知道,它们都与我无关,而我的精力都指向了事物内在规律的探索上。
  在选择经典书目上,我有一个癖好。那些急功近利式的书籍,从来就无法诱惑我,虽然中师时期曾热衷于商业管理类之书,但随着认识的深入,越是冷僻的大哲之书,越能引起我的注意。
  几经波折,才回到教育经典名著的轨道上来,诸如卢梭的教育自然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蒙台梭利的教育科学主义等等,成了我关注本业的主要对象。
  一系列经典阅读没有进行之前,我对教育总有一种若即若离之感。对西方文明璀璨星空的仰视,使我的精神架构有了第一次刻骨铭心的嬗变,我强烈感受到自己的僵化言语方式已经有所改善,这是振奋人心的收获。
  读书不求甚解,是我的一个软肋,它只是扩展了我的视图。不过,我又发现东方古典文化的强大魅力,作为至简至美的符号体系,它能为人的言语框架之更新提供最大的可能性。于是,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由史及人,依然成为我青灯黄卷下阅读的主要项目。“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清楚地感受到,作为教师,为了从身上剔除掉文化与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毒素,必须具备破釜沉舟之志,在属于自己的更多自由时间里复活言说的生命。没有这一力举,生命的尊严就会永远悬空。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时告诫自己,眼前那些属于利益纷争的事与自己无关,但又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是对于教育真实世界有所助益的对话与探索,我还是能够保持敏锐的、富有系统的思考与关注。
  大量的读,几乎是在写的促动下完成的。我感觉到,没有写,读就无法进入全新的领地。本来,在情思枯竭之际,我应该有自知之明--不应该制造太多的文字垃圾,但为了保持思考的状态,我依然会坐在书桌前随意敲打一些不让自己麻木的文字。此一言说所产生的乐趣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这却是一个人自我救赎的开始。没有言说的生命是苍白的,是没有尊严的,因为其失却了对自我图象的还原,或者重现。对物事保持一种醒觉,对名利保持较远的距离,只重视原初的选择与过程性的体验,这成了我课堂叙事细节与逼近孩童秘密世界的主要方式。这一切永远与荣誉无关,与别人的评说无关,仅仅服从于一个图象在当下的意志。
  我终于可以微笑地确证自己的身份了:一个虔诚的读书、教书、写书之人。(山西太原)
其他文献
Misbehaviors have always been troubling both 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the latter in particular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Various means are employed to approach this problem only turni
期刊
通过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建设中的国际课程学习工作的实践、研究和分析,系统提出高校开展国际课程学习组织工作中的必须重点开展的工作,即包括国际学习在内的学业规划和课程学习、国际学习前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以及出国手续办理准备等。这几方面工作的总结和研究经验,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国际教育管理工作。  全球化、知识经济以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率先探索和实践符合学
期刊
高校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教育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人事管理、党务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社会化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目前高校各项事业正处于转型期的新历史条件下,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对高校 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文化素质  1.过硬的政治理论知识  高校管理干部必须掌握一定的马列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水平
期刊
魏菡今年17岁,因为父亲曾是军人,所以她出生在沈阳,成长于山东。这个孩子现在是山东省沂水县第二中学的学生,是该校诗社社长,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魏菡6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县城附近的一座上游玩,她爸爸为了培养她的写作能力,让她写一篇作文。孩子说我还没上学呢,怎么写作文啊?爸爸就告诉她写文章就是把你想说的话用笔记下来,你现在还不认识字,不能用笔写,但是你可以用嘴说,然后我帮你记下来
期刊
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礼仪与当今社会发展同步。注重礼仪,学习礼仪,践行礼仪,已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共识。  礼仪是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更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具体形式。细读了金正昆教授的《商务礼仪》,金教授旁征博引的论述,儒雅不凡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真切地体会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话的蕴涵。  中国亘古至今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先
期刊
渥太华大学ESL词汇课程是专门针对非英语母语的国际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通过对词汇的构词方法、词源探究、词汇在语境中的使用等,帮助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系统性地扩大英语词汇量,满足学生听课、学习、交流等需求,顺利完成大学学习。了解和研究渥太华大学的ESL词汇课程的教法,对云南地方高校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红河学院为例进行讨论。    英语词汇及其在云南省地方高校的教学情况  没有语法,表达
期刊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时,他们的努力程度、耐力及技能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也要训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主体作用机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自我效能感简单的说也可以认为是人的一种主体感受,对自己行为是否有效的感受。按照班杜拉的理论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通过选择、思维、动机和心身反应等中介
期刊
《谈礼貌》是苏教版第十册中的一篇说理性文章。课文用牛皋、岳飞分别向老者问路,小同学不小心踩了女青年的长裙,周总理理发时被朱师傅刮破了脸这三件事,分别从“求助于人”、“冒犯于人”、“受犯于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由古到今,由普通人到伟人,详尽论述了讲礼貌的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明白本课谈论的中心话题——“礼貌”。围绕“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句引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   作文原生态  作文是表达自身生命诉求、体现生命价值观、完成意义建构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是学生与外界沟通交流的良好媒介。目前,初中作文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生作文主题崇高化,构思模式化,语言共性化;缺少个性化的思考、体验和表达,以致作文已变成了一种僵
期刊
缘起  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的年代正是他一生中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虽然那时的中国并不鼓励创造,那时的教育也不实行改革,但陶行知的思想和实践仍然放射着耀眼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是生活的,先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种生活的先生,后过那一种生活的便是那一种生活的后生,学生便是学过生活的人,先生的职务是教人过生活。小孩子先过了这种生活,又肯教导前辈和同辈人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是一名名实相符的小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