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可以和四方美术馆产生“化学反应”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h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语:
  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是由国内首家专门面向中国当代艺术,
  成立于2005年8月。
  展馆分别座落在南京的玄武区、浦口区与江宁区。
  以收藏、展览、研究、教育为主要功能
  的复合型非营利性民营美术馆。
  
  时间:2010年1月19日15:00
  地点: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市区办公室
  受访人:朱彤
  采访人:陈瑞
  
  SHMJ:四方美术馆新馆是一个建筑群啊?
  朱 彤:对,是一个由来自全世界的顶级建筑师设计的24幢建筑的群落。
  
  SHMJ:您是什么时候来的四方美术馆的?
  朱 彤:09年吧,已经一年多了。
  
  SHMJ:您之前是以一个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出现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策划了很多重要展览,比如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三年展、2010年南京国际双年展……
  朱 彤:是的,在欧洲、在国内策划了很多当代艺术展览。
  
  SHMJ:听说四方美术馆有很丰富的当代艺术收藏。
  朱 彤:四方美术馆可能是中国收藏当代艺术最全最系统的美术馆。你能报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几乎人均两件作品以上,包括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国际级的收藏,比如上个月,我们刚刚花了250万美元,收购了一件村上隆的两米乘一米九的雕塑,我们有达明•赫斯特、玛兰•杜马斯、基弗、安迪•沃霍尔等许多世界级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
  
  SHMJ:四方美术馆投入这么大的资金,收藏这么多的作品,目的是什么?
  朱 彤:目的很简单啊,一个企业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总会需要有一些人去做这些事,去做推动文化发展的事儿。美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像洛克菲勒家族、像古根海姆家族都是这样。人赚这么多钱干什么?总会有一部分有文化理想的人,去努力做一些对文化有贡献的事情。
  
  SHMJ:从文艺复兴时的美第奇家族就开始了这样的收藏传统。
  朱 彤: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人去做这种推动文化发展的事。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迅猛,但文化的缺失越来越严重,目前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就跟我们眼中的“煤老板”一样——有钱,但没文化。那就需要有一部分人,来发展文化这块,现在政府也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光有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民间有识之士来做这件事情,体现在各个领域,美术馆不止我们一家,国内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
  
  SHMJ: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在初期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被外国人所掌握,像乌里•希克、尤仑斯夫妇等等。
  朱 彤:这种状况在慢慢的改变,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在国内已经非常普遍,像我们就有700多件。
  
  SHMJ:所以四方美术馆已经面向国际做的收藏了。
  朱 彤:对,我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国内当代艺术的收藏,我们收藏张晓刚作品的时候是几十万,现在都是上千万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现在重点放到国外艺术家作品的收藏。国内的艺术品也会收藏,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规模的收藏了,大规模的收藏已经完成。过去是九件中国的,一件外国的。可能未来我们每收藏十件作品中,有七件是国外的,三件是国内的。但我们收藏的代价要远远超过西方人收藏的代价,因为他们收藏的早,买的时候很便宜,然后再加价卖给我们。
  
  SHMJ:以前四方美术馆有每四年做一次文献展的计划,实施的怎么样?
  朱 彤:那是很久以前的规划,现在我已经重新规划了。四方的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纯当代艺术的概念,而是一个大艺术的概念:时尚、艺术、设计、音乐,都会涉及,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性的美术馆,而且还是一个充满艺术生活方式的群落……
  
  SHMJ:刚才提到您来到四方美术馆后,对美术馆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定位,有什么具体的设想?有一段时间没有做展览了。
  朱 彤:是,因为四方美术馆之前还像中国大多数美术馆做的展览一样,可以讲中国绝大部分的美术馆已经开始变成场地的房东了。我来了之后美术馆做了些调整,试图要改变这种现状。现在很多的美术馆的展览只是一个星期、十天,甚至有的还是三五天,这在国际成熟美术馆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怎么做一个展览一个星期就结束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呢?是因为场租费的问题,没这么多钱付场租费,所以他就不可能长。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没有真正的美术馆,第一个方面,美术馆没有自己的学术定位和学术价值取向,什么展览都做,有点像博物馆,但又不是博物馆。第二没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做保证,导致出租场地,只要出租场地,学术质量就没法控制。还有就是中国美术馆展览的机制,也不是一个真正美术馆展览的机制。
  
