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让语文教学如此美丽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f10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呢?通过实践,我体会到:
   一、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我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们都敢写、愿写,以达到与老师交流的目的。
   二、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古人讲“亲其师,则信其道。” 就是说,学生首先是喜欢上了他们的老师,然后才喜欢上了他们所教的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好比一架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旋律,必须把乐器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由此可见,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能不能够营造出这种平等对话所必须具备的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也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有没有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可见,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表现在课堂、课下,课内、课外,教学中、生活中。
   而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我在进行小说《孔乙己》的教学时,特意绘制了一幅《孔乙己落魄图》;在教学话剧《威尼斯商人》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了影片。这些都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成为教师形象魅力形成的关键。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三、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它体现在学生与课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课本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词句中的英雄豪情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完美学生的人格构建,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掌握教学艺术,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其他文献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成“新课标”提出的八条阶段性目标呢?我大胆尝试了“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主要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自我介绍。   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我就集中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在自我介绍前,我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
期刊
初中教学是小学教学到高中教学的过渡,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学会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的教学不单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学法指导极为重要。虽然许多教学法书籍上有类似的阐述,但细化下来,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经验与广大同仁探讨一下,以期得到更好的建议和指导。   第一,学会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手段。
期刊
在高考备考中,帮助作文学困生走出怕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的困境是每一位高三语文老师都要想办法做好的工作。在教学中,我对此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取得较好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帮助学生了解高考作文的特殊性,树立信心,提高写作兴趣   作文学困生对写作普遍具有恐惧心理。他们认为自己阅读量不大,阅读面不广,文学底蕴不深,写作能力不强,不可能在高考作文中取得好成绩,所以就放弃了自己
期刊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虽然从事班主任工作时间较短,但在短短几年的班级管理中,也总结出自己的一点经验,一个字“爱”。谁爱学生,学生就爱谁,只有爱学生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学生。爱学生,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有了它,班主任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爱学生就应该主动接近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的爱首先应体现在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上。因为班主任只作为长者的身份教
期刊
古今中外的大家讲到写作强调的无非是一个字“情”。  一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取决于思想的高下或优劣',还取决于情感的真假和强弱。朱熹对“情”在作文中的作用是这样阐述的:“‘人生而静,天之情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提笔写作时少的恰恰是“情”,所以
期刊
当今社会,是一个新异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潮水般向学生涌来的开放社会,它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我们再也不能靠简单的方法满足于解决一些显现出来的班级问题、学生矛盾,更重要地应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教育。学生心理状况调节好了,班级管理就得心应手了。   一、毕业班学生中常见的几种不健康的心理简析   1.成绩唯一的功利心理。作为毕业班学生,把成绩放在首位,是理所当然的。但部分
期刊
我们曾无数次的看过卓别林大师的无声电影,电影中大师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极富幽默和智慧的情节一次次的感染我们,让我们捧腹的同时,产生无限的联想,也就产生了无限的艺术魅力。这说明,虽然没有口头语言,通过肢体语言的表现,我们依然能准确的领会到故事的内涵和传达的智慧,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比语言讲述来得更加深刻,由此可见肢体语言具备口语达不到的效果。有研究资料表明,在信息的传达中,说一句话,词语只表达
期刊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广。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语文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那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如何呢?   一、语文教学应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
期刊
通感是文学理论术语,指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是由钱钟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
期刊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有着书写艺术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并引以为豪的非物质文化。字如其人,通过书法作品可以触及书法家或潇洒豪放或内敛含蓄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可以从门楹、屋柱上的一副副对联感受到一个个地域的文化底蕴。而在平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用钢笔等各类硬笔书写出来的汉字更是呈现出书法作为交际工具的实用性。   把汉字写得正确、清晰和流畅,可以提高汉字作为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即提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