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5月春夏之交,寒冷早已远去,燥热还未到来,天气一如既往地暧昧不清。公园里有很多人——公园里总是有很多人,他们唱戏、下棋、打太极拳,林荫下老头老太太就那么坐着,不远处退休老大爷没闲着,操持着上世纪的发剪和剃刀,一个脑袋接一个脑袋,3块一个,很利索,全板寸。天空中有鸽子飞过,鸽哨声在略显嘈杂的白天已经不那么尖锐。在之前的很多天,之后的很多天,这里的情景并没有太多不同,像生活在北京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波澜不惊。
这却是法国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奔波了近万公里抵达北京后最感到惊喜的地方。北京的日常种种像巴黎一样性感。“原来北京这么好!他们都在玩,他们都在享受生活。”
去中国,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佳玥还住巴黎时,有一天丈夫问她:“如果有一个机会去中国,长期住在中国,你同意吗?”25年前,佳玥的丈夫已是大亚湾核电站的法国电力工程师,热爱中国,熟悉中国。但佳玥不是。这是个突如其来的选择,需要她做出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
“我对西班牙文化感兴趣,对欧洲文化感兴趣,但对亚洲文化不感兴趣。我不是个专家,不想专门为此去中国。但我马上决定要去。”这并非是为人们猜想中顺理成章的理由,为了家庭和丈夫云云。佳玥是个哲学家,她希望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中国是其中之一。“我从西方媒体上看到了中国的很多变化,改变的过程很有意思。虽然我不熟悉,但我一直说要改观思想,所以我去中国是为了改变我自己的想法,不是为了赚钱和做生意。”
佳玥来到了北京,感受到了与自己预期完全不同的生活气氛。在她做出“去中国”的决定之后,对北京各执不同偏见的法国朋友们纷纷劝阻,并拿出种种坚实的理由:北京的天气不好、污染重;中国人不会生活,节奏很快;北京人冷漠……总之,那里很危险。佳玥毕竟是个自由的人,会独立思考,无论北京是天堂或是地狱,她都决定亲自去体验。
佳玥将家安在了簋街后面的一条胡同里,从此过上了北京的胡同生活。“北京的生活就像马德里的地中海气氛”,佳玥去过马德里,深有好感,但她仍需面对一个全新的开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全新的语言。目前为止,她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经历了北京的雾霾,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实现了自己的梦,学会了用一个词形容所有她喜爱及愿意褒奖的东西——“有意思”。她比北京本地人更享受这里的生活。
艺术8,关于一个梦想
沿着北京皇城根遗址往南走,不远就能在路边看到有旧日大宅范儿的朱红漆大门敞开着,里面是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建筑,艺术8坐落于此,老北京的老树、灰砖、红柱、绿窗棂,与法式的红酒、红墙、现代家具、布沙发并存,总能看到一些青年艺术家来来往往。这里是佳玥一个梦想的实现。
“艺术8是一个梦想,不单纯是一个画廊。法国有个很有名的媒体报纸,去全世界寻找有意思的艺术中心,罗马的、马德里的、日本的……在北京就是我们。别的艺术中心都是两百年历史,艺术8只成立了三五年。完全不一样。”佳玥来中国之后,想创建一个“家”,艺术之家。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包括艺术、沙龙、客人、朋友、美食,是一种生活方式。画廊是为了商业,吸引收藏家和投资人去看、去买,而不是聊天、学习、享受好时光。
中国的艺术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一种是市场的。这是佳玥在北京考察了很多地方得出的结论,她走了第三条路,把艺术与慈善融合在一起,为法国年轻艺术家提供驻地,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年轻的艺术家,发现他们,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我从来不去想五年六年以后我能不能赚钱。我的目的和标准是,这个人有意思,不追随潮流,有未来,且需要帮助。帮助这样的年轻艺术家对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中国需要艺术,中国需要好的艺术家。”
