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玛人为白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笔者有幸对兰坪县黄柏村和拉竹河村进行了田野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就是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支系拉玛人的民歌开益,了解其在宗教仪式上的运用及传承保护情况。通过访谈各级传承人及当地村民,得到了十分珍贵的一手资料,加以梳理,撰写完成了本文。`
【关键词】:拉玛人;民歌开益;民俗文化;宗教信仰
正文:
一、拉玛人与民歌开益
拉玛人在1956年民族识别时,根据语言和习惯被划分为白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黄柏村、拉竹河村是拉玛人聚集的两个自然村落。开益是拉玛民歌的总称,它分为十多个调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较强的功能、作用和生命力。开益来源于拉玛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受到四周高山、大江的环境影响,唱调也是宽广、开阔。主要是两人、多人对唱,多是喊声,演唱时至今还保留着呼喊的手势。开益的歌词往往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各种事宜都可唱进开益当中,同时也有很多都是表达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使得开益作为闲暇时的娱乐也具有了丰富的情感。
现流传的开益主要根据曲调分为“喔开益调”、“容开益调”、“爽开益调”、“达开益调”和“呜拉维调”五种,其余或已失传。这几种开益按年龄层次递进学习。孩童时期传唱“喔开益”,主要是叫和喊,声音高尖,情绪欢快高亢,在演唱过程中跳起年轻舞。青少年爱情萌芽,唱“容开益”,它听起来类似低语,抒情而缠绵,以《哝呢哝》为代表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开的唱出情意,互传爱慕之情。“爽开益”奔放和热情,运用了更多的抖音,往往四人以上,男女成对,弹琴对唱,句句对接,是情歌的主要代表,黄柏村的《哦耶》传唱度极高。“达开益”是只有年龄到达五十岁左右才可以唱的,它曲调沧桑、低沉,节奏缓慢,混着老人似哽咽的颤抖,吟唱暮年沧桑。最后,“呜拉维”是一曲送葬调。
二、“开益”在宗教中的运用
拉玛人宗教活動频繁,李松发在《兰坪拉玛人文化研究》中认为,那马人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并有强烈的灵魂观念。罗世保《那马人宗教信仰调查》指出,那马人的宗教信仰包括本主崇拜和鬼神崇拜两大部分,本主崇拜对象有五谷神、历史人物。主持所有村中大型节庆祭祀的人被称为师傅,拉玛语是“莫多聂”,而师傅的选择则往往要嗓音条件很好的,洪亮而清脆,因此现在的师傅往往是开益唱的很好的艺人。
主要的宗教仪式有:祭水神。在这一天家家都会把家中的绳子藏起来,因外型上与不祥的蛇相似,又与拉玛语里和“不顺”同音。在凌晨四点,村民们抢得村中央水洼里的第一舀“长命水”,要拿上酒、米饭、豆腐、玉米献在水洼旁,以此来供奉水神。祭山神,家中男人一同到村中的神山,师傅要唱祭词,唱念万物之神“师若”,山神、石神、水神、火神等等百十位神仙,然后专门祭拜山神祈求祖先庇佑,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事事顺心。开秧门是拉玛人很重大的节日,种植水稻是拉玛人重要的收入。师傅选出秧苗长势最好的一家,由此家举办开秧门,时间大致在清明时节。在这一天,师傅带领村中男女老少来到这一家的田里,先祭拜谷神,然后開始插秧,大家一起劳作,这时就会唱起欢快的《爽开益》,会唱的人就一句一句的接下去。再就是祭天牛,早期拉玛人会选中一头刚出生的小公牛作为天牛,传说它本应是天神的牛,私自跑到人间,拉玛人善待这头牛,无论它跑到哪家的田里都不会打它、驱赶它,任它吃、任它跑。等到它四五岁时,初春干旱,村里人就会把它绑到天牛登的“天牛树”下,唱着祭词,嘱托它给天神传话,祈求降雨。在杀它时不可用刀等铁器,往往在笤帚里裹着一把斧子或锤子,先把它敲晕,再用刀分食。
红白喜事中,这也是开益的主要用处。婚俗中,男女双方要请来村里开益唱的好,并且机智的人。男方代表要想尽方法的让女方开门,而女方则要为难男方唱问出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开门。双方既比唱腔,也比机智,直到把对方难住为止,如果男方化解了刁难,就可以进屋迎娶新娘。在丧事中,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去世就需要唱起送葬调《呜拉维》,一般自家人是不唱的,会请村中其他人来唱,并有《大刀舞》的表演。并且在拉玛人地区,家中父母去世,三年是不唱开益,男子百天之内不理头发、不刮胡须,妇女头戴白包头直至三年后烧掉,且要天天烧香祭拜。
三、祭词与开益
祭词和开益起先都为说词,都是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发展的,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高山阻隔、云岭重重,呼喊就成了互相沟通的一种方式了;同样对于祭拜神明,音量上也变的更加洪亮,以保证可以被听到。同时,由于不断的迁徙,加快了呼喊的节奏,也为加强天神的神明感,还有音律上的美感,拉玛人就在呼喊中加入了节奏,演变成了现在的唱词了。祭词和开益发展示例图如下:
