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的精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c19861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分析韩少功的《爸爸爸》是学界一直以来持有的一种观点,其落脚点是遥远的巫觋文化和楚国文明。同样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张承志的作品是否也可以用集体无意识来窥探一二?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因此也就从未为个人所获得过,它们的存在完全得自遗传。”遗传带来多黑发黄发的差别,带来高矮胖瘦的差别,同时也带来民族宗教的差别。信仰虽然是一种文化环境下的产物,但我们不能否认遗传的因素。
  张承志是一名伊斯兰教作家,他曾在《在中国信仰》一文中说:“宗教文明的接续——究竟更多地是由于信仰的原因,还是由于血统的原因,是很难说清的。至少迄今为止的现象是,血统的感情,比思想的认知更显得有力。”因此,分析他的作品,难以规避其穆斯林身份。
  张承志出生在一个回族家庭,后期上山下乡的地点又在内蒙、宁夏、西海固等伊斯兰文化聚集区。伊斯兰教的克己卫道、追求精神的纯粹等特性,经过血脉的流传,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体现在张承志的作品中。
  法蒂玛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儿,她将父亲送给自己的新婚礼物,送给了穷人,自己则穿着破旧的衣裳进行婚礼。法蒂玛是博爱的象征,是伊斯兰最完美的信士,穆斯林最完美的女性。张承志在《黑骏马》中塑造的索米娅形象就是现代大草原上的法蒂玛。勤劳善良的索米娅被奸污后,成为了母亲,为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攻击了看似要威胁到自己孩子的主人公。多年后,和“我”离别时,索米娅突然撼人肺腑地喊了一声“巴帕”,又突然以热烈兴奋的声调对“我”说:“你以后结了婚,生了孩子送来吧,我养成个人再还给你……”
  索米娅的无私、博爱和坚强,是伊斯兰信徒心中法蒂玛的重要品质。更重要的是,索米娅的无私和博爱,是多少透着些不可思议的,臻于“超我”的境界。张承志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完成整个伊斯兰教的卫道工作,这种近乎理想化的人格品质,在张承志的笔下是合理的,这是传统信仰作用的结果,而非人们所认为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分析张承志作品的第二个维度便是他的牧民身份。理解这一点,必须要厘清一个概念。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祖先生命的残留”,这里的“祖先”是谁的祖先?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尧舜的后裔,除此之外,西方的祖先是不是我們的祖先?如果承认,将侵略过我们的高鼻子深眼窝的西方人看作祖先,颇有些“认贼作父”的意味;如果否认,我们“地球村”的概念将失去其存在的根基。此处的“祖先”,指的是全人类共通的生命的最初形态。张承志的牧民身份,并非是由于他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生活之草原上,放牧为生。相反,他出生在北京的家庭中,除了上山下乡的十几年生活在草原上,他的大部分生命消耗在都市中,然而他却以牧民的身份融入到了草原之中,从而继承了草原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张承志在解释他的作品《AK baytal》时,说到“不是脱胎于纯游牧民生涯的人,不可能理解’白’的绝对纯洁,绝对理想、不可实现、圣、绝美。”张承志对于白色的痴迷看似难以理解,但如果结合蒙古人对于白色的崇尚,就理所应当了。蒙古族认为,白色为“伊始”,所以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称为“白节”。直到今天,他们仍把旧历的一月称为“白月”。西方更是向往白色,牧师白色的袍子,白色的婚纱,白色的礼服……张承志不是蒙古族人,也并非基督教人,但仍有“白色情节”。这种情节来自人类共通的集体无意识,以一种近乎玄妙的方式,反应在他的思想中,最终体现在作品上。
  从伊斯兰文化入手是分析张承志不可规避的维度,然而想要厘清张承志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必要将其放置在中国知识分子的维度中。根据王向远先生在《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中的观点,中国知识分子具有作家官吏化和官吏作家化的二元特性,中国知识分子即“士”阶层自古肩负的责任便是“载道”,这一思想贯穿在各个朝代的作家思维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张承志无法避免的沿袭了这一惯例,比如他在《满山周粟》中呼吁伯夷叔齐精神的重塑,就是对“士”文化的呼应。对于高尚品德的追寻尚可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集体无意识的作用力,然而更为重要的一点,这是他作品中不断表现出的求索精神。
  《北方的河》中,主人公追随黄河深入内地,追寻知识;《黑骏马》中,白音宝力格离开草原,追寻现代文明。而《心灵史》中,作者通过对回族历史的重塑,追寻安拉,追寻信仰。他的作品中的多个主人公,都是痴迷于某一种类似知识或信仰的,自己不甚熟悉的东西,不惜千里跋涉,亲自去探索,去追寻。张承志常常抛下北京的舒适生活,不满足于在浩如瀚海的图书中得到的知识去到往黄土高原的沙沟里,风餐露宿,与农民用方言彻夜交流。正如孩童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总是本能的去探索,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好奇,抑或是人本能的探索欲望。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出于探索的欲望,吃下了禁果,探索欲望战胜理智精神是一种人类共通集体无意识,在知识分子阶层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胡适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理解,但仍远赴重洋并自觉接受西方白话文学,李叔同并非不精工于诗词,但依旧钻研佛法与绘画。张承志虽然有先进的思想,并接受日本文化和西斯兰文化的熏陶,但他同中国传统文人一样,并不满足于一方面的成就,而是追求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艺术绘画等多方面的探索。体现在笔下,便形成了多个不断探索追寻的主人公。
