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中情感体验的实施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享受生活》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体《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节选部分。海伦·凯勒是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她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热爱世界。海伦·凯勒这番真挚的感情都浸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但缺少经历的学生一般很难透彻理解这份缘于一直生活在黑暗中因而对光明充满无限追求的执着态度和纤细感情的,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呢?笔者认为采用体验式教学是良好的选择。如何让学生去体验?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是用体验让学生进入读的角色:你能“看到”黑暗吗?教学前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蒙上双眼一分钟,用心体验“失去”双眼后的感受,寻问学生:你看到什么样的“黑暗”?由此导入新课,由此促进学生进入读的角色。二是用朗读促进体验:你能读出作者的感受吗?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然后让学生尝试朗读:你准备怎样朗读这一段文字?你能把文中的情感和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吗?之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展示。三是“三分钟想象体验”:你能写出自己的体验吗?即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想象她在春天的田野漫步的情景,用语言描述出自己的“所见”,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从教学效果看,笔者设计的这三个教学环节很好地调动起和激发出学生的体验,从而使文本世界与学生的内心世界有效地衔接、融合起来,因而学生能够透过语言窥视语言背后的世界。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读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世界的衔接与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由言语到语境、透过语言寻找语境、感受语境的过程”(李海林语),寻找和感受文本世界,寻找和感受语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这堂课的教学上,让笔者深深感到:只有着眼于学生的体验,以恰当的方法调动与激活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去感受、去玩味、去理解,这就是本真的阅读,这就是本真的阅读教学。
  但是,审视平时的课堂,我们发现阅读教学或许正行走在一条歧路上:要么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目的,将教学内容与阅读理解题的考点直接挂钩,原本生动活泼的阅读课就这样被上成了训练考试技能的训练课;要么将学生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牵着学生的思想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将自己的思想与理解,强加给学生,阅读教学成了学生理解与学习教师的思想与理解的过程,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完全被搁置,被封藏在学生的心底。凡此种种,必然导致阅读教学低效低产,甚至无效无用。笔者认为,改变这种阻碍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长的现状,其关键就在于阅读教学要恢复它本真的状态,即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在教学中必须得到足够的尊敬与保护,并在教学中得到足够的展示和释放的空间,换句话讲,本真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原初的体验为出发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化或转变学生原初的体验的过程。而体验式教学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它改变了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跟着老师“转”的畸形的师生关系,成为一道驱散教室上空重重阴云的明媚阳光。
  明白了这一点,其实引导学生体验,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有时并不需要靠创设那么复杂的情境来煽动,也不需要靠设计各类繁琐的活动来强逼学生“亲历”,它需要的是教师对文本钻研的深度,并形成个性的理解,需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生活实际的把握和学生内心世界的洞察,需要的是教师对链接文本世界与学生内心世界方法的选择与确认。也许,什么都不讲,教师只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就已经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因为相对于“这一篇”文章、“这一段”语段来讲,朗读就是链接文本世界与学生内心世界最合理的通道。文本中有着很多的“这一篇”、“这一段”和“这一点”,重要的是,教师要及时发现它们,并找到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途径与方法。如此,教师就是在学生的心底上课;如此,教师就把学生带入情感体验的世界,学生在享受文本世界的多姿多彩的同时,也提升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顾云霞,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备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水平,重于文本情感的理解,丰富的经验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文本细读要立足“文本”,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实际,不能求之过深以至失去正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对文本仔细阅读的阶段与实践,使得语文课程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和单调。因此,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比较,发展思维,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学医时,曾遇到过一位令他终生难忘的藤野先生。这位老师细致地批改他的解剖学作业,并且当面指正。藤野先生的批改方法本质上是“耳提面命”似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直接输入,终究还是“被动积极”,绝不是“主动积极”,本身的潜能和实际的习得效果并没有达到最佳的状态。因为学生的习得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不过是有一定储备的助手罢了,完全为了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充
[教学设想]  “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这与散文注重感受和体验作者情感的宗旨不谋而合,本节课则是通过设计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会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阅读技巧,感知情感,感悟情怀,提升精神品质的散文阅读的目标。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作品用短小的篇幅融进自己对北平无尽的思念,读之让人忍不住随作者一起落泪。一个“想”字贯穿了全文,深深烙在作者灵魂深处,更融进进
中国自周以来,顺应以宗法制社会结构为特点的儒家思想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雇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一无所有,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必然或多或少地打上了统治阶级思想的烙印。为此,笔者试图从传统的儒学文化中寻找一些阿Q性格的根源。这些根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就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点拨机制,把语言文字的品味放到文本背景中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语文
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走进教室,使各学科教学如鱼得水,初中语文学科尤其明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能正视多媒体带来的优势,帮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以其音、形、视频等多角度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容易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中,书面语言的教学很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口语交际的教学也不容忽视。“文本于语”,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况且,口头语言有书面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地说,每个人口头语言表达的频率总比书面语言表达的频率高得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交际的日趋频繁,口头语言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说:“口语交
李清照出身于名门,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人,他对经书造诣极深,又长于词章,家里藏书甚丰,母亲王氏,乃系出名门,《宋史》说她“善属文”。良好的家庭氛围,对李清照的熏陶是无疑的。所以,李清照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嗜书如饴,这些为她后来词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清照18岁,嫁给赵挺之之子赵明诚为妻,赵明诚爱好金石,且能诗词,共同的爱好与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诗意化的生活,成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为传统农业文明产物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这类抒写同乡之情的名篇佳作,展读吟诵之际,那一缕缕浓得化不开的由共同地缘、乡土维系的悠久情感无不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动容。当席卷全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无往不胜地将古老中国的每一块领地,包括城市和乡村都收纳到自己的麾下时,那以地缘、乡土为基础的情感联系注定要改旗易帜。只是,读者想不到的是在《巩生与彩霞》中,
在为期七天的合肥学习过程中,始终被一种情绪所感染,心中时时涌动着亢奋,激动。本次培训有三方面的收获:一是为学校的实践找到了理论支撑;二是为学校的实践丰富了具体内容;三是在专家的引领下升华了教育思想。  聆听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杨瑞清校长三十年专注于研究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引领师生如何把一所仅有两间茅草屋的农村小学办成了今天令世界关注、令同行羡慕的特色化教育基地,从他那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我感受