在拥有语言后,由于对一切的无知和自然的敬畏,就出现了灵魂观,有了信仰和宗教;接着在日常的劳作和交流中,为了娱乐,创生了开益;为提高祭祀的神明感和美感,祭词就借用了开益的音律、唱法。
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益
2009年开益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省级传承人一名,州级传承人三名。自2012年各个村中都开设了民歌开益传习点,会进行对年轻人的培训。例如在黄柏村,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全文就有40个学生,22岁以上男女各20人,每周两天李全文会教授他们开益的基本唱法和唱调。在拉竹河村,州级传承人和有权教授县文化馆派下来年轻人演唱开益,并参加了青歌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和评价。各级文化部门遵循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开展了“文化下乡”及“开益文化进校园”,让传承人们走进校园,教授和传播开益文化,鼓励青少年学习开益,发展开益。
五、结语
开益作为拉玛人独特的文化,包含着拉玛人对于自然的原始信仰,也体现着拉玛人千百年来的文明。它存在于各种文化形态中,无论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民俗、礼仪、节日,它都阐释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这种朴素的宇宙观,在特定的环境里,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着乡村的秩序,沟通了人与天地万物以至神灵的关系,使得人与自然在文化层面上始终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里。而这种平衡是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长、传承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省民族识别报告[R].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2]李松发.浅析兰坪县白族拉玛人的民歌“可依”[J].民族艺术研究,昆明:1995(3).
[3]李松发.兰坪拉玛人文化研究[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2月.
[4]罗世保.那马人宗教信仰调查[J].怒江民族史料学研究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论文集(一),1995年11月.
[5]赵自庄.试论整体性保护原则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运用[J].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通讯, 2007(1).
【关键词】:拉玛人;民歌开益;民俗文化;宗教信仰
正文:
一、拉玛人与民歌开益
拉玛人在1956年民族识别时,根据语言和习惯被划分为白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黄柏村、拉竹河村是拉玛人聚集的两个自然村落。开益是拉玛民歌的总称,它分为十多个调子,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有着较强的功能、作用和生命力。开益来源于拉玛人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受到四周高山、大江的环境影响,唱调也是宽广、开阔。主要是两人、多人对唱,多是喊声,演唱时至今还保留着呼喊的手势。开益的歌词往往都是来源于身边的生活,各种事宜都可唱进开益当中,同时也有很多都是表达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使得开益作为闲暇时的娱乐也具有了丰富的情感。
现流传的开益主要根据曲调分为“喔开益调”、“容开益调”、“爽开益调”、“达开益调”和“呜拉维调”五种,其余或已失传。这几种开益按年龄层次递进学习。孩童时期传唱“喔开益”,主要是叫和喊,声音高尖,情绪欢快高亢,在演唱过程中跳起年轻舞。青少年爱情萌芽,唱“容开益”,它听起来类似低语,抒情而缠绵,以《哝呢哝》为代表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公开的唱出情意,互传爱慕之情。“爽开益”奔放和热情,运用了更多的抖音,往往四人以上,男女成对,弹琴对唱,句句对接,是情歌的主要代表,黄柏村的《哦耶》传唱度极高。“达开益”是只有年龄到达五十岁左右才可以唱的,它曲调沧桑、低沉,节奏缓慢,混着老人似哽咽的颤抖,吟唱暮年沧桑。最后,“呜拉维”是一曲送葬调。
二、“开益”在宗教中的运用
拉玛人宗教活動频繁,李松发在《兰坪拉玛人文化研究》中认为,那马人宗教信仰以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并有强烈的灵魂观念。罗世保《那马人宗教信仰调查》指出,那马人的宗教信仰包括本主崇拜和鬼神崇拜两大部分,本主崇拜对象有五谷神、历史人物。主持所有村中大型节庆祭祀的人被称为师傅,拉玛语是“莫多聂”,而师傅的选择则往往要嗓音条件很好的,洪亮而清脆,因此现在的师傅往往是开益唱的很好的艺人。