其他文献
摘 要:宋词中楼意象的运用从单一的纯事物景象到具有独特审美意识形态的意象经过了很长一段时期,本文试用限定时空理论解读楼意象了解其美学内涵。  关键词:意象;楼;限定时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收词19900余首(不包括残篇,附篇),以‘楼’入词者达1150余首,其中‘楼’意象出现次数最
摘 要:直至19世纪初,正是因为对梵语研究的发现,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才得以诞生,随之才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语言学。本文首先解释了什么是梵语及其产生,而后通过比较二者对某些语言问题的分析描写,探讨了古印度语言学对现代欧美语言学的影响。  关键词:梵语;欧美语言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H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2  一.引言
摘 要:由于独特的海外经历,陈河创作的“文革”叙事不再是以控诉为主,而是在离散的语境下进行的反思性表达,并呈现出由体验到记忆再到文化审视的层层演进。  关键词:陈河;文革叙事;独特的艺术特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0-0-01  作为“文革”的亲历者,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一样,陈河面对这一历史事件,“文革”不仅成了其精神建构的
摘 要:文学的神话原型批评模式旨在寻找文学作品中的普世原型主题,揭示原型主题的象征意义,展现作品激发读者共鸣的内在泉眼,从而确定作品的文学价值。《三国演义》能够流传如此久远,故事情节能够如此深入人心,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书中呈现的原型主题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和向往,犹如梦想照进现实一般,令人说之津津有味、想之意犹未尽,乃至代代相传、吟诵成典。对《三国演义》作一番原型主题分析,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此
【摘 要】  本文以一个培养在线教育新领导者的成功专业发展项目为背景,从多个方面阐述在线学习领导才能。在线学习新兴领导才能研究院项目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在线学习联盟合作开展,旨在支持和加强在线学习这个快速变化领域入行者的技能。高等教育在线学习领导者既是商业领袖又是学术领袖,肩负越来越广泛的责任和期望。本文根据在线学习新兴领导才能研究院项目的经验从历史的视角剖析在线学习领导才能,同时阐述未来在线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不断深化,全社会的学习需求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尤其随着“互联网 ”战略实施进程的推进,新需求必然催生新的教育生态圈和价值链的形成,一场新的学习的革命势在必行。远程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格局的调整,各行各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都成为相关领域和行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在理念、模式、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口、抢占制高点,是我们在这场学习的革命中面临的共同命题。
摘 要:文学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是文学传播的核心要素,因此论文指出当代广西女性作家“民族记忆书写”突破与创新的主要途径就是文学作品的媒介呈现。媒介呈现首先要把握民族记忆书写的媒介环境,然后运用正确的民族记忆书写的媒介呈现策略,最后要构建民族记忆书写媒介呈现的要素。  关键词:媒介呈现、民族记忆、媒介环境、文学传播  作者简介:陈洁(1981-),女,湖北十堰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
美国凤凰城大学在连续5年入学率锐减后,做好了近期大幅缩减规模的准备。在减少了数千雇员和教师后,其母公司阿波罗集团希望将入学人数稳定在2002年的水平。阿波罗已经开始逐步缩减在其他州的许多业务,并告诉投资者至少未来一年里学生人数可能还会下降。公司预计明年的学生数将比2010年峰值时期的近477,000名学生减少70%,净收入下降47%。其今年预计营收26亿美元,远低于2010年的49亿美元。从201
【摘 要】  3,666名德国大学生分别在2012年(N=2,339)和2015年(N=1,327)参加旨在了解传统和所谓非传统学生媒体使用模式的调查。他们提供了自己拥有或可以使用的数字设备的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使用媒体、e-learning工具和服务的情况。数字媒体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高等教育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域,因此本研究特别关注2012-2015年间媒体使用行为的变化,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法分析学生反
摘 要:阿来的《空山》三部曲以悲怆的笔调展现了不同时代中藏族一个普通村落的历史变迁,并以深刻的笔触探讨了时代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时代背景下隐形的话语权力掌控着机村的发展趋势。机村人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疯癫”与“文明”,最终在时代与自我的矛盾与延宕中重新寻找精神归宿,探索时代与民族文化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空山》;疯癫;文明;权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