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江河的呼吸

来源 :上海艺术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色烂漫,普天同庆。面对70年的新中国文艺,就如面对万里河山,苍茫寥廓,不知如何语言为好。新中国70年文艺是一部车载斗量的煌煌巨著。弱水三千,独取一瓢。我甚至连取一瓢的微薄之力也不具备,只是试图以一颗水珠来折射太阳光芒的七彩而已。本文纯属个人的阅读、欣赏和记录。把耳朵贴在70年文艺的苍茫大地上,侧耳倾听江河的奔腾呼吸。对我来说,音乐是共和国文艺最感性最直接的艺术形象。大约三四岁的时候,我随母亲奔波在从牡丹江到黄浦江的单调乏味的漫漫长途中。幽暗的几天几夜绿皮火车的车厢广播喇叭里响起了《歌唱二郎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王大妈要和平》歌声。由此,我记住了歌唱家孟贵彬和作曲家时乐濛,也奠定了我走向、亲近70年新中国文艺的始发站。
  就像黄河长江奔腾在中华大地一样的壮观,新中国文艺也有两条江河。这就是分别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600多位文艺工作者。1949年7月,为新中国诞生而共同奋斗的两支大军会师北平,迎着新中国喷薄欲出的满天彩霞,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巴金满怀喜悦和激情地写道:“我看见人怎样把艺术和生活揉在一块儿,把文字和血汗调和在一块儿创造出来一些美丽、健康而且有力量的作品,新中国的灵魂就从他们中间放射出光芒来。”诗人胡风高歌:“时间开始了!”
  新时代新气象
  70年新中国文艺的“新”,是完全不同于“旧文艺”的“新”。就像那首脍炙人口和着激越热烈锣鼓点,挥舞着红色长绸的那首秧歌风的歌中唱的那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新中国以她的清新、明朗、健康感染着每一个艺术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对劳动和建设的由衷礼赞,洋溢着一股青春的热烈。年近九旬齐白石先生多次以和平鸽、万年青、松柏、红日这些吉祥美好的意象,抒写了一个经历过新旧时代对比的老画家对于新中国祥和气象发自内心的歌唱,以及所寄托的美好祝愿。长篇小说《百炼成钢》《青春万岁》《山乡巨变》《创业史》《李双双》《上海的早晨》《香飘四季》,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小将们在挑战》以恢宏的气度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朝气蓬勃的建设中工人农民和建设者们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诗人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三门峡梳妆台》《在西去列车的窗口》,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甘蔗林,青纱帐》,闻捷的《天山牧歌》《复仇的火焰》,李季的《石油诗》洋溢着新中国青春期豪迈和浪漫的诗情。戏剧舞台上的《朝阳沟》《霓红灯下的哨兵》《第二个春天》《激流勇进》《南海长城》,银幕上的《护士日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女篮五号》《老兵新传》《五朵金花》《农奴》《大李、小李和老李》《满意不满意》《年轻的一代》《雷锋》,在银幕上展现了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在工厂、农村、街道、边疆,翻身解放建设新中国的主人形象。还有那些爬冰卧雪以年轻的生命和沸腾的热血,保卫新生的共和国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影片《上甘岭》《英雄儿女》。时至今日,“向我开炮”的激越呼号,“一条大河……”的歌唱依然在共和国广袤的大地回响着。音乐家们以清晨露珠般的清新《歌唱祖国》,咏叹《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在首都北海粼粼波光中红领巾们一起快乐地《让我们荡起双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新生活的讴歌是由衷的发自肺腑的,就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蓝天白云,红旗招展。
  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人生》《平凡的世界》《蹉跎岁月》《哦,香雪》《生活的路》《孽债》重新激活、接续了文学和现实生活血脉相连的纽带。歌曲《祝酒歌》《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江山》成为一个由声音留下的时代脚印。《难忘今宵》总在除夕温馨的把每一个中国人送到愈加美好的来年。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焦裕禄》《孔繁森》《横空出世》《生死抉择》《钢的琴》《战狼2》《红海行动》,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外来妹》《十七岁的花季》《激情燃烧的岁月》,戏剧《父亲》《西京故事》《迟开的玫瑰》《挑山女人》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的渴望、欢欣、艰辛和奉献。与五六十年代“新”不同,现在的“新”除了理想、希望、成就,同时不乏生活自身的沉重和艰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让人们看到一个民族在发展和进步的道路上留下的脚印。
  神圣战争的英雄回聲
