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学微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在进行微课资源开发的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时间和需要,设计微课内容的不同侧重点,细化开发不同类型的汉字学微课,将讲解型、导学型、复习型、拓展型汉字学微课恰当地运用于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上,实现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汉字学微课;课堂功能转变;识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汉字学和微课相融合制成汉字学微课,直观、形象、便利,既增强了教师识字教学的效果,又为学生课外学习新知提供了主要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将汉字学微课运用于课堂实现学生识字方法的迁移和提升,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那么,微课是不是只适用于课堂?运用于学生的其他学习时间节点的微课是否需要区别于课堂上使用的微课?答案显而易见——首先,微课适用于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检测推进、课后评价改善等学生学习的各个时间节点。其次,运用于不同学习时间节点的微课,应当对内容有所侧重。所以即便是同一主题的微课,也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细化成不同类的微课,如导学型、讲解型、复习型和拓展型。真正实现以学生需要为本,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
一、借助讲解型微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传统课堂的教学容量、教学时间固定,但每一个学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的速度却不尽相同。老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要求有差异的学生采用同样的进度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就暴露出识字效率低、识字不扎实等问题。有些汉字结构复杂或者形近字容易混淆,加上学生对汉字内涵不了解,书写时经常会出现多一撇、少一撇、多一点、少一点。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前介入学习,加深汉字正确写法的第一印象,强化区分、记忆,避免浪费力气在后续的纠错上。讲解型汉字学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使用。教师预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学生需要的,思考哪些知识要在微课中明确的,并设计任务单。学生可以对照学习任务单,按照自己的步骤和进度来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学习内容。
[案例]微课《如何分清“瓜”和“爪”》
课始,出示“瓜”和“爪”两字,让学生找出不同的部分,微课中重点标出中间部分。再分别演示“瓜”字和“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瓜”字的中间部分,是瓜藤上结的瓜,而“爪”字则是直直的爪子。这样,学生看到中间的竖提和点,就会想到结的瓜,从而记住“瓜”的字形;看到中间是直直的竖,就想到爪子,从而记住了“爪”的字形。最后,还附上一首辨字儿歌,帮助学生分清“瓜”和“爪”字:瓜和爪,竖提加点结个瓜,一竖直直是只爪。竖提点,大西瓜;一个竖,小鸡爪。最后,在学习任务单中选字填空题,进行巩固训练,以达到最佳识字效果。像“瓜”和“爪”这样的独体表意字缺乏一定的规律性,更需要形象生动的演变过程。借用微课预习,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把难懂的学习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事半功倍。
二、导学型微课,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有了课前的预习,老师没有重复教的必要,这时的课堂功能已经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变为查缺补漏,检测效果、答疑解难,即讲求“学习新知在课前、内化新知在课堂”。传统的识字课堂教学中,因为学习新知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动手查阅字典等的时间很少,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缺少鍛炼,遇到生字囫囵吞枣,这样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汉字的质量。再加上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原因,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往往只关注字的个体,缺乏关注字的横向联系,很难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限制了学生识字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导学型微课运用于课堂,就是通过对一类问题的探讨,依据汉字学的知识,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字特点、一类的字族字等为一体,挖掘汉字的音、形、义间的联系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探索汉字的秘密,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内化知识点,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案例]微课《“食”和“饣”》
“食”是《狐假虎威》一课中要求会写的生字,老师不仅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食”字的音形义,还能以这个字为切入点,学习“饣”。首先,在微课中,借助汉字学知识出示“食”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食”像上有盖儿盛食物的器皿,表示内有食物,可饮食,是一个会意字。再指导“食”字书写,根据“一字无二捺”的书写原则,提醒学生注意最后一笔变形成点,最后认识“饣”,知道“饣”与食物有关,由学生联系生活举字验证,如“饭、饮、饥、饿、饱、饺”等。像“食”和“饣”这样的一类的字族字、形声字、会意字等通过导学型微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举例验证、总结归纳,可以有效避免混淆多音字、同音字等,出现张冠李戴、随意乱造的情况。导学型汉字学微课讲清字的构形原理,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汉字,激活自主学习动力,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三、复习型和拓展型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持续力
