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文化专有词,因特殊的文化含义与丰富的历史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诸多翻译困难。本文阐释了文化专有词翻译的背景,追溯了“江湖”一词的历史沿革,探讨了“江湖”一词的不同译法,提出了作者认为的理想译法,并总结了文化词翻译的原则。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傳播、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灵感。
一、文化词及其意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进而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这一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一,必然具有许多文化负载词,是其他文化语境中的人难以理解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日益深入,翻译作为跨文化的桥梁,有职责将负载词正确处理、合理翻译,以期达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二、“江湖”的含义
“江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它的含义变化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可以分为许多阶段。 直到今日,江湖有以下义项:
第一个义项为江河湖海。“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一共出现7次,拆开一般指长江和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这是“江湖”最原始的含義,以下诗词中的“江湖”都属于这个义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叶燮《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
第二个义项是泛指四方各地。如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和宋代苏辙的《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复西,归来未洗足间泥。”该义项是“江河湖海”的延伸,但仍然是表达地区概念的。
第三个义项进一步延伸,变成了与朝堂对立的世间。如杜甫的诗《竖子至》 “欲寄江湖客,提携日月长。”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此处“江湖”的含义有了革命性变化,不再是普通的四方各地,而是有平民所处的人世间、民间的意味,是大侠的安身之处,也包括闾巷市井、三教九流,隐隐与朝堂对立。
第四个义项源自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式把“江湖”与庙堂对立了起来。指远离官府的地方、隐士的居处,可引申为退隐。清朝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也是退隐的意思。
第五个义项出自唐代小说。“江湖”在唐代逐渐成为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概念。唐代武侠小说家以“江湖”来命名豪杰侠士闯荡的虚拟世界,充满了逍遥自在之感、非主流意识和反庙堂色彩。
第六个义项开始带有负面色彩。在宋元话本中,“江湖”常跟抢劫杀人越货、蒙汗药等常见勾当扯上,这也是现在所谓黑社会的前身,有黑道世界、黑社会秩序的意思。
总之,“江湖”有许多不同的义项,从最初的三江五湖,逐渐演变成一个武侠概念。它是市井中的三教九流组成的龙蛇混杂的世界。更多的时候,它也与情怀挂钩,是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的所在。我们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三、“江湖”的现有译法评析及理想处理方式
1.直译
在一些中文著作的英译本中,“江湖”被直译为“rivers and lakes”。如在林语堂《庄子》英译本中,“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英译为“…it would be far better to let them forget themselves in their native rivers and lakes”。作者认为,这一翻译是可取的,因为遵照了“江湖”在原文中的意思,本身就是泛指江河湖海,所以“rivers and lakes”十分忠实。
2.音译
在很多武侠小说的英译本中,译者往往用音译来表达“江湖”。
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江湖上也要有所联络,九门提督才坐得稳。对应的英文字幕为:Contacts in the Giang Hu underworld can ensure your position.
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以下原文:何沅君夫妇却是侠名震于江湖。被译为:The He Yuanjun couple was famous throughout the Jianghu world.
其实对于很多中国文化专有项,音译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如道(Tao),功夫(Kung fu),阴阳(Yin and Yang),太极(Tai Chi)等等。但“江湖(Jianghu)”还没有让人熟知到一看到音译就能知道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目前阶段,音译不是一种合理的翻译方法。
3.意译
与直译、音译相比,更常见的处理方法是意译。如:
ST1:那丐帮由来已久,自宋朝以来,便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帮。(金庸·《鹿鼎记》)
TT1: …ever since that time, they have been a part of the outlaw world.(John Minford,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闵福德将“江湖”译为“the outlaw world”,确实比音译更明确,但也将范围变小了。 “the outlaw world”描绘了无拘无束的、甚至是非法的世界,这只是“江湖”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足以概括江湖。
ST2:赶她也不走,有什么办法,难道要我带着她闯荡江湖吗?(电影《东邪西毒》)
TT2: What can I do? No one drags his wife along in the martial arts world. “martial arts world”,指会武功的世界,这也只是江湖中的一小部分,与“武林”更接近。华山论剑,紫金之巅,这是武林。而小兒上酒,大侠饶命,这才是江湖。因此这一翻译含义范围太狭小。
ST3:我不想再重踏江湖。(电影《七剑》)
TT3:I no longer wanted to be part of society.
“society”虽然表达出了“江湖”所代表的广泛含义,但把原词的韵味、气质尽数丢弃。
ST4:笑傲江湖
TT4:The Legend of the Swordsman(维基百科)
根据维基百科,“江湖”可以被译为“swordsman’s world”,我認为这很不错。Swordsman是剑客、武士的意思,让人想到中国文化武侠小说中典型的侠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深藏功与名。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对应的文化客体,类似本领高强、英勇无畏、尽忠职守的骑士、武士形象。
综合上述译法及评析,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Tao,2011),采用音译,但因为“江湖”一词熟知度还不够高,所以可在音译基础上加注释,以期表达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功夫”一词的翻译,Kungfu (Chinese martial arts),“江湖”可译为Jianghu (the swordsman’s world),既尊重了原词,又体现了快意恩仇、逍遥自在的武侠文化内涵。但在不同文本中,都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分析翻译。
四、文化词翻译原则探讨
对于文化负载词,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即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我们在翻译中,尤其是文化词的翻译,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应做到,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陶丹丹. “江湖”的武侠文化内涵与英译[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8):158-160.
