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教授学生一些能读懂古诗的有效路径:一是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探析作者的写作用意;二是通过典型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抓住情感内核;三是从关键词句入手探寻诗歌主题;四是经行类型化梳理,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 有效策略
古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在笔者眼中,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困难,首先是因为兴趣不足,当然这个所谓的“兴趣”也恰恰体现出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的“信心”不足。因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积淀严重不足,古典文化素养跟不上,缺乏有效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小学、初中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高中生学习鉴赏古诗词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入手鉴赏一首诗或词。将解诗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积累古典诗词及古代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习得的解诗的有效方法来实现其对诗词主题、内涵、情感、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技巧的全面掌握。
那么,接下来笔者则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和教授学生读懂一首古诗词的。
一、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
学习与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对作者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学生也最容易忽视这一点。首先,对于一首古诗词,你要想很好地理解这篇作品则必须首先了解作者以及他创作这首诗词时的独特背景。否则,很有可能在解读诗词的时候发生偏差甚至是误读。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学生不了解苏东坡的豪迈豁达的诗人情怀,便会简单地认为苏轼在这首词中仅仅表达了人生的感伤与无奈,借酒消愁,以此来排遣被贬后的失意与落寞,而有的学生甚至一看到作者被贬的坎坷遭遇则简单地认为这首词作一定是表达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如果学生不能做到知人论世,熟悉作者人生历程,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则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笔者在讲授苏轼的词作时,不仅在课件中有对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简述,还利用课前印制的该课学案将苏轼的一些故事、评价性的文字都附上去,让学生阅读,与此同时笔者还推荐学生去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及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通过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苏轼传记作品,让学生对苏轼这一位大文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苏词奠定基础。
二、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高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中生学习鉴赏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抓住诗句中的核心意象,通过一连串的独特意象来描绘和品味出诗词作品的意境。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要学会抓住“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林”“清泉”“翠竹”“山石”“莲叶”“浣女”“渔舟”等山水田园意象,从而感受诗人为读者描绘出的那一幅秋雨初晴后傍晚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之风。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该诗通过书写一些有关战争、西域边关苍凉雄奇的独特意象,如“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金甲”“楼兰”等等来描绘出驻守边关的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与严酷,同时通过这些意象组合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也就更能衬托出这些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从诗词的独特意象来入手,从而把握住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基调,那么,学生对于理解与摸清诗词的情感脉络,体会与感悟作者的情感内核则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从关键词句,探寻主题内涵
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忽视诗词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含蓄蕴藉,文人创作时往往不喜欢直接抒发情感,因此,学会把握诗词中关键的句子,通过这些关键句来理解和品味诗词则显得非常重要。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这就是说诗人的创作无非是情感的自然外露,受外界刺激,为外物所感而吟唱出内心的情志。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读全诗发现该诗前三联都在写景,而最后一联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诗人也恰恰是因景而发,诗以言志,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从上文中提到的意象与意境这方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从独特意象中品味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进而理解和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感和人生体验。那么,寻找到“言志”的关键句子也是一种能够准备把握和理解诗词情感与内涵的有效途径。譬如《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恰恰表明了诗人的心志。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抓住这样“诗言志”的关键句子来进行品味和赏析,那么,即使学生古诗词积淀不足,其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诗歌的主题与诗人情感。
四、类型化梳理,习得表达技巧
在日常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类型化意识。当然,这里所说的“类型化”主要是指对古诗词的分类。在中国古典文论专著中,对于古诗词存在着很多种分类形式,笔者这里无意去探讨古典诗词的分类形式,这里主要谈的是按诗词的主题、作用、表达情感等方面来为古诗词进行简单的分类,当然这种“分类”不一定能十全十美,但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更好地去类比,去揣摩,去体会,去感悟。学生通过类型化学习,能够逐渐形成并掌握鉴赏某一类诗的“知识储备”,而正是这样的“知识储备”能够较有效地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有方法可循,从而获得学习的自信与鉴赏乐趣。
以“边塞诗”为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14课《唐诗五首》中选入了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这首边塞诗。笔者在讲授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总结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包括边塞诗通常使用的一些意象,通常表达的主题与情感,经常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等等。因为学习边塞诗之前已经学过了山水田园诗,那么这里将两类诗歌的特征进行比较则更能突出边塞诗歌的独特性,这样学生便能增强对边塞诗的辨识能力,而因为习得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学生鉴赏《从军行(之四)》时也能够较容易地深入到诗歌文本中,并且较有效地去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2]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鉴赏 有效策略
