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context)即语言环境,是语用或交际行为发生和解释的信息环境,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语境是语言意义从模糊、游移、不确定走向精确、清晰、确定的决定因素。离开了语境,意义将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意义取决于语境。”正因为如此,语言学家、哲学家都非常关注语境对于意义的作用。从Firth、Bloomfield、Wittgenstem、Dummmet到无不是“语境论”的倡导者。
“翻译是意义的翻译。”因而,语境问题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词语的适境即特定的意义适应于特定的语境,是双语意义转换的最基本要求。”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类别,双语词典翻译同样应该承受到来自语境的映射作用。那么,对于双语词典翻译来说,语境状况如何呢?基于语境对于翻译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双语词典翻译来说,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是确立方法论意义上的翻译原则或标准的必要前提。
本文立足元词典学理论,在语言翻译的宏观框架中,对这一问题作尝试性探讨。我们所选例证主要出自《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简称《新时代》)、《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04;简称《牛津》)与《英汉双解法律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简称《双解法律》)。
一、双语词典翻译的语篇语境
语篇是一个动态、完整的组合体系。依照阐释学的“循环圈”原理,语词的真正意义只有在其所处的文本整体中才能显现确定。所以,语篇是语词意义的整体性归属,决定着词与句子的语体色彩,是翻译过程中进行语境通观的基础。“同一个句子在不同体裁的语篇中可有不同译法。”
根据词典语篇论,不同的词典性质与类型决定了不同的词典语篇类型,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词典语篇属性。普通语文词典主要收录基本语词,释义一般也只提供语言信息。所以,普通语文词典的语篇属性定位于一种常规的、不作变异的“基本文体”,它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简单的、最容易掌握的和最常见的”。专科词典以术语类条目为中心,立足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基于语篇角度,专科词典总是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语篇类型,如法律词典属于法律语篇,科技词典属于科技语篇,广告词典属于广告语篇等,也因此获得了其所属语篇类型的属性特征。根据词典语篇属性对词目与例证翻译进行语境通观,才能抓住整体意义,识别语体范畴,从而达致理性、精确的翻译。
1.词目翻译
词目翻译的中心任务是寻求语义、语体、语用都等值的“对等词”。在词典语篇语境的观照下,词目翻译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普通语文词典中对等词一般为基本语体或常规性语言,尽量不作变异。如:
这些对等词中有很多基本语体的变体词,如“齐”是“合金”的旧时用语,现在几乎不使用了;“倾卸车”是机械学科的术语;“丈母娘”、“家婆”则分别是“岳母”与“婆婆”的地区方言。在普通语文词典中,这些变体对等词不符合语文词典体现常规语言的属性与目的。
第二,专科词典中对等词必须为专业语体或术语,且具有术语的规范性。《双解法律》中许多词目的翻译失却了术语科学、专业的特征,不符合法律文本的语体规范,如(保函)译为“赔偿函”,把(合同准据法)译为“管合同的合适法律”,把(书证)译为“文件证据”等。
第三,专科词典中尽量不要提供词目在基本语体下的对等词。专科词典反映的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其中任一词目的任一义项反映的都应该是专业内容,具有专业语体。所以,专科词典提供词目在基本语体下的对等词,往往会误导词典使用者,造成概念混淆,也容易造成术语定名混乱。然而,很多专科词典都提供有相当数量的基本语体对等词,让词典使用者误以为它们也是该专业的术语,如:
第四,专科词典应只提供反映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术语定名。术语具有多专业化的特点,即同一个词目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专科词典应该接受所属语篇类型的语境观照,只提供反映本学科或关联学科知识体系的术语定名,而不要旁涉其他,以免造成语体的混乱,破坏词典的整体体系。然而,很多专科词典在提供本学科译名的同时,也提供其他学科的术语译名,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如:
2.例证翻译