小学阶段识字量大,课后及时巩固复习,避免遗忘回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复习型微课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了学生再次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搬到了课后,课堂上无法掌握的知识,可以在课后反复多次观看微课来弥补,通过反复学习和巩固,最终达到精熟学习。复习型微课可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比如重难点、考点等学生经常出错、不易理解的内容,其区别于上课使用的微课的特点在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知识点。在课件上呈现关键词,或者有条理地列出知识点,保证让学生一目了然。
[案例]微课《“派”上用场》
“派”字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尤其是字的右半部分经常和“瓜”混淆。字的几个意思间也有较大的差距。在微课中,根据汉字学知识图示讲解:“派”的右边部分,是水分流的象形,是“派”的古字,现在为声旁,以水表意。因此,“派”字的本义是水的支流,引申为流派、派别。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可通过不同的微课,即复习型微课和拓展型微课实现分层教学——已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学生可选择拓展型微课实现知识的延伸,没掌握好的学生可先学习完复习型微课后再自主选择拓展型微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案例]微课《“蒙”与“骗”,“假”与“借”》
微课出示:“蒙”是个形声字,从草头,冡声。本义指缠绕、寄生的一种植物——菟丝草,这种草往往要遮覆一些别的草木,因此引申出隐蔽、遮蔽的意思。在《狐假虎威》一课中,“蒙”读作mēng,意思是欺骗,和生字中的“骗”相同。“蒙”和“骗”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词语“蒙骗”。文中生字还有类似的吗?引导学生找出“假”和“借”,知道这两个字意思也相近,也能组成一个词语。微课中继续引导学生还在课外积累了哪些这样有趣的字词,如遥远、看望、缓慢、奔跑、跳跃等。
拓展型微课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有意地串联识字,提高识字容量,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识字知识向识字能力转化,为学生识字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不同类型的微课,保证了基础知识教学的多层次,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夯实汉字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总结课堂知识的习惯,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多类型汉字学微课既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又实现识字教学的省时高效。
参考文献
[1]何燕.微课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2]郑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附
【关键词】汉字学微课;课堂功能转变;识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将汉字学和微课相融合制成汉字学微课,直观、形象、便利,既增强了教师识字教学的效果,又为学生课外学习新知提供了主要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将汉字学微课运用于课堂实现学生识字方法的迁移和提升,也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那么,微课是不是只适用于课堂?运用于学生的其他学习时间节点的微课是否需要区别于课堂上使用的微课?答案显而易见——首先,微课适用于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检测推进、课后评价改善等学生学习的各个时间节点。其次,运用于不同学习时间节点的微课,应当对内容有所侧重。所以即便是同一主题的微课,也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细化成不同类的微课,如导学型、讲解型、复习型和拓展型。真正实现以学生需要为本,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
一、借助讲解型微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传统课堂的教学容量、教学时间固定,但每一个学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的速度却不尽相同。老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要求有差异的学生采用同样的进度进行学习,有的学生就暴露出识字效率低、识字不扎实等问题。有些汉字结构复杂或者形近字容易混淆,加上学生对汉字内涵不了解,书写时经常会出现多一撇、少一撇、多一点、少一点。针对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前介入学习,加深汉字正确写法的第一印象,强化区分、记忆,避免浪费力气在后续的纠错上。讲解型汉字学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使用。教师预估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学生需要的,思考哪些知识要在微课中明确的,并设计任务单。学生可以对照学习任务单,按照自己的步骤和进度来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学习内容。
[案例]微课《如何分清“瓜”和“爪”》
课始,出示“瓜”和“爪”两字,让学生找出不同的部分,微课中重点标出中间部分。再分别演示“瓜”字和“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瓜”字的中间部分,是瓜藤上结的瓜,而“爪”字则是直直的爪子。这样,学生看到中间的竖提和点,就会想到结的瓜,从而记住“瓜”的字形;看到中间是直直的竖,就想到爪子,从而记住了“爪”的字形。最后,还附上一首辨字儿歌,帮助学生分清“瓜”和“爪”字:瓜和爪,竖提加点结个瓜,一竖直直是只爪。竖提点,大西瓜;一个竖,小鸡爪。最后,在学习任务单中选字填空题,进行巩固训练,以达到最佳识字效果。像“瓜”和“爪”这样的独体表意字缺乏一定的规律性,更需要形象生动的演变过程。借用微课预习,只需几分钟的时间,把难懂的学习内容变得通俗易懂,加深学生的理解,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事半功倍。
