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打一个小时的太极拳刚刚好,有人却会因此引发低血糖;有人每天走路30分钟能够将血糖稳定住,有的人却居高不下。为什么同样的运动效果却不同呢?原因就在于:他是个胖子而你是个瘦子。
林夕的遭遇
林夕因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好几年了,最近开始注射胰岛素。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那些日子,林夕很悲观,虽然医生一再嘱咐他注意饮食和运动,可他从来没有照做。直到后来,他的腿因为被蚊子叮了一口,竟然小半年都不见好,反复化脓到最后只能住院,林夕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天在病房里,林夕听医生嘱咐一位即将出院的病人,“回去要多活动啊,别总坐着。”林夕就记在了心里,所以一有机会他就去医院的花园里快走,“9圈……10圈……”每次林夕都将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他一直相信:自己每多走一圈,疾病就会离自己远一点。
不料,一次在运动的时候,林夕突然晕倒了,幸亏被及时发现。医生听了林夕的自述,告诉他 :“运动要谨慎,否则易发生低血糖”。林夕非常困惑,问医生:“都是打胰岛素的病人,为什么嘱咐别人多动,却让我少动呢?”医生说:“原因就在于,那个病人胖,而你瘦。”
专家解读:运动确实能够增进胰岛素功能、降低血糖,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不但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还要根据身体条件和疾病的情况量力而行,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身体情况中,患者的胖瘦程度对于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肥胖型患者和消瘦型患者,即便都需要打胰岛素,是否加强运动也要因人而异。胰岛素是一种促进能量储存、机体生长的物质,胰岛素缺乏越明显,越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人就会消瘦。以林夕为例,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体形很瘦,说明他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严重不足,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纠正体内的代谢异常。由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率极高,能迅速把血糖从几十降到正常以下,而运动也具有降糖的功效,所以,二者叠加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胖人这样动
身体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程度不等的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打胰岛素是为了纠正胰岛素的相对不足。运动不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非常适合较胖的患者。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1先运动减肥,如果通过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再加上口服药,血糖依然控制不住,再用胰岛素。
2 打胰岛素的患者,如果积极参与运动,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3 打胰岛素的胖人加强运动,能避免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
4 但凡事不能走极端:鼓励胖患者运动,不等于可以随时随地、大运动量地活动,应在餐后30~60分钟内运动,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为宜,如走路、慢跑、哑铃操等,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瘦人这样动
肥胖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以脂肪在整个身体占的比例为标准,而不是从外观上看是不是肥胖,有的瘦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是体内却可能是个“胖子”,他们的心、肝等重要器官内的油脂,都是致病的根源。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所以,对于瘦“糖友”,医生这样建议:
1 虽然其体内脂肪不多,但是通过合理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合成,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这才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宗旨,而不是强调通过运动锻炼来减肥,运动锻炼的目的是改善全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对相对偏瘦的糖尿病患者,仍然提倡运动。
2 最简单也最适合瘦“糖友”的运动项目就是散步。以一位60公斤体重的人来说,散步1小时便可以消耗掉200千卡热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开展运动。例如上下楼时尽量步行,少乘电梯;外出时不妨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看电视时,可一边看一边甩手。其他较适合的运动还有太极拳、柔软体操、气功等,都是比较适合瘦“糖友”的运动方式。
胖人瘦人都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热和太冷的天气里运动,异常的天气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
运动前最好先有5~10分钟的热身运动,然后再做正式运动,这样较为安全。运动后,再做5~10分钟的缓和运动,如此更能达到运动的目的。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也是危害巨大的并发症,所以要养成每次运动后检查双脚的习惯,看看足下有无受伤、破皮或长水疱。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时,更应避免慢跑、球类、跳跃、有氧舞蹈等剧烈运动,以免病情恶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要避免在胰岛素作用的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超过250毫克/公升时,运动后血糖反而有增高的可能,因此要注意节制运动。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都应该准备好糖果、点心和有糖饮料,万一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及时补充。
