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文学是一门心灵职业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xsev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可以用个把小时写一篇小文,也可以花22年写一部巨著。他说:『在我的概念里,文学写作有专业属性,但在所有的工作里面,它的专业属性最弱。它是一门心灵职业,而非一门手艺。它是一种个人状态,一种表达冲动,一种对生命的献身。它甚至不需要技术性。』
  35岁前,我写作很凶猛,几乎每天写,深夜两点半以前没睡过觉。那时候我白天编档案,晚上业余写作。身体好,创作的冲动高。几乎在写作中疯狂。40岁的时候,一般白天写,没有固定的习惯和时间,非常想写的时候,连续写很久,不想写的时候,好几个月不碰桌子。完全凭借创作冲动。
  说醉
  写作占据我很重要的人生位置,但我一直回避职业化的写作。职业化写作固定时间,固定产量,但写出来的语言粘疲。我固定的习惯是每天阅读,然后到喜欢的地方走走停停。我不认为一个作家可以一直呆在写作状态里面。35岁前,我最多的时候一天写一万字,现在,最顺利也不会超过两三千。
  我的写作还有一种天马流星的随意。我不刻意构思作品,写作的想法来源于冲动,然后再赋予它理性和感性,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交融一个好的构思,我就开始动笔。一个好的作家要有“放空”的状态。就是脑子里必须摆脱写作的概念,才会有创作的张力。我不停地写作,但我不关心写作的状态,我更关心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在我的概念里,文学写作有专业属性,但在所有的工作里面,它的专业属性最弱。它是一门心灵职业,而非一门手艺。它是一种个人状态,一种表达冲动,一种对生命的献身。它甚至不需要技术性。
  我对写作,更多是情感和冲动。冲动到了50岁,才慢慢开始娴熟地进入这个自由的王国。写作是自由了,但心倒不好奇了,所以,矛盾还是出现了。经常有人问我,好文学的标准是什么?文学不是文字的好与不好,每个写作者都有他的生命特点和规律。就像法国作家兰波19岁把一辈子的杰出作品都写完了,他是少有的天才,我跟他不一样。写到现在,我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我只是在慢慢咀嚼文学全部的复杂性和它给人带来的晦涩感。我不想借着商业气息夸大自己对它的情感,这想来很可怕,反而显得肤浅。对于写作,我不能轻易说“醉”。
  屏障
  我对阅读越来越挑剔。过了50岁,做的事情多了,脑子里的碎片多了,运转起来就慢,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节省精力,对阅读就越来越苛刻。我写过一篇短文章叫《中年的阅读》,中年以后,读的东西只剩下两种,一种是真实的记录和传记,一种是杰出的虚构。杰出的虚构很少,标准很高,又具有真实记录没办法取代的灵魂。可以一读再读。李白、杜甫、普希金这些人的作品,我愿意一读再读。真实的记录要有文化含量,有价值,同时记录者要有一个诚实的简朴心。人到中年还不懂得非常挑剔地对待阅读,这个人的生活就毁了。东西太多容易将一个人淹没,从阅读上淹没,是一种最直接的毁掉,这是一种危险的境地。正因为人变得越来越迟钝,才需要依靠自己的长期阅历和思考,为已经零碎的心灵立一道屏障。只有对一般的东西视而不见,我们才可以不停地独立思考、判断。
  精神的路上容易堵塞。塞车了生命的车就开不动了,若要不塞车就得绕开杂乱物。我曾说过,一个好的作家要经得起独处,其实一个好的作家是最不寂寞的,寂寞是一个人还没进入自己的世界,好的作家内心世界足够丰富,感觉在跟最有意思的当代人和古代人、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人一起对话,这样怎么会感觉寂寞呢?