  SHMJ:你认为真正的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样的?
  朱 彤:一个真正的美术馆,具体有几个功能,第一是学术性,第二是公众性,第三收藏,第四教育,这是美术馆的四大功能。既然请我来做这个四方美术馆的馆长,那我就想做一个具有真正国际意义的美术馆,不一定非得做到一步到位,但能不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所以说,在新馆没有开始之前,我就做了重大的对美术馆的改革和调整。
  
  SHMJ:您打算做怎样的调整?
  朱 彤:四方新馆开馆后,将以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的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按照我刚才讲的,第一,我们绝不出租场地,我们不愿做的展览,你给我一百万,我也不做,第二,我们的展期,不会一个展览只展个十天八天,最少一个月两个月,好的展览是三个月甚至半年,第三,我们有完整的收藏,这个完整的收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的系统的收藏,我讲的完整的收藏是从伤痕美术以后,到八五新潮、到九十年代的玩世波普,甚至到年轻一代的卡通,沿着这个脉络,对中国当代美术史做一个收藏。另外就是对全球当代艺术的收藏。其他的我们不涉及,我们学术的立场是沿着这个点来做。
  
  SHMJ:只收藏当代艺术?
  朱 彤:对,我们以后做的所有的展览,都是当代艺术的展览,不仅仅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有关系,这是我们美术馆的一个定位。另外,我们美术馆将有很多学术交流,不仅仅是做展览,我们每年将会请一到两个国际顶尖级的艺术家、策划人、学者来做讲座,做展览的时候通过艺术家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讨论。我们收藏了700多件国内的作品,2011年我们计划投入两个亿在国际的收藏,过来的这一年花了一个亿,我们的决心是很大的。
  
  SHMJ:之前也听说四方美术馆要有大动作,要面向全球做一些国际性的高端展览。
  朱 彤:所以说为什么你最近看不到四方的展览,现在没有展览是为了准备更好的展览。因为再做普通的常规的展览对我们毫无意义。我们美术馆最大的特色就是国际化,国际化的概念也是这一年来我一直强调的。为什么要国际化呢,可能有些人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误解,说我们是崇洋媚外,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去购买世界上所谓大师的作品,为什么不拿这些钱来做中国的艺术?很多人不理解。
  其实我们的想法和目的很简单。我首先要谈中国的文化,中国人从清代以后就把我们老祖宗最重要的“中国人的精神”——宽容和分享——给丧失掉了,渐渐就形成了一种很狭隘的局面。我一直在想,中国文化近三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在全球越来越高,经济和政治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人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但是就在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走向强大的同时我们的文化没跟上。
  
  SHMJ:是文化的缺失。
  朱 彤:是的,当然文化概念涵盖的点很多,但是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我们要体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分享。如果一个国家对异域文化没有一个分享和接纳的态度,实际上是不自信的。只有自信的人才会说:“来吧!我们一起,你表达你的观点,我阐述我的观点。”只有自信的人才会做到这一点。所以说要有大国的气度、大国的胸怀,来面对全球的各种文化。这也是目前西方国家对中国最看不懂的地方,说你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特别是在当代艺术领域,对西方一直是索取,蓬皮杜、卢浮宫、MOMA、古根海姆等等帮中国做些展览,那么别人会反问你中国的美术馆为什么不能做一个捷克艺术的展览呢?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越南艺术的展览呢?你为什么不能做一个菲律宾的展览呢?
  
  SHMJ:国内似乎很少有人有这种想法。
  朱 彤:现在中国是一个大国,已经有这个能力来做这样的事情了,所以现在必须有人站出来,要有一批有觉悟的知识分子站出来带领中国改变这种形象。其实美术馆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国家形象的完善。我们要体现中国人的胸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就是要交流,现在有这个实力了,为什么不去做?
  
  SHMJ:还是话语权的问题。
  朱 彤:在近三十年来,西方的文化、艺术的的确确对我们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我们选择收藏和展览西方艺术品的时候,我们是有底线和标准的。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我们都去购买他的作品,一是没有这么多钱,二是这样就失去了判断的标准。我们的选择点就是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西方当代艺术家。我们为什么会收藏村上隆和奈良美智?中国新一代的年轻当代艺术家相当一部分受到村上隆和奈良美智的影响。为什么选择杜马斯和里希特?他们对中国80年代以来的当代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无比的号召力。我们为什么选择达明•赫斯特?现在中国做装置艺术的前卫艺术家许多就是受到赫斯特的影响。我们为什么收藏安迪•沃霍尔?因为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对中国的波普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为什么收藏基弗?因为他确实对中国当代很多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说南京的丁方、管策等等,基弗那种苍凉、深沉、悲壮的诗人般的气质影响了那批人。
  
