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中国

来源 :鉴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per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磁州窑类型瓷器当中,红绿彩是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它以鲜艳靓丽的色彩,自由飘逸的画法,豪放洒脱的风格深受世人喜爱。早期红绿彩瓷器,因传世和出土器物有限,更被海内外视若珍藏。
  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公元12世纪末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窑场,已出现在釉面上描绘绚丽色彩的红绿彩瓷器。它是人类在瓷器釉面上使用多种色彩装饰的开始。从此,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
  近二十年来,中国华北地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陆续发现了大量早期红绿彩瓷器。其数量之大,品质之高,种类之多,流传使用范围之广,为此前学界所不知。最新的资料表明,早在公元12~13世纪,中国的釉上彩绘瓷器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艺术成就,即使与号称中国古代彩绘瓷黄金时代的康、雍、乾三朝相比亦毫不逊色。
  早期红绿彩瓷器的兴盛,是在中国北方政局长期稳定、城市商品经济持续繁荣、市井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背景下,豪放粗犷、崇真尚实、以俗为美、清新质朴的草原文明与崇尚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这些红绿彩瓷器中存储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中市民生活的大量信息,诸如各类世俗宗教题材,花鸟人物绘画,书法诗词装饰,人物陈列摆设等不一而足。这些信息的保留无疑将成为研究宋金历史及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红绿彩瓷器不仅开创了中国釉上彩装饰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审美领域,而且对后世中国乃至世界陶瓷釉上彩瓷的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遥远的12世纪前后中国人首次在瓷器上描绘出的绚丽色彩,宛如一道彩虹,令人叹为观止。
  现特将深圳望野博物馆、深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精彩·中国——公元12~13世纪彩瓷的辉煌》大展中部分展品选刊,供同好欣赏。此展览9月25日深圳博物馆开幕。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足内底无釉露胎,中心部位有透气孔。造型为佛祖本尊结跏跌坐于须弥座的莲台之上,莲台红彩勾描,须弥座红绿黄彩间隔装饰,中有开光红彩绘花,背后无彩。佛结“法界定印”,脸圆额满,眉目庄严,唇上撇胡,下巴颏处有螺旋线样胡髯。面、肤无衣饰遮处尽为亮黄色,头顶有螺旋肉髻,黑彩涂绿釉装饰,绿釉多剥蚀。肉髻隆起,状如积粟覆瓯,此相名“无见顶相”。在肉髻与额间有红色髻珠,此种髻珠形制样式,多出现于唐代,随时代以降,越来越大,五代至宋季,成为佛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僧伽罗国王宫侧有金像“髻有宝珠,无知其价”。佛体着五衣,红色为主调,绿边。内有衷衣“安陀会”,画水纹;身穿绿色“郁多罗”,袖边绘曲折花;外罩“僧伽黎”;肩披“僧祗支”、下身“涅槃僧”,皆红色点绘黄蔓草花。《弘明集》载汉末牟融《理惑论》:“今沙门被赤布”,可知佛教东传后,释子袈裟用红为主色,是为常例,近两千年未改。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通体罩透明釉,底部无釉露胎,有透气孔。造型为一弥勒袒胸露腹坐于石台上,石台黑彩勾涂。弥勒,头圆面阔,双耳垂肩,两腮两个肉窝,肥胖无颈,唇舌殷红;体态丰满,袒胸露腹,胸前戴佛珠,红线绳串黄珠。