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可以这样说,作者设置的“艺术空白”就是激发欣赏者去想象的一块跳板,有了这块跳板,欣赏者的想象力就能跳得远,跳得高,审美的价值就能得以扩展乃至升华。
关键词: 艺术空白;以无胜有;执黑守白;寓情于景
【中图分类号】 J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151-01
空白,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诗书画印等各种艺术都十分重视空白的艺术价值,它使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景,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远意蕴.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开合呼应、动静相依、虚实疏密,而“空白”的利用是中国画构图的一大特点。要在斗方小纸上表现万水千山、重峦迭嶂,更要表现无限的景与情,仅靠实实在在的罗列是绝对不行的,必须以一当十、以无胜有,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欣赏者是很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要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舍不尽之意于言外”,画中的“空白”即是这种以无胜有的高明手法。出身明代皇室的清初画家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极其简练而苍劲的用笔创造出一种萧瑟惨淡的意境,画中大片的空白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无奈,增添了悲凉的气氛,使得“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中的空白是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状态,“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与西方绘画的空白不同,中国画主动利用虚的空间去承担造型任务,通过对物象布置的精心取舍达到以少胜的艺术效果,反之则会掩盖主体的拓展。在中国画中的“白”,不是实体的客观物象造型之间的空隙,更不是实体物象造型之后空间的多余,因此“黑处易,白处难,实处易,虚处难”,空白的造型与物象的布置融合无间,这才是中国画完美的构图观。吴昌硕、吴作人等许多画家的作品都充分地体现出“空白”的精妙。又例如中国画在表现雨雾风云、烟霞飞瀑等形象时也是充分地利用“空白”来表现的。如画瀑布飞泉,完全依靠两边的石块把它衬托出来,在流水较宽处的中间皴一两笔,表示露出的石块,其余不必多费笔墨,形象就已经呼之欲出了。更有白描的手法,只双勾周边轮廓,中间的空白让读者去填色,去任意发挥。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有一幅《牧牛图》,仅用寥寥数笔画出牛背,其余全为白纸,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片茫茫的河水,这是“空白”的妙用。
不独国画如此,油画、水彩、水粉亦有空白之美。俄国风景画家列维坦的《符拉基米尔路》,画面上是一条刻满车辙和足迹的土路,荒野上长满了野草,沉闷的天空恰似“愁云惨淡万里凝”,整个画面是冷灰调,路是空荡荡的,画面的底部有较大的空白,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天边,不由得使人对那些革命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和敬意。
“空白“艺术也常见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近些年日益繁荣的室内环境艺术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身躯的蔽所,更是精神的蔽所。以内墙设计为例,落地门窗、卷帘墙、帘幕墙、玻璃墙、书橱墙、底隔断、栅栏隔断、百叶门、推拉门,这些通透结构所产生的“空白”形成了既私密又开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室内与室外的景观互相渗透,若即若离,悠然怡然的自由流通的效果。在包装装潢设计中,透明包装、开窗包装就是包装装潢的“空白”,它既很美观又便于消费者直观地识别商品的质地和花色式样,还起到了保护商品和提高商品档次的作用。民间工艺美术的蜡染的蓝底白花的素雅效果,太极图腾的阴阳合一,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也是知黑守白的體现。
书法作为自给自足的形式体系,作为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艺术形式,自然十分讲究空白之美。书法艺术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来体现线条组合之美,形成美的造型,其中线的长短、粗细、连断,间架的紧松,结构的大小、斜正、疏密,章法上的顾盼、错落、行气等诸多因素按照“执黑守白”的方式形成了绝妙的“空白”,会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尤其是行草的笔墨跳跃而不紊乱,舒展而不抵触,参差错落,连绵飞白,如同“线条音乐”般的节奏旋律。如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倘若每处行成的空白都那么整齐划一,状如算子,美感又从何而来
唐诗的空白之美堪称典范。诗歌的语言是浓缩凝炼的精华,要以极其有限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涵,就必须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因而需要高超的“空白”手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之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最后看见的是什么呢?孤帆不见,友人已去,碧空如洗,只剩下一条宽阔空寂的长江。这里似乎没有写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关爱,但诗人久久远眺江水的尽头,而尽头正是友人所去处,这滔滔不绝的江水不就是浓浓的友情……一切似乎都没有写,但一切又似乎都写了,这“写”就在空无一物的江水的“空白”之中。读者在这种艺术“空白”中感受所体验的美,远比直接抒情更含蓄、更隽永、更强烈。同样的手法也见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歌也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那“彼”处便是诗人所留的“空白”。如柳宗元的《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看似全诗在极度渲染溪居之乐,实则是以乐写悲,表达身屈志辱的无穷悲愤。李白的《常相思》亦是如此。诗歌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不着”之处即是“空白”。如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无一字直接写山寺,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山寺的宁静幽深,构思精巧,引人入胜。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而言之,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作者发挥他的想象力去挖掘藏在生活中的美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内在的美感,还要求作者以好的方式去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调动欣赏者去扩充作品的艺术意蕴。可以这样说,作者设置的“艺术空白”就是激发欣赏者去想象的一块跳板,有了这块跳板,欣赏者的想象力就能跳得更远、跳得更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能得以扩展升华。
参考文献
[1] 《艺术概论》周星 左衡主编 2002年7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书法艺术》邱振中 吴鸿清 主编 1987年4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关键词: 艺术空白;以无胜有;执黑守白;寓情于景
【中图分类号】 J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0-0151-01
空白,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诗书画印等各种艺术都十分重视空白的艺术价值,它使人们领悟出无穷的“象外之景,景外之景”,乃至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远意蕴.
