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对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收入差距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收入差距;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05-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储蓄率,以及科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经济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结果是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扩大。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在对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收入差距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中国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差距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回答“贫富差距拉大”相关问题时表示,中国居民平均工资水平在不断增加,但确实也存在不同经济群体的收入差距在拉大的客观事实。
(一)地区差距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区域收入分配非常重要,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而且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非均衡化发展战略以及由于市场化带来的“马太效应”,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地理区域呈现出了典型的东部地区发达、中部地区居中和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局面,与之相应,中国居民收入总体构成上也与此类似,出现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经济基础好、生产要素收益率高的地区更容易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流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落后地区则相反,生产要素流入少,经济就难以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进一步拉大。
(二)城乡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深刻描述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二元经济现象,其核心论点为: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现代工业部门,另一个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和传统农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相比,农村和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边际收益较低,导致两个部门的生产率差别和收入差别,现代部门的收入明显高于传统部门。
机会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根源,而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这种经济结构上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城乡教育、就业等的机会严重不平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使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城市由于户口、子女入学等原因,使其不能够吸纳足够的劳动者,相反,农村则会出现劳动要素的过量供应,这样的结果使城市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远大于农村,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劳动要素的收入差距。
(三)行业差距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中国行业收入分配曾经出现过收敛的态势;而后行业差距开始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 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 倍之间。
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传统行业收入增速较慢、新兴行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份额已经由改革初期的1/3 下降到1/10,农业在完成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外,很难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增加值份额提升较快,就业份额却增长缓慢,归因于其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特点。第三产业的崛起,已经使一些服务类行业的收入水平迅速提升,其中科研和技术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甚至跻身各行业工资收入前列。
二、收入差距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影响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因此,判断收入差距是否适度主要看它能否激励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一)收入差距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从社会公平来看,过大的收入差距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损害,背离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容易动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引发人们的负面心理,尤其是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国收入公平的认知,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政府的适当引导和规制势在必行。尤其是看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途径致富或富人为富不仁时,就易产生“仇富”、“仇官”心态,从而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甚至导致一些人违法犯罪。它很可能促使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和社会秩序恶化,使社会稳定失衡,社会动荡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现实中的“仇富现象”已初见端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因此,从效率角度考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开对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但从公平角度考察,情形就不容乐观了。这表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虽尚未达到社会系统承受能力的上限,但已明显偏大。为了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当前和今后应更加注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公平,在初次分配中强调社会公平,不仅仅能表现出结果的公平,而且能体现出竞争机会的公平,分配的过程以及尺度和规则的公平。
(二)收入差距对社会效率的影响
适度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合理拉开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能调动居民劳动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收入差距的适度存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购买力及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推动了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的生产投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但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对社会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从全国部分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至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不能再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影响经济结构优化。收入过于集中在高收入阶层,会引起资源流向以满足他们需求为主的超前消费的生产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带来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进而造成经济畸形发展,使经济的长期发展缺乏合理的结构。第二,收入高的富人可以运用其财富换取更多的机会甚至权力,以加强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并使之成为进一步扩大财富的源泉,由此造成竞争机会更不平等,从而使人们收入的多寡与努力及能力无关,挫伤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效率。第三,收入低的穷人由于生存环境较差,抵御风险和困境的能力较弱,一旦遭遇病痛和意外,就更难以承受收入的压力,更易产生沮丧失落等不良情绪,从而难以产生提高效率的自觉性,造成效率下降。
因此,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效率降低,影响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讲求效率,有持续效率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是根据人们对社会作出的真实贡献来获取相应报酬,而不允许依据权势、门弟、身份、不法手段等获取收入,否则就会造成公平的失衡。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为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求得社会和谐,需要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进行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国目前的分配结构呈现“金字塔”结构,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心应该转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也应该允许部分地区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继续放在城镇上,在这些地区,一定程度上扩大城乡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能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中国的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现存的某些制度以及各种市场竞争规则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公平竞争规则不可能得到全面贯彻,从而人为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要素市场的严重扭曲。
据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1)鉴于工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及缩小总收入差距的作用,应该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以加大工资性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建立健全税收体制,尤其是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经营性和财产性的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力度,控制高收入阶层收入的非正常的过快增长。(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要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性收入,一方面提高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转移性收入对低收入阶层的覆盖面。(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少国,贺福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43-56.
[2]周云波.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8):81-83.
[3]李忠伟,彭振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的分析框架[J].特区经济,2009,(8):255-257.
[4]陈月婷.和谐社会视阈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09,(9):123-124.
