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来源于生活,教材受篇幅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要放眼于社会和生活,树立一种大语文观。统编本教材针对这种“受限”的不足,编排了“阅读链接”栏目,旨在对教材文本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选编“阅读链接”的理念
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增加储备量,拓展知识面,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链接”的编排为学生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二、使用“阅读链接”存在的误区
“阅读链接”作为一个教材的新栏目,编者并没有均衡编排,而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置在相关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所以从教科书的位置上看,并不太引人注意。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是轻描淡写地让学生读读罢了,至于安排这个链接的目的、指向以及与课文的联系,一概不讲,匆匆而过,并没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三、“阅读链接”的分析与指向
1.内容分析
统编本“阅读链接”板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体裁上说,有散文、现代诗、古诗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小说、剧本等,其中散文最多,以此凸显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从形式上看,有的是从时空上链接,做必要的知识补充;有的一篇带多篇进行链接,广度大。从数量上看,三至六年级各有不同,但五、六年级的“阅读链接”较多,甚至一课有2~3个,这也与学生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升高有关。
2.“链接”指向
“阅读链接”虽然体裁较多,内容不一,但指向明确,要么指向一个点,要么指向一个面。但无论是“点”还是“面”,都能链接到学生的阅读疑惑或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阅读期待保持延续。
(1)与课后题相联系,体会表达的情感。统编本教材有很多“阅读链接”直接指向了课后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时,学生单单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可能不易读懂,可若结合课后习题三,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进而会发现这也是作者借物抒情的一个散文片段,再相机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就会明白,作者远离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怎么不想念桂花、不想念家乡呢?
(2)与“学习提示”相联系,落实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中,略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往往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联系,通过提示中的问题落实语文要素,指向一个“面”。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花之歌》的“学习提示”是:“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课文中诗人纪伯伦以花自喻,运用奇特的想象,表达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杨柳和水莲》是宗白华的一篇童话,把它作为“阅读链接”,一方面是继续落实语文要素,找出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学生阅读的延续和方法的运用,由一篇推想到另一篇。
(3)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增强对文本的理解。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是一篇经典课文,全诗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悲壮场面,显示出诗人毛泽东的豪迈之气。如何深入理解诗的内容从而形成画面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感受伟人的情怀。所以课后链接了毛泽东的一首诗词《菩萨蛮·大柏地》,文中同样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革命战争的惨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学习了毛泽东的诗词,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内容指向的课文还有很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链接,更重要的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再创造,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链接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阅读链接”实施策略
“阅读链接”既是阅读,又是链接。阅读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读,获得新知;链接是把新的或者类似的内容联结到学习、体验之后,起到巩固、拓展、延伸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实施“阅读链接”,让“链接”更精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本阅读,强化“链接”意识
“阅读链接”作为教材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提倡整本书阅读,即拿到一本新书,先看看共安排了哪些“阅读链接”,在哪个单元和哪篇课文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研读、备课时,要有“链接”的意识和教学步骤。再次,要明确“链接”的是什么,“链接”到何处,讲清讲透,既要让内容链接,又要与学生新学的知识链接,做到前后贯通,举一反三,真正发挥“阅读链接”的作用。
2.明确指向,因材施教
教学提倡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者意图。“指向”是编者的意图和方向,它在哪里就意味着要“链接”到哪里;“材”指的是链接的内容、作者的原意,要根据内容实施教学。如《桂花雨》一课,“阅读链接”直接指向了课后题,编者力图通过“阅读链接”来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说的这句话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体会:(1)片段中最让作者忘不了的是什么?(2)作者又借哪些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3)你读了片段以后,对课文中母亲说的话又是怎样体会的?