例证是词典语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个性内在地衍生并服从于词典的整体属性。理想的例证应该与词典语篇设定的知识领域(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具备相应的特点,发挥相应的功能。在语篇语境的通观下,例证翻译应该操控在该语篇类型所设定的语体范畴中,以便实现译文在风格表现上的对应与得体。如:(斜体词为词目,下同)
《新时代》为普通语文词典。该例证译文为常规性语言,因而符合该词典语篇的整体语体属性。如若使用商贸条款的固定程式与用词,将该例译为“查房产符合条件”,就不符合普通语文词典的语篇语境,在风格表现上不得体。
法律语篇在句法结构上遵循一定的固定程式,多用长句,然而脉络清晰、缜密周到。正因为如此,法律文本的翻译,最根本的要求应当是严谨、精确;避免使用口语词汇、句型,而应选择比较庄重、正式的词汇、句型。address用作无标记的常规语言时,可译为“讲话”。然而在法律文本中,把addless the court译为“在法庭讲话”,显然太口语化了,不符合法律语体的语言特点。如若译为“被告请求作法庭陈述”,就符合法律语篇的整体语境。
这里wrong不是“错误的”之意,而是指“与法律所规定的相反”。在法律用语中,to drive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road就是“逆向行驶”。把not allow译为“不允许”,也有失严谨。该例可改译为“法律禁止逆向行驶”。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双语词典翻译离不开词典语篇的语境通观。缺失了这一语境通观,不但很难把握语义是否对等、得宜,而且有时译文即使非常流畅、地道,也可能是不适当、不得体的。
二、双语词典翻译的微观结构语境
普通语文词典的语言一般是常规、无标记的,属于基本文体语言。若有例外,现代词典一般都会在词条微观结构中使用语用标签(Label)加以标注,这些语用标签实际上限定了其涵盖下的词目与例证翻译的微观结构语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依据给定的语用标签,作出相应的词义与语体选择。先看词目翻译:
四个词目中的语用标签表明了该义项的使用语域。它们的对等词都比较符合各自标签的特性,如“家当”是典型的口头用语,“薄暮”带有浓浓的古体诗韵,因而是适境的。然而有些词典的处理就不够妥当,
在第一个例子中,语用标签“<主英口>”提示词目footle about为口头用语,该例证译文不但把词目翻译为汉语口语“瞎混”,而且整个句子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白话,表达自然、传神。第二个例子的 译文用词规范,结构严谨,符合特征与内涵。相反,如果不注重揭示微观结构语境,就可能造成译文用词不得体,语体风格不适切,从而不能精确地揭示或证实词目的义项意义。如:
该译文显得很随意,没有体现出俚语的格调与韵味,失却了语体表现上的得体性。后半句若改译为“你被宰了”,可能会妥帖些。
三、双语词典翻译的狭义语境
巴尔胡达罗夫(1985)把语境分为狭义语境与广义语境。狭义语境指的是句子的上下文,即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该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在特定文体特别是应用文体的文本中,用词、句法、语法、谋篇布局等都体现出一定的程式化规范。“每种文体都有某些遣词造句上的常规。”如科技文体,用词专业化,多用抽象名词代替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多用“无时间性(meless)”的一般现在时,多用被动句、长句等。基于这些特点,对词典例证这样的单个句子,我们应该分析其狭义语境,首先识别并确定其相应的语体范畴,然后再加以翻译。如:(选自方梦之,2002)
原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示“外加条件”的科技文本程式,译文按照定型的相应语句模式来翻译,行文流畅、规范,符合科技语体结构缜密、概念准确、富于逻辑的特征。
原句虽然为口语句,但其用词(grace,with your presence)与时态正式、庄重,非常礼貌、规范,其译文语体庄重、用词正式(“请问”、“能否”、“赏光”)、行文严谨,不但在词义上得宜,而且在语域上得体,切合例证的狭义语境。
所以,双语词典翻译应重视对例证狭义语境的辨析,否则,就会在无意识中翻译出用词、行文不得体的语句,从而失却了词典的指导功能。如:
该例证不但没有类似“<口>”或微观结构语境的观照,而且用词与句法结构都显示出书面商务合同的程式特征;然而译文却没有表现为合同文献的程式,句子结构不够缜密,口语色彩较浓,不符合合同文献书面体的语体规范。似可改译为“合同一经签订,不得违约”。
四、双语词典翻译的泛文化语境
作为一种塑造社会文化产品的活动,双语词典翻译除了接受语言语境的观照外,同样承载着超语言环境的投射作用。超语言环境是一种泛文化语境(pan-cultural context),包括广泛的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知识、文化背景、历史、地理因素、宗教常识、语言国情等,它是两种语言间的一种泛时空差异,反映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意识过程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语言间转换的最大参照系。