遇到皇城根下的民国老宅,用佳玥的话形容,是缘分。这里是100年前的中法大学,艺术8入驻后,一种前卫当代的灵魂与活力注入这座房子,延续蔡元培先生关于中法交流的历史使命。只是方式有所转变,当初蔡元培派驻中国人去法国学习,如今佳玥让外国人来中国学习。这所老宅因为这些而变得更有意义。
青年艺术家们来到北京,这里给予他们更大的能量与自由。这一点,令许多本地人觉得不可思议。佳玥也觉得意外,“你们都说在中国没有自由、受限制。他们来到这里,突然觉得一切皆有可能。”无论是否因为“只若初见”的美好,艺术家们都积极地生活、工作、学习,在北京城里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成熟还未对他们有所损害,目前,这也不在他们需要忧虑的范畴之内。
佳玥提到艺术8,就像提到自己一个值得夸耀的孩子,她这样描述这座承载她梦想的老宅:“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一个独特的地方让梦想终成真。从孩提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座房子,它热情开放,让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和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着宾至如归的感受。这是一座为创作创新和传承交流而存在的建筑。”
时间的价值
艺术8二楼的摄影展,是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京,那些废墟、角落、崛起的高楼、北京人的日常种种都被赋予了具有法国浪漫感的视角和诗意……这些情景在佳玥眼中,非常像她待过的一个城市——马德里。马德里是一个传统的政治中心,不像巴塞罗那那么现代和漂亮。但马德里有很多小角落有意思,有文化,不明显,需要刻意去寻找和发现。就如同现在的北京,它的魅力隐藏在幕后,那些“有意思”的边边角角,那些正在被悠闲消磨的时光。
佳玥用一种北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被胡同里的北京文化浸染,胡同之外的世界飞速变化,老屋拆解,高楼崛起,北京的变化就是建筑的变化,新的央视大楼让佳玥觉得非常超现实。她去找一个餐厅,没找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中国人适应了总有这种突变的情况发生,或者说,不得不适应这种速度。这对佳玥来说并不容易,“我创建的第一个艺术交流中心在国贸那边。合同租期5年,两年后知道会拆。问物业,说下个月。我很不高兴。我喜欢这个地方。在北京,事情总是发生得很突然,改变得很突然。在巴黎很难有这样的突发事件,巴黎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是不一样的问题。这里速度太快。”
面对在中国飞速占据人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电子科技,每周往返巴黎、北京的佳玥也有着自己的感受。纵使科技让生活方便了许多,但每当她在聚餐上看到一桌子人都在看手机的时候,她多多少少都有些愤懑:“大家明明坐在一起,却都在手机上和别处的人交流。”她认为这种渗透生活每一刻的不专注会让人逐渐丧失内心的敏感性,而艺术在这样的时候便更加弥足珍贵:“艺术会唤醒你内心的感官,同时让你沉浸在此地此刻。”
在艺术8之前,早在1994年,佳玥创建了欣德新思,一个专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培训和咨询的专业机构。用艺术和文化作为手段,提高他们的视觉、听觉和整体的感觉能力,使其更具创造性,在行动中更具有效性。2009年,佳玥决定将这套体系引入北京。在急功近利、一切都希望快速的时代,这是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佳玥不认为这跟中国的文化有冲突,“中国有一种农村文化,种下一个种子,在很长的时间里浇水、养护,最终才会有一个收获。现在中国已经有人意识到,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你们的文化。就像做茶叶、品茶、品香,这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我想做的事,就是让人们重新意识到时间的价值。”
