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总是长满故事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春节,一个网友来青岛相见,他是白族人,住在云南的深山里,以采茶为生。相谈甚欢,尤其聊到人与动物的事,更是让人拍案惊奇。
  他们的部落在一座大山里,男子必须掌握狩猎和捅蜂窝的本领,听起来野蛮,但事实上却充满人性的智慧。狩猎是集体活动,无论是人还是狗,分工明确,狩得猎物的分配也等级分明。一个狩猎团队,有两位神枪手负责开枪,其他的人和狗配合共同狩猎。而刚入伙缺乏经验的新人,在分配时所得的肉往往比猎狗还少。头客猎人负责一枪将猎物击倒,二把手负责补枪。由于他们对自然敬畏崇拜,假如射击两枪都无法制服的猎物,即认定此物有神护佑,便即刻放弃围捕。
  说起山林生活,最不能缺少的伙伴便是勤劳的蜜蜂。它们不仅提供甜蜜和芬芳,为农作物免费传粉;而且被蜜蜂蜇,对住在山里的人也有很好的治病功效,有山民言:“蜂蜇胜打针,筋络尽通,风湿全褪。”
  春天漫山花开时,我喜欢听蜜蜂们说话。当它们短促地抖动翅膀时,表明正在辛勤采蜜;当翅膀振动声加倍时,仿佛可以看到它们正背着一袋子花蜜回家播种可爱又努力的样子。这些小家伙还会养育出更多蜂王,聪明的山里人,会借着新蜂王另立门户之时,为它们准备新家。
  通常,白族人会选择直径六七十厘米的大树,截取一段,从一端开始将其掏空,然后用干燥的牛粪将口封住,这截树桩内便形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之后在树皮上开一个小洞,其大小方便蜜蜂进出即可。把木桩放在避风又温暖的地方,就是蜜蜂之家最好的选择。
  蜜蜂会采集超量蜂蜜作为食物,储藏在蜂巢里,假如蜂巢体积不足以储存蜂蜜时,它们便会飞走,寻找新家,所以说,按期从树桩中割取蜂巢,也算对蜜蜂的一种帮助。当人们需要蜂蜜时,就会把木桩上有牛粪的一端掏开,然后用点燃牛粪的滚滚浓烟将蜜蜂熏走。麻利地割取蜂巢,放在容器口处,置于太阳下。阳光将蜂蜜融化,顺势慢慢地流入容器里,只剩下蜂巢的空壳。蜂巢成分主要是蜂蜡,山里人将它抹在炒茶用的铁锅底,一来防止炒茶时煳锅,二来给茶叶增添迷人的香气。
  当然,山里人总会留一些蜂蜜和巢穴给小蜜蜂,有这些粮食储备,小蜜蜂们会很快建造出新的家园。小蜜蜂有一种天敌——大黄蜂,大黄蜂的蜂蛹是极好的蛋白质来源。狩猎部落一般不从事养殖,为了得到蜂蛹,山民个个练就了寻找蜂巢的本领。
  朋友很笃定地说:“当蜜蜂翅膀慌乱地振动,八成是遇上了大黄蜂的攻击。这时山民会摘下一根鸡毛绑在大黄蜂身上(高难度技术活,请勿按照想象模仿),之后带着鸡毛的大黄蜂便会回巢,顺着鸡毛的方向看去,便可直观地看到大黄蜂老巢,蜂蛹便成了囊中物。”
  这些世世代代传习下来的技能,以及保护自然持续发展、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说信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也是人类高度文明的所在。
  我在青岛的山中没有猎枪,自然环境也没有白族部落那样的原生态。但是地总是要种的,地里有菜,便有各种吃菜的小动物。我的菜不打农药,看天吃饭,小动物自然喜欢。总有些蔬菜被蚜虫密密麻麻地包围,如果仔细看,蚜虫大军里还混杂着许多蚂蚁!一开始我特别奇怪,为什么这两种动物在一起还挺和谐的,后来才知道,这叫作“蚂蚁放牧”。蚜虫又称“蜜虫”,体内会释放一种透明的甜甜的液体,而蚂蚁特别喜爱这种汁液,每当蚜虫密集,就会招来许多蚂蚁。蚂蚁一面帮蚜虫抵御大型昆虫的伤害,一面像挤牛奶般,等着蚜虫的汁液。蚜虫是蚂蚁的后妈、同伙,还是它们的天敌呢?我暂时还没有发现。
  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现代人普遍的做法是杀死蚜虫和蚂蚁。更何况,蚂蚁成灾会破坏庄稼房子,还会令人生病。但换个角度去想,蚂蚁是我们所处的生物链中较重要的一环,我们丢弃的食物垃圾、碎渣、死去的昆虫尸体等,如果没有蚂蚁等昆虫的进一步消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很快就会变得腐臭不堪。又如蚊子,据说蚊子可是养育了整个亚马孙流域呢。
  没有一种生物活在地球上是没有用处的,它们中的任何一种的大量消亡,必然带来其他看不见的危害,直到有一天危及人类自己。正如雪斐所言:“不管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它们只是想活。”
  不记得是谁说过:“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二人为从,三人成众。大自然很神奇,很多生物之间亦是彼此依赖的,如果失去了对方自己也就很难生存,也就是所谓的‘唇亡齿寒’的道理。现在的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肆意捕杀野生动物等,好像不懂得兔死狐悲这么简单的道理。”
  不管是这座山还是那座山,这座城还是那座城,都有不同大小的动物庄园存在,都有自然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应有更长足的进步。冠华说:“现在的我们可以判断自然界中的许多能量循环现象,我们有必要甄别和熟悉我们生存的必需品,并且在既定环境中转换所扮演的阴阳角色,建筑一个新的生态关系平衡点,有效地在同类中进行一个划分,这个划分意味着相扶与相承。这时我们才真正拥有自由,将要面对的,是共同应对更加宏观或者更加微观的,与我们这个集体同样悠久古老的物质,抑或是进行新的划分,面向新的位置。”
