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管理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60例精神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品管圈管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质量评分、护理呼叫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降低护理差错率、投诉率,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率,是科学规范的护理模式。
关键词: 精神科,品管圈,护理,效果分析
精神科患者精神大部分存在障碍,生活往往难以自理[1],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主动配合性差,有时还会发生攻击他人等一些危险行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故在护理管理中如何改善护理质量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热点[2]。本文探讨了品管圈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建立及实施效果,取得满意的结果,以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60例精神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6±6.4)岁,病种分类:11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障碍,7例重症抑郁,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研究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3±6.5)岁。病种分类:13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障碍,6例重症抑郁,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精神科主任1名,副主任护师 1名,2名主管护师,护师3名,5名护士。组长为精神科主任,全体护士均为圈员。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进行预防性、持续性、过程性的质量管理。对精神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制定持续改进措施。护理计划制定后,圈长安排具体护理工作到每一位护士,特别是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护理安排措施。明确护士各自责任:夜间实行双班制,新老搭配,构建帮扶对象。责任护士认定依据: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各种疾病的护理,熟练掌握健康指导同时经考核合格。建立考核小组:完善人员管理,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成立监督小组。护士长、责任组长巡视评价护理过程及结果。考核细则[3]: 护理绩效考核:考核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措施、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及护理文件书写等指标,满分为100分。考核方法:每月考核一次,汇总上述各项考核成绩,在个人考核档案中详细记录,将考核结果与其奖金挂钩,表现优秀的适当提升奖金系数。汇总每月考核结果到年考核成绩中,进行评奖评优,并优先外出进修学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在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护理呼叫次数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护理呼叫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的治疗总满意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机构中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高质量的护理。精神科患者因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自知力非常低,常出现过激行为,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4]。常规的封闭护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结合患者的实际基本需求,导致患者抑郁、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加剧,治疗效果不佳,近几年,品管圈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满意。
合理科学的护理质量程度标志着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品管圈管理法使琐碎复杂的管理更具体,便于评估测量,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职务、调配人员及薪酬回报之间直接挂钩,能够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及责任意识,是一种比较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方法。护士作为医疗工作一线主要的工作成员,代表医院整体形象素质,实施岗位考核能够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积极性,其为防止不被淘汰,必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严格要求自身,进一步在护理工作中整体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改善护理效果。近几年来,在护理工作中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护理患者不仔细,导致患者出现意外并发症的实例越来越多,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也逐渐降低,因此当下在护理工作管理中采取品管圈管理法尤为重要[5],同护士的社会地位、经济效益及工作成绩直接挂钩,有利于将硬性改变慢慢向良性循环竞争转变,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品管圈管理法的建立与实施,使护理内容具体,标准明确,透明可靠,降低随意性,避免人情化,杜绝盲目性[6]。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质量评分、护理呼叫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知,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科学合理的品管圈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护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黎,郦萍萍,罗欣,等. 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4,27 (0 3) : 312.
[2] 高元芝. 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22( 18) : 100-102.
[3] 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12,11(0 4) : 381-382.
[4] 苟娟,何丽艳,李翠松等.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品管圈活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01):152-153.
[5] 吴春秀." 品管圈" 活动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 医学信息,2014,(04):229-229.
[6]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02):127-130.
关键词: 精神科,品管圈,护理,效果分析
精神科患者精神大部分存在障碍,生活往往难以自理[1],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主动配合性差,有时还会发生攻击他人等一些危险行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难度较大,故在护理管理中如何改善护理质量成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一大热点[2]。本文探讨了品管圈管理法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建立及实施效果,取得满意的结果,以希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60例精神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对照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6±6.4)岁,病种分类:11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障碍,7例重症抑郁,4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研究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6.3±6.5)岁。病种分类:13例精神分裂症,8例双相障碍,6例重症抑郁,3例器质性精神障碍。两组病例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精神科主任1名,副主任护师 1名,2名主管护师,护师3名,5名护士。组长为精神科主任,全体护士均为圈员。制定质量控制计划,进行预防性、持续性、过程性的质量管理。对精神科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全体成员一起讨论分析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制定持续改进措施。护理计划制定后,圈长安排具体护理工作到每一位护士,特别是对病情较重的患者护理安排措施。明确护士各自责任:夜间实行双班制,新老搭配,构建帮扶对象。责任护士认定依据: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各种疾病的护理,熟练掌握健康指导同时经考核合格。建立考核小组:完善人员管理,建立考核与监督机制,成立监督小组。护士长、责任组长巡视评价护理过程及结果。考核细则[3]: 护理绩效考核:考核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急救措施、消毒隔离、健康教育及护理文件书写等指标,满分为100分。考核方法:每月考核一次,汇总上述各项考核成绩,在个人考核档案中详细记录,将考核结果与其奖金挂钩,表现优秀的适当提升奖金系数。汇总每月考核结果到年考核成绩中,进行评奖评优,并优先外出进修学习。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在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护理呼叫次数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通过SPSS19.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绩效考核评分、护理呼叫次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的治疗总满意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机构中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高质量的护理。精神科患者因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自知力非常低,常出现过激行为,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4]。常规的封闭护理工作并没有真正结合患者的实际基本需求,导致患者抑郁、恐惧、害怕等负面心理加剧,治疗效果不佳,近几年,品管圈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满意。
合理科学的护理质量程度标志着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的高低,品管圈管理法使琐碎复杂的管理更具体,便于评估测量,将考核结果与晋升职务、调配人员及薪酬回报之间直接挂钩,能够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及责任意识,是一种比较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方法。护士作为医疗工作一线主要的工作成员,代表医院整体形象素质,实施岗位考核能够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积极性,其为防止不被淘汰,必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严格要求自身,进一步在护理工作中整体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不断得到提升,最终改善护理效果。近几年来,在护理工作中因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护理患者不仔细,导致患者出现意外并发症的实例越来越多,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也逐渐降低,因此当下在护理工作管理中采取品管圈管理法尤为重要[5],同护士的社会地位、经济效益及工作成绩直接挂钩,有利于将硬性改变慢慢向良性循环竞争转变,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品管圈管理法的建立与实施,使护理内容具体,标准明确,透明可靠,降低随意性,避免人情化,杜绝盲目性[6]。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质量评分、护理呼叫次数以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知,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实施科学合理的品管圈管理可以明显改善护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使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黎,郦萍萍,罗欣,等. 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4,27 (0 3) : 312.
[2] 高元芝. 品管圈在医院优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22( 18) : 100-102.
[3] 邵翠颖,金钰梅,朱胜春. 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和成效分析[J].护理与康复, 2012,11(0 4) : 381-382.
[4] 苟娟,何丽艳,李翠松等. 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品管圈活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01):152-153.
[5] 吴春秀." 品管圈" 活动在精神科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J]. 医学信息,2014,(04):229-229.
[6]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 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0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