费玉英. 小宝西游——闵福德翻译个案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吴玉光. 试析《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的翻译——一个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一、文化词及其意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因此,语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进而产生了一定数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中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准确恰当地理解他国文化中的信仰、习俗审美价值观等方面的同时,忠实地传达本国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这一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的交流。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史上最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一,必然具有许多文化负载词,是其他文化语境中的人难以理解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日益深入,翻译作为跨文化的桥梁,有职责将负载词正确处理、合理翻译,以期达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二、“江湖”的含义
“江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它的含义变化与历史发展相结合,可以分为许多阶段。 直到今日,江湖有以下义项:
第一个义项为江河湖海。“江湖”一词最早出自《庄子》,一共出现7次,拆开一般指长江和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这是“江湖”最原始的含義,以下诗词中的“江湖”都属于这个义项:《史记·货殖列传》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叶燮《原诗·外篇上》:“大之则江湖,小之则池沼。”
第二个义项是泛指四方各地。如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和宋代苏辙的《次韵刘贡父省上示同会》之一:“流落江湖东复西,归来未洗足间泥。”该义项是“江河湖海”的延伸,但仍然是表达地区概念的。
第三个义项进一步延伸,变成了与朝堂对立的世间。如杜甫的诗《竖子至》 “欲寄江湖客,提携日月长。”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此处“江湖”的含义有了革命性变化,不再是普通的四方各地,而是有平民所处的人世间、民间的意味,是大侠的安身之处,也包括闾巷市井、三教九流,隐隐与朝堂对立。
第四个义项源自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式把“江湖”与庙堂对立了起来。指远离官府的地方、隐士的居处,可引申为退隐。清朝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诗:“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也是退隐的意思。
第五个义项出自唐代小说。“江湖”在唐代逐渐成为武侠小说中的重要概念。唐代武侠小说家以“江湖”来命名豪杰侠士闯荡的虚拟世界,充满了逍遥自在之感、非主流意识和反庙堂色彩。
第六个义项开始带有负面色彩。在宋元话本中,“江湖”常跟抢劫杀人越货、蒙汗药等常见勾当扯上,这也是现在所谓黑社会的前身,有黑道世界、黑社会秩序的意思。
总之,“江湖”有许多不同的义项,从最初的三江五湖,逐渐演变成一个武侠概念。它是市井中的三教九流组成的龙蛇混杂的世界。更多的时候,它也与情怀挂钩,是仗剑天涯、行侠仗义的所在。我们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三、“江湖”的现有译法评析及理想处理方式
1.直译
在一些中文著作的英译本中,“江湖”被直译为“rivers and lakes”。如在林语堂《庄子》英译本中,“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英译为“…it would be far better to let them forget themselves in their native rivers and lakes”。作者认为,这一翻译是可取的,因为遵照了“江湖”在原文中的意思,本身就是泛指江河湖海,所以“rivers and lakes”十分忠实。
2.音译
在很多武侠小说的英译本中,译者往往用音译来表达“江湖”。
如电影《卧虎藏龙》中:江湖上也要有所联络,九门提督才坐得稳。对应的英文字幕为:Contacts in the Giang Hu underworld can ensure your position.
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以下原文:何沅君夫妇却是侠名震于江湖。被译为:The He Yuanjun couple was famous throughout the Jianghu world.
其实对于很多中国文化专有项,音译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如道(Tao),功夫(Kung fu),阴阳(Yin and Yang),太极(Tai Chi)等等。但“江湖(Jianghu)”还没有让人熟知到一看到音译就能知道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目前阶段,音译不是一种合理的翻译方法。
3.意译
与直译、音译相比,更常见的处理方法是意译。如:
ST1:那丐帮由来已久,自宋朝以来,便是江湖上的一个大帮。(金庸·《鹿鼎记》)
TT1: …ever since that time, they have been a part of the outlaw world.(John Minford,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闵福德将“江湖”译为“the outlaw world”,确实比音译更明确,但也将范围变小了。 “the outlaw world”描绘了无拘无束的、甚至是非法的世界,这只是“江湖”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足以概括江湖。
ST2:赶她也不走,有什么办法,难道要我带着她闯荡江湖吗?(电影《东邪西毒》)
TT2: What can I do? No one drags his wife along in the martial arts world. “martial arts world”,指会武功的世界,这也只是江湖中的一小部分,与“武林”更接近。华山论剑,紫金之巅,这是武林。而小兒上酒,大侠饶命,这才是江湖。因此这一翻译含义范围太狭小。
ST3:我不想再重踏江湖。(电影《七剑》)
TT3:I no longer wanted to be part of society.
“society”虽然表达出了“江湖”所代表的广泛含义,但把原词的韵味、气质尽数丢弃。
ST4:笑傲江湖
TT4:The Legend of the Swordsman(维基百科)
根据维基百科,“江湖”可以被译为“swordsman’s world”,我認为这很不错。Swordsman是剑客、武士的意思,让人想到中国文化武侠小说中典型的侠士,武功高强、行侠仗义、深藏功与名。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对应的文化客体,类似本领高强、英勇无畏、尽忠职守的骑士、武士形象。
综合上述译法及评析,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名从主人”的翻译原则(Tao,2011),采用音译,但因为“江湖”一词熟知度还不够高,所以可在音译基础上加注释,以期表达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正如“功夫”一词的翻译,Kungfu (Chinese martial arts),“江湖”可译为Jianghu (the swordsman’s world),既尊重了原词,又体现了快意恩仇、逍遥自在的武侠文化内涵。但在不同文本中,都需要结合具体文本具体分析翻译。
四、文化词翻译原则探讨
对于文化负载词,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即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我们在翻译中,尤其是文化词的翻译,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应做到,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文献:
陶丹丹. “江湖”的武侠文化内涵与英译[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8):158-160.
费玉英. 小宝西游——闵福德翻译个案研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吴玉光. 试析《鹿鼎记》闵福德英译本中韦小宝语言的翻译——一个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