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真的是不用谢的吗?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教案例
  孩子要秋游去,我和孩子逛了超市,回来后又忙着做些小点心,把它们一一整理好,放进孩子的小背包里。孩子爸爸看我忙这忙那的,对孩子说:“你瞧,妈妈为了你的秋游,多累呀,快,谢谢妈妈。”哪知孩子说:“妈妈应该的,不用谢的!”孩子的回答让我感到意外,他怎么这么想呢?联想到平时,孩子总是对我说:“妈妈,我的袜子呢,快给我拿来!”“我要吃鸡大腿,妈妈买给我吃!”我也总是满足他。我确实说过“妈妈照顾宝宝是应该的,不用谢的”,我以为孩子是会懂得感恩的,没想到孩子这么没“良心”。我哪里错了吗?
  读懂孩子
  1 孩子认为父母关照自己理所当然,说明孩子对他人的付出缺少设身处地体会的移情能力,自然不可能产生感谢之情,也不会懂得感恩。
  2 感恩是一种受内心情感驱使并伴有感激认知的,以具体言行了解或回报恩惠,同时获得积极体验的心理倾向。感恩能促进孩子社会适应和道德情感,防止不良影响的侵入,促进孩子积极发展,提高幸福感。
  3 感恩需以孩子一定的移情能力为前提,在感恩的环境中,通过具体的事件,特别是从感恩身边的亲人开始,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到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而逐步建立起来。孩子的感恩教育需要父母用心引导。
  父母智慧
  1 让孩子理解感恩。
  1)通过“小羊跪乳”“乌鸦反哺”等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引导孩子体会感恩。
  2)给孩子感恩的榜样和环境。如节假日去看望老人,帮助他们做些老人力所不及的事情来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参加一些义工活动等,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和孩子谈谈自己的感恩之情,让孩子能够明白感恩的意义。
  2 让孩子在自理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为感恩提供移情基础。
  1)适度放手,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增加孩子“感同身受”的机会,体会责任和付出,体会自己做事的辛苦、坚持等。这种体验有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提高。
  2)把握出手帮助的时机。一般来说,当孩子遇到困难自己无法搞定之时,别人的帮助才能激发孩子的感激之情。因此,父母需要观察孩子,掌握出手帮助的时机,先让孩子经历和感受困境,体会适度的焦虑,为感恩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3 激发孩子移情。
  当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恩惠的时候,引导孩子设身处地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想想别人所付出的努力等,如“叔叔赶这么远的路回来,又有那么多的行李,还给你带来这么可爱的礼物,多不容易呀。”“你瞧,妈妈一下班就去超市给你买东西,一样一样为你仔细考虑到,饿着肚子,走了那么多路,你说妈妈累不累呀?妈妈多爱你啊。”
  4 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1)当孩子获得他人的帮助或者恩惠之后,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情:“得到了这个礼物,你高兴吗?你怎么想的?”引导孩子感受“接受恩惠”和“表达感谢”是同样快乐的。
  2)引导孩子用语言、行动等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如:“得到了礼物,你应该怎么做呢?是否打个电话表示感谢?”“你是否该对妈妈说声谢谢,然后给妈妈捶捶腿?”
  3)让孩子体味表达感激之情之后得到的回应:“叔叔听到你的电话怎么样?他说什么了?你听了感觉怎样?”“瞧,你给妈妈捶捶腿,妈妈心里开了花,你是个体贴的孩子!”孩子因互助和感恩获得的良好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下次感恩行为的产生。
  4)让孩子表达感恩之情。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记住别人的帮助,寻找机会如在生日、感恩节、春节让孩子送上自己的感恩之情,学习做一个感恩的人。
  特别提醒
  1 表达感恩在于一份情意,不在礼物是否贵重。
  2 感恩教育也可能形成孩子负面的情绪,如焦虑等,家长宜关注和引导。
  3 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点滴事件,感恩教育要从小事做起,从感恩身边的亲人等做起。
其他文献
读与写相辅相成,读与写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读写结合的重要联通手段。然而,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至今没有完全理解课标的教学理念,仍然将阅读课与习作课视作各自独立的课程类型,导致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明显存在读就是读、写就是写,彼此根本没有结合,甚至还出现严重的割裂。其主要原因如下:  1.“累積”被忽视  学生掌握知识和累积知识主要通过阅读,通过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实现知识“质”的飞跃,即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来源于生活,教材受篇幅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放眼于社会和生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统编本教材针对这种“受限”的不足,编排了“阅读链接”栏目,旨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选编“阅读链接”的理念  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增加储备量,拓展知识面,为终身学习奠定基
观察是习作的第一步,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发现习作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应用于日常习作中。利用观察活动对学生习作进行系统指导,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质量。由于生活条件限制,学生在习作视野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创设情境则能够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对学生的观察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结合农村小学特点进行习作的情境创设,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从观察意识的培养、观察素材的提取、习作
统编本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编写体系,还有栏目设计等,都有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更契合课标的精神,还更具有时代气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新旧教材之间的对比,结合异同明晰编者意图,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笔者以二年级上册阅读教学为例,谈谈新旧教材“异同”对比下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新旧教材“不变”对比下的教学策略  从其溯源来看,统编本教材是在人
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的困扰,学生的“噩梦”,“假、大、空”等的习作现象屡见不鲜。而微习作以“微篇幅”“微话题”“微主题”等优势,更容易使学生乐于表达、勤于动笔。因此,笔者从随文“微习作”、阅读“微后感”、生活“微日记”三个方面,于“小微”洞见“大作”,探究小学高年级“微习作”教学的新模式。  一、习作常态化:“微习作”  “微习作”是相对于“大作文”而言的,它篇幅短小、切入点小
去年暑假,我带女儿畅畅开始了美国西海岸—黄石国家公园的行程。  历经11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了美国。第一站,参观旧金山市区仿照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而建的市政厅,这是大人和孩子都不太能理解的,我们在里面正常参观,他们在一楼正常办公,尽管南京市政府也对外开放了,可那毕竟不是天天,而且绝无可能像美国这样随意。畅畅还特地去旧金山市政厅接待奥巴马的会议室参观了一下,据说顶部的金饰都是真的,墙壁的油画艺术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本方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主张引导学生要有意义地去学习,要求学生对阅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以此为方向展开教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注重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果想让该状况得到改变,就要摒弃“知识至上”的观点,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
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写景类课文,这些文章语言优美,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寫景类课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文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等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中中年级的写景类课文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中年级学生写景类课文的学习现状  从统编本教材中年级的编排来看,在数量上比低年级有明显增加,此外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又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引导解疑释惑,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疑点”进行解疑释惑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  师:如果基于整体的视角展开分析,“
古诗词中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思意趣的文化物象。教学古诗词,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在意象中寻觅诗词之美,就是在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话。这样的对话,不仅能让学生深悟诗词的优美意蕴,还能在学生心田播下文化的种子。  一、虚实相生,解构诗词之美  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通过虚实相生,诗人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景巧妙融合起来,在实境中营造出虚空的境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