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文化行为。学校美育不仅仅要求进行纯艺术技巧的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多以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画画、做做、玩玩为主,人文精神的特征是作为“隐性”知识蕴藏在其中。教育者首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挖掘教材中渗透着的人文精神,并与学生共同体验、感受。
一、在绘画中渗透人文精神
绘画是一门用线条,色彩造型的艺术。教师在指导绘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式感受力和形式美感,还要引导学生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善于捕捉学生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精神、思想倾向。譬如一位学生画“我的家庭”,线条杂乱,色块堆积,以灰色调为主,那么很有可能这位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缺乏一种“幸福感”,甚至有些“厌家”情绪,教师就要帮助他树立起正确的家庭观,树立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并鼓励他画一画“理想中的我家”,以此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和直面人生的精神。
绘画中渗透人文精神还体现在绘画的主题上。从平时小学生信手涂鸦的游戏画中,经常可能出现有些学生(特别是男生)总是画一些人、武器、钱、打打杀杀这类的事情。从这个侧面或许可以推测,这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一种取向---——以钱为荣,以压制对方为乐,这是一种想象的功利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有关的。如果我们一味采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方针,也许就放弃了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导向,放弃了对学生灵魂深处那最宝贵的东西——人生观的引导,这样的美育是失败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所以在绘画中要帮助学生确立有上进、积极意义的主题,确立能反映人类美好人性的主题。比如“别打小鸟”“妈妈陪我逛书店”“家乡美景”等,围绕主题表达出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感知、理解。
二、在工艺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工艺课的方式很多,如剪纸、泥工、拼贴、拓印、编织、雕刻、染色等。单是向学生介绍这些工艺形式,便已经把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这么多种工艺类别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其中许多是中国特有的,可见祖国的传统文化之深广。如陶艺课上,向学生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懂得制陶的国家,中国陶瓷名扬四海,成为一种艺术珍品,以致中国的英语GHINA还是从陶瓷演变而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伟大的历史和艺术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在工艺课的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创作能美化环境、改善生活的作品,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美术的意义还在于造福社会和人类。
三、在欣赏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如果说在绘画和工艺课上渗透人文精神,有点“旁敲侧击”,是小剂量的话,那么在欣赏课上渗透人文精神则是“无遮无拦,正大光明”,是大剂量的。欣赏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领悟中原本就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学业的内容。比如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好奇心对人体艺术和与之相关的艺术或偏见或有偏爱,这就和人的审美理想、人文精神有关。所以在欣赏课中,尤其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渗透于美育中的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美术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故事法。如欣赏雕塑《加莱义民》,教师穿插讲解英法百年战争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战争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对“雕塑”作为城市文化象征的认识。
2、参观法。如“中国画”教学,带学生参观画院、博物馆,让其中所包涵的深深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思想感情。
3、表演法。如教《京剧脸谱》,让学生画好脸谱后进行表演,既提高了兴趣,又在表演中体会到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韵味,加深了对“男扮女装”特殊京剧文化的认识。
4、多媒体演示法。教师尽可能地尝试网络美术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交流对美术作品的看法,从而广泛汲取各种不同的美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5、系列活动法。如教《欢乐元宵节》,先让学生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再进行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或社区。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提倡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其中把人文情怀看作是美育中最闪亮的审美物质而加以研究。国内的许多专家认为“美术教育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内在的文明(文化)教育,它能使人的感情和理智、敏感力、统摄力、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得到发展,以提高学生直观人生的本质力量”。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懂得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让美育通过文化的积淀,净化人的心灵,真正成为“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
一、在绘画中渗透人文精神
绘画是一门用线条,色彩造型的艺术。教师在指导绘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形式感受力和形式美感,还要引导学生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善于捕捉学生从作业中反映出来的一些精神、思想倾向。譬如一位学生画“我的家庭”,线条杂乱,色块堆积,以灰色调为主,那么很有可能这位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缺乏一种“幸福感”,甚至有些“厌家”情绪,教师就要帮助他树立起正确的家庭观,树立起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并鼓励他画一画“理想中的我家”,以此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和直面人生的精神。
绘画中渗透人文精神还体现在绘画的主题上。从平时小学生信手涂鸦的游戏画中,经常可能出现有些学生(特别是男生)总是画一些人、武器、钱、打打杀杀这类的事情。从这个侧面或许可以推测,这些学生对人生价值的一种取向---——以钱为荣,以压制对方为乐,这是一种想象的功利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有关的。如果我们一味采取“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的方针,也许就放弃了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导向,放弃了对学生灵魂深处那最宝贵的东西——人生观的引导,这样的美育是失败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际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所以在绘画中要帮助学生确立有上进、积极意义的主题,确立能反映人类美好人性的主题。比如“别打小鸟”“妈妈陪我逛书店”“家乡美景”等,围绕主题表达出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感知、理解。
二、在工艺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工艺课的方式很多,如剪纸、泥工、拼贴、拓印、编织、雕刻、染色等。单是向学生介绍这些工艺形式,便已经把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这么多种工艺类别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其中许多是中国特有的,可见祖国的传统文化之深广。如陶艺课上,向学生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懂得制陶的国家,中国陶瓷名扬四海,成为一种艺术珍品,以致中国的英语GHINA还是从陶瓷演变而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伟大的历史和艺术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在工艺课的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创作能美化环境、改善生活的作品,从而让学生明白学习美术的意义还在于造福社会和人类。
三、在欣赏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如果说在绘画和工艺课上渗透人文精神,有点“旁敲侧击”,是小剂量的话,那么在欣赏课上渗透人文精神则是“无遮无拦,正大光明”,是大剂量的。欣赏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领悟中原本就包含着社会的、文化的、学业的内容。比如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出于好奇心对人体艺术和与之相关的艺术或偏见或有偏爱,这就和人的审美理想、人文精神有关。所以在欣赏课中,尤其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渗透于美育中的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美术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手段。
1、故事法。如欣赏雕塑《加莱义民》,教师穿插讲解英法百年战争的故事,从而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战争与人类的关系,加深对“雕塑”作为城市文化象征的认识。
2、参观法。如“中国画”教学,带学生参观画院、博物馆,让其中所包涵的深深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文化和艺术的思想感情。
3、表演法。如教《京剧脸谱》,让学生画好脸谱后进行表演,既提高了兴趣,又在表演中体会到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韵味,加深了对“男扮女装”特殊京剧文化的认识。
4、多媒体演示法。教师尽可能地尝试网络美术教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交流对美术作品的看法,从而广泛汲取各种不同的美术文化和社会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5、系列活动法。如教《欢乐元宵节》,先让学生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再进行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或社区。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正在提倡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其中把人文情怀看作是美育中最闪亮的审美物质而加以研究。国内的许多专家认为“美术教育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是一种内在的文明(文化)教育,它能使人的感情和理智、敏感力、统摄力、感知力和理解力等方面得到发展,以提高学生直观人生的本质力量”。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使学生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懂得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让美育通过文化的积淀,净化人的心灵,真正成为“一种生命和情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