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别的巴基斯坦出访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前夕,我经历了一次特别的出访。这次出访由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孙玉玺率领,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邻国巴基斯坦。我们这一路一直都有持枪警察相伴,还有警车相随。塔利班垮台了,阿富汗战争并未结束,巴基斯坦仍是前沿国家。出发前,新闻代表团特为我们上了战争保险;与此同时,巴印两国边境仍屯兵百万,两国间的硝烟还未散尽。
  在这次特别的出访中,我们有机会参观备受关注的边境城市白沙瓦、拉合尔,踏访阿富汗难民营、著名的开伯尔山口和巴印边境小镇瓦卡。
  
  白沙瓦:有一半人是特殊群体
  
  说实话,首都伊斯兰堡倒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紧张,不过当地人告诉我们,美国打击塔利班后,地处最繁华街区的美国中心在大白天遭数枚车载火箭袭击,美国驻巴使馆前常有探雷器探测,局势异常紧张。我们去时,已趋于平静,但并不太平。
  西北重镇白沙瓦显得紧张一些。我们刚到下榻的PC宾馆,一个人就递上一张名片,他是警察,负责我们在白沙瓦的安全。第二天我们参观开伯尔山口和巴阿边界时,一辆军车在前开道,另一辆警车紧随其后,两辆车均架着轻机枪,坐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军人。那一刻,我还真闻到了火药味。
  《世界知识》今年第一期曾刊登《白沙瓦:“百花之城”今何在》,讲的是“百花之城”已不在。的确,置身在白沙瓦,已感受不到百花飘香,到处都是拥挤的人。巴一位官员说,目前白沙瓦的人口已升到两百万,约一半是特殊人群──阿富汗难民。据最新统计,巴基斯坦境内滞留300万阿富汗难民。
  难民的涌入给白沙瓦带来额外负担。难民们同当地人争水、争电、争土地、争粮食、争资源、争就业机会。难民中鱼龙混珠,又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
  在联合国难民救济委员会的支助下,巴基斯坦政府为安置难民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在距白沙瓦45公里的夏姆夏依难民营里,我们看到巴方人员正在培训残疾人制鞋,教他们谋生的本领。在难民营学校,我们看到孩子们在上课,尽管条件仍很简陋。在医疗站,医生告诉我们她们每天要接生20个新生儿。令我吃惊的是难民营里还有一个儿童乐园。然而,拥有这样条件的难民营毕竟是少数。由于长期安置难民,巴政府已不堪重负。在从难民营回来的路上,沿街仍有许多灰头土脸的小孩,而此时他们本该也在学校上学。
  背井离乡的阿富汗难民梦牵自己的家园。在白沙瓦一个难民的婚礼上,我结识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她出生在白沙瓦,父母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逃离家园,投靠到白沙瓦亲戚家的。靠父亲卖木材,一家人生活还不错,也有了房子,可父亲一直想回家。父亲常说,在喀布尔他们也有房子,还有院子,那是他们真正的家。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后,小姑娘和全家回到了喀布尔。不幸的是,他们没呆多久,国内又发生内战,他们不得不再次回到白沙瓦。寒来暑往,父亲一天天老了,然而故土难离,他们仍希望有朝一日回到自己真正的家。
  在难民中,这个女孩算是幸运的,因为后来的难民大多住在脏乱的土坯房里。更不幸的则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一顶帐篷就是一个家,一条毛毡就是一家人的床,生活的凄惨可想而知。
  家园虽破,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家。在难民营学校里,一群小姑娘为我们唱起了那首《阿富汗国歌》。很显然,她们渴望回到自己的家。阿富汗难民营成长了两代人,阿富汗连年的战争摧残的不仅是城市、是房屋,更是两代人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一次次希望。“渴望和平,重建幸福家园”,团长孙玉玺给难民营的题词道出了我们许多人的心声。阿富汗难民需要解决,而解决的关键是恢复阿富汗的和平。和平!和平!我们和阿富汗人民一起张臂呼唤和平。
  