  SHMJ:是的,都有西方的影子。
  朱 彤:所以说看我们收藏的名单,不是没有目的的,是按一个相关的脉络去收藏,不是乱花钱。这样完整的收藏会让西方的主流画廊、美术馆、策展人和媒体对中国刮目相看。其实现在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经济一点都不对等,西方人看中国人就是“煤老板”,就跟我们看山西煤老板一样,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
  
  SHMJ:还是需要有人去做。
  朱 彤:做这样的事对我个人来讲是有一定情结的,四方美术馆为我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让我能做这样带有理想主义情结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动力,我的理念得到了投资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大力支持,让我觉得不是在做一个美术馆,而是在做一个文化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格局可能会产生影响。
  
  SHMJ:这点我很认同,我以前也想过这个问题,比如说西方著名的博物馆会有东方馆、亚洲馆,但我们的博物馆却仅仅是自己的东西。
  朱 彤:对,我们没有欧洲馆、没有美洲馆,如果这样下去就是逆时的,会越来越封闭,是孤芳自赏,是弱势的。强势的人一定是开放的。美国的文化是强势的,美国的文化是最自信的。他会张开怀抱,也是这样体现他们国家的魅力和激情。中国人今天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信,不是在巴黎的街头,在LV的专卖店一掷千金,就有自信了。
  
  SHMJ:那是去“扫货”。
  朱 彤:“扫货”这样的“自信”会让人很瞧不起,必须让人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气魄和胸怀。
  
  SHMJ:刚才您说投资方对您的想法很支持,那么投资方有没有对您有利益回报的要求?
  朱 彤:没有,我们的定位就是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美术馆,而且这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美术馆。四方文化集团有很开放的理念,认为支持艺术收藏与提升自身品牌是相辅相成的。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支持文化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选择。像洛克菲勒家族、古根海姆家族都是这样的。
  
  SHMJ:刚才您提到目前中国国内文化的缺失以及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失衡的现状,也是您在前段时间策划的首届南京双年展上提出的“书写”这一主题的语境吧?
  朱 彤:对的,这是我最近一直在关注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定位,这种定位绝对不是盲目的自大,不是说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到一个多高的高度,但是我们一定可以在这个里面发掘,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所折射出来的某种现象,可以和世界的文化发生碰撞,这种文化是我们自身的,当然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方法论、学习西方的发展模式,初期的时候可以这样,就像婴儿对家长给的东西都会接受,但成熟之后就会选择了,会有自己的判断。民族和国家也一样,必须要有骨子里的判断。
  
  SHMJ:但当今的全球化、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单一的西方化。
  朱 彤:什么叫做国际化?国际化不是国际一体化、不是国际趋同化,不是让美国文化去取代欧洲文化、取代中国文化,让世界到最后只有一种文化,不可能。美国文化中优秀的东西我们可以吸取,但是你骨子里的东西必须拿出来,去与其对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当然不止是美国文化,我指的是全球所有文化,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球文化的现代性,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现代性。
  
  SHMJ:在全球文化现代性下体现民族特色,才能去与其他文化对话。
  朱 彤:是的,我举个例子,我们不可能再去穿过去传统的旗袍,很不方便,但是经过现代改良后的旗袍可以穿嘛!这只是文化折射到服装上的一个小小的节点,一个很具体的东西,就像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相对来说已经到了极致,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进行了完美的视觉呈现,当代科技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能回避投影机吗?能回避电脑吗?能回避美国团队带来的高科技吗?但是必须植入中国的元素。
  
  SHMJ:您讲过四方美术馆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美术馆,在面向国际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立足本土?
  朱 彤:你讲的本土是中国还是南京?
  
  SHMJ:具体到南京。
  朱 彤:我从来就没有认为我们这个美术馆是南京的美术馆,我们即将开的新馆,绝对不是代表南京,我们最基础的起点也是在中国,甚至亚洲。但四方美术馆在南京,客观上肯定会对南京有所影响,举个例子吧,比如说南艺有多少人学生看过奈良美智的原作?有多少人看过杜马斯的原作?有多少人看过村上隆的原作,基弗原作的?那他们坐车到珍珠泉来,就能看到这些原作。
  
