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之焰

来源 :CM华夏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ac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班牙北部的潘普洛纳只有20万人口,却有世界最大的庆典——圣费尔明节即奔牛狂欢节,随着奔牛节名气鹊起,举办地潘普洛纳市也渐渐闻名遐迩了。潘普洛纳位于西班牙东北靠近法国的地方。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其源头竟然可以追溯到公元之前。


  勇敢者的游戏
  圣费尔明节庆祝活动开始的第一天,乡民们一清早就来到小巷里的小酒店。随着市长亲手点燃第一枚花炮,盛大的节庆就开始了。6头经过两年专门驯养的公牛,突然从牛棚放出,跟在一大群小伙子后面,狂奔乱闯,穿城而过,犹如一群长跑健将,直奔斗牛场。这些牛非常凶悍,有的牛角被磨尖,甚至露出神经,一触既痛,有的牛眼睛被抹上辣椒,以激怒它,引发它的野性。沿途观者如潮,欢声震耳欲聋。其中不少勇敢者,尤其是那些好奇的亡命之徒,尽量接近牛,挑逗它,结果有的被刺伤,有的甚至被踩死,但西班牙男人仍然乐此不疲。因为这是一项被称为“勇敢者的游戏”。
  奔牛节于每年的7月6日到7月14日举行,从7月7日清晨开始,每天举行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者们齐聚在西班牙东北部的潘普洛纳城内,纷纷摩拳擦掌地准备参加这场勇敢者的游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穿上白衣裤,缠上红腰带,这里就变成了红色海洋,燃烧着西班牙的热情火焰。
  1923年,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来到潘普洛纳观看奔牛并写成了著名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他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奔牛节,将刺激的奔牛活动描绘得极为传神,奔牛节因而声名远播,开始由一个地区性节日变为一个世界性节日。1954年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西班牙奔牛节更是名声大噪。当地居民为了感谢海明威为奔牛节做出的贡献,特地在斗牛场的大门口,为他竖起了一座雕像。
  潘普洛纳奔牛节是西班牙的传统节日,始于1591年,它的正式名称叫“圣费尔明节”(Los Sanfermines),据说圣费尔明原是鞋匠、酿酒师、面点师的守护神,后来也成为西班牙东北部富裕的纳瓦拉省省会潘普洛纳城的守护神。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的传统有直接关系。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6世纪时,某些旁观者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节庆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奔牛只是其中一项。文艺团体纷纷前来助兴,在城里的每个角落倾情献艺。一群跳舞的人从街头过来了。街上跳舞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全都是男人。他们跟在自己的笛手和鼓手后面,随着拍子都在跳舞。他们是属于某个俱乐部的,全都穿着蓝工装,脖子上围着红领巾,并用两条长竿撑着一块大横幅。当他们被人群簇拥着走过来的时候,横幅随同他们的舞步上下舞动。
  人们抬着圣费尔明像,从一个教堂到另一个教堂。世俗显要和宗教名流全都参加游行。整齐的游行队伍的前后都有一群跳riau-riau舞的人。有一伙穿黄衬衫的人在人群里忽上忽下地跳着。通向广场的每条街道和两边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我们只能从水泄不通的人群头顶上瞧见游行队伍里那些高大的巨像:有几尊雪茄店门前的木雕印第安人的模拟像,足有三十英尺高,几个摩尔人,一个国王和一个王后。这些模拟像都庄重地随着riau-riau舞曲旋转着,像在跳华尔兹。