  新中国是在血与火的炼狱中诞生的。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几千万英烈,书写了人类战争史诗为着自由独立解放浴血奋战的最为壮丽的篇章,也是70年文艺一条不断开掘向前的文艺洪流。有长篇小说《红日》《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逐鹿中原》《古城春晓》,话剧《万水千山》,电影《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大决战》金戈铁马洪钟大吕的史诗式宏大叙事,也有《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类武侠情节,充满市井气息传奇故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滔滔大河边有一道温婉的小溪流,以水彩的风格讲述着革命战争中的动人故事。小说《百合花》《党费》《七根火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家巷》《苦斗》,诗歌《雪与山谷》,电影《柳堡的故事》《革命家庭》。当那个小媳妇把一床百合花的被子盖到牺牲的小战士身上,我不由自主想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名句。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是高举在这些作品中熊熊燃烧的三把火炬。既照亮了过往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前进在既波澜壮阔,又崎岖艰难的道路,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至今依然清晰记得,一个共和国的初中生读《红岩》的前身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情景,渣滓洞的先烈们视死如归地站在三年困难时期才有的黑灰粗粝的书页里。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沪剧《芦荡火种》,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交响乐《红旗颂》,特别是50到70年代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四次大规模组织创作了一批革命历史的主题性绘画《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狼牙山五壮士》《东渡黄河》《百万雄师渡大江》《刘胡兰》《地道战》《狱中斗争》《英勇不屈》……在舞台上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悲壮和必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革命历史题材依然是我们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最可宝贵的艺术题材,是激励我们前进不竭的精神动力。当然在开掘上,除了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光芒,更注重主人公内心复杂、人性的变化,特别是付出牺牲的艰难选择。   人的解放和人的觉醒
  “文学是‘人学’”。人是文艺永远的主题、永恒的主題。70年新中国文艺始终围绕着“人”的主题展开。我们从歌剧《白毛女》“我是人,我不是鬼”的控诉和呐喊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人的解放的历史进步。歌剧《小二黑结婚》,沪剧《罗汉钱》,评剧《刘巧儿》,以女性解放为先导,预示了中国人作为人的“整体”解放。前述对于新生活的歌颂,其本质是对中国人从旧社会“整体”解放的欢呼。长期被忽略的工人农民普通劳动者成为五六十年代新文艺作品的主人公。工人农民甚至拿起笔成为作家、诗人、作曲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小说《伤痕》《班主任》《灵与肉》《绿化树》《蹉跎岁月》,话剧《于无声处》《报春花》《丹心谱》,电影《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反映了经过十年文化革命内乱的灾难,人的意识的觉醒 。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意识,触及了个人在历史漩涡中的命运,标志着党和人民对于作为单体的人在存在上的深层思考。
  古典艺术的现代化和外来艺术的本土化
  就艺术本体的发展来看,70年新中国文艺始终面临着古典艺术和外来艺术如何植入当代中国的问题。70年新中国文艺不是孤立的文艺。在历时性上,它面对着自己几千年未曾中断过的悠久文化传统。在共时性上,它又不得不面对外来的各种文化样式文化门类。可以说,新中国文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本体的探索和努力。昆剧《十五贯》一个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现代戏、新编历史剧 、传统保留剧目三并举政策的提出就是力图为农耕社会留下的宝贵戏剧财富的现代转型提供一条有效路径。在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和当年以毛主席诗词为主题创作的一大批国画中可以看到传统笔墨新形态带来的全新审美情趣。油画、交响乐、芭蕾舞则都存在着本土化、民族化的挑战。油画《开国大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朱践耳交响乐,芭蕾舞《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都在西洋艺术民族化本土化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
  70年新中国文艺走过的道路,既有阳光灿烂成就巨大的欢欣,也有探索的艰辛和曲折。我一直在思索,除了那些已经传世的艺术精品,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珍视的艺术经验呢?我以为,一是为未来留下一份历史的记忆。人们通过70年新中国文艺可以感性地触摸到有温度的人民创造的鲜活历史,看到70年代中国前进和发展是多么的艰难不易。问题是,历史已然过去,如互助组、合作化、公私合营,但艺术却没有过时。我想,最重要的是,艺术关注的“人”,是活在当时现实中的“人”。我们今天看李双双,感受到的是一个农村女子的风火泼辣的个性,她丈夫的尴尬为难,从中产生的喜剧冲突。二是艺术形式艺术语言。如反映农业合作化的《山乡巨变》。小说和连环画都把中国传统的“白描”刻画人物的形式语言,发挥到了极致,直到今天依然是让人叹为观止的文艺经典。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我们将沿着前辈艺术家开辟的道路,继续潜心创作,在作品中留下人民创造的伟大历史,留下他们鲜活的形象,留下富于创造性的才华和美感的艺术形式,让后人能继续倾听大地江河彼时的呼吸。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西起河南中路,东至江西中路,在毗邻上海威斯汀大饭店、近靠外滩的一段广东路上,坐落着一家已有百年历史的特色商店。灰白色的花岗岩和仿青铜浮雕外立面凸现着古朴大雅的文化气韵,步入陈列琳琅满目、格调古色古香、环境舒适秀雅的店堂,更犹如进入时光隧道而置身于优美的富涵东方哲理的艺术胜境。由近现代著名书画家谢稚柳先生親笔题写的“上海文物商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上海文物商店原名“上海市古玩市场”,以丰富
