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及教学干预对策初探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成瘾被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的心理障碍,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网络成瘾产生的原因,预防和矫正网络成瘾,学校的教育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育课程要增加媒介教育,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网络成瘾预防和干预体系。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学校教育 干预体系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369-03
  1 引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人们沉浸于数字化网络世界时,还面临着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就是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之一。网络成瘾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成瘾的心理障碍。近年来,网络成瘾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虚拟的网络世界对可塑性强、自律性差的青少年极有吸引力,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由于沉溺于网络而影响学习和生活甚至走向犯罪的青少年,“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如果现有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不能对青少年加以有效地控制和防范,这不仅仅是青少年一代的冒险,也是教育的冒险,又是整个社会的冒险。
  2 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调查报告:截至2004年l2月,我国上网用户已达9400万,24岁以下用户占总数的一半;截至2005年12月,上网用户总数达1.11亿,24岁以下用户占总数的51.7%。截止到2006年6月,网民人数达到了1.23亿,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15.4%,其中高中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截止到2006年l2月,网民总数为1.37亿,24岁以下用户占总数的52.4% ,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一半,初中学生的互联网渗透率达1/6,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超过我国平均9.4%的水平。可见网络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侵入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之中。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上海市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5年上海市上网用户中,24岁以下用户比例高达56.5% 。2005年7月,全国近1亿网民出现年轻化态势,平均年龄27岁,其中上海网民平均年龄最低,为25.8岁。另外,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联合上海德瑞姆心理教育机构和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2005年6月在全市l8个区共35所学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上海青少年(年龄11~17岁)网络成瘾总发生率为14.2%。张维蔚等人对深圳市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市青少年的上网率为80.1%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9.4% ,男生(12.7%)高于女生(6.7%)[1]。2006年,民盟北京市委在提交的《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调查报告》中指出,北京市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达13万多,比例为14.8% 青少年上网成瘾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小学六年级至大学一年级之间,并且有越来越小的趋势。青少年上网人数多、发展快、网络成瘾发生率高的现状,要求教育部门有配套的网络教育与管理措施。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业阵地,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战场,教育和管理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国内外网络成瘾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网络成瘾是一种随计算机和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心理疾病,国外对网络成瘾研究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近年来网络成瘾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纵观国内外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
  3.1 网络成瘾的界定及鉴别
  “网络成瘾”最早由精神病医师Goldberg于1994年提出[2]。1997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承认“网络成瘾”的学术研究价值。网络成瘾又称“病态因特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met Use;PIU)、因特网依赖(Intemet Dependency)等术语。网络研究专家Young以病理性赌博为模型,把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麻醉作用的冲动控制障碍。Kan—dell则将其定义为“一种对因特网的心理依赖,而不考虑使用者一登录到因特网上以后做什么”。台湾学者李倩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标准,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Young还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IAD分为五种类型:网络色情成瘾(难以控制对成人网站的访问);网络关系成瘾(过于迷恋在线人际关系);网络强迫行为(过于关注在线购物、交易及赌博);信息搜集成瘾(冲动地浏览网页及搜索过多的数据或资料);计算机成瘾(过于迷恋计算机游戏)。关于网络成瘾的测评标准,尽管美国心理学年会对此进行了专门讨论,目前在研究界还未出现“网络成瘾”的测评标准。Young曾经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提出一组用于诊断IAD的8项标准,在研究领域被广泛承认和使用。另外,其他鉴别网络成瘾的问卷很多,如Brenner的网络成瘾问卷,Armstyong等人的网络使用调查问卷,Morahan等人编制了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卷。我国学者崔丽娟等也编制出网络成瘾量表,共12个项目,界定分数为7分。陈淑惠综合各种成瘾的诊断标准以及临床个案的观察,编制出《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共26个项目。尽管这些问卷项目数量多少不同,多数围绕着用户内在心理体验、外在行为问题展开,许多量表信度与效度指标还不明确。总之,网络成瘾诊断标准仍处在积极的探索阶段。
  3.2 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成瘾展开了研究,试图揭示造成网络成瘾的原因。这些研究可以归结为四类:网络本身的某些特性具有成瘾性;个体的某些特征造成网络成瘾;适应不良的认知与行为导致网络成瘾;失补偿假说。   3.2.1 网络的某些特性具有成瘾特性。