从课文的阅读理解到感悟,学生也从课内走到了课外,课内得到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向,是桂花给“我”带来的满满回忆;课外收获的是体验的提升,语言的丰富和积累。
3.关注单元主题,由“点”到“面”
这一做法由一个“链接”联想到同一类课文,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神话的神奇和魅力,共安排了四篇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课后虽然只链接了“燧人生火”的故事,但教学中,教师不能就“链接”教“链接”,而应设计以下环节由“链接”拓展开去:燧人发现了生火的方法,人们不在过茹毛饮血的生活,多么神奇的火,多么神奇的想象,这就是神话的魅力。我们这个单元还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课下可以和家人讲一讲,也可以搜集其他的神话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如,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人类是怎样诞生的?炎帝是怎样给人们治病的……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开阔视野,进行广泛阅读,既关注了“点”,又丰富了“面”。
4.在自主学习中,对比阅读
对比是一种发现,在发现中提取不同的信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对比阅读的“链接”,以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课后“阅读链接”为例: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接着,链接了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和法国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片段。学生先自主阅读“阅读链接”,边读边画出朱自清和乔治·桑是怎样描写威尼斯的,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各自的特点;然后与课文进行分析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三位作家都抓住了具体的景物,运用比喻和静态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威尼斯的宁静和美丽。
对比阅读彰显了由一篇到多篇的鉴赏阅读,在探究、对比、发现中建构自己的体验,延伸阅读,做到精准链接。
5.注重新体验,读出新感受
学生在阅读一个新的读物时,如果能发现“新”的东西,那就是有效阅读。统编本教材的链接中不乏有这样的阅读片段,像《绿》和《祖父的园子》等。下面以《绿》为例,说说学生阅读中的新体验。《绿》是艾青的一首现代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用一个“绿”字展现了大自然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文字不多,但语言优美。编者从“绿”字出发,链接了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目的是让学生读读“阅读链接”,谈谈新的感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阅读:(1)围绕着“绿意扑面而来”写了哪些地方的绿?(2)作者是怎样呈现“绿”的?用了哪些词语?(3)读了片段你又有怎样的新感受?
在进行“阅读链接”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链接,才能实现编者的意图,体现课标“语文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丰满、丰厚。
(作者单位:安徽利辛县城关学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选编“阅读链接”的理念
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鼓励学生课内、课外进行大量阅读,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具备独立阅读能力,并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中去,增加储备量,拓展知识面,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链接”的编排为学生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二、使用“阅读链接”存在的误区
“阅读链接”作为一个教材的新栏目,编者并没有均衡编排,而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置在相关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所以从教科书的位置上看,并不太引人注意。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是轻描淡写地让学生读读罢了,至于安排这个链接的目的、指向以及与课文的联系,一概不讲,匆匆而过,并没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三、“阅读链接”的分析与指向
1.内容分析
统编本“阅读链接”板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体裁上说,有散文、现代诗、古诗词、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小说、剧本等,其中散文最多,以此凸显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从形式上看,有的是从时空上链接,做必要的知识补充;有的一篇带多篇进行链接,广度大。从数量上看,三至六年级各有不同,但五、六年级的“阅读链接”较多,甚至一课有2~3个,这也与学生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升高有关。
2.“链接”指向
“阅读链接”虽然体裁较多,内容不一,但指向明确,要么指向一个点,要么指向一个面。但无论是“点”还是“面”,都能链接到学生的阅读疑惑或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的阅读期待保持延续。
(1)与课后题相联系,体会表达的情感。统编本教材有很多“阅读链接”直接指向了课后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课时,学生单单读母亲的话“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可能不易读懂,可若结合课后习题三,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进而会发现这也是作者借物抒情的一个散文片段,再相机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学生就会明白,作者远离家乡已经几十年了,怎么不想念桂花、不想念家乡呢?