  在我看来,热闹多的地方才无聊和寂寞。我需要足够的空间呆在个人的房子里,这个房子一边是物理现实,一个人在房间里独处的能力,一边是虽然和别人一起热闹,但精神世界是独立的,考虑自己的问题。追逐自己的趣味。
  担任山东省作协主席,对我也没有大的干扰。我挂这个名,只是从文学上尽一些我的责任,帮一些能帮上的忙。对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一线和二线的生活之比,我不号召作家要生活在第一线,这种说法本身就有误。一种认真对待的生活是最第一线的生活,写作需要的第一线就是这样的第一线。而不是写什么,就一定要去体验什么。大自然是生命的大背景,没有人可以从中脱离,如果脱离了就是不真实,不饱满。现在大量的小说里连一声鸟叫都听不到,这不正常,这是现在光纤数字虚拟时代衍生出来的一种小文学,大文学应该保持自然的生命大背景。这就是第一线。
  大活
  写《你在高原》,我用了22年,写了450万字,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过程困难而又缓慢。往往一方面很寂寞一方面又很喧哗,一方面很痛苦一方面又很快乐,写《你在高原》的22年,也就是各种情感复杂交织的22年。回头来看,22年的写作,如果渴望速成,一帆风顺,没有修改,根本不可能,所以,这22年也是我会自己反对自己的过程。
  开始冲动的时候是1988年。那时候,年轻,冲劲大,根据当时的体力和精力做了设定,我忘了写个十年,什么都会变化。写着写着,15年过去了,还没写完,索性更加慢条斯理,写到了20年还是不行,又写了两年,做了通篇处理。这22年,就是写到自己叫好为止,改到改不动为止。对作家来说,快是一个多么渺小的目标,我的目标是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安放妥帖,局部要缜密到值得推敲,感情要富丽饱满。既要有一个很宏大的构局,又必须有局部灿烂和精美,还要经得住多视角多方面挑剔。但是,这些标准,这些挑剔,都是我个人的标准,写作中,我不会考虑阅读者的反应。这是我自己与自己的较量。这样的东西,对我来说,才有生命的量和意义。
  《你在高原》我改了三四十次,它是一段有趣但需要耐心的写作,能寻找到这样一个大活,并能有兴趣一直做下去,很幸福。我找到了,多好。
  我现在不太规划以后。我可能继续干大活,有可能会写得很少。最近10年,我主要在修改。过去的东西完成了,现在琢磨一下,有七分对还有三分错,我把这三分错改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行速也很慢。到了这种状态,我新写的东西已经很少, 走不动了,有时候会把已经写好的一段改得面目全非。现在只要有一分还没达到,就不会满足。
  对我来说,这就是文学的生命线。年轻的时候带着弱点横冲直撞,冲动过瘾。现在技法成熟了,写出来的东西反而缺乏一种生命的质感,少了打动人的力量。但是文学不一定非要深刻,杰出的作品也不定都要会打动人。让人感动的作品有时候反而不见得是好。文学也有多方面功能,多方面取向,诗意的美是多方面的。我也很纠结。   我的纠结和我课堂上的大学生并没什么两样。我们的差别只在于年龄的关系。我要做到的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而在实现生活中,能够游离一个时期时尚和潮流独立思考的人是少之又少,更多的人是在拙劣地模仿和跟随,他们并不觉得跟着最常见的样子做是一种可笑,反而以为超越这个时代的判断才可笑。对于不能超越的个体或者群体,我不藐视他们,也不要觉得自己高明,因为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一个作家丝毫不关注外在不可能。
  我在《芳心似火》论过先秦和齐:“文人学士,或各自为工,或言不及义,都以隐藏自己的观点为能事。应景文章或巧言趣话尚且能为,一到了见血气见器局的大智慧,也就萎缩再三,常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退居到自己学术的小小螺壳里去了。而稷下先生们既有学术,却无螺壳,一个个既呈赤膊之勇,又有丘壑之象,显然为一个时代最强烈的声音,再大的喧哗都掩藏不住。”任何工作都有一个外界,外在和内在相回应,才能从禁锢中突围出来。我特别警惕自己成为一个犬儒主义者,既不好为人师,但又要逐一笃定地和别人进行讨论,和别人一起去寻找,这是我对自己的判断。
  【记者手记】
  芳心似火
