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刘之死,皆婆婆之过?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oudemire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东南飞》属于长篇叙事诗,在乐府诗集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讲述了刘兰芝与焦仲卿悲惨的爱情故事,其中焦母形象一直被当作反面的人物进行批判,但人们对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物关系等缺乏重视。所以,本文以当时社会环境状况为出发点,结合当前《孔雀东南飞》解读发展现状,从焦母与刘兰芝的形象、焦母与刘兰芝的突出矛盾方面进行辩证分析,以便更好地解读焦母、刘兰芝的形象。
  一、焦母与刘兰芝的形象
  从以往理念角度进行分析,焦母是人们批判的主要目标,其以恶婆婆的形象对刘兰芝进行刁难,并最终赶走刘兰芝,将“恶”的一面发挥到极致,使人对其具有较为强烈的厌恶感。在这一理念中,焦母为最大的反派,其展示的形象也是我国传统诗集中的恶婆婆形象,充分展示出中国古代婆媳关系中婆婆具有较强的主导地位。
  刘兰芝的形象则具有较强的正面性,人们对其具有较强的同情与赞扬。同时,其也是较为贤惠的妻子与孝顺的儿媳妇,温柔善良、勤劳懂事并且不畏权贵,从我国传统对女性刻画角度进行分析,刘兰芝属于极为完美的女性角色。其中,刘兰芝在家庭中的地位充分表明,我国古代婆媳关系中媳妇属于弱势群体,这也使得其在面对压迫时不能获得公平的对待。
  在焦母与刘兰芝这种形象的影响下,焦刘之死仅仅成为焦母一人的过错,之后的各种解读也对这一理念完全遵从,使得焦母成为仅有的一个反派。但从社会角度分析,焦母形象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某种意义上焦母也是封建礼仪的受害者,所以人们需要辩证地对焦母与刘兰芝的形象进行创建。
  二、焦母与刘兰芝的突出矛盾
  在《孔雀东南飞》中,冲突的主要内容为刘兰芝与焦母的矛盾。从当时的社会现象、传统伦理以及封建礼数等角度分析,一些专家提出了两种观点:其一,“无子观点”。这种观点主要是结合我国《礼记·本命》中的一种理论所形成的,在古代社会,无后为大的传统教礼受到人们的极度重视。在刘兰芝过门后的几年时间中,由于她没有生下孩子,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焦母认为刘兰芝不能为焦家传后,使得其在家庭中的处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其二,“嫉妒观点”与“恋子观点”。所谓“恋子”就是对儿子过分的溺爱,在丈夫死后儿子成为其精神寄托,并逐渐形成“嫉妒”心理。但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在休妻后焦母第一时间为儿子再次安排婚事,这证明了“伊底庇斯情结”并不存在。从文章角度进行分析,两者矛盾的焦点主要是两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存在问题。
  人际关系的调整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议题之一,同时还逐渐演变出“公关”学科进行研究。所以,婆媳关系也属于一种“公关”模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婆媳问题经常发生,这也证明在家庭问题中,婆媳问题极难处理。一些婆媳不能理智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吵吵闹闹、钩心斗角等问题经常出现。虽然通常不会被赶出家门,但媳妇心里会逐渐形成一种怨念,这也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主要原因。其往往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媳妇,这种恶性循环很难解决。这也是刘兰芝与焦母之间矛盾的主要激发点,并最终导致悲剧的出现。
  三、焦母人性的扭曲
  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焦母的性格逐渐形成,这也对焦母的人生理念产生直接影响。在《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性格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与封建礼数约束下逐渐形成的,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焦母虽然不可原谅,但其也是封建传统下的受害者。焦母丈夫早年去世,其一人将焦仲卿抚养长大,其在传统伦理中属于节女与孝夫的形象,在焦母成为婆婆后,其也远离了媳妇的被动地位。这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即妇女心理的变化历程和古代社会虐待女性的不公平现象。焦母身份的变化也使得长期的压抑得到释放,并通过虐待他人对自身的遭遇进行宣泄。因此,焦母也可能是恶婆婆的受害者,这种压迫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角色,是古代男尊女卑和封建伦理导致的必然结果。
  四、焦母的形象与孝文化
  从宏观角度分析,焦母反面形象的形成与传统的“孝道”具有直接的关联。婆婆对儿媳妇造成的伤害不仅有儿媳一人承担,儿子也对其形成的痛苦进行承受。其中,儿子也会认为母亲为“恶母”。《礼仪·丧服》记載“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等,使得妇女在社会中需要完全受到男子的约束。但夫死从子与传统的孝道存在较大的冲突,所以儿子在孝敬母亲的同时,母亲也需要与儿子一同生活,这也是恶婆婆形成的基础。婆婆不喜欢儿媳,可让儿子休妻,即使儿子不同意,也可强行将其赶走。这是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不可调节的主要原因。
  在封建教礼约束下,焦仲卿孝敬母亲、听从母亲,却不能对妻子进行保护,即使苦苦哀求也没有改变焦母的想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焦仲卿在母亲的权威下屈服,不能保护刘兰芝的权益,最终导致焦刘之死悲剧的发生。
  五、结语
  在《孔雀东南飞》中,凄美爱情故事结局形成的原因并不是个人,焦母仅仅为表面的反派角色,其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对于女性的压迫、封建孝文化的侵蚀,导致女性心理逐渐扭曲,使女性失去了“自由”,突出体现在其对婚姻的不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所以,焦刘之死并不属于焦母一人的过失,人们只有利用辩证方法对焦母与刘兰芝形象进行分析与创建,并观照历史与社会的发展,才可真正获得正确的结论。