  “舞姿非常优美。”我们面前有群男孩子在街上一块没人的地方跳舞,舞步错综复杂,脸色全神贯注。他们跳的时候,都望着地面。鞋上的绳在路面上踢踏作响,足尖相碰,脚跟相碰,拇指相碰。乐声戛然而止,这套舞步跟着结束,他们沿着大街翩翩远去。
  本该是以圣费尔明名义进行的一种宗教游行,如今也早成为了一场欢乐的嘉年华。节庆期间,每晚都有烟花表演,每条巷子都充满欢乐,每间酒吧都人满为患。当地传唱:“都怪圣费尔明,让我们喝得烂醉……”
  从文化到美食


  西班牙的历史凝聚着各个时代的多元文化:从罗马帝国的强盛到阿拉伯帝国的穆斯林王朝,之后重回基督教世界。建筑是文化的符号,清真寺、哥特教堂、犹太教堂、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巴洛克式堡垒和广场、西班牙皇家宫殿……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
  西班牙的文艺范儿和艺术气息难以一言道尽, “阳光优雅地漫步旅店的草坪,人鱼在石刻墙壁弹奏着竖琴,圆弧屋顶用拉丁式的黎明”……然而,若真要前往,又该携带什么呢?虽然一位中世纪作家说:“在马德里,除了你随身携带的东西之外,什么都没有。”
  博物馆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游客一再流连,博物馆就像一个国家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你能最快地了解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文明。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西班牙的博物馆也鳞次栉比。马德里东部景点群几乎全是博物馆,绝对不能错过的一个,是普拉多(Prado)。在这里你能看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鲁本斯等大师的名作。
  西班牙美食和她的民族文化一样,需要长时间的了解与品尝,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可以助长对其美食的鉴赏,虽不若法、意美食知名,但内涵丰富不亚于任何欧式美食。试想西班牙人最讲究的午餐可以三至四个钟头来享用,其间便有其享受美食的哲学。
  西班牙十七个自治区,每个区域都能端出几道地道口味的佳肴,今天之美食文化已跨越地域疆界,普及与综合各区特色以飨大众,不过仍能以烹饪方法及菜色凸显地方美食﹐进而窥其人文与地理特点。蔬菜类值得引荐的是肥硕多汁的芦笋,北部纳瓦拉(Navarra)、东部华伦西亚(Valencia)马德里等地均盛产,炭烤或铁板烧方式令人垂涎,生肉火腿、各式香肠是西班牙的国宝,游客常敬而远之﹐上瘾食客爱不忍释,安达鲁西亚小镇哈布哥生肉(JamonJabugo)最知名,伊比利亚香肠(Chorizo iberico)和萨拉曼加省香场(Chorizo de Salamanca)也是名闻遐迩。   这个以奔牛节而闻名全球的城市,在非奔牛节的时候,其实是另一番安逸闲适的模样。作为纳瓦拉自治区的省会,人们生活富裕丰足,自然对吃也很讲究。街边的小馆每晚挤满了人,每家出品的菜式都极富自我特色。北部人的胃口很大,吃得比南部人多,但身材却比南部人苗条,大概是当地气候冷易消耗,且比南部人更少吃油炸食品,吃得更精细也是原因之一。
  La Cocina de Alex Múgica的Tapa是一种Fine Dining级的精致做派。用腌凤尾鱼罐头的铝罐做盛器,里面满满地放入了腌凤尾鱼、烤芝士片、蛋白、鱼子、黑橄榄,淋上蛋黄酱和科尔多巴番茄冷羹Salmorejo,一入口便有鲜、甜、酸、咸各种味道充盈着整个口腔。还有一款类似炖蛋的菜品,是野生鳕鱼混合橄榄油、芝士和蔬菜腌制而成,巧手大厨让肉质紧实的野生鳕鱼呈现另一种温柔。
   Q:《CM华夏理财》A: 君驰旅行
  Q:提前多久需要预订圣费尔明节的行程?
  A:我们建议越早越好!最好的酒店在3月就开始接受预订。最晚5月需要预订,而且中国客人需要办理前往西班牙的签证。圣费尔明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庆典,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所以任何方面的预订都要争分夺秒,4-5月是游客预订的高峰。
  Q:从阳台上向下俯瞰奔牛,以及站在街边观看奔牛,是否有危险?
