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敬的“爱”

来源 :爱尚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艾敬,多数人想到的往往是那个风靡于九十年代初的民谣女诗人。曾创下华语歌手海外销售记录的她在歌坛闯荡多年,却于九十年代末投身更广阔的艺术领域,自由游弋于电视剧、电影、写作及视觉艺术等不同疆域。后来艾敬移居纽约学习当代艺术,2007年后正式以艺术家身份参加艺术展,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愈加趋近艺术世界的大爱之疆。
  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歌坛,少不了艾敬的名字。《流浪的燕子》、《我的1997》曾被誉为中国“城市民谣”的扛旗大作,艾敬本人也被誉为“城市民谣”的领军人物。也因此,艾敬的视野从此开阔。
  从1995年开始,艾敬游历了法国、英国以及美国的重要博物馆以及美术馆,直到1998年艾敬在美国纽约的MOMA当代美术馆里欣赏到安迪沃瀖以及吉斯哈林等美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她开始感觉到自己读懂了当代艺术。1999年,师从艺术家张晓刚,艾敬拿起了画笔。之后便定居在纽约开始过“艺阿术家的生活”,在纽约成立了自己的画室。
  淡出多年过后,当她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早已转换为艺术家的身份,开始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加国内外的重要艺术展览。对于一位大众并不陌生的明星来说,人们不免以更加严格的要求来欣赏艾敬的作品。好在她有足够的信心。谈到自己的艺术作品时,她有着和自己唱歌时一样的自信:“我对自己做的每件事,无论是唱歌还是做当代艺术,都投入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说‘不成魔不成活’,我坚信我想表达的东西是有意义的,无论这种意义是不是马上能被人们接受,但是艺术家一定要有这种信心,这种自负和勇敢。当然,这种信心是建立在大量体力和脑力的付出之上。”
  2014年5月25日~6月29日,“LOVE AIJING:艾敬的爱”艾敬综合艺术巡展将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开幕。此次展览是继艾敬2012年11月1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大型个展——“I LOVE AIJING:艾敬综合艺术展”之后,历经一年多的新作品创作与沉淀之后的升华。艾敬将携新绘画系列作品《I LOVE COLOR》、新装置作品《艳粉街的故事》及大量有趣、有料的艺术活动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艾敬在绘画、装置、音乐、舞蹈、建筑、文学间交互穿梭,又将以不同艺术门类的身份转换,来呈现艺术的跨界并置和综合观念传达。
  Q&A Q=《爱尚生活》 A=艾敬
  Q:什么机缘让你开始投身艺术?
  A:大约在1994年或者1995年,我首次到法国巴黎,在一天的时间里我游览了罗浮宫和蓬皮杜当代美术馆,我被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所迷惑。我记得自己坐在蓬皮杜当代美术馆外的台阶上,心脏激动地狂跳,那种感觉有点像恋爱了。从此我便更多地关注视觉艺术。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我游历了英国的大英帝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等一切与视觉艺术相关的场所。直到1997年我初到纽约,游览了MOMA当代美术馆之后,忽然对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开了窍。我认为自己读懂了当代艺术的语言,那是与流行音乐极为相似的语言。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结识了艺术家张晓刚。在1999年,他移居北京之后,我在他的画室里跟他学习了一些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张晓刚给了我拿起画笔的勇气和信心,他让我自由地创作自己脑海里的图像,而不是让我画石膏像。也因此启发了我对视觉创作很天然的感受,以及我的涂鸦形式。
  Q:你以前是创作型歌手,也是演员,要面对很多人的舞台。但是画家、表现艺术家更多的时候是自己默默创作、感悟。心境会有不同么?
  A:我很少想念舞台,我喜欢现在的静谧。当然我听到舞台音乐响起就会兴奋和激动,镁光灯照射下的舞台还是那么的梦幻。然而,视觉艺术对我而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为视觉艺术没有音乐那么容易表现和被关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相对单一的;绘画、雕塑、装置,都很静态,在这样的作品中能够有感染力是相当难的。也因此,如果静态的作品能够让观者感受到故事、情感、梦幻,那么这些“可以说话”的作品一定是好的作品,很多大师的作品在与观者交流,即便他已经不在人世,他的作品仍在“说话”。
  Q:对于现在的你来说,音乐、绘画、艺术事业是如何分配精力的?在你现在的创作中,音画之间会不会有些特殊的关联?
  A:我把很多时间都投入在视觉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闲下来的时间写音乐,把情感整理、抒发和释放一下。我把音乐的创作当成是修复自己的行为,音乐的功能是与心灵的沟通与修复。
  Q:曾作为歌手的你,是否考虑过将音乐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呢?