古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在笔者眼中,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之所以存在较大的困难,首先是因为兴趣不足,当然这个所谓的“兴趣”也恰恰体现出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的“信心”不足。因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积淀严重不足,古典文化素养跟不上,缺乏有效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小学、初中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高中生学习鉴赏古诗词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入手鉴赏一首诗或词。将解诗的有效方法和路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断积累古典诗词及古代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习得的解诗的有效方法来实现其对诗词主题、内涵、情感、意象意境以及表达技巧的全面掌握。
那么,接下来笔者则谈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和教授学生读懂一首古诗词的。
一、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
学习与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必须对作者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进行充分的了解,而学生也最容易忽视这一点。首先,对于一首古诗词,你要想很好地理解这篇作品则必须首先了解作者以及他创作这首诗词时的独特背景。否则,很有可能在解读诗词的时候发生偏差甚至是误读。例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学生不了解苏东坡的豪迈豁达的诗人情怀,便会简单地认为苏轼在这首词中仅仅表达了人生的感伤与无奈,借酒消愁,以此来排遣被贬后的失意与落寞,而有的学生甚至一看到作者被贬的坎坷遭遇则简单地认为这首词作一定是表达作者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恨。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如果学生不能做到知人论世,熟悉作者人生历程,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则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笔者在讲授苏轼的词作时,不仅在课件中有对苏轼的人生经历进行简述,还利用课前印制的该课学案将苏轼的一些故事、评价性的文字都附上去,让学生阅读,与此同时笔者还推荐学生去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及曾枣庄先生的《苏轼评传》,通过这两部风格不同的苏轼传记作品,让学生对苏轼这一位大文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苏词奠定基础。
二、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高王国维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中生学习鉴赏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抓住诗句中的核心意象,通过一连串的独特意象来描绘和品味出诗词作品的意境。例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要学会抓住“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林”“清泉”“翠竹”“山石”“莲叶”“浣女”“渔舟”等山水田园意象,从而感受诗人为读者描绘出的那一幅秋雨初晴后傍晚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之风。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该诗通过书写一些有关战争、西域边关苍凉雄奇的独特意象,如“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金甲”“楼兰”等等来描绘出驻守边关的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与严酷,同时通过这些意象组合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也就更能衬托出这些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由此可见,在日常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从诗词的独特意象来入手,从而把握住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基调,那么,学生对于理解与摸清诗词的情感脉络,体会与感悟作者的情感内核则不再是一件难事。
三、从关键词句,探寻主题内涵
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不能忽视诗词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我国古典诗词讲究含蓄蕴藉,文人创作时往往不喜欢直接抒发情感,因此,学会把握诗词中关键的句子,通过这些关键句来理解和品味诗词则显得非常重要。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这就是说诗人的创作无非是情感的自然外露,受外界刺激,为外物所感而吟唱出内心的情志。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通读全诗发现该诗前三联都在写景,而最后一联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诗人也恰恰是因景而发,诗以言志,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从上文中提到的意象与意境这方面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从独特意象中品味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基调,进而理解和体会诗人的独特情感和人生体验。那么,寻找到“言志”的关键句子也是一种能够准备把握和理解诗词情感与内涵的有效途径。譬如《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两句恰恰表明了诗人的心志。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指引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时候抓住这样“诗言志”的关键句子来进行品味和赏析,那么,即使学生古诗词积淀不足,其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诗歌的主题与诗人情感。
四、类型化梳理,习得表达技巧
在日常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类型化意识。当然,这里所说的“类型化”主要是指对古诗词的分类。在中国古典文论专著中,对于古诗词存在着很多种分类形式,笔者这里无意去探讨古典诗词的分类形式,这里主要谈的是按诗词的主题、作用、表达情感等方面来为古诗词进行简单的分类,当然这种“分类”不一定能十全十美,但其目的只是让学生更好地去类比,去揣摩,去体会,去感悟。学生通过类型化学习,能够逐渐形成并掌握鉴赏某一类诗的“知识储备”,而正是这样的“知识储备”能够较有效地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有方法可循,从而获得学习的自信与鉴赏乐趣。
以“边塞诗”为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14课《唐诗五首》中选入了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这首边塞诗。笔者在讲授这首诗的时候,首先总结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包括边塞诗通常使用的一些意象,通常表达的主题与情感,经常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等等。因为学习边塞诗之前已经学过了山水田园诗,那么这里将两类诗歌的特征进行比较则更能突出边塞诗歌的独特性,这样学生便能增强对边塞诗的辨识能力,而因为习得了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学生鉴赏《从军行(之四)》时也能够较容易地深入到诗歌文本中,并且较有效地去鉴赏诗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出版社,1981年版,第61页。
[2]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