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5例

来源 :医食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mesee_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针灸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2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50-01
  椎动脉型颈椎病包含颈肩痛、眩晕及头痹等,肝肾亏虚及气血不畅因素致使患者经脉失养,进而风寒外邪侵入及经脉痹阻导致患者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1]。基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特点,笔者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分析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6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为83例,男47例,女36例;患者年龄为26—71岁,平均年龄(48.51±1.23)岁;对照组患者为82例,男45例,女37例;患者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49.31±1.05)岁。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穴位注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针灸推拿方法进行治疗。
  取穴标准:按教材取穴,颈部夹脊穴取颈椎棘突下0.5寸。选取患者双侧风池及2—3对颈部夹脊穴。通过X线片定位患者颈部夹脊穴位置。
  1.2.1穴位注射
  医护人员对患者局部穴位实施常规消毒,选用5ml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缓慢进针,将当归注射液快速注入患者皮下,患者没有疼痛及触电感,且回抽没有血时,可注入药液,剂量为1ml,将针拔出。
  1.2.2
  (1)医护人员在实施穴位注射后,对患者实施针刺治疗。选用30号2.5寸毫针,以鼻尖方向刺入患者风池穴,深度为1—1.5寸,得气后,让患者有酸胀感,向枕、头顶有较强的针感传导;以颈前正中线方向斜刺入患者颈部夹脊穴,深度为0.5—1寸,使之得气,留针30分钟,之后将针拔出。
  (2)在对患者实施针刺后,医护人员指引患者选取端坐位,采用按揉方法在患者风池及风府等穴位给以3分钟的推拿,之后采用滚法及拿法在患者肩井穴处进行3分钟的推拿,对患者太阳穴进行1分钟的环揉,对患者天宗进行1分钟的点按,最后,采用按揉滚拍等方法在患者颈项肩背部进行3分钟的推拿。
  本次研究的患者均隔一天进行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患者休息3天,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
  1.3疗效判定
  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TCD没有显著变化,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没有显著改善;好转:患者经过治疗后,TCD接近正常,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等基本消失[2];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TCD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等全部消失[3]。治疗总有效率=(好转患者例数+痊愈患者例数)/总选取患者例数×100.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检验结果P<0.05,证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3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见下表:
  3.讨论
  在中医范畴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包含颈肩痛、眩晕及头痹等,进而肝肾亏虚及气血不畅因素致使患者经脉失养,风寒外邪侵入及经脉痹阻导致患者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穴位注射法是通过中医中的经穴体系对患者注射药物,有效增强药物的药效。该种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动脉形态、血流量、血流速度及其临床症状,但对患者血管内经及血流量没有显著改善[4]。针灸推拿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经及血流量,因针灸推拿法不仅可充分发挥穴位注射的针、血、药作用,还可有效调整患者机体功能,改变患者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进而有效发挥药物疗效。通过本次研究证明,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愈率。如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法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6.39%,其中,54例痊愈,占65.06%,20例好转,占31.33%,3例无效,占3.61%;但采用穴位注射方法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其中,32例痊愈,占39.02%,30例好转,占36.59%,20例无效,占24.39%。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因此,穴位注射配合针灸推拿法值得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上推广应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滕红君.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首都医药,2013,12(10):1230--1231.
  [2]陈真惠.牵引配合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1,09(11):214--215.
  [3]孟培燕,吴绪荣.穴位注射加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05):312--313.
  [4]张兴云.穴位注射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06):475--47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建立本科室新生儿PT和APTT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使用STAGO COMPACT凝血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新生儿和成人PT和APTT结果,使用统计方法比较二者差异。结果:二者存在显著差异,新生儿PT正常范围为(13.1-17.6);APTT正常范围为(28.2-48.5)。结论:新生儿PT和APTT正常范围的确定对正确定义正常和不正常结果及检查出血,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更深入的研究中医正骨手法在治疗尺桡骨双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到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尺桡骨双骨折病患50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中医组与对照组,每组病患25例,为对照组中的病患提供常规手术复位治疗方式,为中医组中的病患提供中医正骨治疗方式,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基本资料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中医组中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P<0.05,具有统计
期刊
摘 要:目的 研究复杂性肾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4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有43例(89.58%)结石取净,3例(6.25%)有残留碎石,2例(4.17%)因感染发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除,全部治愈出院。在1年的随访期内,本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36例外伤性肝胆胰脾损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经过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36例患者中,5例采取保守治疗,其中,4例失血少、损伤轻,未发现有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治疗获得成功;另有1例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加重,及时给予手术治疗而获得治愈。31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 例由于损伤严重而死亡,其余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甲状腺自身抗体中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简称TGA)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简称TMA)检测,对甲状腺疾病进行准确诊断。方法 采用Bayer centaur XP免疫自动分析仪.结果129例甲状腺病患者TGA与TMA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GA和TMA检测对甲状腺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对照组采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URL),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清石率的比较,观察组术后3d和术后1个月的清石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P<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内科病患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感染状况,分析病患内科感染的原因和症状,并制定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2011年10月到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剖析。结果我院收治的40例消化内科院内感染病患,从体内总共分离出60株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而这些细菌对药物的抗生素的抗药性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发展。结论 在临床治疗中,要密切关注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使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治疗胃底部间质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相应的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胃底部间质瘤患者,采取胃镜定位、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治疗16例体前壁,10例胃体后壁大弯侧,4例胃窦部前壁间质瘤。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0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长为70 min~110min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胆囊结石患者17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观察组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LRLC),监测两种术式对于胆总管内径的影响,并观测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LC组术后胆总管宽度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LC组的腹痛症状、腹泻及脂肪泻发生率均显著高于LRLC组(P
期刊
摘 要:目的 对应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84例接受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单纯全麻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术前麻醉,采用全麻与硬膜外阻滞联合方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术前麻醉。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前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完全清醒时间和术后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麻醉原因导致不良反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