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糖友,运动不同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打一个小时的太极拳刚刚好,有人却会因此引发低血糖;有人每天走路30分钟能够将血糖稳定住,有的人却居高不下。为什么同样的运动效果却不同呢?原因就在于:他是个胖子而你是个瘦子。
  
  林夕的遭遇
  林夕因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好几年了,最近开始注射胰岛素。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那些日子,林夕很悲观,虽然医生一再嘱咐他注意饮食和运动,可他从来没有照做。直到后来,他的腿因为被蚊子叮了一口,竟然小半年都不见好,反复化脓到最后只能住院,林夕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天在病房里,林夕听医生嘱咐一位即将出院的病人,“回去要多活动啊,别总坐着。”林夕就记在了心里,所以一有机会他就去医院的花园里快走,“9圈……10圈……”每次林夕都将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他一直相信:自己每多走一圈,疾病就会离自己远一点。
  不料,一次在运动的时候,林夕突然晕倒了,幸亏被及时发现。医生听了林夕的自述,告诉他 :“运动要谨慎,否则易发生低血糖”。林夕非常困惑,问医生:“都是打胰岛素的病人,为什么嘱咐别人多动,却让我少动呢?”医生说:“原因就在于,那个病人胖,而你瘦。”
  
  专家解读:运动确实能够增进胰岛素功能、降低血糖,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不但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还要根据身体条件和疾病的情况量力而行,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身体情况中,患者的胖瘦程度对于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肥胖型患者和消瘦型患者,即便都需要打胰岛素,是否加强运动也要因人而异。胰岛素是一种促进能量储存、机体生长的物质,胰岛素缺乏越明显,越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人就会消瘦。以林夕为例,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体形很瘦,说明他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严重不足,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纠正体内的代谢异常。由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率极高,能迅速把血糖从几十降到正常以下,而运动也具有降糖的功效,所以,二者叠加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胖人这样动
  身体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程度不等的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打胰岛素是为了纠正胰岛素的相对不足。运动不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非常适合较胖的患者。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1先运动减肥,如果通过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再加上口服药,血糖依然控制不住,再用胰岛素。
  2 打胰岛素的患者,如果积极参与运动,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3 打胰岛素的胖人加强运动,能避免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
  4 但凡事不能走极端:鼓励胖患者运动,不等于可以随时随地、大运动量地活动,应在餐后30~60分钟内运动,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为宜,如走路、慢跑、哑铃操等,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瘦人这样动
  肥胖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以脂肪在整个身体占的比例为标准,而不是从外观上看是不是肥胖,有的瘦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是体内却可能是个“胖子”,他们的心、肝等重要器官内的油脂,都是致病的根源。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所以,对于瘦“糖友”,医生这样建议:
  1 虽然其体内脂肪不多,但是通过合理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合成,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这才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宗旨,而不是强调通过运动锻炼来减肥,运动锻炼的目的是改善全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对相对偏瘦的糖尿病患者,仍然提倡运动。
  2 最简单也最适合瘦“糖友”的运动项目就是散步。以一位60公斤体重的人来说,散步1小时便可以消耗掉200千卡热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开展运动。例如上下楼时尽量步行,少乘电梯;外出时不妨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看电视时,可一边看一边甩手。其他较适合的运动还有太极拳、柔软体操、气功等,都是比较适合瘦“糖友”的运动方式。
  