所以佳玥在胡同里与孩子们吃羊肉串儿、喝啤酒,去公园,像一个真正的老北京人那样生活。“我每天看到的北京人都比较轻松,速度很慢,他们在公园里打太极拳,与大自然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与巴黎实在相隔很远,只是那种时光的缓慢流逝,无论在这里还是几千公里之外,都是一样的富有诗意。
“将这个城市原本蕴含的想象力和诗意归还给它,这是艺术家能够赠送给北京最美的礼物。”佳玥曾经在艺术8一个展览的前言里这么说。当她坐在北京胡同的自家院子里仰望天空时——这是她最喜欢的北京的瞬间——也许脑子里盘桓着的,就是这句话。
这却是法国人佳玥(Christine Cayol)奔波了近万公里抵达北京后最感到惊喜的地方。北京的日常种种像巴黎一样性感。“原来北京这么好!他们都在玩,他们都在享受生活。”
去中国,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佳玥还住巴黎时,有一天丈夫问她:“如果有一个机会去中国,长期住在中国,你同意吗?”25年前,佳玥的丈夫已是大亚湾核电站的法国电力工程师,热爱中国,熟悉中国。但佳玥不是。这是个突如其来的选择,需要她做出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定。
“我对西班牙文化感兴趣,对欧洲文化感兴趣,但对亚洲文化不感兴趣。我不是个专家,不想专门为此去中国。但我马上决定要去。”这并非是为人们猜想中顺理成章的理由,为了家庭和丈夫云云。佳玥是个哲学家,她希望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中国是其中之一。“我从西方媒体上看到了中国的很多变化,改变的过程很有意思。虽然我不熟悉,但我一直说要改观思想,所以我去中国是为了改变我自己的想法,不是为了赚钱和做生意。”
佳玥来到了北京,感受到了与自己预期完全不同的生活气氛。在她做出“去中国”的决定之后,对北京各执不同偏见的法国朋友们纷纷劝阻,并拿出种种坚实的理由:北京的天气不好、污染重;中国人不会生活,节奏很快;北京人冷漠……总之,那里很危险。佳玥毕竟是个自由的人,会独立思考,无论北京是天堂或是地狱,她都决定亲自去体验。
佳玥将家安在了簋街后面的一条胡同里,从此过上了北京的胡同生活。“北京的生活就像马德里的地中海气氛”,佳玥去过马德里,深有好感,但她仍需面对一个全新的开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全新的语言。目前为止,她在北京生活了十二年,经历了北京的雾霾,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实现了自己的梦,学会了用一个词形容所有她喜爱及愿意褒奖的东西——“有意思”。她比北京本地人更享受这里的生活。
艺术8,关于一个梦想
沿着北京皇城根遗址往南走,不远就能在路边看到有旧日大宅范儿的朱红漆大门敞开着,里面是雕梁画栋的四合院建筑,艺术8坐落于此,老北京的老树、灰砖、红柱、绿窗棂,与法式的红酒、红墙、现代家具、布沙发并存,总能看到一些青年艺术家来来往往。这里是佳玥一个梦想的实现。
“艺术8是一个梦想,不单纯是一个画廊。法国有个很有名的媒体报纸,去全世界寻找有意思的艺术中心,罗马的、马德里的、日本的……在北京就是我们。别的艺术中心都是两百年历史,艺术8只成立了三五年。完全不一样。”佳玥来中国之后,想创建一个“家”,艺术之家。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包括艺术、沙龙、客人、朋友、美食,是一种生活方式。画廊是为了商业,吸引收藏家和投资人去看、去买,而不是聊天、学习、享受好时光。
中国的艺术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一种是市场的。这是佳玥在北京考察了很多地方得出的结论,她走了第三条路,把艺术与慈善融合在一起,为法国年轻艺术家提供驻地,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支持年轻的艺术家,发现他们,支持他们,引导他们。我从来不去想五年六年以后我能不能赚钱。我的目的和标准是,这个人有意思,不追随潮流,有未来,且需要帮助。帮助这样的年轻艺术家对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中国需要艺术,中国需要好的艺术家。”
