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顽劣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村顽劣留守儿童一般存在着认知偏差、情绪消极、人格障碍、人际关系障碍、适应障碍等心理问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匮乏、父母亲情的缺失及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关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父母、社会、政府等方面都应该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 顽劣留守儿童 心理特点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2亿之巨。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调查发现,有73.7%的调查对象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达62.5%。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仅占37.5%,这其中与父亲在一起的比例又远低于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5.8%,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接近。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其次,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深感自己文化水平太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期望较高,结果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对学习问题产生焦虑。第三,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Santrock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
二、用责任心关注顽劣留守儿童,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本教育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大量合格劳动者的机构,教师是先于学生受教育的人,不仅应学有专攻,而且应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能够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我们老师不负责任地将他们遗弃在一边,就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他们会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会自暴自弃,将来走向社会后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这样就不能实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本教育目标。我认为,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待留守儿童应该具备的首要态度。留守儿童在学校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落实管理措施和创新关爱手段,使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消除,自信心、光荣感得到培养,性格、行为偏差得到纠正,生活质量提高,学习成绩上升,心智得到培养,拥有与非留守儿童一样的健康成长环境,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三、用诚心信任,让留守儿童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
人们常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坚信: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学生做不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一个人身上一点优点也没有,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获得荣誉、被别人羡慕,而这种荣誉和羡慕,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老师应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老师如果发现了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通过真诚的交流,让留守儿童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鄙视他,而是时刻都在关心着他,这样彼此才能消除沟通的隔阂,减轻心理负担,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用众心培育顽劣留守儿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家庭教育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和家长们的重视。留守儿童更应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健康茁壮成长。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和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注重亲情感悟和感恩教育,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络创造条件,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社会教育的影响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更不可低估,需要社会教育机构及时的熏陶和积极影响,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弥补学校教育以课堂化教学为主的不足。课堂化教学难以形成密切的情感关系,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发展维系。而社会教育通过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对农村顽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亚飞.农村顽劣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1年06期)
[2]冯成. 顽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J]. 学校教育研究 (2011年09期)
[3]陈明赟. 农村顽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 成功 (2010年10期)
关键词:农村 顽劣留守儿童 心理特点 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2亿之巨。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每年都有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现状
调查发现,有73.7%的调查对象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达62.5%。父母一方外出务工而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仅占37.5%,这其中与父亲在一起的比例又远低于与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5.8%,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接近。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父母无外出打工组社交焦虑评分分别低于母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父母无外出打工组孤独评分分别低于父亲外出组、父母亲都外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除了在社会期望评分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差些。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在外打工,他们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今后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其次,由于在外打工的父母深感自己文化水平太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期望较高,结果给学生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对学习问题产生焦虑。第三,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认为父母外出辛苦打工都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得好一点,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如他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就容易缺乏自信,进而回避一些活动,使自己孤立起来。Santrock研究发现:缺乏父亲教养的家庭中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强,而父母均外出对儿童带来的孤独感就更突出。
二、用责任心关注顽劣留守儿童,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本教育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大量合格劳动者的机构,教师是先于学生受教育的人,不仅应学有专攻,而且应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能够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特殊群体,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我们老师不负责任地将他们遗弃在一边,就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他们会缺乏学习的动力,甚至会自暴自弃,将来走向社会后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这样就不能实现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本教育目标。我认为,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待留守儿童应该具备的首要态度。留守儿童在学校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落实管理措施和创新关爱手段,使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孤独感消除,自信心、光荣感得到培养,性格、行为偏差得到纠正,生活质量提高,学习成绩上升,心智得到培养,拥有与非留守儿童一样的健康成长环境,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和快乐。
三、用诚心信任,让留守儿童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
人们常说“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坚信: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学生做不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没有一个人身上一点优点也没有,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自己获得荣誉、被别人羡慕,而这种荣誉和羡慕,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因此老师应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现自己,鼓励他们寻找自身的闪光点。老师如果发现了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通过真诚的交流,让留守儿童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鄙视他,而是时刻都在关心着他,这样彼此才能消除沟通的隔阂,减轻心理负担,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四、用众心培育顽劣留守儿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地扩大和增强,家庭教育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和家长们的重视。留守儿童更应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健康茁壮成长。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发挥“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和系列活动的开展,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注重亲情感悟和感恩教育,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络创造条件,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社会教育的影响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更不可低估,需要社会教育机构及时的熏陶和积极影响,引导留守儿童,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弥补学校教育以课堂化教学为主的不足。课堂化教学难以形成密切的情感关系,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发展维系。而社会教育通过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重视,从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之,对农村顽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亚飞.农村顽劣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J].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1年06期)
[2]冯成. 顽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J]. 学校教育研究 (2011年09期)
[3]陈明赟. 农村顽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 成功 (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