  张炜送了我一本书,名叫《芳心似火—兼论齐国的恣与累》,一翻开,第一篇写的是爱情。从男女之姿谈起,兼论了何为芳心。“为什么叫做‘芳心’。原来心真的是有气味的,恋爱中的心果真是芬芳的。”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下意识地,脑海中作者的形象跳脱了张炜,仿佛言情小说的女主角在细嗅蔷薇。
  张炜自己说,写作不必凡事亲躬,比如爱情,大不必为了写出味道而去另外体验一番。那么,从《古船》、《九月寓言》、《柏慧》、《能不忆蜀葵》到39卷10部的《你在高原》,从写秋写冬写海写夜到写精神和声音的短篇,30年的写作生涯里,张炜的内心世界到底练就成了何等丰富的景象……
  张炜现在愿意过两种生活,在山东呆着,或在不同的地方游走。他可以在香港呆半年,和港地的大学生交谈文学,也愿意回到山东龙口的海边老宅,在那里与他养的12只猫和4条狗,过一段“瓦尔登湖”般的生活。
  张炜的生活不像他的笔头。他的文字里,容易读出一位坚忍的吟者,时时思考,处处着念。生活中,张炜却更像一位眷恋海滩的“老人”,对物质的要求几乎为零。只要有书,安静,空气好。如果环境优美一点,就不能再好。只要不嘈杂,他就已经足够幸福。张炜用慢条斯理的语言,将这种幸福描述成“一辈子所追求的清浮啊,清就是清净,背离了这个就没什么幸福可言”。
  1989年,张炜就有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可现在的他,几乎是个与网络绝缘的人。他避离网络,写作也保持手写。“用电脑写作的体验和用手写的完全不一样,手写让我享受到一种水到渠成的流畅。电脑写作会影响我思维的速度。”网络阅读与书香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背道而驰,纯粹用网络,书香社会建立不起来。
  而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公民素质,在张炜看来,所面临的全部问题都在于建立书香社会。什么是书香社会?“不是人人阅读,而是大多数人读到了书的香味儿。”张炜这样理解。
  透过450万字、写了22年的《你在高原》,很想和张炜探讨一下心灵。能触动张炜的事,已经为数极少。约他在上海采访,女儿与他匆匆一见。他摆出些父亲的不满,问女儿是否就这样扔下自己不管。一转念,又似乎根本不需要太多人的打扰,因为张炜的世界有无数的人物在不断长旅。这些人是他笔下的主角,是他最好的伙伴和友人。
  与张炜的交谈几乎像一场纯文学探索。从文学到现实,向时下热点话题的转移让张炜低稳的声音变得凹凸了起来。“一个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社会进行批判,很正常。批判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贡献。”张炜理想中的批判不是音尖声高,不是口舌对战,而是用理性的思考,深沉地追究本质的问题。
  谈写作,张炜娓娓道来;谈阅读,自有高论;聊生活,听似无欲无求……而说到专家口中的“民族复兴完成了62%”,张炜所有的平静立刻消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点燃了一颗似火的芳心,差点拍案而起。
其他文献
阅读进入电子时代。过去的一年是全球出版业遭受 iPad 和其它形式的电子书冲击的一年。各大欧美出版社,马上整装迎战。其中一个方式,是出版电子声音书。  阅读是不是正在衰落中?今天识字的人虽然多了很多,但有人忧虑,计算机影像的泛滥,阅读的人愈来愈少,文明将遭到威胁。这不是杞人忧天,因为阅读是人类抵抗愚昧无知的权利,自动放弃阅读,书写也将停滞,最黑暗的时代就会降临,到时候,所有的人只能读一本书,这种事
期刊
他自我介绍时,喜欢说,“我是编《读库》的老六”。  “老六”是朋友对他的称号,『做像书的书』是他给自己的快乐。  7月21日,北京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这场“61年来最强暴雨”让读库在房山的库房损失惨重,约有八成的库存被冲走,其余两成被泥水浸泡也成了废纸。  读库主编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在知道消息后,说了一句话,“我现在不想去想这件事,想起来简直肝肠寸断。”  大雨  读库在微博上最先
期刊
『92派』自陈创业往事  虽被质疑『偷喝兴奋剂、前挪起跑线、抢跑、串道并最后成功撞线』,  当年『携资源以下海』的『92派』被后来者诟病『受益于体制红利』,  但『92派』追求公平公正,相信『每个时代都有创业的机会』。  “朋友的新书发布会,只因请来助阵的嘉宾名声如雷贯耳,还一雷响过又一雷,陈东升、黄怒波、毛振华、王梓木、刘举、袁岳、郭凡生……作者反而瞬间成了上下五千年绝无仅有大绿叶一枚,最晚到的