  SHMJ:外国双年展绝大部分都是装置与影像,而南京双年展很多还是架上作品。
  朱 彤:就是架上都已经看不懂了,要都是装置和影像,还不知会怎样。南京双年展已经很温和了,已经到了我的底线,并不是我没有水平做那种最高端的展览,是因为没办法做。双年展是一个策划人跟政府、艺术家妥协的产物,尤其是在中国。那个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展览呈现的东西。就是这样,对南京这样一个城市,这样一个近乎保守的当代艺术展览,说老百姓看不懂……我认为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的,周杰伦老百姓都不一定能懂,宋祖英差不多,小沈阳可以,一个老百姓都能看懂的文化,那一定是通俗文化,或者说是大众文化。
  
  SHMJ:听说您也是川美的客座教授。
  朱 彤:对,我每年在四川美院讲座两次,打个比方,我这次出国,去巴塞尔,四川美院知道了,就会请我去给他们介绍一下世界上最新的艺术潮流、方向。就是放一些幻灯片,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讲讲。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资讯和世界的艺术现状。
  
  SHMJ:这是教育的问题,南艺比较注重传统艺术研究,像中国美术史、中国画论、书画美学、佛教美术这些都很强,当代艺术的研究比较少。
  朱 彤:南艺的传统势力太强大。当然我完全不是否定传统,我只是认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院校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知识面和各类开放的艺术思想。像南艺、南师大这类南京本土艺术院校太忽视这方面了。但像李小山、顾丞峰都是很懂的,但他们个人的力量没法跟这个传统抗衡,所以实际上他的力量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
  
  SHMJ:您的看法很犀利。
  朱 彤:我对教育体制的问题从来是不回避的。五年前我正在策划一个很大的展览,《现代快报》就问我为什么不在江苏省美术馆办,我说“江苏省美术馆还能叫美术馆么?”后来他们题目用的也是这个,黑体大字,连续三个头版,连续三天整版报道。最后逼得当时美术馆馆长宋玉麟也接受采访,我对这些问题从不回避。
  
  SHMJ:这次南京双年展是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吗?
  朱 彤:这个是主办方和投资方定的,我是他们聘请的策展人,我没权利选择场地,新的省美术馆的场地硬件还是很好的。
  
  SHMJ:有没有考虑过四方美术馆的地缘问题,它坐落在南京的浦口,会不会有许多人去?
  朱 彤:其实欧洲很多美术馆都不在市区,在郊外的森林里面,开车要一两个小时,但他们美术馆每年接待的观众数量有上百万。我们现在做的真的是有点超前的事情。两年以后看浦口就不一样了,当年上海看浦东就是农村,怎么会在浦东买房子?现在浦东的房价远远超过上海市区。上海最好的建筑、最好的酒店、最好的艺术馆全在浦东。我不认为会有地缘问题,因为我们不是做麦当劳、肯德基,需要在闹市区开店,我们做的是最奢侈品,不需要南京的老百姓都要去,他们愿意去就去。我们做每一个展览都是让全中国知道的,艺术圈的人,如果到南京来,一定会来我们美术馆。我们面向的是整个中国,每天不要多,几百个人,周末的时候多一点就够了。国外的很多大的美术馆都是这样,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艺术。我们在这里可以大谈艺术,但如果跟一个每天上班累得话都不想说的工人谈艺术,怎么可能呢?
  
  SHMJ:出了门就没艺术了。
  朱 彤:这是一个现实。
  
  SHMJ:您现在付出这么多心血做这些事,觉得多长时间可以见到效果?
  朱 彤:我觉得三年,就可以看到效果。
  
  SHMJ:三年?这么乐观?
  朱 彤:我曾经对投资方说,再给我三年时间,但在这之前已有了几年的积累,我一定要把四方美术馆打造成亚洲一流的美术馆。
  
  SHMJ:美术馆开幕展准备怎么做,方便透露么?
  朱 彤:开幕展还是当代艺术。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美术馆的常规展览,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第二是公共艺术,户外的公共艺术与建筑的关系,第三是建筑师和艺术家之间的创作,空间与艺术家的对话。这三个板块都是极其学术的,三个板块构成整个的开幕展,同时配一场最时尚的秀。世界最大品牌的时尚秀,和一个很大的party,把时尚和艺术进行结合。我希望观众和媒体都开心。
  
  SHMJ:现在很少听到像您这样大视野的充满理想主义的想法。
  朱 彤:这就是支撑我做这个美术馆的原动力。我一直是喜欢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状态,我为什么会从一个独立的策划人来做四方的馆长,是因为四方给我的平台可以支撑我的理想。我的理想可以和这个地方发生化学反应。现在每天这么忙,这么多事情,以前做独立策划人很自由不用这么烦的,但做事情总要付出代价。
  
