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蒙一位未曾谋面的已古稀之年的汤老先生厚爱,笔者收藏到两枚上面刻满诗文的竹臂搁。该臂搁长约36.8厘米、宽约7厘米、厚约0.8厘米。
臂搁,也称“秘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臂搁的材质很多,如竹子、黄杨木、紫檀、红木、紫砂、象牙、瓷质等。
两枚竹臂搁上刻有14个大字“刻画已闻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在每枚竹臂搁的左右两侧共刻有109个小字,讲述了两枚竹臂搁的由来。一枚臂搁刻有:石泉宗兄自丁亥秋过来鹭草堂信宿别去忽有七年今春再遇于西子湖头欣然握手邀过家出所刊印存碑版;另一枚臂搁刻有:见识皆精妙绝伦不胜钦佩又订越日同游云林三竹次晚余以旧病复作匆匆辞归又承冒雨相送殷勤备至甚可感也归后即书此联赠之癸己二月滔并识吴伯滔(印章款)。两枚竹臂搁包浆自然,光泽油润,刀法舒畅,刻工细致圆润,让人爱不释手。
经过一番史料的查找和对比后,笔者真正弄清了两枚竹臂搁的来龙去脉,读懂了赠受两人的一段忘年交情。原来两枚竹臂搁是清末有名的书画家吴伯滔先生赠送给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金石大家吴石泉先生的。
吴滔(1840-1895年),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室名来鹭草堂,浙江石门(今崇德)(现桐乡)人。清末著名画家,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其能诗善书,画山水,初学奚冈,晚年雄放,苍秀沈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绰然成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伯。终年杜门作画,不预外事,著有《来鹭草堂集》。其子吴待秋为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家。
吴隐(1867-1922年),原名金培,字石泉,后改石潜,号遁庵,浙江绍兴人。幼年家贫,年轻时为石工以谋生,后赴杭习镌碑版。编有《遁庵印存》《吴石潜摹印集存》等。吴隐与丁仁、王褆、叶铭等四人为杭州西泠印社的“创社四英”。其与夫人孙锦一起研制成功“吴氏印泥”又称“潜泉印泥”,极受金石书画家的喜爱。
吴伯滔和吴石泉两人相差27岁,仅两面之交(丁亥秋即1887年秋天、癸己二月即1893年农历二月份),就互慕其才德,遂成忘年之交。遗憾的是,吴伯滔在刻竹臂搁的两年后(光绪乙未年即1895年)辞世。留下的这两枚竹臂搁,记载了两位清末金石书画大家的一段佳话,自然就成了他们忘年之交的历史物证,显得尤为珍贵!(责编:石晓)
臂搁,也称“秘阁”,是古代文人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过去,人们用的是毛笔,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特别是抄写小字体时。因此,臂搁也称腕枕。臂搁的材质很多,如竹子、黄杨木、紫檀、红木、紫砂、象牙、瓷质等。
两枚竹臂搁上刻有14个大字“刻画已闻名世早,殷勤可感故人多”,在每枚竹臂搁的左右两侧共刻有109个小字,讲述了两枚竹臂搁的由来。一枚臂搁刻有:石泉宗兄自丁亥秋过来鹭草堂信宿别去忽有七年今春再遇于西子湖头欣然握手邀过家出所刊印存碑版;另一枚臂搁刻有:见识皆精妙绝伦不胜钦佩又订越日同游云林三竹次晚余以旧病复作匆匆辞归又承冒雨相送殷勤备至甚可感也归后即书此联赠之癸己二月滔并识吴伯滔(印章款)。两枚竹臂搁包浆自然,光泽油润,刀法舒畅,刻工细致圆润,让人爱不释手。
经过一番史料的查找和对比后,笔者真正弄清了两枚竹臂搁的来龙去脉,读懂了赠受两人的一段忘年交情。原来两枚竹臂搁是清末有名的书画家吴伯滔先生赠送给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金石大家吴石泉先生的。
吴滔(1840-1895年),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室名来鹭草堂,浙江石门(今崇德)(现桐乡)人。清末著名画家,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其能诗善书,画山水,初学奚冈,晚年雄放,苍秀沈郁,水墨淋漓,一洗枯槁甜俗之习,绰然成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伯。终年杜门作画,不预外事,著有《来鹭草堂集》。其子吴待秋为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山水画家。
吴隐(1867-1922年),原名金培,字石泉,后改石潜,号遁庵,浙江绍兴人。幼年家贫,年轻时为石工以谋生,后赴杭习镌碑版。编有《遁庵印存》《吴石潜摹印集存》等。吴隐与丁仁、王褆、叶铭等四人为杭州西泠印社的“创社四英”。其与夫人孙锦一起研制成功“吴氏印泥”又称“潜泉印泥”,极受金石书画家的喜爱。
吴伯滔和吴石泉两人相差27岁,仅两面之交(丁亥秋即1887年秋天、癸己二月即1893年农历二月份),就互慕其才德,遂成忘年之交。遗憾的是,吴伯滔在刻竹臂搁的两年后(光绪乙未年即1895年)辞世。留下的这两枚竹臂搁,记载了两位清末金石书画大家的一段佳话,自然就成了他们忘年之交的历史物证,显得尤为珍贵!(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