期刊
剧组的人都说我是电影界的中纪委,喜欢搞双规,不,应该是三规—在规定时间、规定预算内,完成规定作业。  庞洪的办公室就是他的小生境。  两扇对开门中,只有一扇是向里开的,刚好把贴墙放置的一架狙击枪和一米多高的炮弹掩住;另一扇常年关闭的门,边上立着齐胸高的红酒架,以2008年的葡萄酒居多。一张双人床大小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文件和摊开的杂志,显示屏的边上是一盒开了封的胃药。办公桌的背后是一整面墙的书架
期刊
相比略带悬念的片名,《建筑学概论》讲的却是一段寻常的初恋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天各一方,无奈内心深处还是放不下当年的情愫跟痛楚。以往韩片喜欢把这类事情讲得惨兮兮,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个悲剧。《建筑学概论》则聪明了许多,在导演看来,一个人在感情上不懂事,必然是有现实因素的影响,比如他的家庭和成长环境。这些东西会潜移默化,影响并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进而影响命运。  当记忆开始回溯,电影从主人公生活的街区讲起(
期刊
作为第一个参与电影、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太多角色被凝聚在“制片人”这个身份之上。近年来,制片人拥有了更多的权力和重量。我们找到了他们—以韩国电影为典范、坚持走国际化运营操作之路的陈伟明,走出体制、开拓商业电影并大获成功的庞洪,怀着一腔热情杀进电影圈、被大导演昆汀钦点的徐闻。他们并不能组成中国制片人的全貌,但却能昭示中国电影的未来。  造梦者陈伟明 等待电影格局的洗牌  《教父》是陈伟明最喜欢的电影。
期刊
金色房间  喜爱金色之士,当然要在房间内装饰点金色,一盏金色吊灯或者一尊金色雕塑摆件足以显示出房间的与众不同。如果你觉得金色过于高调,可以用黑色搭配,显得既高级又有品位。如果你热爱艺术,可以将意大利设计师Alessandro Mendini设计的金色玻璃马赛克饰面的“思想者”请回家中,一起思考黄金的现实意义。  01. Libra全金色椭圆梳妆镜。售价9000元 / from: occa-home
期刊
观点  “新一代企业家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装着,做企业成功了,然后开始做导师,说出各种带有哲理的话,在公众面前保持光辉的形象。我认为,真正的企业是真实的,装的人没有资格成为企业家。至于所有误解,争议,我从来没有care过。”  京东商城和苏宁电器的家电“史上最惨烈的价格战”引发争议,对此,刘强东表态。  “25年前,美国的劳动力队伍曾是一个奇迹。当时,如果美国人在某一经济领域失业,他们很快就能在其他
期刊
著名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得说过:  “永远不要怀疑,一群有想法、肯付出的人竟能改变世界。  事实上,世界正是这样被改变的。”对于我来说,  我希望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让大家能够用平行的视角看待不同,  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不一样”发生。  Siri是苹果手机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对话软件。当人们问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Siri的回答是:“42”.42同音”For Two”,即共赢的意思。这也是伦敦大学公
期刊
同老舍一样,贾平凹的收藏是为了自己看着舒服。在他眼中,藏品不分贵贱,只是觉得这东西跟自己有缘,便将这些有缘物堆满自己的眼前。正如他在《动物安详》一文中所道:『我喜欢收藏,尤其那些奇石、怪木、陶罐和画框之类,但经发现,想方设法都要弄来。』  烟雾缭绕中,贾平凹在谈论文风为何板结的问题,几人手中的香烟和桌上敬奉石佛的焚香缠绕,共同将屋子剩余的空隙塞满。  屋子里剩余的空隙本已不多。汉罐、石蛙、各色佛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