期刊
戏剧属于小众文化,对于大部分戏剧人和观众来说,乌镇戏剧节给到大家一个可以聚到一起的平台,大家可以看同样的戏,参加同样的活动,在10天时间里,镇上来往的人群都是同类……对于很多喜欢戏剧的人来说,十天沉浸式的戏剧生活,是此生梦寐以求的时光。  7年过去了,乌镇戏剧节的影响力在逐年提升,越来越多人关注着这个戏剧节,也有越来越多人选择每年在这个时候去一趟乌镇。最明显的是售票情况,演出及场次虽然一年比一年多
期刊
近年来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其中有两句:“一生都在半途而废/一生都怀抱热望。”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大约是细腻的诗人才有的敏感,对那些“一生都怀抱热望”的艺术家来说,半途而废是只会让他们痛苦,乃至绝望的,如何还有闲情雅致去体会“不彻底”的美!今年是著名导演袁牧之先生(1909—1978)诞辰110周年,一生都对生命怀抱热望、对艺术怀抱热望、对祖国人民怀抱热望的他就是这样一位
期刊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推展中国当代舞蹈,2019年中国舞协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第六届培青计划—首届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活动包括优秀作品展演、大师工作坊、主旨论坛、推介会等,多维度推介与促进中国当代舞蹈的积极发展。  早在2015年,青年舞蹈家谢欣即以作品《一撇一捺》入选“培青计划”,在接下来的几年也以编舞作品《春之祭》、《..After…》,艺术家助演《MO》不断地得到“培青计划”的
期刊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推荐中国当代舞蹈,中国舞协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于 2019年9月联合主办了“第六届培青计划—首届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一批优秀的培青作品齐聚魔都,向中外观众展示出中国当代青年编导和舞者的风采和魅力。  “培青计划”全称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它以培养、扶持青年舞蹈人才为核心。多年来,这个极具创造力与开创性的品牌项目不仅吸引了谢欣、周莉亚、赵梁等成熟编导的加入,也推出了像宋欣欣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個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其传承的最终目标是让其回归民众的生活。  以立法形式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寻立法过程中与现实不符的部分,以乐观而富于现实可操作性的思维不断优化立法,是非遗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而在广大民众尚未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觉了解和深入认识的现状之下,传播普及可以视为传承的前站。通过
期刊
双年展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展览形式,在西方已有较长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被引进国内,早期大多是以美术作品为其主要内容,并以推出最活跃、最有潜力的当代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反映美术发展的前沿探索与当前面貌为宗旨。进入21世纪后,当代艺术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策展逐渐成为国内较为瞩目的艺术现象。从国际大型艺术展到各个国家、地区不同层面的展览,无论美术馆、艺术机构或是相关组织,都广泛使用策展这一概念和方式。时至
期刊
在被选派参加AHRC“中英创意产业合作” 研讨会后,我于2018年11月前往上海,并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同事们共同在上海戏剧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天(11月6日至7日)的讨论,就项目合作细节和建立长久的伙伴关系达成共识。我于当地开展的活动纳入利兹大学马海丽博士主持的“弥合差距:中国戏曲在上海乡村和城市遗产景区的混合现实表演”(Bridging the gaps: mixed reality traditi
期刊
由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中央音乐学院出品的歌剧《山海经·奔月》(以下简称《奔月》)于2018年3月16日至18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演。这部规模宏大的歌剧由周海宏编剧、宝玉作曲,是创作团队构思的“连套歌剧”中的第二部(其他两部尚在创作中),主要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担纲演出,并特邀兰州音乐厅合唱团参演。演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歌剧爱好者前来观看,不乏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等业内人士,亦有电影界、
期刊
1949年中旬,革新成了上海地区评弹发展的大势所趋,媒体在期间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正如舆论对评弹改革产生的争论一样,谙熟传统的艺人们在面对陌生的革新语境时表现出了普遍的畏惧情绪。为了转变文艺界的观念促进艺人进步,党开始以春节戏曲竞赛的模式引导文艺改革以及对艺人进行思想改造。适时举行的“春赛”从演绎技巧与表演内容上对评弹的发展路径作了规定,并为接踵而至的大规模戏改运动奠定了基础。  194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