红袈裟,上画绿彩云草纹,袖边领口绿彩涂染,左肩头有环襻扣带。左手抚膝,右手置于腹前手拈绿色佛珠,脚蹬黑鞋,身左腰间挂有一黄色口袋。弥勒信仰在民间一直都有流行,中世纪以后开始出现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这一造型不同于唐以前的样式,此民间化的“大肚弥勒佛”的原型来自——布袋和尚。《宋人轶事汇编》载,五代后梁(907年——923年)间,浙江奉化有一僧:“身矮而腹皤,尝负一口袋,人目为‘布袋和尚’”。《梁高僧传》、《五灯会元》、《二浙名贤录》记此僧名叫“契此”,并多录有其洞知未来,了明吉凶的轶闻趣事。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布袋和尚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石凳上无疾趺化,葬城北封山(今锦屏山)的中塔,后人传称见其显身各处,灵异连连,还得其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从此各庙宇佛寺,都以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塑形,成为汉地佛教最为世人所熟知喜奉的佛像之一,广受香火。《宋高僧传》载:“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杭州飞来峰崖壁上就有宋人雕刻的大肚布袋弥勒像。
  灰黄色胎,质酥松,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色微黄,多细碎开片,底部扎有透气孔。整个造型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妇人坐于椅台上。头部簪花“包髻”。黑彩涂绘表示头发,黑发外蒙一层以绿釉涂抹的纱罗状遮盖物,头后部的包髻巾为红色,发半露。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鬓两侧有细细的发绺垂下。身着浅粉色左衽、绿领、绿袖、绿边红绿花的广袖衫,最里面还有红色左衽内衣,仅露领口。脖子上戴有挂饰的金(黄釉)项圈。下身穿红色藤黄花点长裙,裙腰高提,束于胸下,外翻,绿板革带紧扎,交袖抄手,裙前两腿问有黄色红绿蔓草纹“前褡”,足蹬“绿舄”。肩部有绿色红葵花窄幅“披帛”,帛头留于前面被广袖遮盖。椅背后大红色椅褡。恰应了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七出:“翠翘金凤,红裙绿袄,环佩玎珰,敢真仙下降?”的描述。其造型、发饰、衣着和山西晋祠的那些名闻天下的宋代彩绘泥塑有异曲同工之妙,属极其难得珍贵的12世纪金代完整服饰例样。
  灰黄色胎,质酥松,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玻璃釉,底部有透气孔。整个造型是一位年轻貌美气质高华的仕女坐于花牙鼓凳上。头部红色包髻,髻前三朵网形花饰,头发用黑彩涂就,微压双耳,发丝及发式轮廓清晰。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面颊用粉色晕染。身着左衽绿色黑他长袖衫,领边白地黑花,衷衣红领,下穿红裙黄色点化,腰束绿色丝绦。一条粉色点绿花披帛,从身后穿绕臂间、膝下,帛头垂于腰后两侧。仕女左手托四方黑框红棋盒,绿袖长垂,右手入棋盒拈子。黑彩花牙鼓凳后部半露,前部被裙遮盖,此类家具牙角样式在宋金时期的考古壁画、石刻中多见。英国巴斯(Bath)远东艺术博物馆所藏红绿彩仕女人物像,所坐也是此类花牙凳。
  胎灰黄色,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造型为两人攀肩措背并立于六方台座上,台座壶券,有红绿黄彩点涂,局部黑彩勾线。两人眉目清秀,神态喜乐。左立者头梳双髻,红彩点染束发头绳;右立者披发无髻,发线两分;两人头发都用黑彩涂绘。右立者双臂张开,双掌竖起做鼓掌状。内着衷衣,外长袍,腰有束带,袍左衽大红色,绿领、绿边,黑轮廓线,彩色脱损,脖下戴串珠。左立者,有手攀前立者右肩;左手搭于前立者左肩头,着衷衣,绿色长袍,左衽,腰有束带,红彩点束带领口,袍边黑色。就图像信息判断,此双人造型很可能是“和合”。“和合二仙”是有真人原型的。唐代宪宗时(806~821年),浙江苏州“枫桥寒岩山”的庙内有两位僧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寒山叉名寒山子,据传是唐代贞观年间“应举不利,不群于俗,盖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诗僧,后隐居天台寒岩山。拾得是一个孤儿,被国清寺老僧丰于在天台山路过时发现并收养,故取名拾得(捡来的意思)。 两僧自幼都有诗才,互相敬慕,遂成好友。天台山国清寺因而成为寒山、拾得的祖庭,内有他俩的画像,其文字描绘日:“寒山一印记。一手拊膝,微笑,赤足。拾得一手托珠,一手阅卷,亦赤足,大笑。”世人以此二人之和睦隐寓“和合”,取“和谐合好”,“以和为贵”,表达了人们向往真诚友爱的精神,所以后世称为,“和合二仙”。后人还辑有《寒山子集》留传于世。