泛文化语境可以将翻译客体“定格在某种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并使文本具有局部语言结构所不能完成但又不能脱离局部语言结构‘细胞’所整合而成的情感内容和文体风貌”。在双语词典翻译中,我们要注意识别泛文化语境,并解析出在其观照下语言形式背后的泛文化意义。如:
典故是文化的结晶,在语言形式的背后隐藏着文化内涵。Acht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出生后被其母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浸过,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在这里,我们就要翻译出这一典故的超指称意义,而不能按照字面语言形式直译。再如:
have an ace up one's sleeve是一个英语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新时代》提供的义项是“手中持有王牌;有应急的良策”,然而其例证翻译却处理成“灵丹妙药”,不仅完整地表达出这一文化内涵,而且转化成鲜明的汉语文化意象,十分地道、形象。
意义溯源于人的感性经验,感性经验使人的头脑产生表象,从而能使语言符号意象化。然而,由于社会背景、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的影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性经验,从而使得同一个意义产生出不同的意象化符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需要借助泛文化语境,替换意义意象,使译语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语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或相近。
在英美文化中,人生就是一次航程,就是一场赛跑;一旦旅程结束,就预示着生命走到了尽头。而在汉文化中,人的生命是与“呼吸”联系在一起,只要活着,就仍然在呼吸。所以第一个例证的翻译成功地进行了意象转换,自然贴切。第二个例证的翻译则在“时间流逝如赛跑”与“时间流逝如射箭”间进行了准确的隐喻性意象转换。
五、结束语
双语词典翻译问题比较复杂,受到来自词典学本体理论与翻译学本体理论的共同制约。语境是翻译活动成为司能的决定性条件,也是双语词典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又一个瓶颈问题。基于本文探讨的双语词典翻译中的语境状况,我们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认识到双语词典翻译的操控理念、原则与方法。对双语词典翻译而言,这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先验价值,不但有利于构建双语词典翻译学科意义上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构建客观、理性的双语词典翻译评论体系。词典评论“必须建立在坚实、多维的立论基础上,这样才能增强评论的效度和信度”。如果缺失了语境这一超级参数的观照与控制,对双语词典翻译的任何评论都是肤浅的,缺乏理据的。只有把握好语境参数,评论主体的评判才能相对科学、符合实际。
“翻译是意义的翻译。”因而,语境问题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一直占据重要的地位。“词语的适境即特定的意义适应于特定的语境,是双语意义转换的最基本要求。”作为应用翻译的一个类别,双语词典翻译同样应该承受到来自语境的映射作用。那么,对于双语词典翻译来说,语境状况如何呢?基于语境对于翻译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的解答对于双语词典翻译来说,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价值,是确立方法论意义上的翻译原则或标准的必要前提。
本文立足元词典学理论,在语言翻译的宏观框架中,对这一问题作尝试性探讨。我们所选例证主要出自《新时代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简称《新时代》)、《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04;简称《牛津》)与《英汉双解法律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简称《双解法律》)。
一、双语词典翻译的语篇语境
语篇是一个动态、完整的组合体系。依照阐释学的“循环圈”原理,语词的真正意义只有在其所处的文本整体中才能显现确定。所以,语篇是语词意义的整体性归属,决定着词与句子的语体色彩,是翻译过程中进行语境通观的基础。“同一个句子在不同体裁的语篇中可有不同译法。”