  A:我们安排客人,在阳台上观看,没有任何危险。其实站在街边几乎看不到太多奔牛,因为道路夹在建筑中间。路途中有几处设置路障的地方,年轻人会推挤争夺靠近栅栏的位置,从早上5点就开始占地方。唯一的“危险”是有些人向路过的人喷射Sangria, 一种红色的葡萄酒饮料。节日的宗旨是每个参加者都是活动的一分子,因此你必须看上去“像”你真正参与了这个大party。
  Q:VIP阳台和高级阳台有什么区别?是否站得越高越好?或者从比较低的位置可以看得更加真切?
  A:每个人对所站位置的高低有不同的要求。但在潘普洛纳,通常离街道越近会被认为更好。因此,我们的贵宾阳台是第一层和第二层,也是沿途最好的观景位置。我们的高级阳台是第二层和第三层,位置也很好。第三、四层一般都是背包客。
  Q:占据一个阳台的位置观看奔牛是否非常重要?每个阳台可以站几个人?大概观看多长时间?
  A:如果想观看奔牛,拥有一个阳台的位置绝对重要,否则就只能和当地的年轻人从5点钟开始争抢路障处的位置。我们运用当地资源与当地居民合作,租用他们的公寓,所以每家的阳台都不太一样。 通常来说,你可能站在一个“朱丽叶”式的小阳台,最多可容纳4个人,当地居民邀请我们早上7点前往,这时当地警察会封街做好准备。观看奔牛从8点开始,大约持续15分钟。
  Q:名厨恩里克·马丁内斯的晚宴会有多少人去参加?
  A:恩里克·马丁内斯是巴卢阿特艺术中心的 Proprietor餐厅的主厨。当晚会在他的餐厅安排晚餐,我们的客人会被特别安排在室内单独用餐,大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Ciudadella 和中世纪城堡,也就是焰火表演的地方。


  Q:除了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和奔牛有关的项目,在奔牛节期间还可以做些什么?
  A:盛典期间有超过400个活动,游客有非常多的选择:音乐会、博物馆、运动、艺术和手工艺品、购物以及宗教活动。
  Q:对于一位斗牛士而言,当我们和他们直接交流、或者看表演,是否需要给小费?或者通过其它方式表示对他们的尊重?
  A:对斗牛士表示最大的尊重是多了解一些他们的职业,并问一些对斗牛的文化意义相关的问题。他们将非常愿意和你分享,不需要给小费表示感谢。
  Q:焰火表演是每天都有么?晚间在私人贵宾屋顶看焰火表演,可以容纳几个人?
  A:从7月6日到7月14日每天晚上都有焰火表演比赛。我们特别安排我们的客人在卢阿特表演艺术中心用餐后到屋顶观看焰火表演。屋顶相当大,但是最多邀请不超过100位贵宾以保证每人都有舒适的空间。被邀请的人里面也包括潘普洛纳的名流。是一个在当地最高级的地方接触当地人的独有机会。
其他文献
收藏家遇上新城市  阎焰说,他的理想,是“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留下一所世界级的博物馆”。在民办博物馆领域,如果有人有资格说这样的“豪言壮语”, 阎焰应是其中之一。  阎焰,深圳望野博物馆创办人、馆长,笔名望野。阎焰的父亲是被誉为集书画家、出版家、艺术评论家于一身的著名国艺大师阎正。四十出头的阎焰,是著名的收藏家、文物研究学者。阎焰已出版各类文物研究图书及著作30多种,在国际古陶瓷和文物研究领域享有很
期刊
国有企业并非新生事物,而是个源远流长的旧相识,其历史至少有两千年之久。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施行盐铁专卖制度,对食盐、铁器这两种最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进行“官产—官运—官销”。  是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吃盐,种地要有铁农具,一刻不得或缺。秦汉间富商巨贾甚多,主要发财方式就是贩盐铸铁。铁器本身还有军用属性,国家必须加以控制。政府垄断盐铁,可以尽得天下之利,所以汉武帝兜里有
期刊
东方风韵 彭丽媛  作为中国的“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每一次外交亮相,都让我们惊喜万分、意犹未尽,甚至称为她的时装秀竟毫不为过——从国民歌唱家迈向 “第一夫人”的身份转型,可谓成功至极。  纵观彭丽媛的多次着装,无一例外地都是简约利落的风格,奢华、高傲但又低调得纯粹,并非故作姿态却丝毫也不喧宾夺主。它们多由“无用”设计师马可为其专门量身定制,精髓就在于完美融合了中西方审美的平衡点,亦巧妙地糅合了传统
期刊