主要的宗教仪式有:祭水神。在这一天家家都会把家中的绳子藏起来,因外型上与不祥的蛇相似,又与拉玛语里和“不顺”同音。在凌晨四点,村民们抢得村中央水洼里的第一舀“长命水”,要拿上酒、米饭、豆腐、玉米献在水洼旁,以此来供奉水神。祭山神,家中男人一同到村中的神山,师傅要唱祭词,唱念万物之神“师若”,山神、石神、水神、火神等等百十位神仙,然后专门祭拜山神祈求祖先庇佑,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事事顺心。开秧门是拉玛人很重大的节日,种植水稻是拉玛人重要的收入。师傅选出秧苗长势最好的一家,由此家举办开秧门,时间大致在清明时节。在这一天,师傅带领村中男女老少来到这一家的田里,先祭拜谷神,然后開始插秧,大家一起劳作,这时就会唱起欢快的《爽开益》,会唱的人就一句一句的接下去。再就是祭天牛,早期拉玛人会选中一头刚出生的小公牛作为天牛,传说它本应是天神的牛,私自跑到人间,拉玛人善待这头牛,无论它跑到哪家的田里都不会打它、驱赶它,任它吃、任它跑。等到它四五岁时,初春干旱,村里人就会把它绑到天牛登的“天牛树”下,唱着祭词,嘱托它给天神传话,祈求降雨。在杀它时不可用刀等铁器,往往在笤帚里裹着一把斧子或锤子,先把它敲晕,再用刀分食。
红白喜事中,这也是开益的主要用处。婚俗中,男女双方要请来村里开益唱的好,并且机智的人。男方代表要想尽方法的让女方开门,而女方则要为难男方唱问出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开门。双方既比唱腔,也比机智,直到把对方难住为止,如果男方化解了刁难,就可以进屋迎娶新娘。在丧事中,年满六十岁的老人去世就需要唱起送葬调《呜拉维》,一般自家人是不唱的,会请村中其他人来唱,并有《大刀舞》的表演。并且在拉玛人地区,家中父母去世,三年是不唱开益,男子百天之内不理头发、不刮胡须,妇女头戴白包头直至三年后烧掉,且要天天烧香祭拜。
三、祭词与开益
祭词和开益起先都为说词,都是在人们的互相交往中发展的,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高山阻隔、云岭重重,呼喊就成了互相沟通的一种方式了;同样对于祭拜神明,音量上也变的更加洪亮,以保证可以被听到。同时,由于不断的迁徙,加快了呼喊的节奏,也为加强天神的神明感,还有音律上的美感,拉玛人就在呼喊中加入了节奏,演变成了现在的唱词了。祭词和开益发展示例图如下:
在拥有语言后,由于对一切的无知和自然的敬畏,就出现了灵魂观,有了信仰和宗教;接着在日常的劳作和交流中,为了娱乐,创生了开益;为提高祭祀的神明感和美感,祭词就借用了开益的音律、唱法。
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益
2009年开益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省级传承人一名,州级传承人三名。自2012年各个村中都开设了民歌开益传习点,会进行对年轻人的培训。例如在黄柏村,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全文就有40个学生,22岁以上男女各20人,每周两天李全文会教授他们开益的基本唱法和唱调。在拉竹河村,州级传承人和有权教授县文化馆派下来年轻人演唱开益,并参加了青歌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和评价。各级文化部门遵循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开展了“文化下乡”及“开益文化进校园”,让传承人们走进校园,教授和传播开益文化,鼓励青少年学习开益,发展开益。
五、结语
开益作为拉玛人独特的文化,包含着拉玛人对于自然的原始信仰,也体现着拉玛人千百年来的文明。它存在于各种文化形态中,无论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民俗、礼仪、节日,它都阐释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这种朴素的宇宙观,在特定的环境里,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着乡村的秩序,沟通了人与天地万物以至神灵的关系,使得人与自然在文化层面上始终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里。而这种平衡是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长、传承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省民族识别报告[R].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三),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2]李松发.浅析兰坪县白族拉玛人的民歌“可依”[J].民族艺术研究,昆明:1995(3).
[3]李松发.兰坪拉玛人文化研究[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7年2月.
[4]罗世保.那马人宗教信仰调查[J].怒江民族史料学研究怒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四辑论文集(一),1995年11月.
[5]赵自庄.试论整体性保护原则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运用[J].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通讯,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