根据词典语篇论,不同的词典性质与类型决定了不同的词典语篇类型,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词典语篇属性。普通语文词典主要收录基本语词,释义一般也只提供语言信息。所以,普通语文词典的语篇属性定位于一种常规的、不作变异的“基本文体”,它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简单的、最容易掌握的和最常见的”。专科词典以术语类条目为中心,立足于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基于语篇角度,专科词典总是归属于某一特定的语篇类型,如法律词典属于法律语篇,科技词典属于科技语篇,广告词典属于广告语篇等,也因此获得了其所属语篇类型的属性特征。根据词典语篇属性对词目与例证翻译进行语境通观,才能抓住整体意义,识别语体范畴,从而达致理性、精确的翻译。
1.词目翻译
词目翻译的中心任务是寻求语义、语体、语用都等值的“对等词”。在词典语篇语境的观照下,词目翻译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普通语文词典中对等词一般为基本语体或常规性语言,尽量不作变异。如:
这些对等词中有很多基本语体的变体词,如“齐”是“合金”的旧时用语,现在几乎不使用了;“倾卸车”是机械学科的术语;“丈母娘”、“家婆”则分别是“岳母”与“婆婆”的地区方言。在普通语文词典中,这些变体对等词不符合语文词典体现常规语言的属性与目的。
第二,专科词典中对等词必须为专业语体或术语,且具有术语的规范性。《双解法律》中许多词目的翻译失却了术语科学、专业的特征,不符合法律文本的语体规范,如(保函)译为“赔偿函”,把(合同准据法)译为“管合同的合适法律”,把(书证)译为“文件证据”等。
第三,专科词典中尽量不要提供词目在基本语体下的对等词。专科词典反映的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其中任一词目的任一义项反映的都应该是专业内容,具有专业语体。所以,专科词典提供词目在基本语体下的对等词,往往会误导词典使用者,造成概念混淆,也容易造成术语定名混乱。然而,很多专科词典都提供有相当数量的基本语体对等词,让词典使用者误以为它们也是该专业的术语,如:
第四,专科词典应只提供反映本学科知识体系的术语定名。术语具有多专业化的特点,即同一个词目在不同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专科词典应该接受所属语篇类型的语境观照,只提供反映本学科或关联学科知识体系的术语定名,而不要旁涉其他,以免造成语体的混乱,破坏词典的整体体系。然而,很多专科词典在提供本学科译名的同时,也提供其他学科的术语译名,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如:
2.例证翻译
例证是词典语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个性内在地衍生并服从于词典的整体属性。理想的例证应该与词典语篇设定的知识领域(体系)紧密融合在一起,具备相应的特点,发挥相应的功能。在语篇语境的通观下,例证翻译应该操控在该语篇类型所设定的语体范畴中,以便实现译文在风格表现上的对应与得体。如:(斜体词为词目,下同)
《新时代》为普通语文词典。该例证译文为常规性语言,因而符合该词典语篇的整体语体属性。如若使用商贸条款的固定程式与用词,将该例译为“查房产符合条件”,就不符合普通语文词典的语篇语境,在风格表现上不得体。
法律语篇在句法结构上遵循一定的固定程式,多用长句,然而脉络清晰、缜密周到。正因为如此,法律文本的翻译,最根本的要求应当是严谨、精确;避免使用口语词汇、句型,而应选择比较庄重、正式的词汇、句型。address用作无标记的常规语言时,可译为“讲话”。然而在法律文本中,把addless the court译为“在法庭讲话”,显然太口语化了,不符合法律语体的语言特点。如若译为“被告请求作法庭陈述”,就符合法律语篇的整体语境。
这里wrong不是“错误的”之意,而是指“与法律所规定的相反”。在法律用语中,to drive on the wrong side of the road就是“逆向行驶”。把not allow译为“不允许”,也有失严谨。该例可改译为“法律禁止逆向行驶”。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双语词典翻译离不开词典语篇的语境通观。缺失了这一语境通观,不但很难把握语义是否对等、得宜,而且有时译文即使非常流畅、地道,也可能是不适当、不得体的。
二、双语词典翻译的微观结构语境
普通语文词典的语言一般是常规、无标记的,属于基本文体语言。若有例外,现代词典一般都会在词条微观结构中使用语用标签(Label)加以标注,这些语用标签实际上限定了其涵盖下的词目与例证翻译的微观结构语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依据给定的语用标签,作出相应的词义与语体选择。先看词目翻译:
四个词目中的语用标签表明了该义项的使用语域。它们的对等词都比较符合各自标签的特性,如“家当”是典型的口头用语,“薄暮”带有浓浓的古体诗韵,因而是适境的。然而有些词典的处理就不够妥当,
在第一个例子中,语用标签“<主英口>”提示词目footle about为口头用语,该例证译文不但把词目翻译为汉语口语“瞎混”,而且整个句子都是不折不扣的大白话,表达自然、传神。第二个例子的 译文用词规范,结构严谨,符合特征与内涵。相反,如果不注重揭示微观结构语境,就可能造成译文用词不得体,语体风格不适切,从而不能精确地揭示或证实词目的义项意义。如:
该译文显得很随意,没有体现出俚语的格调与韵味,失却了语体表现上的得体性。后半句若改译为“你被宰了”,可能会妥帖些。
三、双语词典翻译的狭义语境
