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时代需求,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性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 统编教材 时代性 课程资源
  当下的历史教学在课程目标上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义务教育历史教材也进入了“统编教材”时代。自2017 年秋季学期以来,笔者两次完整讲授统编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教材(以下简称“七年级教材”),现将这部分教材的使用体会和心得整理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与时俱进,理解统编教材的时代特色
  七年级教材作为新版教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牢牢把握了教材的政治思想性,确保国家意識形态安全,凸显时代性。具体而言,“时代性”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在编写理念上“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教材突出了立德树人、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文明、主权意识等若干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思想意识。
  在编写体例上改变以往教材“专题式”的编排方式,采用通史体例。在依据时序的前提下,七年级教材用上下两册的篇幅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七个历史阶段,以七个单元的形式呈现。
  七年级教材充实调整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内容,为现实服务,体现国家意志。例如新增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叙述,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增加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点,并增配《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晋南朝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图》《元朝交通路线图》,系统展示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开放轨迹,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历史信息。
  七年级教材合理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和考古新发现,表述更加科学严谨。例如上册第5 课叙述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时出现了“有学者认为应称之为‘后母戊鼎’”的注释;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更加符合历史实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下,七年级教材显然注意到发挥历史课程的国际理解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例如上册第14课的课文标题在“丝绸之路”前缀“沟通中外文明”;下册第13课设置“(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的内容;上下两册叙述四大发明均提及它们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七年级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每篇课文以正文为核心,同时设计了辅助栏目,具体有“导言、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知识链接、课后活动、知识拓展”。不同的板块和栏目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相辅相成。教材在成为教师教学用书,传播历史知识、历史意识、历史观念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活动平台,体现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时代要求。
  二、贴近时代,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性
  教材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也应适时创新,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性。
  1.立足时序,突出线索。
  七年级教材立足时序,点线结合。“点”是史实,“线”是历史发展的线索。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时序性和线索性,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时序,突出线索。
  不可否认,将线索串联起来的“点”分布在不同的篇章之中,学生常常会遗忘,思维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克服这些教学障碍,实现“以点串线,明晰线索”的教学意图,必须借助教师的引领。这种引领最好的呈现方式便是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出现,弥补通史体例的不足。七年级教材中较明显的线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代农民起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重心南移等。其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主线,主线之下还包含“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历代疆域的变化”这两条小线索,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对此,笔者在七年级历史课即将结束之际,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为专题,开设一堂由教师引领、师生共同探究完成的复习课。课堂教学时首先厘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提示学生以“统一”和“民族”为关键词,走进教材搜索相关史实,感知历史,然后将横跨两千余年的线索分解为秦汉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隋唐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巩固和发展时期四个阶段,加深学生对线索、关键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跳出教材,联系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复习阶段,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专题式教学有利于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历史发展线索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生成历史感悟。
  2.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世界意识。
  学生学习历史需要历史视野,全球化背景下的历史学习自然需要“睁眼看世界”的国际视野。2011 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指出,历史教育应使学生“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规定使学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历史教育中加强国际视野的培养,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国际视野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所谓“国际视野”,是指以开阔的、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认识对待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以四大发明的教学为例,教材重点叙述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笔者请学生完成表1。在达成“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学目标后,笔者话锋一转提出问题:教材第61页最后一行说火药“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请问“社会的变革”指什么?探讨后与学生共同总结答案:不仅仅是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社会的变革”指的是欧洲实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在学生陷入沉思之际,出示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一段文字:“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在学生看完材料后,再提出两个高度关联的问题:鲁迅通过四大发明在东西方的不同用途想说明什么?为什么四大发明推动欧洲进入近代社会,却没有推动中国完成社会转型?这样的处理诱导,启发学生学会使用国际视野来思考历史,长此以往,学生的世界意识会逐步得以养成。   事实上,七年级教材中可以用来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世界意识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在讲授丝绸之路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讲述国际大都会唐都长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时,可以传递开放的心态和意识;叙述敦煌莫高窟时,可以让学生领悟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从而认识到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通过戚继光抗倭的学习,可以树立危机和忧患意识。
  三、用好图片和辅助栏目,彰显教材的时代特色
  七年级教材图文并茂,选用了历史地图和多姿多彩的人物画、想象图、文物图、遗址遗迹图等300多幅。每课课文的编排均采用正文加辅助栏目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搭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运用。笔者参加听课交流活动时,经常看到的是教师对图片和辅助栏目的忽略,甚至弃之不用。
  1.用好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直观性。
  图片是历史具象化的表现,为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有效使用图片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笔者使用图片的教学设计片段。
