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意在改变学生只知“做答”的习惯,以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问题提出后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查资料,亲自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培养顽强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培养创新型人才之目的。
关键词:转变观念;享受乐趣;提供思路;积极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50-02
新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1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因而,教师转变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要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新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不例外。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1.3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昧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 “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2 享受乐趣,养成习惯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乐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2.1 采用提问“记录册”
准备一本提问记录册,由科代表记录提问者姓名、提问日期、问题内容、回答者姓名等。记录的内容、质量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总评的重要参考标志,以对那些善于提问题和积极探索答案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周由科代表统计一次本班学生提问的次数,回答问题情况并向全班公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从而形成良好的问答氛围。
2.2 展示自我的“智力大比拼”
每节课前,我都要抽出5-10分钟让学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他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的节目,所表演的节目必须让同学表决通过,从而达到“我能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2.3 大胆让学生尝试
期中考试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学生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出题”(提问题)并非教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学生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学生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问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加强了对集体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
3 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为“什么是___?”或“___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3.1 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
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3.2 到实验中找问题
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3.3 利用生物新“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景
如在学习“预防传染病”一节时,我让学生调查禽流感h7n9的发病情况、症状、病原体、传染媒介、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现在有没有疫苗等,并进行讨论交流。
4 教后反思,提升自己
4.1 有些学生提的问题很可笑,教师应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由于学生原有的的知识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应正确处理积极评价,引导、激励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4.2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意在改变学生只知“做答”的习惯,以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问题提出后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查资料,亲自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培养顽强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培养创新型人才之目的。
关键词:转变观念;享受乐趣;提供思路;积极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50-02
新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要真正塑造创造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勤于观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所以中学生物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提问”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在此谈谈本人的点滴尝试。
1转变观念,明确意义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生发出来的。因而,教师转变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要树立“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不仅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新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学习过程来说,产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于达成学习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
1.2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次发明和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不例外。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这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具有了这种能力,也说明他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1.3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片面重视继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废除注入式教学,采取问题式、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广开思路,探索求异,对习以为常的现象敢于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昧盲从,同时不过于牵制学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完全摆脱了 “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充分发挥民主,共同探讨,师生关系融洽,为学生大胆提问提供外界条件。
2 享受乐趣,养成习惯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如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为了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这种乐趣,并使之成为学习的一种习惯,我采取了如下做法:
2.1 采用提问“记录册”
准备一本提问记录册,由科代表记录提问者姓名、提问日期、问题内容、回答者姓名等。记录的内容、质量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期末总评的重要参考标志,以对那些善于提问题和积极探索答案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建立起激励机制。每周由科代表统计一次本班学生提问的次数,回答问题情况并向全班公布,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从而形成良好的问答氛围。
2.2 展示自我的“智力大比拼”
每节课前,我都要抽出5-10分钟让学生一起智力大比拼。先由一名“相信自己行”的同学上讲台,让其他同学随意向他提上节课所学内容的三个问题,如果他三个问题回答过关了,他就拥有向全班同学提三个问题的权利,谁被难住了,就必须向全班同学表演一个1-2分的节目,所表演的节目必须让同学表决通过,从而达到“我能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的情景中,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教学探索;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乐于提问的兴趣。
2.3 大胆让学生尝试
期中考试前,我把考试的要求和盘托出,请学生自己动手,每两人合出一份模拟试卷。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出题”(提问题)并非教师的专利,人人能干,而且人人都有可能干好。学生干得非常投入,不少题目颇有创见。学生通过自己出卷,再互相答卷和问卷,既复习了知识,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加强了对集体学习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
3 积极引导,提供思路
“好问”和“勤问”,仅是“提问”的初级阶段,这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为“什么是___?”或“___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向,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达“善问”。
3.1 到生活和生产中找“问题”
生活中的生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稍作留意,问题便滚滚而来,有些可能立时有解,有些可能一时无解,但记下来,日后也许会来个“柳暗花明”。如“针对学校环境中的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状况的建议”,“你家里每天产生的垃圾可分为哪几类?其中可以回收利用的有哪些?怎样妥善处理家庭垃圾?回忆一下自己外出活动时怎样处理垃圾的,它们是否回污染环境?”等。
3.2 到实验中找问题
做实验,并不是为了验证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什么。因此在教学中,均采用探索性实验,并在每一次实验之前和之后都要学生想一想:(1)所用实验材料和方法是惟一的吗?能否换一换?(2)实验操作是否最方便?能改进吗?(3)观察是否清楚?有好点子吗?(4)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或问题,能解决吗?所以每一次实验之后,我都会收到一堆的“点子”。当然有些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发现”了,比没有“发现”要好,“想”过了——即使是“错”了,也比“不想”更好,何况其中不乏高见。
3.3 利用生物新“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景
如在学习“预防传染病”一节时,我让学生调查禽流感h7n9的发病情况、症状、病原体、传染媒介、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现在有没有疫苗等,并进行讨论交流。
4 教后反思,提升自己
4.1 有些学生提的问题很可笑,教师应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妥善处理,由于学生原有的的知识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应正确处理积极评价,引导、激励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4.2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唯一目的,而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意在改变学生只知“做答”的习惯,以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问题提出后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查资料,亲自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培养顽强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达培养创新型人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