其他文献
南部生活,Life In South。热情、愿望、汗水播撒在不名之地,游离于人潮洪流,辟蹊南方,坐灵魂之北,向微光以南。大话生活,搞真东西。  对灵魂诚实一次,所以我们走到一起。  以下节选南部生活一些成员的日记:  2015年10月16日节选懒儿微信:  “聚在一起就是节日。”冠华有感于南部生活第一顿丰盛的午餐。冠华曾对我保证说,南部生活开启之日就是我的假期到来之时,所以当我发现他笔记本上去南部
期刊
元旦早上8点,“去过法海寺吗?”法国人问我。  “没去过。什么鬼地方?”  “你怎么能连法海寺都不知道!你们中国的文化你居然一无所知。”他的话里带着那种责怪的语气,让我很不爽。“我带你去吧,那里有非常了不起的壁画。”  这是十几年前,我和前老公的某一个元旦早晨的对话。后来他就带我去法海寺了。这个地方在石景山区,虽然是个重要文物保护点,但是我们去的那天空无一人,据看门的大爷说,平常也很少有人来。  
期刊
五道营胡同里的藏红花餐厅  现在的五道营胡同,氛围很像当年的南锣鼓巷,清新、温暖、安静,这里的每家店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低调持久的魅力。顺着五道营胡同西口往里走不远,有一个被绿茵遮住的红色小门,这里藏着一家叫藏红花的西班牙风格餐厅,耀扬和李羊这对小夫妻正是这家餐厅的主人。  夫妻俩把餐厅布置得如家一般,露天的小院、玻璃落地窗、红色的砖墙,还有变成厨房的原来是聚会房的地下室。因为难得的安静感和院子的私
期刊
ThreeAnimals是设计师殷明于2011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男装品牌。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殷明于2002年前往法国巴黎Studio Bercot设计专业学习,之后在Martin Sitbon实习,2005年成为法国男装成衣品牌Legend&Soul的首席设计师。现在我们看到的ThreeAnimals系列,同时拥有东方的冷静睿智和属于西方的某种特定的怀旧感,柔软、耐心,又注重细节。  iLOO
期刊
前一阵我跟老板抱怨说北京有种大型牢房感,她看了我一眼给了我一句越想越中肯的,她常常说给自己孩子听的话:笨蛋才会觉得无聊。转念一想,在喘不过气的时候会用大晴天给我们提升士气的神秘的帝都拥有两个侧面——红红绿绿浓稠的传统和闪闪发光高高拔起的现代性,这样北京就拥有了一张有趣的正脸,where everything goes,北京一定是个“他”。  1 央视戒指  新西兰Inspired Jewelry
期刊
LINE ARTISANAL匠线,英文直译是“艺术线条”。“大意是以传统皮革制作工艺,用缝线去诠释我们心中的艺术幻想,简约是匠线的宗旨。”William如是说。  William,匠线的主理人兼设计师,喜欢纯色的衣着打扮,爱好旅游,好交友,热衷于简洁的设计,视Jony lve、原研哉为偶像。大学学的箱包设计专业,虽然母校并非专业设计学院,而是一个农业大学,好在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像黄牛一样细心
期刊
好的设计是有灵魂、耐人寻味的。今年第一次在上海时装周的DFO Showroom展出的首饰品牌A L’EPOQUE就是如此,它是定居在欧洲的上海姑娘谢晶的作品。我一直对工业设计情有独钟,冰冷的工业化元素带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感,它让人联想到当代工业化过度发展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男权主义。可惜大多工业化的设计都会留下过于冰冷、或过于粗糙的印象。谢晶的设计却将这两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很巧妙轻松地解决了
期刊
你不是在为任何人拍照片,而是为了你自己。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你的照片都与他们毫不相干。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你看到照片后出现在脸上的笑容。
期刊
米兰的“巷战”,不是世博会期间米兰街头的“反世博”暴动,而是设计周期间,各个设计团体在米兰大街小巷,为争夺眼球,引发的更为激烈的视觉“战争”。  几年前第一次去米兰看设计周时,为查找展览信息,曾在网上用各种语言的关键词搜索“米兰设计周”“milan design week”,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明白,因为米兰设计周不像London Design Week、Paris Design Week或是上
期刊
胡晏荧,人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去英国学习纪实摄影,现在做陶瓷球形关节人偶,一半时间在景德镇,一半时间在北京。北京的工作室也是家,做好的人偶也在这里上色。  自称“宅神”,每日除了做人偶外,就是写毛笔字,最近也在学习一项新技能——银饰。  YIIZ:学中文、学摄影、银行工作、编辑,跳跃都挺大的,为什么?  胡晏荧:的确在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换工作,行业跨度也很大。可能跟本专业是中文有关系吧,什么都能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