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生活的当下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zk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罗兰·巴尔特的书,书名叫作《如何共同生活》。很久前看过他的《明室》,虽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却非常喜欢他描述的方式。这本看上去通俗的标题,依然让人好奇他会以怎样的方式阐述。
  果然,从开篇,他便用长达几十页的篇幅讨论如何定义“共同生活”的概念。我们所认为的共同生活,可能只限于家庭生活,或是夫妻生活这样狭义的概念。但他所提出的概念,是针对时间或空间而言,我们可以对“共同”做出重新的限定,因而也就破除了家庭的局限性。比如共同生活在某一个区域内的所有人,可以定义为是拥有一段共同生活的人们。又或者,我们生活在相同的年代,也可以定义为有过共同的生活。
  而我想,对于现在而言,如果我们拥有共同的意志、共同的生活方式,大概也可以算作是拥有共同生活的。
  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概念有着浓厚的兴趣,来自最近我的搭档范范,对工坊形式在市场中的火热而对我提出了疑问。一开始我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想到罗兰·巴尔特的概念,大致有了一个梳理。其实相对于时代而言,不论我们所做的事如何流行,依然是比较小众的一种存在方式。而当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里,你很难说是对方在学习你,还是你在学习对方。
  这好比是一对相处时间非常长久的夫妻,外人通过浅显的观察无法判定他们所争论的事情的对错,因为长久的共同生活,使他们的想法趋于一致,而争论只在于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面,与自我展开辩论。任何一种判定对方错误的理由,都有可能把其另一面也扼杀了。
  如果说如今非常被重视的关于抄袭与模仿的问题,我其实从来都处于一种非常中立的态度。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创造及革新都源于一种人类的集体文明与智慧。纵然每个时代都有着极富创造力的天才,但如果天才将自己的才华都紧紧包裹起来,并宣称那都是自己的,却是一件有失天才水准的事。
  要知道,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19世纪才正式进入使用的一种法律体系,在美国正式将知识产权进行立法之前,它也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过抄袭,在其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之后,再进行知识产权的立法无疑很大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资源,其中的政治目的不言而喻。当然,我并没有鼓励那些直接照抄然后换取商业利益的事,那已经不算是抄袭了,应该说是盗窃比较准确。
  比如说,我们的筷子是历史中某个时代所产生的商品,我们不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筷子,但每个制作筷子的品牌却拥有着各自的品牌特征和气质。而我特别欣赏我们工作坊的那些老师,他们毫不畏惧于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不保留地教授大家如何做出同样的作品。即使是这样,也并没有哪个学生做的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在我看来,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可以靠某一项创新依赖版权吃一辈子饭的时代了,我们用越来越快的速度更新着自己的认知以及审美,而只要拥有核心审美、有独立想法并能够执行、能够不断前进的人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回到“共同生活”的话题上,即便是共存于一个时代的对手,在现代人看来,也会被归为某一个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共同生活的人,又或者共同冠以“德国的哲学家”这样共同的头衔。于是,我们这个时代里所设计、生产、出现的那些好玩的东西,大概在以后,也只是会被记录成这个时代的产物,很少有人能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一个时代。因而,不如好好享受这样的共同生活方式就好。
其他文献