  (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文创产品即文化创意产品,属于艺术的衍生产品,它源自于地方文化,通过创意思路的转换,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根据地方文化元素、当下受众群体的审美、名人文化的熏陶以及符号图形的特殊含义,设计者重新解构地方文化,将创意与文创产品融会贯通。本文根据文创产品的特点和承载的独特性质,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当地博物馆的基本现状进行创作,设计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  创产品。  九江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内
期刊
《左传》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开篇。本文试从故事因果、场面描写、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等角度对《左传》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故事的情节化——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叙事文学的要素有三点,首先是情节,即讲什么。叙事文学就是要通过事件的展开来讲故事,但是故事是否能够成为叙事文学的一个要素就要看故事所展开的事件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鲁昭公时期是鲁国五百多年历史中彻底走向衰落的转
期刊
细读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人们不难发现,其中交织着复杂多变的主题。罗斯通过塑造一组又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元素,通过二元对立的手法把这些元素融入其复杂的主题中,凸显了《人性的污秽》所体现出来的富有层次的、寓意丰富的复杂主题,突出了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白人和黑人对立为主线的矛盾冲突。  一、二元对立在《人性的污秽》中的价值  《人性的污秽》是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
期刊
《追忆似水年华》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奇书,其作者马赛尔·普鲁斯特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奠基者,作者以其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写出了二百多万字的鸿篇巨著,为人类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一部人生命运的交响乐  《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1922年逝世,享年51岁。在35岁的时候,他着手准备创作这本书,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感到奇怪,
期刊
小说《佛罗伦萨的神女》出版于2008年,于2017年底经过翻译在我国国内正式出版,是一部以东西方文化对比以及跨民族、跨宗教、爱情为主题的历史小说,值得思索探讨的视角很多,如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笔者且不谈历史、文化、民族、宗教,单从作者所塑造的具有颠覆性生命力的女性形象这一维度对小说进行分析。书中女性人物众多,笔者在此仅择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三类女性形象——即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合著
期刊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主题一直就是一个颇有争论的话题。从纯文学的角度看,它讲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远大前程”先得后失,又失而复得,幡然悔悟的浪子回头,历经痛苦而抛弃虚伪的价值,正是这些主题才使得作品具有永恒的意义并进入西方文学的主流。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在英国古典文学里,狄更斯是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人物。在众多的狄更斯小说里,最能揭示英国这个名利场的莫过于《远大前程》。要认识
期刊
就这样泅过岁月的长河  却发现对你的爱  此生仍不可愈合  你用锐利如剑的词章  在我心上刻下图腾  之后漫长的时光里  我循着本能 将它一寸一寸孤独地喂养  无处觅踪迹  黄花也伴秋风凉  我的哀伤犹显得别样单薄  于是在心里一遍遍暗自揣度  山盼人来 人许山無意  只恐功名负累久 黄土一抔风流去  千情万意无时已 栏杆拍遍  多情词客 更在云烟遮断处  原谅我终于还是与自己暗中和解  穿拂过迷
期刊
《我们的荆轲》是莫言历史剧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他以《史记》中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展开剧本创作,同时对这一具有规范性的历史记载实现了解构,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与史传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在内在品质上与如今社会的精神生态现状有了深度对接。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性出发,通过剖析荆轲这一人物的塑造,展现莫言历史剧创作的历史观念与文本特点。  历史题材的戏剧如何写,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历史剧一定要尊
期刊
春秋中期,郑国弱国无外交的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随着晋楚两国实力的变化,唯强是从,朝晋暮楚,这一点可以通过青铜器体现。因此,本文以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器为例,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其中典型的晋文化和楚文化因素,再现郑国当时的历史。  1923年8月,新郑南门外的乡绅李锐在凿灌溉用井时,偶然发现青铜器,随后发掘一共得到铜器约89件,碎铜片635块。有大铜鼎、小铜鼎
期刊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该首诗通过拟人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春雨特征与成都夜雨景象,描述了春雨来得及时、滋润万物。诗人将春雨描绘得细致形象、生动活泼,别有一番风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是杜甫最为知名的咏雨诗之一。杜甫创造该首诗前为冬春时节,成都出现旱灾。因此,在春雨来临之际,人们非常欢喜,与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