  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到了特别的地方
  
  2月6日,我们参观巴阿边境那天,恰逢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复馆的日子。
  从白沙瓦到巴阿边界有一条顺畅的柏油路,这条路还是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后来,阿富汗将这条路从巴阿边境修到了贾拉拉巴德,又修到首都喀布尔。从白沙瓦到喀布尔只需四个小时,可惜的是,从贾拉拉巴德到喀布尔的路已被炸坏了。
  我们很快驶出白沙瓦,一眼望去,都是光秃秃的山,一座连着一座。走了一段以后,偶而可见山里的土围子。司机告诉我们,一个土围子就是一个部落。进入部落管辖范围,后面的警车停下来,换上了部落的警察。据说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地区,联邦和部落形成一种默契,部落区的治安由部落警察负责,联邦的警察不得干预,难民更不可以到部落里避难。部落里家家户户都有枪,人人都是警察。
  很快,我们经过一个专门卖枪的部落。据说那里的人并没有什么先进的制枪设备,只是利用锯子和锉刀,便可仿制出结构复杂的军火枪支,而所采用的技术,则是100年前一位印度军火制造者流传下来的。部落卖枪属于公开行为,因为它不违反《部落法》,不受政府控制。在部落地区,《部落法》大于国家宪法。
  再往前走就进入了极端荒凉的山区,这里是不毛之地。司机告诉我们,看过这些光秃秃的山后,阿富汗是什么样子就知道了。望着那一座座山,我忽然问司机,如果拉登藏在山洞里,是否就藏在类似这样的山洞里呢。司机笑了,我以为他没听懂,就问他是否知道拉登,他又笑了。我这才意识到这个话题可能太敏感了。
  汽车蜿蜒到山上,很快就到了历史上有名的开伯尔山口。开伯尔山口距白沙瓦16公里,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最大、最重要的山口之一,当年曾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入侵印度次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帖木儿特兵队、莫卧儿的征服者都曾经过这个山口。在开伯尔山口的哨所里,借助于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巴阿边境站。
  不到10分钟我们就到了从望远镜上看到的边境站。那里很安静,一扇大铁门把两个国家隔开。塔利班时代,阿富汗的边防战士都是塔利班战士,这里曾亲如一家,现在边防军已换成了阿富汗临时政府军,在阿方一侧的小木屋上贴着马苏德照片,很醒目。50米以外的地方,仍有少数难民滞留,眼前的这扇大门不知曾有多少难民涌进。而在绵长的巴阿边界线上,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边境站。驻立在大门前,我们祝愿阿富汗早日实现和平,难民早日回到家园。
  
  降旗仪式很独特
  
  临近印度的巴基斯坦小镇瓦卡(Wagha)是巴印两国两千多公里边界线上惟一的陆路通道。每天下午五点整,两国军人要在这里举行独特的降旗仪式。
  拉合尔到瓦卡小镇只须20分钟的路。一位名叫米塞尔的少校接待了我们。他的名字意味深长,是英文单词Missile(导弹)的音译,他说记住了导弹的名字,也就记住了他。他向我们介绍,印巴分治前,瓦卡和Attari(现印度一侧)本是同一小镇,同为旁遮普人。1947年印巴分治后,他们被分成两个国家。两国关系好的时候,他们相互往来,两国交恶时,他们就如同陌生人。这里曾有火车及大巴车开往新德里,前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依就是乘坐新开通的大巴车通过这里到达拉合尔的。9.11后,火车和大巴车都停开了。
  下午五点整,降旗仪式开始。六个巴基斯坦仪仗兵个个高大威猛,他们甩手的动作幅度很大,脚抬得高高的,再使劲地跺在地上,鼻子发出“呼呼”的喷气声,胡子翘着,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他们整个身体不时地转换方向,不停地向“长官”敬礼,向观众敬礼。有意思的是,印度仪仗兵也是同样的动作,程序和巴基斯坦的一模一样,似乎在同一赛场进行比赛。两边的观众为各自的仪仗兵摇旗呐喊。突然,两边的仪仗兵一个接着一个流星般地向大门走去,然后都撞开自己的大门。两国大门相距不到两米,门上镀着各自国家的国旗图案……两面国旗在同一时间降下来,铁门被重重地关上了。
  整个降旗仪式约一刻钟。米塞尔少校告诉我们,他们平时会定期举行碰头会,这些动作和程序都是双方事先商量好的。
  瓦卡镇的降旗仪式延续了半个世纪,见证了巴印间的风风雨雨。巴印彼此是邻邦,因克什米尔问题成了水火不相容的国家。其间大的战争有三次,小规模的战事不曾间断过。前年两国相继试爆了核弹,可谓各不相让,一决高低。目前在克什米尔地区,两国仍重兵集结,剑拔弩张。小镇上的降旗仪式很容易让人想到两国间紧张的较量,表演者的较量只不过是通过形体表演。
  有人开玩笑地问上校,如果大门的那一边是中国,会怎样呢?米塞尔笑了,“那将会是完全不同的情形,我们会把大门拆掉,人员会自由往来”。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Need”
  
  巴罗塔(Ghazi Brotha)水电工程由亚洲银行在巴基斯坦投资兴建。美国、意大利、中国东方电气公司三家中标,共同承包这项工程。这一工程本应于今年的8月完工,作为庆祝巴建国55周年的礼物。然而美国打击阿富汗后,巴基斯坦局势紧张,美国公司撇下工程跑了,日本和意大利公司也跑了,只有中国工程队留了下来,结果只有中国承包的项目能按时完工。该项目负责人不无感激地告诉我们:“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 (患难见真情)。”
  中国援建的重型机械厂曾为巴基斯坦工业做出重大贡献,一位工程师告诉我们,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曾在这里当过工程师,巴基斯坦人都引以为豪。
  巴基斯坦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穆斯林国家。6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巴基斯坦万人空巷,一时传为佳话。甚至那时中国人去商店买东西,巴基斯坦人都不肯要钱。
  在巴基斯坦,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被浓浓的友情所包围。只要谈起中国与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人就会一脸真诚他说:“good friends!brothers!”,有的人还会半英半汉地说:“good friends!兄弟兄弟!”。短短几天,我就有这样一种特别的感受:中巴之间已被一根友谊长线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瓦卡小镇降旗仪式上,当巴方观众席上的朋友得知我们是中国人时,他们高喊,“中巴友谊万岁!”仪式结束时,巴方朋友将团长孙玉玺围住,簇拥着他,同他合影。那场面十分感人。▲
  
