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传统的阅读写作教学弊端重重,效率低,问题多。要转变这种情况,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维,提升课堂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水平。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除了学习外,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一股脑地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地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逆向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最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让他裁决,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截成两半,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结果呢,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读到这句话,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这就是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
一、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先从阅读抓起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是大家除了学习外,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都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材料,促进我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通过写作,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可见,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需要先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抓起。因为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试想,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哪里有思想的输出呢?要想提高整体语文水平,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课堂上教师单一讲解阅读材料,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传统课堂上,语文老师总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上的答案和详解来念给学生,“满堂灌”或者把成堆的语言材料一股脑地抛给学生,不加以启发引导,不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完全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最终遏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挥空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2.阅读训练方法落后,影响了整体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方法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而且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讲解文章思路时往往按照考试题型和要求来分析材料,选择模拟题,甚至搞题海战术,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破坏了文章的美感和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得学生不愿阅读、不想训练,费时多而收效微,从而降低了阅读效率。
针对以上两点,要改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改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在阅读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对阅读材料的讲解不能替代学生的个人理解。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论知识和逻辑分析,去解构文章的主旨内涵。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剖析只是起个引导的作用,真正的主旨把握,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发掘;而只有这样得到的阅读收获,才是会令学生终生受益和难忘的。
其次,要采用恰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所以,课堂上可以综合采用朗读、默读、复述、背诵以及默写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想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认真钻研教材,改变教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改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多鼓励,赏识教育,通过启发、诱导激励学生去阅读而不是通过批评、刺激、讽刺、挖苦而导致学生兴趣度下降。只有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下,学生才能专注于阅读的内容,深入地思考,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发散思维,提高文章立意
在大量阅读训练和语言材料输入的前提下,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提高文章的立意。什么是立意呢?立意指的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内容的精髓所在。提高文章立意就是要主题新颖、鲜明、动人。所以要想文章立意新颖,那么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比如逆向思维,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树立新形象,创立新观点,出奇制胜。什么叫逆向思维呢?指的是一种有悖于常理的思维方式,即把思维逆向发散,向着原材料和思路的对立方向开拓,逆向发挥,得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结论,从而收到一种新奇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这么个历史故事:有两位妇女为了同一个婴儿争吵起来,她俩都坚持说自己是婴儿的妈妈,最后被士兵带到所罗门王跟前,让他裁决,主持公道。很多人都等着观看所罗门的判决结果,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所罗门做了一个惊人的裁决,就是当场下令将该婴儿拦腰斩断,截成两半,两个妇女一人一半。这个命令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结果呢,其中一个母亲立刻提出反对,宣布自己放弃争夺权,让另一个妇女把婴儿抱走也不要让孩子死去。显然,我们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提出反对的这位妇女就是婴儿的亲妈妈,因为只有亲生妈妈才会那么心疼自己的骨肉。
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使文章立意出奇、出新,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比如,我们都知道这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马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讲的是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伯乐的赏识、慧眼识才,即使你再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一身抱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不注重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落寞心情。在当时是抨击社会现实,起到了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世易时移,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再拿到这篇文章,读到这句话,是否可以采取反向思维呢?今天我们的社会现实是人才至上,企业重视人才,强调高素质人才,可是实际问题呢?反而不是缺少伯乐了,而是人才的稀缺。也就是说现如今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啦!因此,社会的主旋律和基调应该是:“首先要做马,其次要做一匹千里马。”换句话说,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是真正的人才,即使遇不到伯乐,你也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就是采用了逆向思维,所以文章有了活力,读起来让人感觉焕然一新。这就是逆向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在掌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恰当运用发散思维会起到出其不意的写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