  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叙述夏、商、周三朝更替,其中夏商两朝建立的时间用的是约数(约公元前2070年和约公元前1600年),可是在课堂回答、作业、考试等环节,学生常常将“约”遗忘,这说明有关中国确切纪年的知识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授课时,笔者将上册第24页的利簋及铭文图用至课堂,两张图片加下面一段话,成为突破这一难点的利器:教材呈现利簋腹内底部的铭文4行32字,其中“武王征商,唯甲子朝”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是商周断代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由此知道西周于公元前1046 年建立的确切时间,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由此开始,在此之前的夏商建立时间只能用约数。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考古的新发现,我们相信夏商两朝的建立时间会从一个约数变成确切的数字,届时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会向前再進一步。
  教材绘制了35幅历史地图,其中历代疆域图在梳理历代疆域变化这一线索时,可以清晰直观地使学生知道古代疆域范围的变化,形成空间概念。这样的教学操作既是对古人“左史右图”治史方法的传承,又可令学生对现实中的“台独”、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有了形象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了国家主权意识。
  2.用好辅助栏目,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七年级教材利用辅助栏目,精选了众多史料;其中需要关注《材料研读》栏目。七年级上册20 课(不含活动课)中有13 课设置该栏目,提供15 则史料;下册21 课(不含活动课)中有11 课设置该栏目,提供13 则史料。在《课后活动》这一栏目中,上下册教材共计有11 课呈现12则史料。教材传递的理念和导向非常明确,即用史料教学,让史料说话,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种常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学会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探究和分析历史问题,逐渐习得历史研习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进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是历史探究的主导因素,更是激活学生历史知识的法门。七年级教材每篇课文的辅助栏目从头至尾都贯穿着“问题”。
  例如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课文前设的“导言”提出两个问题:①元朝的疆域十分辽阔,元朝的统治者是如何对它进行治理的呢?②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又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课文旁设两个《问题思考》栏目,提出两个问题:①阅读元朝疆域图,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②想一想,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课文后设的《课后活动》又提出两个问题: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②想一想,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
  这六个问题富有连贯性和思维含量,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推行的“问题发现解决教学法”,以六个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七年级教材图片和辅助栏目的运用,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多种视角,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手段,蕴含着重视图片和史料的功能、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等时代内涵。教师应用好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追求教材价值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关键词:朗读 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的本真就是学习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诚然,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重要的途径。《猫》是统编语文教材七(上)的名篇之一,《炕和猫》是语文拓展读本中的一篇小品文。笔者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教学,尝试“1+1”甚至“1+x”教学模式,打通课内和课外阅读
期刊
笔者此前参加了盐城市大丰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区2020年语文中考复习研讨活动,听了两节复习专题课,一节是“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一节是“选材的力量与美感”。总体来看,这两节课都体现了以学定教、让学引思和增能强核的教学理念。笔者作为观课者之一,深受启发。  一、专题复习,深度学习意味浓  2020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说明关于文言文和写作部分,强调学生要理解常用实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直译
期刊
数学建模,就是根据实际问题来建立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根据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采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刻画出所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关系,“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众所周知,“模型思想”已作为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的考查能力之一。数学建模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织。下面笔者以“蚂蚁庄
期刊
金军华名师工作室由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金军华主持,现有成员18人,分别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或市、区级优秀青年教师。  工作室本着“导师引领,同伴互助,教研结合,不断创新”的原则,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以课题研究为重要载体,以教学研讨为主要方式,自主开展一系列教研、教改活动,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使大家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能力。工作室课题“体验式阅读教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法则教学是重点内容。然而,在当下的数学法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有:不明算理,机械地套用公式,运算缺乏合理性,对运算内涵缺乏科学的认识。我们团队(常州市自觉数学教育高端成长工作室)在法则教学的研究中达成如下共识:(1)要以法则教学为载体,在让学生掌握法则的同时,达到对“法理”的思考,从操作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使数学思维品质得到发展;(2)在法则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要整理好
期刊
【设计理念】  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写出人物的精神”,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是:引导学生品析本单元中的名家作品,学习借鉴其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并试着通过典型事件、细节描写、多种写作手法、抒情议论的句子等写出人物的精神。  【课堂实录】  一、明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猜猜今天我们要上什么课?  生(齐):作文——“写出人物的精神”。  师:你们真
期刊
我时常问自己:“理想的物理课堂是什么样的?”经过多年的思考,我心中理想的物理课堂渐渐清晰。它应该是有理性、有思想的,即让学生在生动的知识情境中,思维、能力等都有所获,有所得。主题式物理教学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主题式教学是指课堂教学围绕一个最重要的主题,让学生在情境、活动、对话中接触并学习物理知识。该形式立足于学生发展,将教材、生活、思维有机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物理认知。下面我就以
期刊
摘要  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校,加强社团建设是必须也是必要的选择。保障基础架构,保障各展所长,保障特色升格,保障绩效呈现,是刘桥中学社团建设的四项举措。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着眼大局,坚持美美与共,坚持特色发展,是学校社团建设的四项原则。  关键词  农村 初中 社团建设 乡情  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原为一所有着几十年办学传统的完中学校,因区域规划调整,自2015年下半年起,转为纯初
期刊
初中化学创意课程是我们团队研发的本阶段的重点课程类型,以主题式教学方式和项目化学习方式为主要形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以议论文《标签》为例,针对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作文讲评教学做一些探索与尝试,力求提高教师对讲评课的认识,力图为今后的作文讲评课指引一条新路,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初中作文 讲评课起点 终点  初中学生议论文写作的难点在于不会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即没有在论点和论据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我梳理学生作文中的问题,经过深度反思,结合作文讲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