元旦早上8点,“去过法海寺吗?”法国人问我。  “没去过。什么鬼地方?”  “你怎么能连法海寺都不知道!你们中国的文化你居然一无所知。”他的话里带着那种责怪的语气,让我很不爽。“我带你去吧,那里有非常了不起的壁画。”  这是十几年前,我和前老公的某一个元旦早晨的对话。后来他就带我去法海寺了。这个地方在石景山区,虽然是个重要文物保护点,但是我们去的那天空无一人,据看门的大爷说,平常也很少有人来。  
期刊
五道营胡同里的藏红花餐厅  现在的五道营胡同,氛围很像当年的南锣鼓巷,清新、温暖、安静,这里的每家店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低调持久的魅力。顺着五道营胡同西口往里走不远,有一个被绿茵遮住的红色小门,这里藏着一家叫藏红花的西班牙风格餐厅,耀扬和李羊这对小夫妻正是这家餐厅的主人。  夫妻俩把餐厅布置得如家一般,露天的小院、玻璃落地窗、红色的砖墙,还有变成厨房的原来是聚会房的地下室。因为难得的安静感和院子的私
期刊
ThreeAnimals是设计师殷明于2011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男装品牌。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殷明于2002年前往法国巴黎Studio Bercot设计专业学习,之后在Martin Sitbon实习,2005年成为法国男装成衣品牌Legend&Soul的首席设计师。现在我们看到的ThreeAnimals系列,同时拥有东方的冷静睿智和属于西方的某种特定的怀旧感,柔软、耐心,又注重细节。  iLOO
期刊
前一阵我跟老板抱怨说北京有种大型牢房感,她看了我一眼给了我一句越想越中肯的,她常常说给自己孩子听的话:笨蛋才会觉得无聊。转念一想,在喘不过气的时候会用大晴天给我们提升士气的神秘的帝都拥有两个侧面——红红绿绿浓稠的传统和闪闪发光高高拔起的现代性,这样北京就拥有了一张有趣的正脸,where everything goes,北京一定是个“他”。  1 央视戒指  新西兰Inspired Jewelry
期刊
LINE ARTISANAL匠线,英文直译是“艺术线条”。“大意是以传统皮革制作工艺,用缝线去诠释我们心中的艺术幻想,简约是匠线的宗旨。”William如是说。  William,匠线的主理人兼设计师,喜欢纯色的衣着打扮,爱好旅游,好交友,热衷于简洁的设计,视Jony lve、原研哉为偶像。大学学的箱包设计专业,虽然母校并非专业设计学院,而是一个农业大学,好在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像黄牛一样细心
期刊
好的设计是有灵魂、耐人寻味的。今年第一次在上海时装周的DFO Showroom展出的首饰品牌A L’EPOQUE就是如此,它是定居在欧洲的上海姑娘谢晶的作品。我一直对工业设计情有独钟,冰冷的工业化元素带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神秘感,它让人联想到当代工业化过度发展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男权主义。可惜大多工业化的设计都会留下过于冰冷、或过于粗糙的印象。谢晶的设计却将这两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很巧妙轻松地解决了
期刊
你不是在为任何人拍照片,而是为了你自己。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你的照片都与他们毫不相干。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当你看到照片后出现在脸上的笑容。
期刊
米兰的“巷战”,不是世博会期间米兰街头的“反世博”暴动,而是设计周期间,各个设计团体在米兰大街小巷,为争夺眼球,引发的更为激烈的视觉“战争”。  几年前第一次去米兰看设计周时,为查找展览信息,曾在网上用各种语言的关键词搜索“米兰设计周”“milan design week”,却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明白,因为米兰设计周不像London Design Week、Paris Design Week或是上
期刊
胡晏荧,人大中文系毕业,之后去英国学习纪实摄影,现在做陶瓷球形关节人偶,一半时间在景德镇,一半时间在北京。北京的工作室也是家,做好的人偶也在这里上色。  自称“宅神”,每日除了做人偶外,就是写毛笔字,最近也在学习一项新技能——银饰。  YIIZ:学中文、学摄影、银行工作、编辑,跳跃都挺大的,为什么?  胡晏荧:的确在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换工作,行业跨度也很大。可能跟本专业是中文有关系吧,什么都能做
期刊
今年春节,一个网友来青岛相见,他是白族人,住在云南的深山里,以采茶为生。相谈甚欢,尤其聊到人与动物的事,更是让人拍案惊奇。  他们的部落在一座大山里,男子必须掌握狩猎和捅蜂窝的本领,听起来野蛮,但事实上却充满人性的智慧。狩猎是集体活动,无论是人还是狗,分工明确,狩得猎物的分配也等级分明。一个狩猎团队,有两位神枪手负责开枪,其他的人和狗配合共同狩猎。而刚入伙缺乏经验的新人,在分配时所得的肉往往比猎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