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魂 巍然成山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9月20日,由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创作,山西宇达集团公司制造、安装的大型青铜雕塑《老子》落成于江苏淮安市钵池公园,并成为江苏省第四届园艺博览会的主题雕塑。
  此尊雕像高16米,重60吨,老子身著宽敞道袍,大袖飘拂,垂眉长髯,双眼凹陷,洞达深远。大耳的夸张,皱纹、双颧、眉弓的强调,赋予了道家的对“物而不化”、“寿同天地”梦想的追求。衣纹采取了线条、体积与平面的压缩、叠加,这种大胆省略又大胆突出,随意为之的手法让人联想到道家的任性旷达、无己无待。头微前倾,背稍躬,巍然成山,这是一种能包容万物的更为宽阔的胸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大自在。老子左手食指伸出“1”,代表《道德经》中共出现过的十五次“一”,一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右掌垂地,可谓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俯视像底部有一圆池,或如《西升经》曰:“譬如万里坑,下有淡流泉。视之甚浊微,彻见底沙滩。窈窈而冥冥,不知所由然。亦如终逝者,不见其灵魂。”象征着道家以生命的本源之水,洗涤心灵的杂念,去除外在的追逐,还内心的真实。另外,水在道家哲学中也寓意着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整座雕像以空见形,以虚见实,以无见有,以静见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正如《西升经》中老君曰:“生我于虚,置我于无”。亦如苏轼《送参寥师》:“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生命的本源其实就是空灵澄澈的境界。
  


  1、大型青铜雕塑《老子》拙如苍岩,灵透恒远,一手向天,一手指地,天地合一,“道生万物”的文化魅力让人驻足感叹。
  


  2、吴为山教授创作大型雕塑《老子》。
  
  2005年7月初,吴为山教授完成3.2米的中稿后,就在山西宇达集团大型雕塑厂开始放大泥样。宇达厂先采用进口全站仪测量三维,放大后输入计算机处理放大图,分两段焊架上泥放大。吴为山教授三次赴宇达上架雕塑,根据大雕塑的视觉特性对老子的头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再创造。宇达集团采用在泥稿上脱模刷蜡,在蜡型上运用树脂砂造型。与一般人物像不同的是:《老子》铜像采用中空雕塑创意,里外双层均为雕塑表面,且内腹部从上到下选刻《道德经》小篆文字,16米高竟有表面积700平方米之多,每块平均约6平方米,共有120块型,每块型背面均加有长度一致的加强筋。在铸造过程中,宇达集团采用企业已通过的ISO9001质量国际认证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国际认证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国际体系,并对每块铸件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厚度、化学成份进行严格分析,确保铜雕的质量优质可靠。
  