遇到皇城根下的民国老宅,用佳玥的话形容,是缘分。这里是100年前的中法大学,艺术8入驻后,一种前卫当代的灵魂与活力注入这座房子,延续蔡元培先生关于中法交流的历史使命。只是方式有所转变,当初蔡元培派驻中国人去法国学习,如今佳玥让外国人来中国学习。这所老宅因为这些而变得更有意义。
青年艺术家们来到北京,这里给予他们更大的能量与自由。这一点,令许多本地人觉得不可思议。佳玥也觉得意外,“你们都说在中国没有自由、受限制。他们来到这里,突然觉得一切皆有可能。”无论是否因为“只若初见”的美好,艺术家们都积极地生活、工作、学习,在北京城里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成熟还未对他们有所损害,目前,这也不在他们需要忧虑的范畴之内。
佳玥提到艺术8,就像提到自己一个值得夸耀的孩子,她这样描述这座承载她梦想的老宅:“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一个独特的地方让梦想终成真。从孩提时起,我就梦想有一座房子,它热情开放,让身处其中的艺术家和形形色色的人们有着宾至如归的感受。这是一座为创作创新和传承交流而存在的建筑。”
时间的价值
艺术8二楼的摄影展,是一位法国摄影师眼中的北京,那些废墟、角落、崛起的高楼、北京人的日常种种都被赋予了具有法国浪漫感的视角和诗意……这些情景在佳玥眼中,非常像她待过的一个城市——马德里。马德里是一个传统的政治中心,不像巴塞罗那那么现代和漂亮。但马德里有很多小角落有意思,有文化,不明显,需要刻意去寻找和发现。就如同现在的北京,它的魅力隐藏在幕后,那些“有意思”的边边角角,那些正在被悠闲消磨的时光。
佳玥用一种北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被胡同里的北京文化浸染,胡同之外的世界飞速变化,老屋拆解,高楼崛起,北京的变化就是建筑的变化,新的央视大楼让佳玥觉得非常超现实。她去找一个餐厅,没找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中国人适应了总有这种突变的情况发生,或者说,不得不适应这种速度。这对佳玥来说并不容易,“我创建的第一个艺术交流中心在国贸那边。合同租期5年,两年后知道会拆。问物业,说下个月。我很不高兴。我喜欢这个地方。在北京,事情总是发生得很突然,改变得很突然。在巴黎很难有这样的突发事件,巴黎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是不一样的问题。这里速度太快。”
面对在中国飞速占据人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的电子科技,每周往返巴黎、北京的佳玥也有着自己的感受。纵使科技让生活方便了许多,但每当她在聚餐上看到一桌子人都在看手机的时候,她多多少少都有些愤懑:“大家明明坐在一起,却都在手机上和别处的人交流。”她认为这种渗透生活每一刻的不专注会让人逐渐丧失内心的敏感性,而艺术在这样的时候便更加弥足珍贵:“艺术会唤醒你内心的感官,同时让你沉浸在此地此刻。”
在艺术8之前,早在1994年,佳玥创建了欣德新思,一个专为企业领导人提供培训和咨询的专业机构。用艺术和文化作为手段,提高他们的视觉、听觉和整体的感觉能力,使其更具创造性,在行动中更具有效性。2009年,佳玥决定将这套体系引入北京。在急功近利、一切都希望快速的时代,这是个带有挑战性的任务。但佳玥不认为这跟中国的文化有冲突,“中国有一种农村文化,种下一个种子,在很长的时间里浇水、养护,最终才会有一个收获。现在中国已经有人意识到,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你们的文化。就像做茶叶、品茶、品香,这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我想做的事,就是让人们重新意识到时间的价值。”
所以佳玥在胡同里与孩子们吃羊肉串儿、喝啤酒,去公园,像一个真正的老北京人那样生活。“我每天看到的北京人都比较轻松,速度很慢,他们在公园里打太极拳,与大自然交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北京与巴黎实在相隔很远,只是那种时光的缓慢流逝,无论在这里还是几千公里之外,都是一样的富有诗意。
“将这个城市原本蕴含的想象力和诗意归还给它,这是艺术家能够赠送给北京最美的礼物。”佳玥曾经在艺术8一个展览的前言里这么说。当她坐在北京胡同的自家院子里仰望天空时——这是她最喜欢的北京的瞬间——也许脑子里盘桓着的,就是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