  网络是人类创造的新“玩具”,其新异性和变化性就像尼古丁和可卡因一样吸引人们沉迷其中;网络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控制欲;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即时性、自由度高等特点,使用户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和束缚;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去抑制性”,即在虚拟环境中,用户行为可以不受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制约,有助于个体满足深藏在潜意识中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因而网络易成为用户“心灵的避难所”。
  由此Young提出了网络成瘾的ACE模型,A(Accessibility,易得性),指用户上网容易,寻求感兴趣的内容容易。c(Control,支配性),指网络能使用户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E(Excitement,兴奋性),指网络能给用户带来别具一格的高峰体验。ACE模型认为个体在与网络互动中所感受到的回馈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诱因。
  3.2.2 个体特征导致网络成瘾。
  注重个性特征的研究发现,关于何种个性人群更可能出现网络成瘾,目前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但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思考。
  关于网络成瘾者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成瘾者主要是受教育不多的中年妇女和各年龄段的学生。另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时间和内容多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在成年人中则正好相反。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发现8%的人网络成瘾,其中男生多于女生,而Young和Rogers却发现,网络成瘾者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上且男女比例相当。
  关于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有人发现低自尊且缺乏社会交往技巧的年轻人更容易受到网络的吸引,他们能够通过网络获得一种控制感,在网络中去抑制化,赢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权利和地位。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中度至重度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高度相关,推测抑郁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研究者还发现,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成为网络成瘾的预测因子,即一些消极的人格特征可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内在原因。
  3.2.3 适应不良的认知行为导致网络成瘾。
  加拿大学者Davis认为存在两种网络成瘾类型:特殊类型和一般类型。特殊类型指过度使用网络功能以满足其特殊需要(如赌博、炒股、看色情资料等),其成瘾在内容上具有特殊性,即使在无网络情况下也会存在。而一般类型指没有明确目的的过度上网行为,缺乏家庭、朋友或社会的支持,以及社会疏离会导致一般类型网络成瘾,随着网络使用的日益增长,网络成瘾者会越来越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工作、社会和个人责任,从而造成更消极后果。由此Davis提出了认知一行为模型。该模型认为,精神机能障碍、网络和情境暗示是网络成瘾的促成性远因;不适应性认知,即个体表现出基本的认知机能失调,是网络成瘾的充分性近因,它们能充分引起与成瘾相关的系列症状。该模型从个体的不适应性认知出发,探讨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发展和保持的途径,为认知行为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3.2.4 失补偿假说。
  北京市青少年网络依赖戒除“虹”计划项目,2005年1月启动,目前该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总结描绘出了“我国当前青少年网络问题图谱”,提出了解释网络“成瘾”的病理心理机制—— “失补偿”假说,制订了“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方案。
  专家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网瘾“高危人群”——学习成绩好,自我感觉佳,老师和家长对他们寄予厚望,但其中一部分在接触网络后往往迅速陷入其中,出现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甚至不乏恶性事件。中国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上有3个不同于国外的特点:一是问题人群比国外更年轻;二是问题主要集中在游戏上,而不像国外那样分散在多个领域;三是与网络使用有关的恶性案件不断出现,极端倾向明显。专家们针对“中国特色”的网络问题提出“失补偿”假说。该假说认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拥有多种多样的需要:需要与父母依恋来满足安全需要并找到归属感;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来满足求知欲;需要朋友和同伴以找到对自己的认同感;需要通过竞赛和竞争来寻找成就感;需要文体活动来满足其生理发展的需求等等。同时,他们也需要互联网来满足求知欲和征服欲。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往往只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这种单一评价体系忽略了青少年其他心理需要,需求的缺失强烈需要心理补偿,建设性补偿尚能缓解缺失,病理性补偿会导致常态发展受阻,容易发展成为网瘾青少年。
  3.3 网络成瘾的干预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互联网,对成瘾者如何实施干预和帮助,许多研究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3.3.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也是治疗网络成瘾的主要方法。Young和Davis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认知行为疗法。
  Young针对互联网成瘾的五种亚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疗策略,即认知行为疗法、性犯罪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社交技巧训练、药物干预等,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帮助成瘾者摆脱成瘾的方法。如:时间管理技术、警示卡、自我目录(让成瘾者列出网络成瘾之后被忽视的每一项活动,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参加支持群体、家庭疗法、行为契约法等。
  Davis根据认知一行为模型,提出了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把治疗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定向、规则、等级、认知重组、离线社会化、整合、通告。这种疗法强调弄清患者上网的认知成分,让患者暴露于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他们的不适应性认知,逐步训练其上网的正确思考方式和行为。
  3.3.2 团体辅导法。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咨询员或求询者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问题。国内学者杨彦平等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进行矫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白羽、樊富珉也提出团体辅导模式,强调进行团体辅导的目的是协助成瘾者从失序的上网行为与失序的生活状况中回归次序与平衡,不是戒除上网,而是合理上网,将网络世界与真实世界加以统合并达成协调与平衡[3]。   3.3.3 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治疗网络成瘾的药物主要有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药。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药物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Shapira研究发现,14名使用抗抑郁药单一疗法的上网成瘾患者有5人(35.7%)报告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减少了上网行为;而在24名使用单一或多种心境稳定剂的成瘾者中,有14人((58.3%)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由此可见,药物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治疗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网络成瘾进行药物治疗仍处在尝试阶段。