  SHMJ:从自由状态到现在这种状态的转变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吧?
  朱 彤:是会遇到,需要很多磨合。我当时也很简单,磨合的好我就做,磨合的不好我可能就不适合这个职位。但是现在的磨合程度超乎我的想象,我觉得很好,一样很自由……
其他文献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在一生为情作戏的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看来,情是人与生俱来的特性,它可以冲破礼教的枷锁,也可以让人痴缠而不能忘怀。情之一字,既可谓美好,亦难掩哀伤,甚或夹杂怨怼,正是因其具有丰满而复杂的人性内涵,故而成为文学艺术永恒的“母题”。  爱情是美的,付诸文学艺术的爱情更是美的极致。它可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
期刊
白盒子艺术馆位于北京798艺术中心区,是1952年由前民主德国建筑机构负责建筑设计、施工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工厂区。艺术馆在保留原建筑的精神外,在废弃厂房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由白盒子(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投资创建,拥有近千平米的展示空间,包括艺术设计中心,影像中心,和艺术商店几部分。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演活动,关注国内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流。长期致力
期刊
现代设计来源于现代艺术,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这种交融中寻求发展,徐仲偶可谓是另辟画路,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设计、平面与空间之间,怀抱传统精神,把握中国艺术的书写精髓,注入了一种当代文化的意识与创造激情,融现代气质和古典韵致于一体。并从写实风格跨越到抽象的写意,从传统的中国艺术元素中概括提炼出墨与彩结合的抽象符号,这不仅是绘画语言的转化,更是他追求艺术自觉和艺术走向成
期刊
朱德群是法兰西艺术学院终身院士中的第一位中国人,是法国画坛公认的世界级艺术大师,近年来,他的抽象艺术愈发受到国人的认识与关注。朱德群的抽象艺术,将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水墨、书法、诗意融汇贯通,将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精神贯穿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传达出自己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对生命本真的探寻。  朱德群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他的抽象艺术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抽象油画,烙有深刻的中国印记,传达着浓厚的中国情趣
期刊
主持语:  雪山、旷野、长河、朝圣、牦牛、酥油,苍凉与虔诚、艰难与纯净……藏族的高原生活是中国当代绘画长盛不衰的题材,而如何以水墨来表现藏族人是当代国画的一个课题。  国画家任惠中独辟蹊径,他把山水画尤其是现代山水画的种种笔墨技巧融入自己的藏族人物画中,追求人和自然浑然合一的美感。  任惠中是画家,同时也是军人,长期深入藏地,军人的豪情与艺术家的才情使他的绘画风格豪放,在画坛上,可谓独竖一帜。  
期刊
主持语:  陈思渊的画是清新的,这清新是从生活中来的;又因为他的水墨画不为传统笔墨及图式所囿,受益于设计环境的熏陶,画面构成及视角均有一种新意。是的,他年轻,喜欢现代生活,喜欢写生,撷生活之一角、印象之断片入画。  水墨画在陈思渊和他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很轻松,没有所谓姓中与姓西、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他如实地表现自己当下所见的一切,并画出自己的感受,其实这样就是好画了。    时间:2011年2月  地
期刊
《礼记·礼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经典对于人类两性间的情欲毫不讳言,甚至将之与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饮食等量齐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易经·序卦》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作为古代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伦理关系之一,也受到传统儒家的重视。俗话说“捆绑不成夫妻”,尽管大多数古代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但在“父母之命,
期刊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爱情之长久与缠绵,在历史与文学的世界里经久不衰、魅力长存。当人们对愛情的渴望久不停息,爱情故事与爱情文学就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期刊
“70后”、“学院派”、“水墨人物”以这些泛泛的标签来概括范治斌这位当代颇具实力的画家似乎不够全面。他以人物画见长,山水、画鸟也是案头日课,那些随意勾勒的小品颇见画者性情,正如他所言“好的作品无关乎创作或是习作”。  画家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关注当下社会中“人”的状态,并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人身上会有所投射。他倾入感情捕捉常人容易忽视的寻常景物,即兴记录下来的这些沿途风景、人物表情。让我们读懂了画家,也
期刊
霍铁辉,1943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从事景泰蓝工艺品设计、研制六十余年,以作品构思巧妙、造型新颖、色彩清新明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参与研制、开发的景泰蓝与多工艺结合作品进一步提高了景泰蓝的技术含量和艺术魅力。多件作品荣获工艺美术行业国家级奖项或被博物馆收藏,代表作品有《友谊之船》《铭诚尊》《三凤争鸣》《群仙祝寿尊》《金刚界喻诋塔》等。  从事景泰蓝设计与制作六十余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