二、导学型微课,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有了课前的预习,老师没有重复教的必要,这时的课堂功能已经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变为查缺补漏,检测效果、答疑解难,即讲求“学习新知在课前、内化新知在课堂”。传统的识字课堂教学中,因为学习新知占用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质疑、讨论、动手查阅字典等的时间很少,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缺少鍛炼,遇到生字囫囵吞枣,这样严重阻碍学生学习汉字的质量。再加上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原因,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往往只关注字的个体,缺乏关注字的横向联系,很难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限制了学生识字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有效地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导学型微课运用于课堂,就是通过对一类问题的探讨,依据汉字学的知识,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字特点、一类的字族字等为一体,挖掘汉字的音、形、义间的联系和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探索汉字的秘密,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内化知识点,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案例]微课《“食”和“饣”》
“食”是《狐假虎威》一课中要求会写的生字,老师不仅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食”字的音形义,还能以这个字为切入点,学习“饣”。首先,在微课中,借助汉字学知识出示“食”的甲骨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的“食”像上有盖儿盛食物的器皿,表示内有食物,可饮食,是一个会意字。再指导“食”字书写,根据“一字无二捺”的书写原则,提醒学生注意最后一笔变形成点,最后认识“饣”,知道“饣”与食物有关,由学生联系生活举字验证,如“饭、饮、饥、饿、饱、饺”等。像“食”和“饣”这样的一类的字族字、形声字、会意字等通过导学型微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举例验证、总结归纳,可以有效避免混淆多音字、同音字等,出现张冠李戴、随意乱造的情况。导学型汉字学微课讲清字的构形原理,使学生从本质上掌握汉字,激活自主学习动力,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三、复习型和拓展型微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持续力
小学阶段识字量大,课后及时巩固复习,避免遗忘回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复习型微课突破传统的班级授课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了学生再次学习的机会,将课堂搬到了课后,课堂上无法掌握的知识,可以在课后反复多次观看微课来弥补,通过反复学习和巩固,最终达到精熟学习。复习型微课可以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比如重难点、考点等学生经常出错、不易理解的内容,其区别于上课使用的微课的特点在于: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总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知识点。在课件上呈现关键词,或者有条理地列出知识点,保证让学生一目了然。
[案例]微课《“派”上用场》
“派”字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字,尤其是字的右半部分经常和“瓜”混淆。字的几个意思间也有较大的差距。在微课中,根据汉字学知识图示讲解:“派”的右边部分,是水分流的象形,是“派”的古字,现在为声旁,以水表意。因此,“派”字的本义是水的支流,引申为流派、派别。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可通过不同的微课,即复习型微课和拓展型微课实现分层教学——已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学生可选择拓展型微课实现知识的延伸,没掌握好的学生可先学习完复习型微课后再自主选择拓展型微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案例]微课《“蒙”与“骗”,“假”与“借”》
微课出示:“蒙”是个形声字,从草头,冡声。本义指缠绕、寄生的一种植物——菟丝草,这种草往往要遮覆一些别的草木,因此引申出隐蔽、遮蔽的意思。在《狐假虎威》一课中,“蒙”读作mēng,意思是欺骗,和生字中的“骗”相同。“蒙”和“骗”两个字意思相近,可以组成一个词语“蒙骗”。文中生字还有类似的吗?引导学生找出“假”和“借”,知道这两个字意思也相近,也能组成一个词语。微课中继续引导学生还在课外积累了哪些这样有趣的字词,如遥远、看望、缓慢、奔跑、跳跃等。
拓展型微课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有意地串联识字,提高识字容量,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识字知识向识字能力转化,为学生识字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运用不同类型的微课,保证了基础知识教学的多层次,将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更能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识字兴趣,夯实汉字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培养总结课堂知识的习惯,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多类型汉字学微课既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又实现识字教学的省时高效。
参考文献
[1]何燕.微课程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
[2]郑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