其他文献
几十年来当权都 往来兴替,军事战略也几经变更,然而对统一的阻碍仍依然如故。  国民党史败亡台湾后,随着国际形势、两岸力量对比和台岛内情况的变化,台湾军事战略亦几经变换。    “反攻大陆”是蒋介石败亡台湾后为稳定军心而提出的一个口号。从1949年到1967年,是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令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相继与台签署“联防互助协
期刊
武器装备是台湾军队的物质基础,是台湾当局抗拒祖国统一的重要支柱。那么,台军队武器装备怎样?特别是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家底究竟如何?基本技术水平处于什么档次呢?    国民党败退到台湾至今,台军武器装备的发展走过了两个阶段(70年代及以前)、军购与自制相结合阶段(80年代及后以)。    50多年前国民党仗恃美国枪炮发动全面内战,失败后溃逃台湾岛一隅,几十年来其武器装备一直摆脱不了完全依赖美国的顽疾,大
期刊
狭窄的地理环境,脆弱的经济基础,要搞什么"独立王国",必然是自寻绝路。    台湾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岛屿,大小共有88个岛屿,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从军事战略角度来分析,应该是易守难攻。但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台湾岛屿的攻、守、难、易,已发生转变,特别是在台湾经济对外高度依赖的情况下,军事上的易守难攻,已变成易围难破。而战争承受能力差,又转化成易攻难守。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交通密集,易被
期刊
自李登辉上台,"台独"势力日益抬头,陈水扁上台后,更是大肆购买洋枪洋炮,甚至放出"建军备战"、"决战境外"的狂言,在"以武拒统"的道路上滑得更远。"台独"就意味着战争。"台独"分子之所以胆敢这样"玩火",无非是自认为有"洋大人"在背后撑腰,特别是美国对台军售的加强、美国一些人"武力保台"声音的鼓噪,更使其利令智昏。但是,"洋大人"真的就那么靠得住吗?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    20世纪60年代末
期刊
从理论上讲,美国现在尚处于"战争状态"。布什将2002年定为"战争年",又在1月29日的《国情咨文》中称反恐战争才刚刚开始,然而布什却在百忙之中于2月17日~22日出访日本、韩国和中国,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布什此行所为何事?布什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在1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点明了布什总统此次东亚之行的三大重点:反恐战争、美国本土安全和经济安全。    为了第二阶段和长远反恐联盟    
期刊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标似乎已经确定。尽管布什最后没有确定用什么方式将萨达姆赶下台,但美国中东特使的一席话似乎已经说得很明确,现在对美国来说不是“是否”而是“何时”对伊拉克动武。    动武计划出台    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披露,美国国防部的军事策划人员已向美国总统布什提交对伊拉克动武方案,计划在八周内摧毁伊拉克的陆军和空军力量,并把萨达姆撵下台。方案所以订为八周,是因为美军要争取在最短
期刊
不忘两个40%    周世俭先生首先谈到了中国外贸中的两个40%。他说,这两个40%对中美经贸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两个40%是指中国外贸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为40%,中国对美国出口,按照美国统计(包括经香港转口)占中国总出口的40%。这个比例可以通过近两年来的统计数字反映出来:2000年,我国全年国民经济的产值是1.08万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是4743亿美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7%;2000
期刊
元月22日下午3时,若纳斯·萨文比在安哥拉莫希科省卢武区卢库塞镇的一场遭遇战中倒在乱枪之下。  作为一名曾长期跟踪报道安哥拉战乱的中国新闻记者,不知为何,闻之此事我的心境竟是乱麻般唏嘘慨叹,随之便是些许释然:一场悲剧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这不仅仅是萨文比本人的悲剧,不仅仅是安哥拉的国家和其人民的悲剧,还是整个非洲大陆的悲剧,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悲剧: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竟能够如此
期刊
中亚历史上的突厥语各族(续)     阿拉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塞尔柱人是雇佣军出身而攫取最高权力的典型。这批突厥人在公元10世纪从北方南下进入穆斯林地区,接受伊斯兰教,受编为萨曼王朝边防军,又称臣于伽色尼王朝,势力增长,参与中亚战争纷争,遂反叛伽色尼,很快拥有伊朗大部分地区,到公元1055年径直进入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首都巴格达,迫使哈里发授予其首领"苏丹"称号,自此,虽然哈里发名义上仍然是阿拉伯帝
期刊
从地图上看,阿富汗好像一只平放着的板鸭,细长的脖子(瓦罕走廊)向东伸去,张开的长喙咬住了中国的疆土,喙尖的弧线(瓦罕山口)便是中阿两国的共同边界。这段92公里的国界线是由1963年签订的《中阿边界条约》确定的。  当时,中苏边界谈判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国和阿富汗边界紧挨中苏在帕米尔地区的争议地段,因此中阿谈判平添了几分微妙和敏感。我作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的代表,当上了中国代表团的顾问,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