巴尔胡达罗夫(1985)把语境分为狭义语境与广义语境。狭义语境指的是句子的上下文,即在一个句子的范围内该单位周围的一些语言单位。在特定文体特别是应用文体的文本中,用词、句法、语法、谋篇布局等都体现出一定的程式化规范。“每种文体都有某些遣词造句上的常规。”如科技文体,用词专业化,多用抽象名词代替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词,多用“无时间性(meless)”的一般现在时,多用被动句、长句等。基于这些特点,对词典例证这样的单个句子,我们应该分析其狭义语境,首先识别并确定其相应的语体范畴,然后再加以翻译。如:(选自方梦之,2002)
原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示“外加条件”的科技文本程式,译文按照定型的相应语句模式来翻译,行文流畅、规范,符合科技语体结构缜密、概念准确、富于逻辑的特征。
原句虽然为口语句,但其用词(grace,with your presence)与时态正式、庄重,非常礼貌、规范,其译文语体庄重、用词正式(“请问”、“能否”、“赏光”)、行文严谨,不但在词义上得宜,而且在语域上得体,切合例证的狭义语境。
所以,双语词典翻译应重视对例证狭义语境的辨析,否则,就会在无意识中翻译出用词、行文不得体的语句,从而失却了词典的指导功能。如:
该例证不但没有类似“<口>”或微观结构语境的观照,而且用词与句法结构都显示出书面商务合同的程式特征;然而译文却没有表现为合同文献的程式,句子结构不够缜密,口语色彩较浓,不符合合同文献书面体的语体规范。似可改译为“合同一经签订,不得违约”。
四、双语词典翻译的泛文化语境
作为一种塑造社会文化产品的活动,双语词典翻译除了接受语言语境的观照外,同样承载着超语言环境的投射作用。超语言环境是一种泛文化语境(pan-cultural context),包括广泛的非语言因素,如社会知识、文化背景、历史、地理因素、宗教常识、语言国情等,它是两种语言间的一种泛时空差异,反映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意识过程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语言间转换的最大参照系。
泛文化语境可以将翻译客体“定格在某种特定的时空坐标中,并使文本具有局部语言结构所不能完成但又不能脱离局部语言结构‘细胞’所整合而成的情感内容和文体风貌”。在双语词典翻译中,我们要注意识别泛文化语境,并解析出在其观照下语言形式背后的泛文化意义。如:
典故是文化的结晶,在语言形式的背后隐藏着文化内涵。Achtlles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出生后被其母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浸过,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在这里,我们就要翻译出这一典故的超指称意义,而不能按照字面语言形式直译。再如:
have an ace up one's sleeve是一个英语成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新时代》提供的义项是“手中持有王牌;有应急的良策”,然而其例证翻译却处理成“灵丹妙药”,不仅完整地表达出这一文化内涵,而且转化成鲜明的汉语文化意象,十分地道、形象。
意义溯源于人的感性经验,感性经验使人的头脑产生表象,从而能使语言符号意象化。然而,由于社会背景、生存环境、思维方式等的影响,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性经验,从而使得同一个意义产生出不同的意象化符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需要借助泛文化语境,替换意义意象,使译语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语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或相近。
在英美文化中,人生就是一次航程,就是一场赛跑;一旦旅程结束,就预示着生命走到了尽头。而在汉文化中,人的生命是与“呼吸”联系在一起,只要活着,就仍然在呼吸。所以第一个例证的翻译成功地进行了意象转换,自然贴切。第二个例证的翻译则在“时间流逝如赛跑”与“时间流逝如射箭”间进行了准确的隐喻性意象转换。
五、结束语
双语词典翻译问题比较复杂,受到来自词典学本体理论与翻译学本体理论的共同制约。语境是翻译活动成为司能的决定性条件,也是双语词典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又一个瓶颈问题。基于本文探讨的双语词典翻译中的语境状况,我们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认识到双语词典翻译的操控理念、原则与方法。对双语词典翻译而言,这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先验价值,不但有利于构建双语词典翻译学科意义上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构建客观、理性的双语词典翻译评论体系。词典评论“必须建立在坚实、多维的立论基础上,这样才能增强评论的效度和信度”。如果缺失了语境这一超级参数的观照与控制,对双语词典翻译的任何评论都是肤浅的,缺乏理据的。只有把握好语境参数,评论主体的评判才能相对科学、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