  A:我的作品中处处能显现出过往音乐创作和学习到的经验,注重与观者的交流。比如雕塑作品《浪花》在展厅的一个单独黑暗空间,配合视频海浪的画面和海浪的声音,把一件大理石的《海浪》雕塑运用视觉和声音营造出一种体验。2009年,我参加了纽约一个艺术学术机构主办的大型联展,我的作品是声音装置作品《纽约的声音》,那是我在纽约十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采录的声音。
  Q:从08年的个展到现在,你的作品总是在国内规格最高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展出,你也跟国内最顶尖的策展人、艺术家合作。这样的机遇让许多艺术家羡慕,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A:我的运气好,我也珍惜和努力。我与这些成就高于我的人士交往总是能得到他们真心的帮助。因为我毫不掩饰自己的不足,谦虚好学,同时要求自己进步。我很自负,内心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因此勇敢去实施,无论多少困难总是不放弃,并且乐在其中。总体而言,我离不开幸运之神的眷顾,我感激!
  Q:你在创作作品时想必会很费时费事。你是否有助手或团队参与创作?在艺术创作中,你认为“创意”、“观念”重要,还是“手工性”重要?
  A:观念艺术的创作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传达,但是毕竟是通过视觉手段和载体来呈现,因此完成这些作品需要去请助理或者其他艺术家。比如我的装置作品《棋子》就是由60个手工打造
  的紫铜材质构成,因此必须由优秀的工匠去完成。   Q:在你所有艺术作品中,总能够看到“爱”的印记。你用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一个俗常的概念,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A:“爱”的符号来源于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处理任何问题都是以“爱”来化解。当然,我在音乐创作中从一开始就有的“爱”的痕迹。我的代表作《我的1997》源于“爱”,这是一首情歌。我的另一首歌《中国制造》是对祖国的爱,也是我第一次在歌词中直白地表达“爱”。然而也正是因为这首直白地、真情地表述对祖国情感的创作在当时并未被接纳。那是1998年,这张专辑未能获得在国内出版发行的机会,也为我带来了人生的另外一种转换。
  此后我开始画画,从爱好走入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因此,“爱”的表述不一定是一个层面,也不一定被当下所理解和接受。正因为如此,“爱”的层次的多样性也可以是创作角度和色彩发生的变化。我的作品中,“爱”的主题有对环保和大自然的关爱,如作品《生命之树》;有对家乡的热爱,如《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有对和平的呼唤,如《枪与玫瑰》;也有为汶川地震的感动天地的母爱所创作的作品《宝贝,我爱你》。因此,“爱”如同旋律,可以用不同的媒介进行多方面的诠释。
  Q:在你的自述中常常看到“对话”两个字,你认为什么样的艺术品是可以与生活对话的?
  A:一件好的作品在于其能够与观者做交流。艺术之难在于此,艺术之精湛也在于此。难在静态的作品不会说话,精湛在于画面和材质的结合能够汇成一种语言与观众沟通。
  Q:你认同“跨界”这种形容吗?多年过去,你希望歌迷再次提到你时,头衔是“民谣歌手”还是“艺术家”?
  A:音乐就是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我从未看到界限,因此不谈“跨界”。
  Q:你曾经提到,无论是做音乐还是搞视觉创作,你的眼光都是国际化的,要回到国际平台。可以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吗?
  A:艺术创作的平台就是要有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来滋养,从而激发和找到自己民族的闪光点和独特性,也因此可以“国际化”,使用国际化的语言。艺术家需要放逐自己去漂泊,过一种吉普赛人式的生活。正好,我有一半满族人的血统,注定会过着游牧式的迁徙生活。
  Q:你觉得现在的你,跟唱《我的1997》那时的你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是怎样的一种变化呢?
  A:不变的是我一直享受创作的快乐,变化的是我比之前的天地更广。因为我打开了艺术这扇大门,里面都是鲜花。就像我的作品,“每一扇门里都有鲜花”。
  Q:当代艺术,能给予你哪些不同于做歌手、做演员的收获呢?
  A:做艺术是非常自由的,没有任何的界限和标准。而做音乐是有标准的,各种榜单、KTV流行度、唱片销量都是衡量歌曲成功与否的标准,如果不以这个标准操作就会显得很另类。而艺术不同,它不会束缚你的想象,越有创造力的艺术就越有价值,越能跨越标准就会更有意思。
  Q:你的艺术作品中往往出现“故乡”的概念,你其实不经常呆在自己的家乡沈阳。最早你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是一位流浪歌手的形象。你更喜欢哪种生活?在家乡?在异地?
  A:我更喜欢离开自己熟悉的事物,与之保持一个距离。
  Q:谈一下现在的生活状态吧,每天的作息是不是都很规律?
  A:我每天都期盼早晨,赶着去咖啡店,喝咖啡吃早餐,把一天的工作大致在脑子里规划好。然后到工作室去,中午只吃三明治,简单省时。我一般情况下不加班,希望晚上七点就可以吃晚饭,与家人或者朋友在一起。
  Q:对于未来,你希望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有什么愿望?