  胎色灰黄较酥松,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多处露胎,器底有透气孔。造型为一交手文吏坐于石台之上。文吏头戴软脚幞头,黑彩涂绘,幞头脚垂于两肩。黑彩绘眉眼,大鼻,红彩点唇,面颊用粉色晕染,鼻翼下两撇黑胡过唇角,下巴颏处一缕长髯近胸,两鬓也有两缕垂髯。身着左衽窄袖白花袍,领口、衣边、袖口都是绿色;上身肩、腹部,有三朵倒品字形黄彩红边云头纹饰;下身两腿膝盖及腿间有横排黄彩红边云头纹饰;腰系黑色丝绦,两个带头有垂穗。文吏双手交叉握举胸前,红彩绘手指轮廓,粉色晕染表现肤色;脚蹬黑鞋,袍遮盖半露;身下所坐石台,黑彩半涂。同类型白衣文吏的标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有藏。
  灰胎,质坚,模制,施化妆土,色白,外罩玻璃釉,玻化程度高。骑者戴四角尖帽,帽顶画黑线点黄彩,腭下脖子处有黑色帽带系扎,身着绿色黑花长袍,鞋黑色,马镫白色。黑彩绘眉眼,唇无点色。身下白马,马鞍黄彩涂抹,马鬃是模印出来的,缰索用黑彩勾绘。就器物观察,黑彩为釉下。人物骑乘马上,身微前倾,左手揽缰,右手握拳,头左顾做沉思状。全器仅黄、绿彩,有土蚀,未见红彩。此类不施红彩之器少见,有“素三彩”的韵味。人物所戴四方尖角帽,典型胡样,非中原汉地之俗。这种帽式在边疆地区及金元考古材料中多见。
  胎色灰黄,质酥松,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器底有透气孔。造型是一童子持书侧靠卧休憩。童子圆头大耳,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眼微眯,神色清秀。脖颈戴如意云头样黄色项饰(似意为黄金)。内穿红色黑线绿领无袖短褂,露胸及胳膊;腹部淡绿色红黄罔花包肚,胸及腹部有带子打花结;外罩绿色黑点花束袖衫,黑点花四点一组,敞怀,领口下翻,挂于背心及前臂处,袖门黑彩勾“回纹”,涂黄釉。下身着红色黄点花裤,点花是中间一个大的外缘一圈十多个小点;腿盘交,露一只黑鞋。童子右臂屈支,身后倚,手拳握,肘臂、肋部压一黑框涂黄彩绿面方座;左臂垂伸,左手持一本翻开书册,搭在左膝上,书册上有黑彩画写。书角破损,破损处以绿彩点涂,似烤花前的旧伤,为加彩烤花时刻意遮盖。就此童子像衣服及露臂形态,基本可推测,所描绘的是夏日午后读书休憩的一幕,外衣多衣线纹路及点花,突出的是纱丝清凉织物的意境,深具写实效果。
  灰黄色胎,模制,施化妆土,罩透明釉,背后无釉露胎,上半身釉水明亮,下半身有涩感,在婴儿的臀部扎有透气孔。头顶剔发留鬏,涂绿彩表示剔发以后的头皮,短绒眉,小眼红唇,大囟门,重下巴,面颊粉红色晕染,眉顶额问有两个红月、一个红圆圈点绿的“花钿”。身着绿领红色绿花“半臂”短襦,内衣对开红领,颈部有项饰。右手拳举,左手垂下,戴金(黄彩)手镯,仰卧,从胸腰以下至膝头由四道绿、红绿、红相间的系带捆扎。此样式襁褓俑,1985年5月,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崔仙奴墓”(见:秦大树、李喜仁、马忠理《邯郸市峰峰矿区出土的两批红绿彩瓷器》,《文物》1997年第10期,P30页和彩色插页贰1)有出土,海外也有收藏(HE LI:《CHINESE CERAMICS-THE NEWSTANDARD GUIDE》1996 The Asian Ari museum Of sanFrancisco.THAMES AND HUDSON,Picture 323)。