  3、《老子》铜雕内腹部的《道德经》。
  


  4、《老子》铜雕现场安装,精心施工,环环紧扣。
  
  在造型手法上,吴为山教授用形的混沌模糊来表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离形而得似,舍形而悦影的“大象无形”。正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用诗的传神写意来体现老子的淳朴和宁、虚静安详的心态及慈祥、安乐、睿智的神情。正所谓:“见素抱朴”,“大辩若讷”。用气的贯通顺畅,一泻而下来呈现“道”贯天、地、人的整体性,即天人合一、宇宙同化的道家思想。正所谓:“万物含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系辞》上曰:“易之为道也,累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吴为山教授所塑的老子像凝聚他多年来对宗教、哲学、艺术的独特的理解和思考,他把自己的感悟和才华融入雕像的灵魂,然后化为虚空,随心赋形,以形写意,以形传神,最后臻入道艺合一的胜境。
  历代老子造像大多把老子作为道教崇拜之偶像来塑,抑或为了满足虔诚崇信之心,抑或为了除祸消灾之愿,而吴为山教授所塑的这尊老子之像,不仅再现了老子作为道教始祖的仙风道骨,超然洒脱,而且把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来塑。所以,我们所见的不是一座简单的宗教塑像或一位两千年前的普通老人,他其实是道家精神的一种代表,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山。
  2005年8月20日,首批铜雕构件运抵淮安现场进行安装。铜雕内部设计了十根钢架,钢架与铜雕连接采用了防电位腐蚀处理方法。20名宇达员工精心施工,焊缝全部采用半自动氩气保护焊焊接,确保了焊缝强度超过母材强度。表面处理根据吴为山教授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了环境色调、抗紫外线、防大气腐蚀等因素,使铜像艺术效果得以充分展示和体现。
其他文献
2008年,琴嘎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展览中,总策展人以琴嘎的作品是用动物皮毛制作的为由,拒绝了他的作品展出。琴嘎当机立断,即兴地在开幕式现场表演了一次偶发行为。这次经历是本次访谈中最为生动的事例,因为它微观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随时出现的冲突和调解,还有不妥协。  在今天,我们常常谈雕塑当代化的问题。这种当代化不光足形式、风格、与言论上的当代化,艺术家生存体制的转变
期刊
贝尔茨基1921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Brno市。他在布拉格(Prague)市度过了自己的儿童时代。16岁时他是一名艺术学校的学生,那时他就获得了该校的雕塑一等奖。  当德国法西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贝尔茨基随父母脱身前往英国,并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1939年二战爆发时,他参加了属于英国部分的捷克军人组织,于1940年由英国赴法国与德国开战。在法国被德国攻破后,他脱身回到英国,1944年在诺曼
期刊
继1990年(第一届)、1992年(第二届)成功举办的雕刻艺术节之后,在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于2005年9月9日—11日举办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该届艺术节由曲阳县人民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承办,得到了海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和新闻、艺术媒体及广大雕塑家的大力支持。    一    本届国际雕刻艺术节的重头戏是“曲阳杯——国际雕刻艺术大赛”。
期刊
南山海上观音是一尊108米高的三面像,并不是通常见到的一个身体几个头部的佛像,而是三个身体、三个头和三个肩膀的佛像。在每个正面朝向上只能见到一个雕像。这个像是1998年开始创作的,前后共花了6年零10个月的时间,比自由女神的10年要短一些,比之通常的制作时间来说是长了一点,但正由于有较宽裕的时间,所以可以反复研究推敲,并向传统和有经验的雕塑界、佛教界人士讨教。大像制作和小像有一些地方不同,最突出的
期刊
设计教育现状思考  文/于长敏 By Yu Changmin  (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摘要:因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延续美术教育的老路,以市场经济的法则去指导产品设计的意识还很不够浓。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体制的滞后,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病,招生环节的漏洞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以便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关健词:艺术设计;教育;思
期刊
张爱廷    张爱廷 男,浙江青田人,生于1939年。1957年开始从事青田石雕创作。1958年至1960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系。1967年至1968年作为专家被国家派遣赴阿尔巴尼亚传授石雕技艺。197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一年。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3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
期刊
简约的外在之“形”与隐匿的内在之“意”,交相“辉映”出温和的“诗”味和冷峻的“思”性。这样的审美指归隐隐约约地标示出了陈志勉雕塑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但是,简约并不简单!隐匿并不隐晦!  无论简约还是隐匿,都是由“炼”而来。  陈志勉的眼光和心思不只停留在雕塑上,还漫游到绘画上。在漫漫人生路上,他雕塑着,也绘画着。一腔“博爱”的艺术热心“炼”就了一身多才多艺的本领。有人戏称他是一个熔炉——一个如
期刊
内容摘要:辉煌的汉唐石雕体现了东方意象造型手法的精髓,而诗性的语言表述是意象造型手法的基本语言状态,既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的人格特征和审美取向。诗性的思维产生了“道”与“文”的结合,决定了意象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独特的中国艺术之美。诗性的思考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和研究中,传统的中国诗性艺术思维随着艺术观念全球化的形式逐渐淡化,这势必造成艺术创作中国性的丧失
期刊
一个时代或一个领域的纸质传播媒体——报刊,无疑是我们观察这个时代或这个领域的最好窗口之一。  眼下正是传播媒体你争我夺最为激烈的岁月。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体文化》中很客观地描述了传媒的局势:“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诸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着控制权,而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更何况纸质传媒除了本系统内部的竞争之外还面临着广播、影视和网络等其
期刊
李:博士,你太忙啦!开放展时你没到杭州,晓峰来了。  孙:我收到你发来的几张图片。晓峰看了李秀勤的展览,我没看,我只能是想象。  晓峰:有时候想象会更敏感,会把一些干扰性的东西自然排除掉了。  孙:想得格外美好。我在想一个问题,利用工业厂房做展览对不同艺术家而言,感触可能不一样。我在想,像李秀勤、隋建国这样有较长工厂工作经历的艺术家对这种环境和与工业有关的作品是不是会特别感兴趣一些?李秀勤二十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