  A:站在国博的平台我看到了全世界,我希望自己从中国出发到全世界做巡展。
其他文献
新老两版电影大比较  为什么时代进步了,技术进步了,很多翻拍的电影并不能超越前作,甚至连旗鼓相当都很难做到?1987版的《机械战警》珠玉在前,也曾被引进国内电影市场。影片当时在录像时代被翻译为《铁甲威龙》,公映时的正式片名叫《威龙争雄》。新版的《机械战警》由《精英部队1、2》的导演若泽·帕迪里亚执导,看似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也的确为影片注入了不少新元素,并且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甚至他还把《精英部队》
期刊
不管人或动物,身体对春天似乎总是怀有最直接的记忆。翻看古人历法,“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套话里却藏着俏皮。近些年来,不知是气候日益紊乱还是身体记忆出现了断篇,每每冬装刚刚卸下,身体还没从迟钝中醒过神来,热气就不由分说地扑过来,颇为不适。为了让身体尽量和气候契合,遂牵扯出一个颇为头疼的生活必选题,那就是:在这样古怪的春天,我们穿什么?  古话说“三月客难做,一
期刊
书名:《云端经济学:8000米高空的经济学思考与漫谈》  作者:吴建雄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当我终于发现厕所原来是很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窝点,地铁原来是很多人了解世事百态的重要场所,跑步原来是很多人妙思泉涌的绝佳时机时,我便开始试着去寻找更多这样的时机与场所——适合思考。  你习惯在哪里思考?这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首先,你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以便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地胡思乱想;
期刊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前,山东省体育运动发展滞后,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很少取得好成绩。三十年代伊始,以省运会为主的各大赛事风起云涌。其规模设施等虽无法和现在相比,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视,加之普通百姓的关注和支持,运动员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竞争精神和自身潜能,体育事业也随之呈现井喷式发展,成为山东省体育发展史上可圈可点的辉煌时期。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山东省举办的第一次全省运动会是在1930年。自此之后,
期刊
张国荣曾经是人们热爱香港的原因之一,他追求居住环境、时装与家私的品质。人们相信,他对自己的形象塑造一直没有放松。尽管他偶尔落魄,偶尔抑郁,颓废的形象也会出现在报纸上,但是在流言蜚语消失后,人们记住了他的反叛和笑容,记住了一个穿着裙子的男子和他超越时代的眼光。  套装法则  80年代初期,凭借着《Monica》等流行金曲,张国荣与谭咏麟在乐坛平分秋色。然而在时尚方面,张国荣的触觉总是领先一些,常穿的
期刊
Opening Ceremony的跨界新作  爱玩潮流与艺术的Opening Ceremony又推出全新跨界系列,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Rene Magritte(马格利特)。12件代表作被搬上了卫衣、短裙和裤装,在超现实之外亦增添了波普的意味。而Rene Magritte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在当下看来依然历久弥新。  Jennifer Lawrance再任Miss Dior形象代言 
期刊
有人说,过去的2013年可以在荧幕中一直看到李沁。的确,在三部热播偶像情感剧中,李沁奉献了余非、沈长青、夏如画三个性格分明的女一号,无论收视率还是口碑,都是可以叫得响的代表作。现在,她终于不再仅仅是从新版《红楼梦》中走出来的“薛宝钗”。就像她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标签贴得多了,有一天大家会认可“李沁制造”。  如果不是掐着手指算算,当初一场轰轰烈烈的《红楼梦》翻拍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如果没有李少红导
期刊
罗晋原则上不属于“第一眼帅哥”,但是瞅着瞅着,你就会觉得还蛮有味道。毕业于北影,坚守演艺圈近十年,从《美人心计》到《乱世佳人》,从《穆桂英挂帅》到《王的女人》,罗晋的表演得到了圈内圈外的一致认可。今年年初从在山东卫视开播的《我和我的传奇奶奶》开始,罗晋接下来连着有四部戏要上映。这位颇具“贵族气质”的人气新星,随着戏路的拓宽和演技的不断飙升,如今已然成为时尚圈、娱乐圈均走俏的当红小生了。  一路“懵
期刊
歌手:Pharrell Williams  专辑:《G I R L》  发行:American  四十出头的Pharrell Williams看起来依旧像个十多岁的地痞流氓,瘦瘦小小的他总是笑着跟人说话。2013和2014年,Pharrell Williams不仅凭借和Daft Punk合作的一首《Get Lucky》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喝彩,拿下了多座格莱美奖座,还跳脱出了音乐制作人、嘻哈说唱歌手等
期刊
性爱是婚姻里温暖伴侣的“神器”,房事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夫妻感情。然而,现在经常听到某些女性控诉丈夫欲望日渐冷淡,好像突然间变成“木头人”,对她们的求欢暗示无动于衷,夜深人静后不再缠绵如水,只剩无尽的孤独落寞……如此说明,男性也正逐步进入性冷淡时代。怎么拯救这些“木头人”,真需要费点心思。  ●扫性的“木头人”榜单  中国性科学院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37.6%的女性表示近一年被丈夫冷落,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