  灰胎,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少开片。黑彩绘眉、眼、胡须和盔的轮廓。武士头顶的凤翅盔,黄、绿、红彩点缀,盔顶有珠。卧蚕眉、丹凤眼、枣红脸、阔口白齿、浓须长髯,大耳垂肩,耳后有红色垂缨。着绿色红黄彩轮花袍,腹部红彩藤黄花“围肚”,系黄色软巾,腰扎革带。右手按单盘腿的膝部,左手抱一只红嘴黄毛长尾鼬(俗称黄鼠狼)。就此造像的体貌特征看,和书中描绘的“关羽”一样。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都把“关羽”作为“武圣”忠义的象征来供养膜拜。后敬其信义,世俗逐步以其做“武财神”供奉。华北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将狐仙(狐狸)、黄仙(黄鼠狼)、白仙(刺猬)、柳仙(蛇)、灰仙(老鼠),并称“狐黄白柳灰”(或称“灰黄狐白柳”)五大仙,这五仙也称仙家,老百姓常以其为求财之仙,视为财神。其中排名第二的黄鼠狼,百姓俗称其“黄二大爷”。把这个“黄仙”清晰的描绘到关王手中,明确地表示此偶像的“财神”身份。《古今图书集成·神异曲》卷三十七,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关羽并“令从祀武成王庙”看,宣和五年前关羽就应该以偶像形式享受香火祭祀了。《夷坚志》甲·卷九“关王幞头”条载:潼州关王庙的偶像灵异之事。《夷坚志》丙·卷十“公安药方”条载:向友正,淳熙八年(1181年)为江陵支使,摄公安令,有病,得梦仙人获救。“后诣玉泉祷雨,瞻亭中关王像,盖所感梦者,因绘事于家”。这些记载都证明,关王偶像的崇拜在宋间已经非常流行了。西藏密宗佛教中,有一位名为“藏拉色波”的护法神祗,他就是人们常言的“黄财神”,乃藏密五财神之首,被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养。在关于他的造像中,每每可以看到他手中捏着一只低头吐物的鼬鼠,这只鼬名字叫“吐宝鼠鼬”(梵文:nakula;藏文:Nevu-le),它吐出珠宝雨,代表无尽的财富。这种鼠鼬吐宝的习俗在中亚地区广为流传。因而不难发现,图录中这尊“关羽”像手中托抱的也可以视为“吐宝鼠鼬”,制作者明确传达了“财神”的信息。这种12世纪的汉地制品中出现和藏地风格的宗教形式相似的题材,令人关注。由此可见中原地区和西部高原的文化交流,早在12世纪间就已经开始,并且相互影响包容,渗入对方的艺术宗教生活之中。
  


  


  

其他文献
壶艺家最大权力就是使唤他泥凳上的那块泥巴。在那上面,他可以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出来与观者进行交流。然而,他以怎样的形象和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我要说的风格和格调问题了。  风格,是指壶艺家不同的制作技巧,独特的艺术语言,客观上是适应了欣赏的多样性的需要。不同风格是不同个性的体现,无所谓高下。  “壶如其人”一只壶虽然是表现了一定的客观对象,如方器、花器、筋纹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个人的人格,人品,每个
期刊
王敬恒艺术人生介绍      王敬恒(王易·季之)  1928年 出生,四川成都人  1988年 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王敬恒先生画展”  1994年 20余幅作品在法国图鲁兹市各沙龙及院校展出,随后接受法国《十字报》记者来华采访  1996年 部分作品在图卢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展出  2000年 参加成都现代艺术馆“世纪之门:1997~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  2000年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期刊
崔自默  1967年生于河北省深泽县。理工科学士、硕士,艺术史学博士,为国画大师范曾教授开门弟子。主要从事艺术史学、美学以及文化产业、交叉学科的研究,主张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艺术研究科学化,提倡“有用的文化”、“积极而健康的艺术”。理论联系实践,艺术创作包括书法、篆刻、国画、油画、瓷器、雕塑、装置以及诗歌、散文、随笔、摄影等。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大量散文、杂文及书画、篆刻作品。曾经编辑大量图书。主要著
期刊
我和闫振强是朋友兼同事,平日里交往密切,彼此无话不谈,无所顾忌,比较投缘。在对绘画的见解和经验上,我们有很多共识。能够相互切磋探讨艺术的话题,同道而行,未尝不是人生一件快事。我们在一起比较随意,但处得久了就会发现,他的内心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不是随便就可以动摇,而是源于充分的学术自信。对于中国绘画的历史衍变以及传统文化精髓,他不仅了如指掌,更是热爱有加,积淀深厚。对于时下的绘画风气他也能时刻保持清