[5]袁春晖.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和分配制度的完善[J].企业经济,2009,(10):190-192.[责任编辑 吴高君]
关键词:收入差距;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005-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储蓄率,以及科学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为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的经济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结果是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扩大。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在对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收入差距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中国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差距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基本事实,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回答“贫富差距拉大”相关问题时表示,中国居民平均工资水平在不断增加,但确实也存在不同经济群体的收入差距在拉大的客观事实。
(一)地区差距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实证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区域收入分配非常重要,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而且由于资源分布不均衡、非均衡化发展战略以及由于市场化带来的“马太效应”,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地理区域呈现出了典型的东部地区发达、中部地区居中和西部地区较为落后的局面,与之相应,中国居民收入总体构成上也与此类似,出现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经济基础好、生产要素收益率高的地区更容易成为生产要素的流入区,而生产要素的流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落后地区则相反,生产要素流入少,经济就难以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会随之进一步拉大。
(二)城乡差距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深刻描述了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严重的二元经济现象,其核心论点为: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现代工业部门,另一个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和传统农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相比,农村和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其边际收益较低,导致两个部门的生产率差别和收入差别,现代部门的收入明显高于传统部门。
机会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根源,而城乡二元经济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这种经济结构上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城乡教育、就业等的机会严重不平等,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使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城市由于户口、子女入学等原因,使其不能够吸纳足够的劳动者,相反,农村则会出现劳动要素的过量供应,这样的结果使城市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远大于农村,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劳动要素的收入差距。
(三)行业差距
20世纪90 年代中期,中国行业收入分配曾经出现过收敛的态势;而后行业差距开始扩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 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 倍之间。
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传统行业收入增速较慢、新兴行业收入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份额已经由改革初期的1/3 下降到1/10,农业在完成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以外,很难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收入水平。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增加值份额提升较快,就业份额却增长缓慢,归因于其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特点。第三产业的崛起,已经使一些服务类行业的收入水平迅速提升,其中科研和技术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甚至跻身各行业工资收入前列。
二、收入差距对社会公平和效率的影响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深刻剖析了平均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危害,指出平均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严重障碍”,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因此,判断收入差距是否适度主要看它能否激励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一)收入差距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从社会公平来看,过大的收入差距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损害,背离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容易动摇人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引发人们的负面心理,尤其是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国收入公平的认知,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政府的适当引导和规制势在必行。尤其是看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途径致富或富人为富不仁时,就易产生“仇富”、“仇官”心态,从而引发一些群体事件甚至导致一些人违法犯罪。它很可能促使社会阶层矛盾激化和社会秩序恶化,使社会稳定失衡,社会动荡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现实中的“仇富现象”已初见端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因此,从效率角度考察,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开对效率具有较为明显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仍有上升的空间;但从公平角度考察,情形就不容乐观了。这表明,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虽尚未达到社会系统承受能力的上限,但已明显偏大。为了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支持,当前和今后应更加注重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公平,在初次分配中强调社会公平,不仅仅能表现出结果的公平,而且能体现出竞争机会的公平,分配的过程以及尺度和规则的公平。
(二)收入差距对社会效率的影响
适度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合理拉开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能调动居民劳动积极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收入差距的适度存在所形成的多层次的购买力及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结构,推动了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的生产投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但过大的收入差距会对社会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从全国部分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至少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已不能再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影响经济结构优化。收入过于集中在高收入阶层,会引起资源流向以满足他们需求为主的超前消费的生产部门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带来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进而造成经济畸形发展,使经济的长期发展缺乏合理的结构。第二,收入高的富人可以运用其财富换取更多的机会甚至权力,以加强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并使之成为进一步扩大财富的源泉,由此造成竞争机会更不平等,从而使人们收入的多寡与努力及能力无关,挫伤了人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降低了效率。第三,收入低的穷人由于生存环境较差,抵御风险和困境的能力较弱,一旦遭遇病痛和意外,就更难以承受收入的压力,更易产生沮丧失落等不良情绪,从而难以产生提高效率的自觉性,造成效率下降。
因此,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效率降低,影响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讲求效率,有持续效率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是根据人们对社会作出的真实贡献来获取相应报酬,而不允许依据权势、门弟、身份、不法手段等获取收入,否则就会造成公平的失衡。
三、结论和对策建议
为了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最优平衡点,求得社会和谐,需要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进行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中国目前的分配结构呈现“金字塔”结构,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现阶段,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心应该转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也应该允许部分地区将经济发展的重心继续放在城镇上,在这些地区,一定程度上扩大城乡间收入分配的差距能够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由于中国的市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现存的某些制度以及各种市场竞争规则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公平竞争规则不可能得到全面贯彻,从而人为限制了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要素市场的严重扭曲。
据此,我们提出如下一些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1)鉴于工薪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主体地位及缩小总收入差距的作用,应该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以加大工资性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2)建立健全税收体制,尤其是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经营性和财产性的收入所得税的征收力度,控制高收入阶层收入的非正常的过快增长。(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要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性收入,一方面提高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转移性收入对低收入阶层的覆盖面。(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和农民倾斜,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少国,贺福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5):43-56.
[2]周云波.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8):81-83.
[3]李忠伟,彭振芳.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因素分析——基于机会不平等理论的分析框架[J].特区经济,2009,(8):255-257.
[4]陈月婷.和谐社会视阈下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析[J].特区经济,2009,(9):123-124.
[5]袁春晖.公平与效率关系分析和分配制度的完善[J].企业经济,2009,(10):190-192.[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