20世纪20年代,旧世界的文学爆发  马尔克斯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整个20世纪20年代,人类的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集中爆发期,文学大师和划时代的巨著如同流星雨一般照亮了整个夜空。  1903年,一位名叫莱斯利·斯蒂芬的英国文学批评家去世了。虽然莱斯利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他的死,就像蝴蝶扇动的翅膀,引发了一连串神奇的连锁反应。  莱斯利·斯蒂芬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
期刊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某医院护士王阿姨,在五十多岁的时候查出乳腺癌并切除了一侧乳房,此后她变得越发不自信和疑神疑鬼,每天都在怀疑她60岁的丈夫对自己不忠,就天天跟踪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家庭争端。对于失去乳房给女性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我们谁都没有自信能拍胸脯说如果是自己就不会变成那样。首届中美乳腺病高峰论坛有一组研究数据也证明了这个残酷的现实:目前八成以上的乳腺癌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些心
期刊
“幻影财团”沉浮录  对于摩根这个诞生于19世纪初的财团,他的辉煌也许永远停留在20世纪初那些超级绚烂的烟火上了。在欧洲经济危机波及美国市场之际,摩根家族发起的财团信贷,两次为华尔街紧急融资4500万美元。而到了1912年,摩根旗下的总资产已超出了30亿美元,名震华尔街,被尊称为“银行家的银行家”。  正是有了摩根财团在背后的大力支持,美国才能在一战中获利,并取得世界霸主的地位。到20世纪20年代
期刊
支教生涯启程时,朋友们跃跃欲试要给我捐助物资。来学校之后发现,这里称得上物资丰富。有图书室、书架顶层堆满羽毛球拍、足球、跳绳。还有一批配有饭盒筷子、全套文具的超豪华书包。而这还没有算上,在我有限的几个月的教书生涯中,遇到的某组织捐赠二手衣物、从吉首包车拉回来的免费校服。这里并不像我来之前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孩子们一无所有。  与此同时,我一年级的学生,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能流利掌握。程度略好的
期刊
据透露,三大国内顶级电影大佬万达院线叶宁,华谊王中磊,光线王长田将一起合拍网络文学作品《鬼吹灯—寻龙诀》,2014年下半年开拍,并有望在2015年贺岁档上映,投资在1.3亿至1.8亿元之间,将用全3D技术拍摄,可能以IMAX格式上映。  叶透露万达购买版权在先,三人合作是一次长白山散步时偶然促成的,而王中磊则表示,这其实是他的小阴谋,故意趁叶宁高兴时“倡导”三家合作,不仅如此,还拉上了乌尓善和陈国
期刊
人生如白纸泼墨作画  1980年4月15日,让-保罗·萨特因肺气肿病逝,享年75岁。  35年过去了。今天再提起萨特,或许会遭到这样的疑问:萨特何人?存在主义?是不是太玄奥艰涩了?他不再风潮,也不时尚,他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远去了。  然而,如果细细审视这个依然问题重重的世界,那萨特对人生的洞察又不免被提起,他的那些言论,至今还没有被时代所超越。  萨特在西方最盛行的时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二战已
期刊
走出去?不容易政策领地  中资企业普遍反映澳洲某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而签证难、劳动力成本高,包括碳税、外国员工福利税等税收负担较重,中资企业在澳洲投资变得更加谨慎。同时,随着中国对矿产品的需求降低,矿产价格下跌,成本增加,相应地中国在澳的矿业投资热情会下降。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贯彻“走出去”的战略,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发展,但同时,在政策以及行政监管方面,并不是完全不讲条件地鼓励“走出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