林夕的遭遇
林夕因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好几年了,最近开始注射胰岛素。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那些日子,林夕很悲观,虽然医生一再嘱咐他注意饮食和运动,可他从来没有照做。直到后来,他的腿因为被蚊子叮了一口,竟然小半年都不见好,反复化脓到最后只能住院,林夕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那天在病房里,林夕听医生嘱咐一位即将出院的病人,“回去要多活动啊,别总坐着。”林夕就记在了心里,所以一有机会他就去医院的花园里快走,“9圈……10圈……”每次林夕都将自己累得筋疲力尽,他一直相信:自己每多走一圈,疾病就会离自己远一点。
不料,一次在运动的时候,林夕突然晕倒了,幸亏被及时发现。医生听了林夕的自述,告诉他 :“运动要谨慎,否则易发生低血糖”。林夕非常困惑,问医生:“都是打胰岛素的病人,为什么嘱咐别人多动,却让我少动呢?”医生说:“原因就在于,那个病人胖,而你瘦。”
专家解读:运动确实能够增进胰岛素功能、降低血糖,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不但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还要根据身体条件和疾病的情况量力而行,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身体情况中,患者的胖瘦程度对于判断病情、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肥胖型患者和消瘦型患者,即便都需要打胰岛素,是否加强运动也要因人而异。胰岛素是一种促进能量储存、机体生长的物质,胰岛素缺乏越明显,越不容易储存能量,于是人就会消瘦。以林夕为例,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而且体形很瘦,说明他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严重不足,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来纠正体内的代谢异常。由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效率极高,能迅速把血糖从几十降到正常以下,而运动也具有降糖的功效,所以,二者叠加很容易导致低血糖。
胖人这样动
身体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程度不等的胰岛素抵抗,即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打胰岛素是为了纠正胰岛素的相对不足。运动不但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还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非常适合较胖的患者。因此,对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生会给出这样的建议:
1先运动减肥,如果通过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再加上口服药,血糖依然控制不住,再用胰岛素。
2 打胰岛素的患者,如果积极参与运动,能够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3 打胰岛素的胖人加强运动,能避免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
4 但凡事不能走极端:鼓励胖患者运动,不等于可以随时随地、大运动量地活动,应在餐后30~60分钟内运动,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为宜,如走路、慢跑、哑铃操等,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瘦人这样动
肥胖的真正定义应该是以脂肪在整个身体占的比例为标准,而不是从外观上看是不是肥胖,有的瘦人尽管外表看起来很苗条,但是体内却可能是个“胖子”,他们的心、肝等重要器官内的油脂,都是致病的根源。这类人的一个特点就是腰围较大或腰/臀比较大,因此也被称为“腹型肥胖”或“向心型肥胖”。他们往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如果不采取限制饮食或运动等措施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则可能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所以,对于瘦“糖友”,医生这样建议:
1 虽然其体内脂肪不多,但是通过合理运动,能够促进肌肉合成,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这才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宗旨,而不是强调通过运动锻炼来减肥,运动锻炼的目的是改善全身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对相对偏瘦的糖尿病患者,仍然提倡运动。
2 最简单也最适合瘦“糖友”的运动项目就是散步。以一位60公斤体重的人来说,散步1小时便可以消耗掉200千卡热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开展运动。例如上下楼时尽量步行,少乘电梯;外出时不妨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看电视时,可一边看一边甩手。其他较适合的运动还有太极拳、柔软体操、气功等,都是比较适合瘦“糖友”的运动方式。
胖人瘦人都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热和太冷的天气里运动,异常的天气容易导致血糖不稳定。
运动前最好先有5~10分钟的热身运动,然后再做正式运动,这样较为安全。运动后,再做5~10分钟的缓和运动,如此更能达到运动的目的。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也是危害巨大的并发症,所以要养成每次运动后检查双脚的习惯,看看足下有无受伤、破皮或长水疱。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时,更应避免慢跑、球类、跳跃、有氧舞蹈等剧烈运动,以免病情恶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要避免在胰岛素作用的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
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超过250毫克/公升时,运动后血糖反而有增高的可能,因此要注意节制运动。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都应该准备好糖果、点心和有糖饮料,万一发生低血糖时可以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