(2)与“学习提示”相联系,落实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中,略读课文前面的“学习提示”往往与本单元语文要素相联系,通过提示中的问题落实语文要素,指向一个“面”。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花之歌》的“学习提示”是:“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再找出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和同学交流。”课文中诗人纪伯伦以花自喻,运用奇特的想象,表达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杨柳和水莲》是宗白华的一篇童话,把它作为“阅读链接”,一方面是继续落实语文要素,找出有哪些想象奇特的地方;另一方面也是学生阅读的延续和方法的运用,由一篇推想到另一篇。
(3)与课文内容相联系,增强对文本的理解。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是一篇经典课文,全诗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悲壮场面,显示出诗人毛泽东的豪迈之气。如何深入理解诗的内容从而形成画面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会其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感受伟人的情怀。所以课后链接了毛泽东的一首诗词《菩萨蛮·大柏地》,文中同样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和革命战争的惨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学习了毛泽东的诗词,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内容指向的课文还有很多,但需要强调的是,它不仅仅是一个链接,更重要的是学生形象思维的再创造,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链接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阅读链接”实施策略
“阅读链接”既是阅读,又是链接。阅读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读,获得新知;链接是把新的或者类似的内容联结到学习、体验之后,起到巩固、拓展、延伸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实施“阅读链接”,让“链接”更精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整本阅读,强化“链接”意识
“阅读链接”作为教材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提倡整本书阅读,即拿到一本新书,先看看共安排了哪些“阅读链接”,在哪个单元和哪篇课文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研读、备课时,要有“链接”的意识和教学步骤。再次,要明确“链接”的是什么,“链接”到何处,讲清讲透,既要让内容链接,又要与学生新学的知识链接,做到前后贯通,举一反三,真正发挥“阅读链接”的作用。
2.明确指向,因材施教
教学提倡追寻作者原意,贯彻编者意图。“指向”是编者的意图和方向,它在哪里就意味着要“链接”到哪里;“材”指的是链接的内容、作者的原意,要根据内容实施教学。如《桂花雨》一课,“阅读链接”直接指向了课后题,编者力图通过“阅读链接”来引导学生理解母亲说的这句话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体会:(1)片段中最让作者忘不了的是什么?(2)作者又借哪些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3)你读了片段以后,对课文中母亲说的话又是怎样体会的?
从课文的阅读理解到感悟,学生也从课内走到了课外,课内得到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向,是桂花给“我”带来的满满回忆;课外收获的是体验的提升,语言的丰富和积累。
3.关注单元主题,由“点”到“面”
这一做法由一个“链接”联想到同一类课文,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神话的神奇和魅力,共安排了四篇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课后虽然只链接了“燧人生火”的故事,但教学中,教师不能就“链接”教“链接”,而应设计以下环节由“链接”拓展开去:燧人发现了生火的方法,人们不在过茹毛饮血的生活,多么神奇的火,多么神奇的想象,这就是神话的魅力。我们这个单元还有《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故事,课下可以和家人讲一讲,也可以搜集其他的神话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如,很久很久以前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人类是怎样诞生的?炎帝是怎样给人们治病的……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开阔视野,进行广泛阅读,既关注了“点”,又丰富了“面”。
4.在自主学习中,对比阅读
对比是一种发现,在发现中提取不同的信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统编本教材中有不少对比阅读的“链接”,以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课后“阅读链接”为例: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接着,链接了朱自清的《威尼斯》片段和法国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片段。学生先自主阅读“阅读链接”,边读边画出朱自清和乔治·桑是怎样描写威尼斯的,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各自的特点;然后与课文进行分析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三位作家都抓住了具体的景物,运用比喻和静态描写的手法,突出了威尼斯的宁静和美丽。
对比阅读彰显了由一篇到多篇的鉴赏阅读,在探究、对比、发现中建构自己的体验,延伸阅读,做到精准链接。
5.注重新体验,读出新感受
学生在阅读一个新的读物时,如果能发现“新”的东西,那就是有效阅读。统编本教材的链接中不乏有这样的阅读片段,像《绿》和《祖父的园子》等。下面以《绿》为例,说说学生阅读中的新体验。《绿》是艾青的一首现代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用一个“绿”字展现了大自然的景象和诗人的感觉,文字不多,但语言优美。编者从“绿”字出发,链接了宗璞的《西湖漫笔》片段,目的是让学生读读“阅读链接”,谈谈新的感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阅读:(1)围绕着“绿意扑面而来”写了哪些地方的绿?(2)作者是怎样呈现“绿”的?用了哪些词语?(3)读了片段你又有怎样的新感受?
在进行“阅读链接”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链接,才能实现编者的意图,体现课标“语文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丰满、丰厚。
(作者单位:安徽利辛县城关学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