  3.3.4 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
  “失补偿”假说认为,网络成瘾是青少年心理发育遇到阻碍时,“病理性”补偿的结果。因此,矫治网络成瘾也需要进行“系统补偿综合心理干预”。“虹”计划经过前期研究和三期临床研究,逐步探索、制定、完善了一套综合心理干预方案—— 系统补偿综合心理治疗。该项目组举办了三期训练营,包括体验式团体心理治疗、长时程冲击性家庭治疗;个体治疗;家长集中干预方案。新闻追踪8成少年主动复学。据介绍,“虹”计划项目将通过成立网络与心理健康讲师团、开设网瘾咨询热线、专家面询、开办预防和矫治的训练营等方式,推广研究成果,帮助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防治网络成瘾。
  4 学校的网络教育与管理
  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现状迫切需要学校进行网络教育与管理,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制定网络教育与管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1 学校教育课程增加媒介教育
  信息时代,面对网络文化的多样性,青少年需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力、判别力、选择力。为此,学校要开展媒介教育,通过媒介教育帮助青少年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处理能力,对负面信息的警觉能力,帮助他们从良莠并存的网络信息中去伪存真、弃芜择优。媒介教育内容可以包括四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
  媒介教育在西方早已纳人正规的教育课程。最初西方的媒介教育是为了训练青年人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20世纪6O年代后,媒介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抗拒信息转变为培养受教育者的辨别能力[4]20世纪80年代,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西方的学校媒介教育逐渐形成规模,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国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
  4.2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网络的无规范性、匿名性、不可控制性等特点呼唤人们的自觉意识、责任感和慎独精神。网络社会虽然人人有自由表达和交流思想的权利,但是并不意味着任何道德规范不复存在。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网络社会的自由仍然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国家应建立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的建康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制定了十条戒律。由于我国目前在网络立法方面尚存在许多空白区,学校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凸现重要。
  学校应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纳入思想品德教育体系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增强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认识以及自身网络行为的责任感,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和网络失范行为,培养其遵守网络规则的法制意识,做到文明上网,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不文明内容和行为的侵蚀,最终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从他律走向自律。
  4.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多数学校由于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甄别和选拔的评价职能,“学业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这种“惟学业成绩”的评价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失补偿”假说指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元凶是“学习成绩单一评价体系”。因此,学校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世界观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应淡化甄别与选拔,体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等等。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激励其健康地发展。
  4.4 建立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学校构建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4.4.1 建立学生网站。
  建学生网站的首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网站成为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阵地。学生网站只有加强服务力度才能增强吸引力,可以通过竞赛、交友、论坛、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
  4.4.2 开展网络心理宣传。
  学校开展上网心理辅导,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帮助学生增强心理防范意识,提高网络“免疫力”。
  4.4.3 丰富校园生活。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和各种科技兴趣小组、文艺沙龙等,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校园生活中来,帮助他们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
  4.4.4 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机构。班主任平时应多加留意不善于交往并常常上网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生活习惯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开导,尽早帮助其摆脱网瘾的危害。对于学习动机不足,有品行问题,性格较孤僻的青少年,家庭和学校应尽早给予关注,提高对网瘾的防范意识。
  4.4.5 加强网络成瘾干预力量。
  在学校现有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进一步做好学生网络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做好面对面咨询、信件咨询、电话咨询等各项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传播面广的优势,进行网上咨询与指导。设立网络心理网页,宣传上网心理、网络人际交往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知识等。此外,加强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为学校有效进行网络心理障碍干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维蔚,周丽,等.深圳市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6,(6):122-127.