  胖人瘦人都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热和太冷的天气里运动,异常的天气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
  运动前最好先有5~10分钟的热身运动,然后再做正式运动,这样较为安全。运动后,再做5~10分钟的缓和运动,如此更能达到运动的目的。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也是危害巨大的并发症,所以要养成每次运动后检查双脚的习惯,看看足下有无受伤、破皮或长水疱。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时,更应避免慢跑、球类、跳跃、有氧舞蹈等剧烈运动,以免病情恶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要避免在胰岛素作用的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超过250毫克/公升时,运动后血糖反而有增高的可能,因此要注意节制运动。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都应该准备好糖果、点心和有糖饮料,万一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及时补充。
其他文献
当你对朋友不满的时候会怎么做呢,继续忍受,还是大胆地告诉,又或者是向其它人来抱怨你们之间的种种矛盾。也许你是因为害怕失去这个朋友,也许你害怕引起更大的矛盾,又或者也许你害怕伤害到朋友……不论如何,别在心里的牢骚并不会消失,反而会越积越多,直到法忍受。    说不出口的抱怨    抱怨主角:小梅  对象:从同事演变而来的朋友  内容:别使唤我  林楠是一个很保护朋友的人,因为她先进公司,有什么事情她
期刊
你能想象在健身房中突然达到性高潮吗?科学证实,这是完全可能的。    最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发现,在没有任何其他刺激和性幻想时,女性也能在运动中达到高潮,而且并不罕见。在5周的调查中,246位女性报告体验过运动诱发的性快感,124位女性报告在运动中的确达到过高潮,其中40%的人有10次以上的类似经历。她们的年龄分布在18到63岁之间,大多有过性经验。容易诱发女性性高潮的运动排名为:腹肌训练(51.4
期刊
当我们还在盘点那些年一起吃过的“毒食物”时,没想到连本该救命的药品也中招了。这次安全问题的关键词是空心胶囊、工业明胶、铬超标。    胶囊怎么会铬超量  药用明胶是制作胶囊的主要材料,由动物的皮或骨头熬制而成,每吨价格在5万~7万元。工业明胶的价格却只有每吨6千到1万元,因为其原料为皮革下脚料,每吨价格不过100~200元。但在制作皮具时,猪皮和牛皮必须经过鞣制,这需要使用铬盐。其中的铬离子会与胶
期刊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不言而喻:被污染了的空气、水、食物会降低我们的免疫力,让我们患上各种疾病。但除了这些最直观的影响,温室效应、气候反常、动物走私、草丛中的宠物粪便也会让我们生病,甚至造成流行病的大规模爆发。    温室效应和莱姆病  表面上,气候变化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一些潜在的变化可能通过迂回的途径最终体现在我们的身体上。例如,温室效应导致莱姆病患者数
期刊
黑眼圈、眼部分泌物增多、眼睛颜色变化,这只是因为眼疲劳、眼部不适吗?眼科专家告诉你:仔细观察眼睛出现的各种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疾病信号,你注意到了没有?    测试 1 黑眼圈自检    A 偶尔出现黑眼圈  B 面部和眼眶周围有色素沉着,伴有肝区疼痛、食欲不振或者恶心呕吐  C 如果你是女性,并长期黑眼圈  D 黑眼圈伴有晨起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  E 下眼眶呈浅蓝色,范围也较大    答案
期刊
女人对高跟鞋就如同性感内衣一样,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情结。可甚少有人想到,那些造就了高挑身材和袅袅体态的高跟鞋,有没有让腿脚不堪重负了?    关键词:拇外翻、拇囊炎、鸡眼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俗称“大脚骨”,最常见的凶手就是长时间穿高跟鞋和尖头鞋。发生拇外翻时,还常伴随脚掌部位的疼痛以及炎症。高跟鞋还会让脚掌的肌肉受到挤压变形,形成鸡眼、脚垫。  近期最好穿前脚掌宽松的平底鞋,如果确实需要
期刊
肺部发热,干咳不止该怎么办?清热只是“权宜之计”,利用猪油来生肺金才是“治本”之道。    猪油中的养生奥秘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油的讲究最多。在众多繁杂的品种中,猪油被很多人当作不健康食品而抛弃了。猪油,即猪身上成块的脂肪,古人称为猪脂或猪脂膏,现在人们普遍称其为“板油”。中医认为,猪油有多种保健功效,可以为健康保驾护航。  猪油能够滋养五脏,对脾胃和肺尤其有益。猪油味甘,甘味可
期刊
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其实毒品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例如:最近警方便破获了一起山东毒贩从感冒药康泰克中提取麻黄碱来制造安非他命的案件。  很多人都会明确地拒绝海洛因,但是却对一些所谓的消遣性药品或者聚会毒品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大麻、安非他命、迷幻蘑菇等。这些听起来比海洛因“安全”的毒品广受欢迎,但心理毒瘾却会驱使使用者寻求更强烈的药物,并因此毁掉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1最平民的毒品——胶
期刊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眼睛的宝贵由此可见。眼睛病了的时候,许多人常常在中医和西医中间犹疑徘徊,不知道哪个更好。其实,有些眼病看中医好,而另一些病西医更拿手。    中医看“眼”  中医认为眼病主要是由“实火”和“虚火”引起,因此各种眼病虽然症状相似,其实引发的原因是不同的,治疗的方法也各异。  如果是实火造成的,患者眼睛发红,有异物感,症状还表现为“口渴引饮”,虽然喝水很多,却不解决口渴
期刊
身体里长了不明原因的肿物,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良性还是恶性?”而能够给出这个答案的只有一个权威,那就是病理报告。    一个常见的场景  病理科医师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场景:患者拿着刚取到的病理检查报告,急切地注视着医生,焦灼地问:“良性还是恶性?”当然了,大部分的病理检查报告可以直接回答患者的这个问题,病变性质是良性抑或是恶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的回答却难以三言两语说清病理报告中的全部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