期刊
程十发  (1921~2007)年,上海松江人。名潼,斋名曾用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晚年称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幼年即接触中国字画,但给他印象之深莫过民间艺术。1941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国画系时,山水画笔墨已颇具功力。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以连环画,插图影响于画坛。此后,艺术视野不断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  程十发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他的作
期刊
李嘉存  1954年出生于北京南城,回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北京市美术学协会会员、北京市老舍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中国铁路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2007年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美术家”,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名牌时报一美术家》顾问、南京书院特聘画师、杭州画院特聘画师。    事因人成,物因人重,苟非其人,不贵不
期刊
鉴藏青年画家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研究生推介      王素柳  1980出生于浙江文成,1998年考入温州师范学院美术系,2002年毕业留校任职,2005年考上中国美术院国画系山水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林海钟教授。现为温州大学教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国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级展览,书法作品曾获第四届全浙展题名奖,参加第三届浙江省中青书法篆刻展。    1、心的陶养。    《宣和画谱》卷十一北宋范
期刊
一    同想起来,我与竹子的笔墨情缘来得漫长而曲折。因为我不是先知竹而画竹,也不是一开始就学竹,而是先学书后写竹,再由写竹而与竹子结缘的。  二十年前,醉心于中国书法书体之峻美、线条之飞动、章法之磅礴,坠入墨海,砚耕不辍。然而,书法的博大与深邃,二十年时间,也仅能窥其妙而未能得其韵。节节兴叹之余,不免深感自己的愚钝,以致几乎失去学书的勇气。好在有天性支撑,又无其它爱好。更无功利之心。故一路延续至
期刊
白玉生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理事,北京师白艺术研究会理事,就职于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美术师)。20世纪70年代初追随著名书画篆刻家娄师白先生学习书画篆刻。80年代后又求教于绘画大师董寿平先生,学习绘画理论及古今典籍。其绘画作品自然朴实,为各界人士所喜爱。
期刊
索凡  1962年11月生,山西省大同人。笔名有张英、索梵、德子。高级研究员、慈善家、诗人、著名书画艺术家、国家功勋艺术家、人民功勋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书法家协会(国际)成员、中国艺术鉴定委员会理事专家委员著名级美术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廊艺委会客座教授、日本中国友好文化艺术院教授、中国柳倩艺术研究学院教授、中国书画院一级美术师、圣保罗中巴国际书画交流大展组委会名誉主任等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