  [2]顾海根.国外网络成瘾研究简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9) :386-392.
  [3]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团体干预的方法[J].青年研究,2005,(5) :27-35.
  [4]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 临床路径是指最佳的治疗护理过程, 是医务人员对一种疾病诊治过程进行的顺序性和时间性的干预。它是目前较新的改善临床进程的工具, 并已经在世界各地医院和医疗中心广泛应用。不少研究已经证实,临床路径能在保证医院服务质量的前提下, 减少病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必要的变异, 缩短住院天数, 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降低住院费用。临床路径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难题。本文以临床路径为研究重点,探讨临床
期刊
【摘 要】 我院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现已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说明本专业更加注重培养与临床结合的应用型的人才,故我院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特别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并采取了多项实践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以期达到培养目标。  【关键词】 医学检验技术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R-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375-01  四年制本科医学检验
期刊
【摘 要】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主要目标就是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关疾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本文通过论述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特点,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预防医学 诊疗服务 特点 重要性 途径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378-01  预防
期刊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371-01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主要表现是眼压高。即使是药物或手术治疗使眼压控制到正常若不经常复查或及时治疗,则会造成视神经损,视野缺损,最终影响视功能,严重者导致失明。青光眼是终生疾病,因此做好青光眼患者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我科通过一年对98例青光眼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摘 要】 探究妇女保健中健康教育的作用,同时对其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7例来我院体检的妇女,随机分组,实验组71例妇女,给予全面的健康教育;对照组56例妇女,不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妇女的平均得分为(9.2±0.4),对照组妇女的平均得分为(6.1±1.2)。具有明显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妇女
期刊
【摘 要】 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与时俱进,调整工作策略,重新定位内审职能。本文分析了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审计的现状、当前医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院内部审计调整工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降低医院风险,使内部审计更好的为医院服务。  【关键词】 新医改 审计 内部控制 医院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
期刊
【摘 要】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自然值得我们关注。但随着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跳楼轻生、服毒自杀、恶意报复等校园恶性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更有一些恐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等心理障碍行为在大学生中蔓延,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本文从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查研究开始分析了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
期刊
【摘 要】 最近几年,地震灾害频繁的发生于我国各个地区,尤其是汶川地震给我国的民生与经济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探究地震灾害的紧急救治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将对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治方面提出有效的措施,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对抗地震的能力,使我国人们的生活更有保证。  【关键词】 地震灾害 紧急救治 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 R605.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801(20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内分泌护理带教中案例教学的应用体会。方法:本次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内分泌科实习护生200人,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常规护理带教(对照组,n=100)与案例教学护理带教(观察组,n=100)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带教后,经统计示,观察组动手能力、知识应用、服务意识、适应能力、沟通技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学时
期刊
【摘 要】 目的:浅析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喂养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60例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和整体护理,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然后对两组新生儿喂养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相对于对照组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增加。结论:健康教育使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增加。  【关键词】 新生儿 健康教育 喂养方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