中国画的构图讲究开合呼应、动静相依、虚实疏密,而“空白”的利用是中国画构图的一大特点。要在斗方小纸上表现万水千山、重峦迭嶂,更要表现无限的景与情,仅靠实实在在的罗列是绝对不行的,必须以一当十、以无胜有,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欣赏者是很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要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正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舍不尽之意于言外”,画中的“空白”即是这种以无胜有的高明手法。出身明代皇室的清初画家朱耷的《荷花水鸟图》以极其简练而苍劲的用笔创造出一种萧瑟惨淡的意境,画中大片的空白表现出国破家亡的无奈,增添了悲凉的气氛,使得“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中的空白是形象的组成部分,也是形象的延续与衍生状态,“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与西方绘画的空白不同,中国画主动利用虚的空间去承担造型任务,通过对物象布置的精心取舍达到以少胜的艺术效果,反之则会掩盖主体的拓展。在中国画中的“白”,不是实体的客观物象造型之间的空隙,更不是实体物象造型之后空间的多余,因此“黑处易,白处难,实处易,虚处难”,空白的造型与物象的布置融合无间,这才是中国画完美的构图观。吴昌硕、吴作人等许多画家的作品都充分地体现出“空白”的精妙。又例如中国画在表现雨雾风云、烟霞飞瀑等形象时也是充分地利用“空白”来表现的。如画瀑布飞泉,完全依靠两边的石块把它衬托出来,在流水较宽处的中间皴一两笔,表示露出的石块,其余不必多费笔墨,形象就已经呼之欲出了。更有白描的手法,只双勾周边轮廓,中间的空白让读者去填色,去任意发挥。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有一幅《牧牛图》,仅用寥寥数笔画出牛背,其余全为白纸,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片茫茫的河水,这是“空白”的妙用。
不独国画如此,油画、水彩、水粉亦有空白之美。俄国风景画家列维坦的《符拉基米尔路》,画面上是一条刻满车辙和足迹的土路,荒野上长满了野草,沉闷的天空恰似“愁云惨淡万里凝”,整个画面是冷灰调,路是空荡荡的,画面的底部有较大的空白,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天边,不由得使人对那些革命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和敬意。
“空白“艺术也常见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中。近些年日益繁荣的室内环境艺术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身躯的蔽所,更是精神的蔽所。以内墙设计为例,落地门窗、卷帘墙、帘幕墙、玻璃墙、书橱墙、底隔断、栅栏隔断、百叶门、推拉门,这些通透结构所产生的“空白”形成了既私密又开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室内与室外的景观互相渗透,若即若离,悠然怡然的自由流通的效果。在包装装潢设计中,透明包装、开窗包装就是包装装潢的“空白”,它既很美观又便于消费者直观地识别商品的质地和花色式样,还起到了保护商品和提高商品档次的作用。民间工艺美术的蜡染的蓝底白花的素雅效果,太极图腾的阴阳合一,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也是知黑守白的體现。
书法作为自给自足的形式体系,作为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艺术形式,自然十分讲究空白之美。书法艺术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来体现线条组合之美,形成美的造型,其中线的长短、粗细、连断,间架的紧松,结构的大小、斜正、疏密,章法上的顾盼、错落、行气等诸多因素按照“执黑守白”的方式形成了绝妙的“空白”,会让欣赏者赏心悦目。尤其是行草的笔墨跳跃而不紊乱,舒展而不抵触,参差错落,连绵飞白,如同“线条音乐”般的节奏旋律。如黄庭坚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
若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倘若每处行成的空白都那么整齐划一,状如算子,美感又从何而来
唐诗的空白之美堪称典范。诗歌的语言是浓缩凝炼的精华,要以极其有限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涵,就必须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因而需要高超的“空白”手法。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之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最后看见的是什么呢?孤帆不见,友人已去,碧空如洗,只剩下一条宽阔空寂的长江。这里似乎没有写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关爱,但诗人久久远眺江水的尽头,而尽头正是友人所去处,这滔滔不绝的江水不就是浓浓的友情……一切似乎都没有写,但一切又似乎都写了,这“写”就在空无一物的江水的“空白”之中。读者在这种艺术“空白”中感受所体验的美,远比直接抒情更含蓄、更隽永、更强烈。同样的手法也见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和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歌也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那“彼”处便是诗人所留的“空白”。如柳宗元的《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看似全诗在极度渲染溪居之乐,实则是以乐写悲,表达身屈志辱的无穷悲愤。李白的《常相思》亦是如此。诗歌更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不着”之处即是“空白”。如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无一字直接写山寺,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侧面描写来烘托山寺的宁静幽深,构思精巧,引人入胜。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而言之,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作者发挥他的想象力去挖掘藏在生活中的美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内在的美感,还要求作者以好的方式去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调动欣赏者去扩充作品的艺术意蕴。可以这样说,作者设置的“艺术空白”就是激发欣赏者去想象的一块跳板,有了这块跳板,欣赏者的想象力就能跳得更远、跳得更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能得以扩展升华。
参考文献
[1] 《艺术概论》周星 左衡主编 2002年7月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书法艺术》邱振中 吴鸿清 主编 1987年4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